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外大传播》2007,(3):14-15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相似文献   

2.
曾平 《对外大传播》2007,(11):26-28
肩负全党的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期盼,中团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Z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七大不仅受到国人的瞩目,也受到世界的关注.媒体的介入是衡量世人对重大事件关注程度的“晴雨表”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家煤体的1135名记者报名参加了十七大的报道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十六大时859人。有人说:十七大不仅是“民生盛宴”、“民主盛宴”,还是“新闻盛宴”。据了解,大会新闻中心仅在17日安排的集体采访和专访就达数十场。新闻中心的采访室不够用,连餐厅都被临时借用了。如此密集的安排,堪称新闻记者的“盛宴”,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是第一次.这些上会的记者们日夜奔波,在大会上捕捉了一个又一个的“亮点”.及时有效地把中共十七大的信息传给世界人民.为此.我们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今日中国杂志社、中国网的上会记者约稿,请他们在国际语境下,谈谈上会的经验和体会.以及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难忘经历.我们把选些一一汇集起来,便有了这一组关于上会记者体会的文章.在他们的采访经验中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希望能给在外宣领域中的工作者带来一些启。  相似文献   

3.
之所以关注‘两会’是因为它展示了中国政治的前景,体现了中国未来一年的大计。无论是在代表或委员的驻地还是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无论是万人大礼堂灿若星空的穹顶下还是在大会堂的39级台阶上,“两会”期间,到处都能闻到新闻大战的硝烟。临近三月,中外记者无不厉兵秣马准备参加2005年3月5日和3月3日分别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如何报道“两会”?“两会”报道中涌现出哪些新形式和新内容?怎样的“两会”报道能起到绝佳的宣传效果……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分别走访了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人民画报》、《青年记者》等多家媒体的近十位上过“两会”的资深记者和编辑,以期给即将上会的记者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历来被中外媒体当作是捕捉中国未来政策走向的信息富矿。2006年3月3 日至3月14日的“两会”,更是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记者来报道,其中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家新闻机构的400多名境外媒体记者,创下了“两会”报道史上记者人数最多的记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专门的一个章节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温总理提到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并加重语气表示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时,几秒钟内会场连续响起两次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度的“两会”本来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但近二十年,外国媒体对中国“两会”给予了超乎以往的关注,进行了大量报道。他们希望通过中国“两会”来及时了解中国的最新政策变化发展。“两会”已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笔者就“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问题,分别在委员驻地宾馆和人民大会堂采访了近二十名委员。令笔者欣喜的是,面对的每一位委员,他们谈起对外传播, 都有自己独到的认知和见解。这些委员都是行走在国际间,并在各自的领域具有深厚沉淀和相当建树的人士,特别是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来琢磨中国的对外传播问题,他们的智慧既有实际操作性,又有现实指导意义。更令人感慨的是,适逢“两会”机会,才使笔者遇到了这些平时都是“稀有资源”的前辈。与“智慧”同行,怎能擦肩而过?笔者不顾“跑”“两会”的疲惫,抓住每个机会走近这些委员, 捕捉他们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些智者的思想中穿行,笔者以此为一生中难得的幸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而且汇集对外传播方面的智慧和经验,探索对外传播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本刊的责任。笔者记录下了一个个委员思想的“亮点”,分享与大家,希望他们的一席见解会对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者以启发,会给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带来思考,或许也能为中国的对外传播之路“引航”……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两会”多年来为国外媒体所关注。2007年,根据新近实施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外国记者在“两会”新闻中心报名后便可直接上会采访,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要办理烦琐的手续,此举大大便利了国外媒体的采访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来自世界135家新闻机构的560名外国记者采访了今年的“两会”,共发表报道3331篇。  相似文献   

8.
肩负全党的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期盼,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七大不仅受到国人的瞩目,也受到世界的关注。媒体的介入是衡量世人对重大事件关注程度的"晴雨表"。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家媒体的1135名记者报名参加了十七大的报道。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十六大时的859人。有人说:十七大不仅是"民生盛宴"、"民主盛宴",还是"新闻盛宴"。据了解,大会新闻中心仅在17日安排的集体采访和专访就达数十场。新闻中心的采访室不够用,连餐厅都被临时借用了。如此密集的安排,堪称新闻记者的"盛宴",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是第一次。这些上会的记者们日夜奔波,在大会上捕捉了一个又一个的"亮点",及时有效地把中共十七大的信息传给世界人民。为此,我们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今日中国杂志社、中国网的上会记者约稿,请他们在国际语境下,谈谈上会的经验和体会,以及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难忘经历。我们把这些一一汇集起来,便有了这一组关于上会记者体会的文章。在他们的采访经验中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希望能给在外宣领域中的工作者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9.
信息发布、回答记者提问,是一门充满智慧和谋略的传播艺术。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采取不同的方式应答,效果差别会很大。温家宝总理在历次“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直面中外媒体记者的发问,泰然处之,声情并茂,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0.
叶晓楠 《对外大传播》2009,(3):19-20,10
每年3月,全国“两会”都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场新闻盛宴,十几天的会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全是“两会”新闻,声势浩大。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云集京城,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仅2008年,报名采访“两会”的记者就达3000多名,包括400多名港澳台记者和800多名外国记者,众多媒体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两会”首次准许境外媒体记者在征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本人同意后,可进行直接采采访,在他们看来,这是《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后的第一次演练,并把“两会”采访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前中国对国际媒体的透明度越来越高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两会”召开前夕,本刊推出了《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和《海内外媒体看“两会”》的专题报道。专题一经推出,就在媒体和“两会”代表中引起了反响,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进行了转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再次出击,就“新的对外传播形式下,如何向世界推介和树立自己的形象?本地区在对外传播中的优势和瓶颈是什么”等问题,与代表进行了沟通与对话……下面撷取一些观点,以飨读者,希望能为在对外宣传战线上工作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3.
每年的“两会”都是海内外媒体密切关注的大事。“两会”议题均关乎国计民生,信息量大,富有新闻价值。但在“两会”报道中,《中国日报》既要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也要与境外媒体竞争;既要面临同类媒体的竞争,也要与异质媒体竞争,这就对我们的“两会”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同全国“两会”相比,国外媒体对中国地方“两会”的关注度一直相对较低,使其难以像全国“两会”那样引人瞩目。我们不妨以美国全国性报纸对各州议会新闻的报道作参照,结合国内外宣媒体的报道实践,通过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外大传播》2005,(2):52-55
大量从农村涌进城市的“打工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正在成为一个蓬勃壮大的社会群体,他们以不可低估的力量在推动着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今天,社会各界都越来越关注“打工者”的命运,2003年和2004年“两会专题”关键词的“三农”问题,就重点包括了打工者的生存发展问题。现在,海外媒体也在不同层面向中国“打工”群体聚焦。2004年,《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用了7个月的时间,追踪报道了一位在广东东莞打工的农村姑娘经历的故事。我们做对外传播的媒体记者最想知道国外受众想了解什么?我们的涉外记者也最应该知道我们的国外受众最爱看什么样的文章?而该文作者通过他的眼睛,捕捉和过滤了一个中国普通打工妹的生活场景,由于挖掘的深入,刻画的真切,在一定层面上,折射出中国当代农民与时代共进的悄然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客观叙述中跃然纸上。一个外国记者所写的阿敏的故事,似乎给我们涉外媒体很多启示。在此,我们选编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以飨广大做涉外宣传的同行朋友们。  相似文献   

16.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新闻界公认的一年一度的“新闻大战”,海内外上百家媒体到会采访,无论是对上会记者还是对新闻单位,都是一次组织策划报道、采写新闻精品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国家电台的传播优势,创新“两会”新闻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报道》是一本世界语的综合性杂志,她创刊于1950年,在各国世界语者中拥有一批读者。他们从这本刊物中了解中国,并与中国的世界语者建立联系。发展友谊。读者喜爱《中国报道》,称誉她为“最精美的世界语刊物”,这其中有我们摄影记者的功劳,是他们不辞辛劳,用照相机记录下中国优美的风光、多姿多彩的风情、丰富有趣的人民生活,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向读者们展现了中国美好真实的形象。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现在我们摄影部的记者以年轻人为主,他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次的“两会”是各家媒体的必争之地,也是记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两会”报道有两个特点:最大的现场性报道和最大的程序性报道。一方面,“两会”信息海量,新闻不断;一方面“两会”突发情况少,新闻难出彩。这要求记能从细节中发现魔鬼。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两会”的闭幕,喧嚣热闹的媒体大战也暂时告一段落。作为一名第二次参加新华社“两会”报道的年轻人,笔不但对这个每年例行的政治活动的新闻报道加深了理解,对于如何将“两会”英报道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引入日常的新闻实践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感受。草录如下,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20.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以及“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加之“两会”前夕“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使得今年的“平年两会”依旧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 一、世界媒体全方位聚焦 历年全国“两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今年,世界媒体同样表现活跃,关注程度和报道基调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