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和思密达对小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方法 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紊乱模型.昆明种鼠随机分6组,正常对照组、自然恢复组、造模组、思密达组、加味四君子汤组和两药合用组,分别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小肠黏液中sIgA的测定、血清中IL-2的测定及肠通透性(尿液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的检测.结果 盐酸林可霉素灌胃3 d小鼠,肠道菌群失调,sIgA从正常对照组的14.54 mg/ml增加到18.70 mg/ml,IL-2从正常对照组的1 186.65 mg/ml降低到1 111.58 mg/ml、L/M从正常对照组的1.27增加到1.37 mg/ml.实验组分别给加味四君子汤、思密达及两药合用后,肠道菌群得以调整,sIgA含量从18.70 mg/ml降低到14.52 mg/ml,IL-2的含量从1 111.58 mg/ml增加到1189.58 mg/ml,肠黏膜通透性减小.各治疗组间比较,加味四君子汤和思密达合用组优于加味四君子汤组和思密达组.结论 加味四君子汤和思密达均能修复受损黏膜,有调节肠道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加味四君子汤在调整失调的菌群方面优于思密达,两药合用给药则能起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双银球电极-应变片记录了实验性脾虚证大鼠回肠始段的电-机械活动,发现脾虚组慢波(P<0.05)和运动平均频率(P<0.025)增高,加快明显增多,幅度略有增强。自然恢复组慢波、运动频率及振幅与脾虚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10)。加味四君子汤治疗组较脾虚组运动振显著下降(P<0.05),快波显著减少。结果提示,加味四君子汤对实验性脾虚证大鼠回肠始段活动功能亢进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虚证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的改变以及5-羟色胺(HT)对脾虚证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脾虚组、自然恢复组、加味四君子汤复健组进行造模。利用短路电流(ISC)技术,体外测量脾虚组大鼠结肠上皮短路电流的变化,并观察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加味四君子汤对结肠上皮短路电流的影响。结果脾虚大鼠基础短路电流较正常大鼠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T引起脾虚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产生的短路电流峰值较正常对照组大鼠低,跨膜电荷较脾虚大鼠变化小(P〈0.001)。NE可引起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短路电流下降,脾虚组大鼠短路电流较正常对照组大鼠下降的幅度小(P〈0.001)。经加味四君子汤复健治疗后,大鼠结肠黏膜上皮对5-HT的反应,峰值电流和跨膜电荷较脾虚组大鼠均明显升高(P〈0.001)。结论 5-HT引起的脾虚大鼠肠黏膜上皮的分泌活动较正常大鼠弱,经加味四君子汤复健治疗后大鼠肠黏膜上皮对5-HT的反应性得到很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对脱污染小鼠肠道菌群及肠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林可霉素灌胃制备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然后应用四君子汤水提液进行治疗,同时设自然恢复组,于给药7天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菌群分析、ELISA法检测肠粘膜sIgA、肠组织IL-2的含量。结果:林可霉素灌胃3d后,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肠粘膜sIgA、肠组织IL-2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四君子汤治疗和自然恢复组比较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量明显上升,肠粘膜sIgA、肠组织IL-2的含量明显升高。结论:四君子汤能扶植正常菌群生长,并通过增强肠道局部免疫功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黄对盲肠切除导致肠道损伤大鼠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即分为3组。每组10只,第一组为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第二组为(EN+大黄组),第三组为空白组,EN组和(EN+大黄组)分别行盲肠切除+胃造瘘置管手术联合使用阿莫西林+甲硝唑,EN组于木后7d给予能全力;大黄+EN组在能全力基础上添加大黄0.25g/只。观察肠道形态学,肠道粘膜通透性,测定血浆D.乳酸及肠黏膜occludin蛋白。结果:EN组肠黏膜明显萎缩,其绒毛高度、黏膜厚度、隐窝深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浆D.乳酸值明显升高(P〈0.05),小肠粘膜occludin蛋白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黄对盲肠切除大鼠的肠上皮屏障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以有效地维持肠上皮的形态,结构及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味二至煎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加味二至煎组和西沙比利组4组,观察大鼠小肠墨汁推进率和黏膜组织中的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含量的变化。结果加昧二至煎使C—IBS大鼠小肠墨汁推进率增加,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肠黏膜组织中SP和VIP含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加味二至煎通过调整胃肠激素分泌释放而调节C—IBS大鼠的肠运动功能,为临床治疗C—IBS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6,(12):1688-1691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总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00只健康小鼠分为4组,每组25只。脾虚造模。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每天生理盐水灌胃,低剂量给药组每天每公斤体重1g四君子汤多糖灌胃,高剂量给药组每天每公斤体重2g灌胃。分析四君子汤总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低剂量给药组及高剂量给药组胸腺指数级派氏结显著高于造模对照组。肠道sIgA含量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低剂量给药组T淋巴结比例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造模对照组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脆弱拟杆菌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四君子汤多糖能够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恢复脾虚小鼠的免疫功能,并且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味二至煎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加味二至煎组和西沙比利组4组,观察大鼠小肠墨汁推进率和黏膜组织中的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含量的变化。结果加昧二至煎使C—IBS大鼠小肠墨汁推进率增加,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肠黏膜组织中SP和VIP含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加味二至煎通过调整胃肠激素分泌释放而调节C—IBS大鼠的肠运动功能,为临床治疗C—IBS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及其单味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水煎液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正常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整肠生颗粒组、四君子汤组及各单味药组,连续10 d灌胃给予番泻叶水煎液塑造脾虚模型(空白组给予蒸馏水),再连续7 d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空白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收集造模前(第0天),造模结束(第11天)和治疗结束(第18天)的粪便样品,经硫酸酸化、乙醚萃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样品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利用16S rDNA-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造模结束时,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均显著下降(P 0. 05,P 0. 01),表明脾虚模型造模成功。治疗结束时,与模型组比较,白术组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均极显著升高(P 0. 01),四君子汤组、人参组和茯苓组部分指标极显著升高、部分指标显著升高(P 0. 05,P 0. 01);而炙甘草组仅多样性指数有所升高(P 0. 05),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和相似性系数则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的恢复调节时,白术可能发挥主要作用,人参、茯苓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HPA)轴中枢相关受体的变化及疏肝健脾方药的干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郁脾虚模型组、疏肝组(柴胡疏肝散组)、健脾组(四君子汤组)、疏肝健脾组(柴疏四君子汤组),后4组大鼠采用慢性束缚+饮食失节+游泳疲劳的方法,连续造模4周,正常组不予处理。于造模第15天,中药各组分别给予柴胡疏肝散4.2g/kg、四君子汤4.53g/kg、柴疏四君汤4.27g/kg灌胃,连续14d。检测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ACTHR)、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垂体下丘脑促皮质素释放激素受体(CRHR)、GR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CTHR、GRmRNA及垂体CRHR、GR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疏四君汤组下丘脑ACTHR、GRmRNA及垂体CRHR、GRmRNA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性增加(P〈0.05,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下丘脑GR和垂体CRHR、GRmRNA的表达水平均见显著性增加(P〈0.05),四君子汤组大鼠垂体CRHR、GR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性增加(P〈0.05)。与四君子汤和柴胡疏肝散比较,柴疏四君汤组大鼠下丘脑ACTHR、GR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性增加(P〈0.05),其中柴胡疏肝散组较四君子汤比垂体GR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更显著(P〈0.05)。结论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HPA轴中的中枢相关受体表达呈全面下调,中药三方对模型大鼠下丘脑ACTHR、GRmRNA及垂体CRHR、GR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或选择l生上调作用,其中柴疏四君汤的作用最优,其次是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则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11.
四君子汤及其纳米制剂对脱污染小鼠肠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四君子汤及其纳米制剂对抗生素脱污染小鼠肠屏障的影响。方法 :应用林可霉素灌胃制备小鼠肠屏障损伤模型,然后应用常态四君子汤(水提液,15g/kg)及纳米四君子汤(3g/kg)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阳性对照丽珠肠乐及自然恢复组,于给药7天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菌群定量分析、同时检测肠粘膜sIgA及肠组织DAO含量。结果:林可霉素灌胃3天后,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肠粘膜sIgA和肠组织DAO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P<0.01),持续7天治疗后,和自然恢复组比较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量明显上升,肠粘膜sIgA及肠组织DAO的含量明显升高。各治疗组间比较纳米四君子汤的效果要好于常态四君子汤和丽珠肠乐。结论 :四君子汤纳米化后能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修复损伤的肠粘膜,增强肠粘膜免疫功能,且效果优于常态中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四君子汤总多糖对小鼠肠道黏膜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取NIH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四君子汤总多糖(SJZPS)组和四君子汤去蛋白多糖(SJZFP)组,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小肠sIgA浓度,流式细胞(FCM)技术检测Peyer's结细胞表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肠道TLR4的表达。结果模型组sIgA浓度小于正常对照组、SJZPS和SJZFP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模型组CD19+细胞比例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SJZPS和SJZFP组CD19+细胞比例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肠黏膜TLR4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SJZPS和SJZFP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JZPS和SJZFP可提高环磷酰胺抑制的体液免疫功能,具有肠道黏膜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合早期中药干预对胃大部切除大鼠肠道细胞更新状态指标(肠道黏膜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建立胃大部切除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C),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肠内营养加四君子汤组(S-EN组)。从术后第1天起连续营养支持7 d,各组营养液的热量、含氮量均相同。观察术前1 d、术后1 d、3 d、7 d的肠道细胞更新状态指标(肠道黏膜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S-EN组术后3 d后肠道黏膜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C组和EN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合早期中药(四君子汤)干预可提高术后大鼠的营养状态和肠道细胞更新状态,明显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纾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分别给予纾萎方和胃复春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病理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病理组织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72.73%和93.18%,均高于对照组的47.62%和38.10%(P〈0.05);治疗后两组胃黏膜萎缩情况及胃黏膜腺体IM、ATP改变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纾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其胃黏膜IM及ATP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机组成"泄浊升清,解毒祛瘀"之泄浊解毒方,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该复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LR4、IκB-α及IL-8的影响,探讨该方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BG)、模型组(MG)、柳氮磺胺吡啶组(SG)、泄浊解毒方小剂量组(LG)、泄浊解毒方大剂量组(HG)5组,每组8只;除BG外,其余各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乙醇联合造模法复制大鼠结肠炎模型;造模后第4天,BG、MG每天予0.9%NaCl溶液10ml/kg灌胃,SG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液0.3g/kg灌胃,LG、HG分别给予泄浊解毒方水煎剂10.0g/kg、泄浊解毒方水煎剂20.0g/kg,各组均连续干预2周。以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结肠组织TLR4、IκB-α蛋白水平的表达,放免法检测大鼠血清IL-8的含量。结果与BG比较,MG大鼠的TLR4、IκB-α蛋白水平及血清IL-8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G比较,SG、LG、HG大鼠的TLR4、IκB-α蛋白水平及血清IL-8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SG及LG比较,HG大鼠的TLR4、IκB-α蛋白水平及血清IL-8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泄浊解毒方可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LR4、IκB-α的表达及IL-8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对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例拟行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行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对照组术后予预防感染、止血、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处理,治疗组同时加服四君子汤。两组均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4天、术后8天,检测外周血CD4+、CD8+水平。结果与本组术前比较,治疗组术后第1天、第4天CD4+、CD8+水平显著降低(P0.05),第8天恢复至术前水平;对照组术后第1天、第4天、第8天,CD4+、CD8+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组间同期比较,术后第4天、第8天CD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CD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君子汤对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活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邻近正常胃黏膜组织P16、p21、c-met蛋白表达与“瘀毒”证、非“瘀毒”证相关性。[方法]按流行病学调查与“以方测证”方法,将65例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门诊患者分为“瘀毒”证与非“瘀毒”证组,使用活血解毒方(刺猬皮12g,丹参20g,红花、黄连、蚤休各9g,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15g).1剂/d。水煎100-150mL,3次/d,口服。连续治疗15d为1疗程。观测胃黏膜组P16、p21、c-met蛋白表达。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P21、p16、c-met蛋白表达瘀毒组军高于非瘀毒组(P〈0.05)。使用活血解毒方治疗后P21、c-met蛋白表达两组均有降低(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p16两组均有升高(P〈0.05)瘀毒组高于非瘀毒(P〈0.05)。[结论]活血解毒方可改变P16、p21、c-met蛋白表达,P16、p21、c-met蛋白表达可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瘀毒”证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药柴芍承气汤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保护作用和机理。方法:30只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I/R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各10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肠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并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小肠病理改变。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大鼠肠道组织的病理改变均明显减轻。2肠I/R时肠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应用中药后,肠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减低。结论:柴芍承气汤能减轻肠I/R肠道组织的病理损害,并能抑制大鼠肠黏膜抑制肠组织CysLTR1的表达,CysLTR1的表达可能是柴芍承气汤保护肠黏膜损伤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兰茵凤扬化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TNF-α、TLR4及NF-kBp65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大剂量组、中药小剂量组和SPAP组。采用TNBs/乙醇法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对中药大剂量组(20.0g/kg)、中药小剂量组(5.0g/kg)及SPAP(0.3g/kg)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每次2.5ml;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0.9%NaCl溶液。各组均每日1次,连续14天。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以及DAI评分、组织病理学、TNF-α、TLR4、NF-kBp65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DAI评分、TNF-α、TLR4及NF-kBp65含量均有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大、小剂量组各指标均下降(P〈0.05);中药大、小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大剂量组与SP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小剂量组与SPA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茵凤扬化浊解毒方对UC模型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与中药剂量大小有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对TNF-α等促炎因子的调节来调控TLRs/NF-kB通路,抑制NF-kB的活化及释放,起到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二黄解毒汤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二黄解毒汤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并均给予CAF方案化疗;治疗组同时口服二黄解毒汤,疗程20天。观察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都有所上升,而对照组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黄解毒汤可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