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柴西阿尔金山前红沟子地区中生界生储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野外剖面细测和钻井资料分析,揭示柴西阿尔金山前红沟子地区侏罗系地层中烃源岩分布特征,侏罗系地层有一定生油潜力,侏罗系大煤沟组地层可以作为生油层位。研究区浅部地层无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下部地层存在非常规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侏罗系具有良好的生油岩,上部又具有较好的盖层条件,存在自生自储的组合关系。深部中侏罗统地层向上变粗的进积型扇三角洲,纵向上具有理想的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70年代中期巴库油田第1口万吨级油井问世以来,先后在墨西哥湾及中东波斯湾地区发现了诸多万吨级油井,尤其是中东地区已经成为万吨级油井最集中的地区。究其形成的地质原因不难看出,这些万吨级油井均分布在特提斯洋内,且拥有无可比拟的宽广大陆架,在不同的地质年代地层中广泛地存在多套生、储、盖组合和大型背斜圈闭。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层序划分方案较多。在V 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利用露头、岩芯、钻井、地震和古生物等资料,通过古水深分析和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认为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更为合理,指出层序4水进体系域(生)+层序5低位体系域(储)+层序5水进体系域(盖)和层序4水进体系域(生)+层序4低位体系域(储)+层序4水进体系域(盖)是相对较佳的2套生储盖组合,并指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最主要的2套生储盖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4.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非洲西部近年来油气勘探开发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从沉积地层、生储盖组合、构造与圈闭以及油气藏分布等方面简要阐述了尼日尔三角洲石油地质特征.新生界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组,印阿卡塔组、阿格巴达组和贝宁组,均为穿时的地层单元,阿卡塔组为主要烃源岩层,阿格巴达组砂泥岩互层为主要的油气储盖层.滚动背斜及其伴生构造...  相似文献   

5.
Oriente-Maranon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riente-Maranon盆地是古生代克拉通边缘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次安第斯山(Sub-Andeans)前陆盆地之一,经历了克拉通边缘盆地→裂谷盆地→前陆盆地3个演化阶段。盆地内主要的烃源岩及储、盖组合均发育在裂谷盆地阶段,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群和白垩系Chonta组2套主要烃源岩的排烃高峰期分别是古新世—始新世(距今60~45 Ma)和中新世(距今15~5 Ma)。Chonta组自生自储组合是最重要的成藏组合。盆地西部发育逆冲断层/褶皱圈闭和基底卷入圈闭,中部发育挤压或披覆背斜,东部发育牵引背斜圈闭,不同类型的圈闭沿北西—南东走向呈带状分布。有潜力的勘探领域包括中西部白垩系Chonta组烃源岩供油区域的披覆和挤压背斜圈闭,中部和南部侏罗系Pucara群烃源岩供油区域的牵引背斜圈闭和挤压背斜圈闭,中部的Pucara群碳酸盐岩圈闭,北部和东部成熟探区上白垩统岩性圈闭和上古生界构造-地层圈闭。图5参13  相似文献   

6.
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及岩心观察、测井、录井与试油等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区块延长组生 储盖组合及油气富集特征。 结果表明:研究区以长 7 油层组底部张家滩页岩为主力烃源岩,以长 8 - 长 6 油层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重力流砂体为储层,以长 9 -长 4+5 油层组间隔发育的半深湖- 深湖相暗色泥岩及页岩为盖层,构成了 4 套生储盖组合:长 7 生-长 91 储-长 9 上部盖(Ⅰ)、长 7 生-长 81 储-长 7 盖(Ⅱ)、长 7 生-长 72 储-长 7 上部盖(Ⅲ)和长 7 生-长 63 储-长 6 1+2 -长 4+5 盖(Ⅵ)。 根据 源-储配置关系及生储盖层叠置样式将生储盖组合划分为连续型(Ⅱ和Ⅲ)和间断型(Ⅰ和Ⅵ)共 2 类 4 套,其中连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张家滩页岩与有利储层展布和断层-裂缝系统发育程度; 间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油源断裂、源-储距离和有利储层展布。 连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 充注与保存条件均较好,比间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富集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天然气成藏规律,在认识气源断裂与生、储、盖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空间组合和叠合分析的方法,对气源断裂与生、储、盖空间配置及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营城组天然气藏属于气源断裂沟通的下生、上储式气藏,气源断裂及生、储、盖层空间配置对天然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断—源空间配置控制着天然气成藏范围,断—盖空间配置控制着天然气成藏层位,断—储空间配置控制着天然气成藏部位。  相似文献   

8.
冀北坳陷郭杖子单斜带中上元古界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北坳陷发育巨厚的中上元古界地层。地表油苗丰富,发现多个古油藏,说明该区已有油气成藏过程,郭杖子单斜带发育洪水庄组灰黑色页岩和铁岭组黑色灰岩2套好的有效烃源岩,有机质质量分数0.5%-4.58%,镜质体反射率1.07%~1.10%。铁岭组中下部的高角度裂缝白云岩和雾迷山组上部晶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是该区主要储层,储集空间主要是裂缝和溶洞.并发育与这2套储层有关的2套生储组合:洪水庄组生-雾迷山组储、洪水庄组生-铁岭组储。主生烃期、构造格局定型期、构造裂缝和溶孔溶洞的形成期都在白垩纪中后期。高角度裂缝遮挡油气是该区油气能成藏的最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第三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探讨了层序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与油气的关系。把第三系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7个三级层序组,19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中主要发育海(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不发育。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第三系不乏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上第三系不具备生烃能力,但具备好的储盖组合关系,昆仑山和天山山前的背斜带、英吉沙—棋北背斜带以及麦盖提上倾斜坡带是这类有利储盖组合的发育区;下第三系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且生储盖组合良好,发育于山前带的乌恰背斜、柯克亚深部背斜及杜瓦背斜等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图3表1参3(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构造解释和地震地层学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京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进行了分析.描述了沙三段地层的地震相、沉积相、油气生成聚集和分布.提出沙三段下部为水下扇和滩砂沉积,中部为扇三角洲沉积.通过热演化剖面的编绘和TTI计算,确认沙三段下部地层为良好生油岩,又有砂层发育,为良好的储集层,具有两套生、储、盖组合.加之构造圈闭良好,实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段.如旧州背斜带和背斜带倾没部位,柳泉断裂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1.
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具有较为理想的生烃、储层和盖层条件,勘探前景良好.文中运用近年发展的储层研究新理论、新方法,全面开展物质组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学特征的研究,结合沉积相的研究成果,对碳酸盐岩与砂岩储层进行科学的成因分类;阐明各类储集岩的岩石类型、岩石学特征及其组合、分布规律.研究区冀北坳陷和宣龙坳陷中、新元古界的高于庄...  相似文献   

12.
鲁雪松  赵孟军  陈竹新  李学义  胡瀚文  卓勤功 《石油学报》2019,40(9):1045-1058,1115
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系之下的下组合勘探潜力大,但目前勘探发现率低。齐古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断褶带,发现于1957年,2011年在齐古背斜西侧低部位钻探的齐古1井获工业气流,为齐古油田带来了新生命,给久攻不克的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勘探增强了信心。对齐古油田复杂油气成藏过程的再认识有助于厘清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的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方向。通过分析齐古背斜构造模型及构造演化,结合油气的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利用油气源对比、流体包裹体观察和测温、盆地模拟、泥岩盖层有效性评价等技术和方法,详细分析了齐古油田多层系和多期油气成藏过程与运移聚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齐古北断裂为晚侏罗世-新近纪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对齐古构造的形成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齐古地区在晚侏罗世末期发育古构造,晚新生代以来的冲断褶曲作用形成现今的齐古背斜,而古构造发育区则在构造掀斜作用下成为现今背斜的北翼。"早油晚气"的成藏过程导致的蒸发/运移分馏作用使得残留原油密度大、含蜡量高。受喜马拉雅晚期强烈冲断作用影响,齐古北断裂沟通下盘深埋的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高成熟煤成气进入齐古背斜形成聚集,但在不同部位,由于多期油气的充注过程和晚新生代构造抬升对盖层保存条件的破坏程度存在差异,齐古地区总体上形成"上油下气"的异常油气分布格局。齐古油田成藏过程的再认识对勘探有着重要启示:在齐古背斜北翼的古构造发育区找早期残留油、西北倾伏端构造低部位找气;齐古北断裂下盘侏罗系的原地冲断构造、古近系紫泥泉子组的冲断构造为潜在勘探领域。齐古油田高成熟煤成气的发现证实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的侏罗系烃源岩规模有效生气,指示在靠近齐古油田的乌奎背斜带中段,下组合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13.
大民屯凹陷西部斜坡带沙四段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民屯凹陷西部斜坡带沙四段油藏成藏争件的系统分析,认为该段西部斜坡带的有利圈闭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同时储集砂体的展布及储集物性是成藏的关键。油源主要来自该段的湖相泥岩;储层为该段低孔低渗的扇三角洲、冲积扇及湖相砂岩。在沉积和构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自生自储的侧变式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4.
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油气藏的分布和油气成因机制在凹陷南部和北部表现出差异性,乌南油藏主要分布在大二段上部,乌北油藏分布在大一段底部,乌南大磨拐河组油藏与南屯组油藏具有消长关系.以探索乌南、乌北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机制为目的,在研究乌尔逊凹陷晚期构造演化的基础上,结合大磨拐河组GOI指标、成藏时期及原油成熟度变化等分析认为...  相似文献   

15.
将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的植物群划分为5个组合,由早到晚为:Onychiopsis-Ginkgosibirica组合,代表层位为冀北地区和辽西地区的九佛堂组;Acanthopteris-Ginkgocoriacea组合,代表层位为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和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RuffordiaDryopterites组合,代表层位为阜新盆地阜新组(水泉段除外)等;Ctenislyrata-Chilinia组合,代表层位为阜新盆地阜新组水泉段、蛟河盆地杉松组;早期被子植物组合,代表层位为延吉盆地大拉子组和松辽盆地泉头组。各组合的地质时期为:梁赞期到凡兰吟期,凡兰吟期至欧特里夫早期,欧特里夫晚期至巴雷姆期,阿普特期至阿尔比早期,阿尔比中、晚期。参28(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华北盆地临清断块下白垩统丘城组之下,钻井揭露出一套暗色地层,主要为灰色、灰黑色泥岩、砂岩与灰色凝灰质砂岩、凝灰岩互层。横向分布较稳定,曾见于临9井、临10井、临11井和丘4井。地质矿产部第二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命名为"临西组",归于晚侏罗世,与山东的蒙阴组对比。而笔者1982年以来,发现的孢粉、介形类、轮藻、腹足类等新资料,其地质时代以早白垩世为宜。  相似文献   

17.
TappehPitti背斜为中伊朗盆地Garmsar区块内地表最完整的背斜构造。通过对TappehPitti背斜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及其形成演化和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认为TappehPitti背斜具有深浅不协调的特点,即在浅层表现为一鸡蛋型完整背斜而在深层却表现为一向西倾伏的鼻状构造;TappehPitti背斜定型于第四纪,其成因与上红组M2段内层面滑脱断层有关。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认为岩石受力变形发生破裂作用形成裂缝,对流体流动起到输导作用。实际上,高孔隙性岩石受力变形,发生颗粒的旋转、滚动、重排和(或)破碎,应变集中形成与裂缝特征截然不同的变形带,降低了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影响流体的流动。基于野外观察描述和室内分析测试资料,以柴达木盆地西缘油砂山背斜下油砂山组地层为研究对象,从变形带形成机制出发,系统描述了高孔隙性砂岩中变形带的宏观、微观特征,剖析了变形带和未变形母岩的物性特征,明确了变形带形成时期和油气成藏期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变形带对流体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砂山背斜带转折端处下油砂山组高孔隙性砂岩受力变形发生了碎裂作用,形成了典型的碎裂型变形带。碎裂型变形带的颜色发白,比母岩浅;呈正风化地形特征,以"肋状"凸出的形态发育;极少单条发育,多呈"簇状"等组合特征发育。微观上,碎裂型变形带表现为颗粒发生旋转、滚动,沿着颗粒接触边界摩擦导致颗粒破碎,颗粒尺寸明显减小、分选变差,带内颜色相对变深和孔隙坍塌、孔隙空间明显降低的特征。与母岩相比,变形带的孔隙度平均降低约17.4%。应用母岩与变形带渗透率比值与流体流动效率的定量图版分析,当变形带渗透率较母岩降低3个数量级以上时,对流体流动起到阻碍作用,油砂山背斜带变形带渗透率降低1~2个数量级,对流体流动基本无明显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冲断构造带储油构造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坳陷发育有冲断构造带,逆冲方向自北向南,形成时代为中新世到上新世。根据冲断构造成因和圈闭条件,可刊分出6种储油构造:背斜、双重构造、重迭断坡背斜、冲断三角带、下盘断坡带和膏盐岩刺穿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