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梨树断陷层关键不整合面特征及剥蚀量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的主要不整合面为T4(营城组顶面)和T3界面(登娄库顶面),T4代表营城组末期构造运动,T3为分隔断陷层和拗陷层的裂后不整合,它们揭示了2期的构造反转运动。通过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对比分析得,T4界面剥蚀厚度可达900m,T3界面剥蚀厚度可达1100m,T4和T3界面剥蚀厚度在西北和东南部较厚,西南向较薄。T4和T3不整合面剥蚀范围广,剥蚀厚度大,不仅能作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剥蚀作用能形成良好储层。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不整合面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晚中生代末期以来,经历了裂陷阶段、坳陷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了多个广泛分布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界面):T20,T24,T30等,地层遭受了强烈剥蚀。以东海西湖凹陷为例,对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求取地层剥蚀厚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地层剥蚀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对该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根据不同剥蚀量恢复方法的特点和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实际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滨北地区T5和T4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法和体积平衡-沉积速率法相结合对T5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地层趋势分析法和沉积速率法相结合对T4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研究结果表明T5不整合面因经历较长时间的剥蚀,剥蚀量较大,剥蚀量在700~2800m之间;T4不整合面剥蚀量多在200~1000m,在经历剥蚀时间较长的地区和靠近断陷盆地边缘的地区剥蚀量大。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桐湾不整合面古地貌特征与岩溶分布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桐湾期不整合面古地貌的古高地、古斜坡的控制。利用全盆的地震格架大剖面解释资料和钻井资料,结合厚度印模法,恢复了桐湾不整合面古地貌,古地貌特征呈西北高、中部斜坡、东南洼的格局。综合利用野外、钻井、地震等资料,深入分析灯影组溶蚀孔洞发育特征和有利岩溶发育带。结果表明,岩溶风化壳溶蚀孔洞发育,广泛发育3个岩溶作用带,岩溶作用厚度呈东薄西厚的变化趋势;岩溶有利发育分布区和较发育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古岩溶斜坡的地貌位置,以自贡—广安—达县—通江县一线为好,局部发育分布区位于古岩溶高地及古岩溶洼地的地貌位置,分布在成都-资阳地区、绵阳-广元地区及川东南一带。  相似文献   

5.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始新统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苏北盆地晚始新世至渐新世的三垛运动使得盆地构造沉降停止,盆地断陷发育期结束.发生了18x106a的沉积间断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缺失上始新统和渐新统。利用储集层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粘土矿物、镜质体反射率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分析了高邮凹陷该构造运动期的不均衡剥蚀作用。自深凹带向斜坡带断阶带和低凸起,剥蚀作用渐次增强。采用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数值模拟法恢复了该期剥蚀厚度。二者的计算结果较吻合。该期总的剥蚀厚度为400~1 600m,其中.深凹带400~-600m.斜坡带500~1 200m .断阶带和低凸起1000~1 600m.这一-计算结果较以往的定性估计值要大这对重新认识该区的埋藏史热史。油气成藏史以及油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北盆地晚始新世至渐新世的三垛运动使得盆地构造沉降停止,盆地断陷发育期结束.发生了18x106a的沉积间断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缺失上始新统和渐新统。利用储集层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粘土矿物、镜质体反射率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分析了高邮凹陷该构造运动期的不均衡剥蚀作用。自深凹带向斜坡带断阶带和低凸起,剥蚀作用渐次增强。采用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数值模拟法恢复了该期剥蚀厚度。二者的计算结果较吻合。该期总的剥蚀厚度为400~1 600m,其中.深凹带400~-600m.斜坡带500~1 200m .断阶带和低凸起1000~1 600m.这一-计算结果较以往的定性估计值要大这对重新认识该区的埋藏史热史。油气成藏史以及油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草湖凹陷古生代可以划分为震旦纪—中泥盆世与晚泥盆世—二叠纪两大构造旋回。本文采用“地层结构外延法”“剥蚀量变化率法”近似估算了草湖凹陷古生界T60(上泥盆统底)、T50 (三叠系底)构造不整合面剥蚀量。草湖凹陷T60剥蚀量为1000~2500m以上,总体上自南向北逐渐增大,草湖凹陷西北地区和东部鼻状隆起核部剥蚀幅度最大,剥蚀量大于2500m;T50剥蚀量为100~1000m,自西向东逐渐增加,剥蚀量高值区位于草湖凹陷东部。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及以上地层主要经历了三叠系-侏罗系、侏罗系延安组-直罗组、侏 罗系-白垩系和白垩系-第四系地层不整合面对应的 4 期地层抬升与剥蚀事件。 综合利用压实曲线外 推法及地层趋势对比法估算了三叠纪以来 4 期构造抬升事件导致的地层剥蚀厚度,并对其进行了对比 与验证,采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研究区长 8 油层组顶面构造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三叠纪末延长组地 层剥蚀厚度为 345~465 m、中侏罗世末延安组地层剥蚀厚度为 150~220 m,侏罗纪末安定组地层剥蚀 厚度为 160~250 m,晚白垩世-新近纪末志丹群剥蚀厚度为 980~1 280 m。 构造沉降及抬升与剥蚀共 同控制了研究区延长组地层的构造形态,自三叠纪以来,其表现为掀斜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发育于侏罗系顶部和白垩系底部之间的不整合(K/J不整合)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同的沉积构造背景下相邻三级层序的地层厚度展布具有相似的趋势,提出了可用于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参考层序厚度比值法。该方法的具体工作流程为:①在地震剖面上进行三级层序划分,经时-深转换得到各三级层序的地层厚度展布;②选择剥蚀面下未被剥蚀、层序厚度变化范围小的一个或者多个三级层序作为参考层序;③利用单井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结果,拟合发生剥蚀前的参考层序厚度与参考层序至沉积面的地层厚度(包括参考层的厚度)比值的分布,即拟合剥蚀前的原始沉积面;④用该沉积面深度减去现今的剥蚀面深度就得到地层剥蚀厚度,并根据实际的地质模型对剥蚀厚度进行校正。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段剥蚀厚度为300~800m,东段剥蚀厚度在300m以下。该剥蚀厚度恢复方法适用于恢复范围大、钻井数量少和研究程度低的地区的剥蚀厚度。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剥蚀厚度恢复及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钻井少、勘探程度低的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利用丰富的地震资料,综合地层趋势对比法、泥岩声波时差法及沉积波动分析法,对其关键不整合面剥蚀厚度进行了计算,并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及平衡剖面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充填结构及构造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古新世末-早始新世时期剥蚀作用强,形成T40不整合面,椒江-丽水凹陷斜坡带和凸起带剥蚀量最高,达800~1000 m,福州凹陷较小,主要在200~400 m,而钓北凹陷则介于200~600 m;渐新世末—早中新世形成的T20不整合面剥蚀趋势变化较为平缓,钓北凹陷西斜坡、福州凹陷北部、雁荡低凸起以及椒江-丽水凹陷西斜坡南段剥蚀量较大,在500~600 m,其它区域分布较均匀;古新世,裂陷首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形成“东断西超”的箕状结构。始新世,裂陷中心跃迁至东部坳陷带,钓北凹陷形成“双断结构”,西带则开始进入拗陷-反转阶段,随后的渐新世东带也进入拗陷-反转期,但反转作用均并不明显,钓北凹陷逐渐变为西向超覆的箕状盆地。中新世之后,东海陆架盆地自西向东逐步进入区域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11.
苏北盆地始新统三垛运动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人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苏北盆地三剁事件剥蚀量进行过计算,但主要集中在某一凹陷或某一方面,缺少从整个盆地大的成因环境中分析和考虑,其所得的结果具有片面性。在评价前人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地层厚度趋势外推法,对三垛事件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苏北盆地该事件中的最大剥蚀量在1000~1200m之间,主要位于建湖隆起区;深凹处剥蚀量最少,一般在300~500m左右;斜坡和低凸起的剥蚀量一般在600~900m左右;盆地南部的剥蚀量较北部来说相对较少。这对重新认识苏北盆地的油气成藏史以及油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界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认为地层剥蚀厚度能否根据压实规律来恢复,其决定因素并非是新沉积层厚度是否大于剥蚀厚度;当不整合面以上新沉积层对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施加的压力大于被剥蚀地层(剥蚀前)对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施加的压力时,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的压实规律被破坏,无法用声波时差法恢复剥蚀厚度,否则可以恢复。据此,以用声波测井资料恢复的地层剥蚀厚度为依据,结合未被剥蚀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界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剥蚀量从西向东增大,昆特依坳陷和冷湖构造带的剥蚀量(约500m)大于其东部南八仙、鱼卡等地区(约100m),潜西—冷湖四号地区剥蚀量最大(最大可超过1400m)。图5参4(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3.
关于恢复四川盆地各地质时期地层剥蚀量的初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油气动态演变历史,需了解各次构造变动中被剥蚀地层量,本文试对各构造期活动特点分别采用沉积速率比值法、沉积速率趋势法、剥蚀速率法、区域地质法和占地温法等,分别恢复其厚度,为研究油气演化、运聚的动态发展及它们在时空间的匹配关系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14.
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结构层及控油意义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39  
塔北隆起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的上,下普遍发育残积层,渗流层和潜流层,残积层广泛分布于不整合面上,下,是区域性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渗流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溶蚀性大油气田;潜流层主要分布于隆坳过渡斜坡区,有利于内幕油气藏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沉积盆地关键变革期发育的主要不整合及大型古隆起的研究是揭示盆地动力学演化和油气聚集的关键。文中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及野外露头等资料,利用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追踪等方法,揭示了库车-塔北地区中生代主要不整合、古隆起地貌特征及其对盆地动力学演化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库车-塔北地区在中生代经历了二叠纪末、三叠纪末、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4次关键变革,相应产生了TT,TJ,TK和TE 4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并对盆地的构造古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叠纪末的变革主要以研究区中部和西部大型古隆起带的发育为特征,不整合TT围绕构造古隆起分布,最大剥蚀量达1 200 m。三叠纪末的变革致使研究区的古隆起带发生大范围隆升,产生了广泛分布的不整合TJ,其最大剥蚀量为400 m。侏罗纪末的构造变革致使研究区中西部再次隆升,不整合TK发育,最大剥蚀量为500 m。白垩纪末的变革主要以研究区西部温宿古隆起的发育为特征,伴生的不整合TE分布范围较小,剥蚀量最大为300 m。研究区中生代的古隆起地貌可划分为高隆区、斜坡区和坳陷区等3个单元,其中斜坡区发育的不整合三角带是形成有利岩性地层圈闭的重要部位。研究表明中生代经历的4次构造变革与盆地周边发生的4次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侏罗系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众多,但它们都有或多或少的使用条件.针对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的资料条件和地质条件,采用邻层厚度比值法,并结合传统的沉积速率法,对侏罗系地层剥蚀厚度进行恢复.从恢复结果来看,西山窑的剥蚀厚度盆地中央厚四周薄,其中石南凹陷、三南凹陷、鸟伦古凹陷及该区南缘几乎未被剥蚀;头屯河组的大部分地层均被剥蚀.这一恢复结果与当时的沉积、构造环境基本吻合,从而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塔西南地区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研究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39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实际条件,提出了相邻层厚度比值法和同一层内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并结合传统的声波时差法、沉积速率法、未被剥蚀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对塔西南地区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相邻层厚度比值法是根据同一构造层内的沉积具有继承性和持续性这一特点,从而依据保存完整的相邻层厚度比值及下伏层厚度估算上覆层沉积厚度;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是在计算点处的遭受剥蚀的地层底部选择一完整层段作为参考层,并以该层段厚度变化率作为整个地层的厚度变化率进行剥蚀厚度恢复.这一方法由于采用了地震资料,控制点多、可信度高;并以厚度资料为基础,因而几乎可以估算所有情况下的地层剥蚀厚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顶部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剥蚀厚度的准确恢复对建立沉积盆地原始沉积-构造演化史、热史及油气生、排、运、聚史和定量评价油气资源潜力至关重要。目前,虽有很多传统方法应用于沉积盆地地层剥蚀厚度的恢复,但这些方法都具有局限性。在充分结合白家海凸起构造演化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实际地层情况和资料条件,采取一种更新的沉积速率比值法对白家海凸起侏罗系顶部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研究认为,白家海凸起石树沟群剥蚀现象普遍,但总的剥蚀量较小,最大剥蚀厚度在彩16井附近,约为280m。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雀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该区泥盆纪-三叠纪地层的残存分布很局限,地层剥蚀量较大,选择正确的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方法很重要.针对研究区实际资料情况,提出了一套可行、适用的剥蚀量恢复方法,利用构造横剖面法结合沉积厚度外推法,对本区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志留系、石炭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六个顶面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并...  相似文献   

20.
叠合盆地中剥蚀地层厚度的恢复对沉积盆地的埋藏史、构造演化史及热史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计算剥蚀厚度的方法较多,但都存在局限性。通过对比发现,在结合其他方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用地震资料在区域上展开的地震地层综合法在叠合盆地剥蚀厚度的恢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运用该方法对阿克库勒凸起中上奥陶统的剥蚀地层厚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中上奥陶统在该区的剥蚀厚度为0~61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