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S100A4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链霉菌素-生物素(微波-LSAB)法检测69例PTC组织中S100A4和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S100A4和nm23H1阳性率分别为76.8%和56.5%,伴有浸润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者S100A4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浸润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而nm23H1表达阳性率则显著低于无浸润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S100A4表达与nm23H1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S100A4和nm23H1表达与PTC侵袭及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PTC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SLeX和p1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SLeX和p16基因蛋白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链霉菌素-生物素(微波-LSAB)法检测69例PTC组织SLeX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SLeX和p16阳性率分别为69.6%和58.0%,伴有浸润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者SLeX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浸润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而p16表达阳性率则显著低于无浸润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SLeX表达与p16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SLeX和p16表达与PT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PTC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m23基因蛋白、D2-40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3例人胃癌组织中nm23基因、D2-40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P〈0.05),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倾向呈负相关(P〈0.05);D2-40在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在Ⅲ~Ⅳ期胃癌显著高于Ⅰ期胃癌(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倾向呈正相关(P〈0.05);胃癌中D2-40及nm23基因表达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 nm23基因与D2-40的表达在胃癌淋巴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对预测胃癌的淋巴转移、判断预后及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埃兹蛋白( Ezrin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 , PT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50例PTC组织、22例甲状腺腺瘤组织和28例切除的健侧腺叶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zrin、MMP-9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Ezrin、MMP-9在PTC组织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在甲状腺腺瘤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且其高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0.05);Ezrin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 P<0.05)。结论:Ezrin和MMP-9的过表达可能与PTC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关,二者有望成为判定PTC及预测其侵袭转移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SLeX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微波-链霉菌素-生物素(微波-LSAB)法检测69例PTC组织SLeX和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 SLeX和nm23H1阳性率分别为69.6%和56.5%,SLeX阳性表达与PTC的侵袭转移呈正相关(P<0.05);nm23H1阳性表达与PTC的侵袭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 SLeX和nm23H1表达与PT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PTC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CD15s和p16蛋白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CSA技术检测46例PTC组织CD15s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在PTC中,CD15s和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6%和58.7%,CD15s表达阳性率与PTC的侵袭转移呈正相关(P〈0.05);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与PTC的侵袭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CD15s和p16蛋白表达与PT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D15s和p16可作为判断PTC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表达及其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检测68例PTC组织和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CD133和ERK1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和PTC组织中,CD133和ERK1的阳性率分别为10.0%与50.0%和12.5%与63.2%,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33的表达水平在PTC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TC组织的分化越差,淋巴结发生转移及临床分期越高,ERK1的阳性率亦越高(P〈0.01)。CD133与ERK1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D133和ERK1的异常表达参与了PTC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早期联合检查CD133和ERK1对PTC的进展及预后判断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Bcl-2基因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cl-2基因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45例甲状腺癌、20例甲状腺腺瘤及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Bcl-2基因在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0.0%、15.0%、62.2%、77.7%.38.8%;在甲状腺癌组织中Bcl-2基因阳性率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织(P〈0.01)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P〈0.01);临床Ⅲ、Ⅳ期病例中Bcl-2基因的阳性率明显增高;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Bcl-2基因过度表达可能与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Bcl-2基因可以作为判断甲状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c-erbB-2、PCNA的表达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27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LNM),35例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30例甲状腺腺瘤(TA)进行了c-erbB-2、PCNA检测.结果 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erbB-2、PC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8%和87.1%,在甲状腺腺瘤分别是10%和20%,PTC LNM组的c-erbB-2、PCNA的共同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PrC组和TA组.结论 c-erbB-2、PC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并在转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腺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内皮抑素(endostat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arixmetallproteinase-2, M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PTC)的表达及与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标记法(S-P法),检测内皮抑素,MMP-2在64例PTC组织及20例甲状腺腺瘤中的表达.结果 PTC组织中MMP-2、内皮抑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0%(57/64)、78.0%(50/64),甲状腺腺瘤中MMP-2、内皮抑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5/20)、20.0%(4/20).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2阳性表达与PTC侵袭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797,P=0.005);内皮抑素阳性表达与PTC侵袭程度和颈部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817,P=0.004).结论 MMP-2增强表达与PTC的侵袭、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内皮抑素具有抑制PTC的侵袭、淋巴结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A1,HMGAl)在人类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检测3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和15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HMGAl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石蜡包埋的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2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HMGAl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MGAl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及甲状腺腺瘤组织(P〈0.05)。HMGAl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织(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HMGAl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包膜侵犯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HMGAl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治中的一个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瘦素(Leptin)及瘦素受体即肥胖基因(obesity receptor,OB-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与病理特征相关性,为临床PTC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甲状腺腺瘤组织标本20例和PTC组织标本60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eptin、OB-R在PTC及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的表达,观察Leptin、OB-R在PTC及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PTC中不同临床特征Leptin、OB-R的表达水平.结果 OB-R在PTC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P=0.04).PTC中的双重表达率(46.7%)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20.0%,P=0.04).Leptin、OB-R表达水平均在多发病灶、肿瘤直径≥1 cm、TNM分期为Ⅲ期、Ⅳ期的患者中明显升高(P<0.05),Leptin在有淋巴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增高(P<0.05),而OB-R表达则与是否淋巴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Leptin、OB-R在PTC中存在高表达,双重表达也较普遍,在甲状腺癌发生、浸润、转移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Leptin在PTC中具体作用机制若获得证实,则可能成为PTC预防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的表达及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技术联合检测58例PTC、20例甲状腺腺瘤、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 mRNA的表达。结果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 mRNA在PT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3种非癌组织(P〈0.05)。HMGB1、MMP-9蛋白和HMGB1 mRNA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直径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VEGF-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 mRNA表达的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HMGB1、MMP-9和VEGF—C蛋白的表达均呈两两正相关(P〈0.05),HMGB1蛋白与HMGB1 mRNA的表达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 mRNA的表达与PTC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检测其表达对判断临床进展及推测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53及p16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i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7例PTC和30例甲状腺瘤组织中p53及p16基因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TC中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05),并随着PTC病理分级增高而显著增加(P<0.01),而且颈部淋巴结有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P<0.05);而PTC中p16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良性肿瘤(P<0.005),且阳性表达率随着PTC病理分级增高而显著降低(P<0.01),p16在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与未发生转移的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53基因的突变及p16基因的失表达都可能促进PTC的发生、发展及其转移,且p16基因可能在PTC的中晚期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PTC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Annexin II、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nnexinII、uPA蛋白在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1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1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7例甲状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Annexin II、uPA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结节性甲状腺肿和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且2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Annexin II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uPA蛋白的表达只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Annexin II、uPA蛋白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BRAFV600E基因突变及p27蛋白表达并评估在PTC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中的意义。方法:采用PCR-SSCP、DNA序列分析、免疫组化等技术,检测83例PTC标本中BRAFV600E基因突变和p27蛋白染色状况。结果:单因素结果提示PTC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在年龄、临床分期、BRAFV600E基因突变和p27蛋白表达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原发肿瘤直径和病灶单双叶的差异则无明显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P=0.009)、BRAFV600E基因突变(P=0.031)和p27蛋白表达(P〈0.001)作为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上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RAFV600E基因突变及p27蛋白低表达可以作为评估PTC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Kiss-1、β-caten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6例PTC组织和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Kiss-1、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①正常甲状腺组织的Kiss-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PTC(χ^2=14.16,P〈0.01);无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C的Kiss-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伴有淋巴结转移者(χ^2=15.41,P〈0.01);微小癌与非微小癌两者的Kiss-1阳性表达率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7,P〉0.05)。②PTC的β—catenin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χ^2=24.75,P〈0.01);微小癌和非微小癌、伴有和无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C间的β—catenin异常表达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35和0.53,P〉0.05)。③Kiss-1阴性表达与β-eatenin异常表达正相关(spearman correlation value=0.56,P〈0.01)。结论β-catenin的异位表达很可能始于PT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阶段,Kiss-1表达的下调可能级联增强了β-eatenin的正向效应作用,最终导致PTC的发生和颈部淋巴结的癌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l(T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l,Tiam 1)表达与甲状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iam 1在甲状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癌石蜡组织标本中表达。结果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Tiam 1表达显著高于甲状腺癌原发灶中的表达(P〈0.05);伴发转移的甲状腺癌组织比未发生转移的甲状腺癌组织Tiam 1表达明显增强(P〈0,05);甲状腺髓样癌、未分化癌组织中Tiam1表达显著高于在乳头状癌、滤泡癌中的表达(P〈0.05);高临床分期(ⅡI、IV期)甲状腺癌组织中Tiam 1表达明显高于其在低临床分期(I、Ⅱ期)中的表达(P〈0,05)。结论Tiam 1表达与甲状腺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提示Tiam 1在甲状腺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魏杨辉  黄耀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01-1702
目的检测P一钙粘蛋白(P—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良性肿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筛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辅助诊断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良性甲状腺肿瘤30例、乳头状癌30例及正常人30例中P—Cadherin的表达。结果P—Cadherin表达水平以甲状腺乳头状癌高(32.48±2.86)ng/ml,良性甲状腺肿瘤居中(13.75±3.35)ng/ml,正常人低(10.81±1.95)ng/ml,三者差异有显著性(F=15.924,P〈0.05);以26ng/ml为界值,P-Cadherin在良性甲状腺肿瘤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率,两者差异有显著性(X2=8.654,P〈0.05);此外,以12ng/ml为界值,P—Cadherin在良性甲状腺肿瘤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的表达率,两者差异也有显著性(X2=35.306,P〈0.05);P—Cadherin表达水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38.23±4.86)ng/ml比无伴淋巴结转移者(28.4±2.97)ng/ml更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17.785,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甲状腺肿瘤患者外周血中P—Cadherin表达率增高,而且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