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基于统计模型预测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疾病负担,评估控制危险因素对降低疾病负担的效果。方法基于死亡风险与危险因素暴露的相关性和比较风险评估理论,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中国数据,筛选危险因素,采用比例变化模型估计2030年不同场景下COPD死亡情况,模拟控制危险因素对2030年COPD的疾病负担的影响。结果如危险因素暴露按1990-2015年的变化趋势发展,2030年中国COPD的死亡例数为105.54万例、死亡率为73.85/10万,相比2015年将分别上升15.81%和10.69%,标化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将降低38.88%和52.73%。如吸烟或PM2.5污染控制达标,到2030年相比于自然趋势发展可分别减少34.07万和27.34万死亡例数,过早死亡概率将降至0.59%和0.52%。如所有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到2030年我国可避免52.59万例死亡,过早死亡概率将降至0.44%。结论自然趋势下,2030年COPD死亡数和死亡率预计将比2015年高,但标化死亡率与过早死亡概率将下降。如所有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可进一步降低COPD的负担,提示应加强控烟与大气污染治理等举措来降低COPD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统计模型预测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疾病负担,评估控制危险因素对降低疾病负担的效果。方法基于死亡风险与危险因素暴露的相关性和比较风险评估理论,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中国数据,筛选危险因素,采用比例变化模型估计2030年不同场景下COPD死亡情况,模拟控制危险因素对2030年COPD的疾病负担的影响。结果如危险因素暴露按1990-2015年的变化趋势发展,2030年中国COPD的死亡例数为105.54万例、死亡率为73.85/10万,相比2015年将分别上升15.81%和10.69%,标化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将降低38.88%和52.73%。如吸烟或PM2.5污染控制达标,到2030年相比于自然趋势发展可分别减少34.07万和27.34万死亡例数,过早死亡概率将降至0.59%和0.52%。如所有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到2030年我国可避免52.59万例死亡,过早死亡概率将降至0.44%。结论自然趋势下,2030年COPD死亡数和死亡率预计将比2015年高,但标化死亡率与过早死亡概率将下降。如所有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可进一步降低COPD的负担,提示应加强控烟与大气污染治理等举措来降低COPD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估计不同危险因素控制场景下我国恶性肿瘤的死亡水平和过早死亡概率,以及实现过早死亡概率防控目标的情况。方法:基于国内外规划文件提出的恶性肿瘤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目标,设定多种危险因素控制场景。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的结果,计算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分值,根据比较风险评估理论将恶性肿瘤的死亡数分成可归因和不可归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预测模型评估实现我国常见危险因素对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早死概率的影响。方法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估算的中国数据, 计算各个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分值, 采用比例变化模型估计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不可归因死亡例数, 并预测2030年该疾病的死亡例数、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结果根据危险因素在1990—2015年的自然变化趋势, 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例数(612.44万例)和死亡率(428.53/10万)较2015年将分别增长59.92%和52.87%;2030年我国男性和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死概率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男性由11.43%降至11.28%, 女性由5.79%降至4.43%。如果到2030年所纳入危险因素全部达标, 可避免228. 92万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在单个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的情况下, 血压、总胆固醇和细颗粒物暴露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 可分别减少死亡133.28、60.91和30.68万例。其中, 血压控制对缺血性心脏病和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贡献最大, 分别可减少67.73和39.11万例的死亡。结论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庆市万州区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4种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情况,预测2030年能否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防控目标。方法:收集2015—2021年万州区死因监测资料,计算4种重大慢性病死亡率、过早死亡率及年度变化百分比(APC),预测2030年4种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并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目标值比较。结果:2015—2021年万州区4种重大慢性病死亡率在610.40/10万~657.42/10万之间,男性高于女性,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15—2021年万州区4种重大慢性病总体过早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5.45%),女性低于男性;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5.16%、-11.40%和-5.26%),糖尿病过早死亡率无显著变化。结论:预测2030年万州区4种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可以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防控目标,但应重视糖尿病防治和男性慢性病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0-2019年天津市东丽区30~69岁户籍居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4类主要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0-2019年天津市东丽区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系统中的死因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5.0统计软件计算死亡率和早死概率等指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死亡率和早死概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2010-2019年东丽区30~69岁户籍死亡人群中,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85.1%,过早死亡标化死亡率由361.32/10万下降到257.13/10万,APC为-3.54%,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的4种主要慢性病过早死亡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2.18%、-6.01%,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0-2019年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过早死亡标化死亡率分别以每年-2.37%、-5.45%和-8.52%的速度下降,糖尿病过早死亡标化死亡率以每年8.33%的速度上升,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010-2019年4种主要慢性病的早死概率由17.01%降至12.48%,APC为-3.34%,趋势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010-2019年天津市东丽区主要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以男性为重点人群,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1—2018年浙江省台州市户籍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死亡水平及早死概率的特征,为政府制定慢性病防制规划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从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11—2018年台州市户籍居民死亡数据,分析慢性病导致死亡数在总死亡数的占比、慢性病死亡率、慢性病早死概率等指标。采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中标率)计算标化率。利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2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其统计学检验结果。结果2011—2018年台州市慢性病死亡231 724例,死亡率为486.52/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1.55/10万,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79.89%,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2011—2018年台州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P<0.05)、糖尿病标化死亡率(P=0.46)及早死概率(P=0.22)均未下降,农村地区上述4类慢性病各年龄组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4类慢性病死亡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同时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2011—2018年台州市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13.49%降至2018年的10.49%,平均年降幅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P<0.05)。结论慢性病死亡是台州市主要死亡原因,为降低慢性病死亡率应需开展慢性病的有效防控措施,特别是糖尿病的防治和男性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2012—2021年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方法 本文死因数据和人口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的内蒙古自治区20个死因监测点数据和中国疾控中心基本信息系统常住人口数据,用ICD-10编码筛选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的病例,并进一步计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道路交通死亡构成比、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最后用joinpoint回归分析2012—2021年内蒙古道路交通伤害死亡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2—2021年,内蒙古道路交通伤害粗死亡率在12.87/10万到23.04/10万之间,标化死亡率在9.42/10万到19.84/10万之间,2012—2021年道路交通伤害过早死亡概率在0.67%到1.23%之间。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5.30%、-7.00%;过早死亡概率总体也呈下降趋势,其中2012—2015年间APC为-12.40%,2015—2018年间APC为5.50%,2018—2021年间APC为-11.90%。男性标化死亡率在1...  相似文献   

9.
由娜  梁小娴  阮慧红 《职业与健康》2023,(3):355-358+363
目的 分析2013—2020年广州市番禺区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及早死概率,评估早死概率下降目标的完成情况。方法 收集死亡日期为2013—2020年的番禺区户籍人口死亡资料,分析4类主要慢性病的死亡情况、早死概率及其年均变化速度,评估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2025年和2030年控制目标的完成情况。结果 2013—2020年番禺区4类主要慢性病的早死概率由14.01%降至11.26%,年均下降速度为3.07%,男性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远高于女性,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远高于慢性呼吸系统和糖尿病。以2015年为基准,以目前早死概率的年均下降速度,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4类主要慢性病合计均能实现2025年和2030年控制目标,但不同性别及全人群糖尿病和女性恶性肿瘤早死概率都不能达到控制目标。结论 男性是番禺区慢性病防治的重点人群,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是慢性病防控的重点疾病。应做好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和干预,积极开展疾病早诊早治,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以实现“2025年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中国30~70岁居民1990-2019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四大慢性病死亡趋势, 预测2030年我国四大慢性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3.4.1的情况。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四大慢性病1990-2019年疾病负担数据, 利用年龄-时期-队列的贝叶斯模型预测2020-2030年我国慢性病死亡情况及2030年SDGs 3.4.1的实现情况。结果 1990-2019年我国四大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ASR)呈下降趋势, 预测我国30~70岁居民四大慢性病死亡数将由2020年的296.12万例增加至2030年的318.50万例, ASR将由2020年的308.49/10万下降至2030年的277.80/10万, 与2015年的330.46/10万相比, 2030年仅下降15.94%, 其中男性下降18.73%, 女性下降14.31%。另外心脑血管疾病下降25.09%, 癌症下降4.76%,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下降37.21%, 而糖尿病基本不变。结论我国30~70岁居民1990-2019年四大慢性病ASR呈下降趋势, 但按目前的下降速度至203...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2010-2015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死概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性分析2010-2015年北京市四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早死概率等相关指标的趋势变化。方法 利用来源于北京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系统中2010-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死亡登记资料,应用WHO推荐计算方法,分析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慢性病70岁之前的死亡比例和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结果 2010-2015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慢性病约占总死亡的90%,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从332.43/10万下降到280.02/10万。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从12.81%下降到11.11%。以2015年为基准计算,男性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14.63%,距离2025年控制目标(12.23%)尚有16.4%的下降空间;女性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7.54%,距离2025年控制目标(7.03%)有6.8%的下降空间。2015年北京市城区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9.72%,郊区为13.67%,郊区高于城区。结论 北京市慢性病死亡率相关指标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男性远高于女性,建议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关注重点人群,最终实现25×25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安徽省2014-2018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死概率、变化趋势,探讨实现“健康中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可能性。方法死亡资料来源于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安徽省2014-2018年24个全国死因监测点数据。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以“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安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分别下降30%和25%)为基准,评价实现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难度。结果2014-2018年安徽省4类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比例从82.76%升高至84.77%,呈上升趋势(APC=0.50%)。30~69岁人群4类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1.78%)。4类慢性病合计的早死概率分析结果显示,合计早死概率由2014年的15.53%下降到2018年的14.43%;男性和女性均呈下降趋势,男性下降速度(APC=-1.80%)略低于女性(APC=-2.00%);城市(APC=-1.57%)和农村(APC=-1.99%)、皖北(APC=-2.32%)和皖中(APC=-1.81%)地区均呈下降趋势;同一年份早死概率比较,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农村>城市、皖北>皖中>皖南。分病种看早死概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下降最明显(APC=-9.19%),其次为癌症(APC=-1.77%),男性糖尿病呈上升趋势(APC=-2.90%)。按2014-2018年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预计2030年可实现健康安徽目标;但实现健康中国目标需将下降速度在既往基础上提高26.40%;比较不同性别、城乡和地区下降速度需提高的比例,男性>女性、城市>农村、皖南>皖中>皖北。结论安徽省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男性、农村、皖北地区居民为重点人群,应开展针对主要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及预测未来安徽省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评估2030年目标达成情况,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安徽省死因监测、统计年鉴等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累计和数据对数线性Joinpoint回归、主成分回归等方法进行趋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安徽省总死亡中有28.10%为早死,其中84.40%归因于慢性病。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在慢性病早死中分别占45.88%和41.65%。预测显示,未来安徽省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到2030年仅农村地区能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为降低早死,需重点关注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城市男性为重点关注人群。人均园林绿地面积等反映城市基础设施情况的因素对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影响较大。PM2.5浓度等因素对早死概率有负面影响,人均园林绿地面积等因素则有积极影响。结论 安徽省面临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疾病负担,城市男性是需重点关注群体。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sModifiable lifestyle, environmental, and infectious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ancer impact both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Most studies estimating this burden focus on cancer incidence. However, because these risk factors are associated with cancers of disparate mortality rates, the burden associated with cancer incidence could differ from cancer mortality. Therefore, estimating the cancer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these risk factors provides additional insight into cancer prevention. Here, we estimated future cancer deaths and the number of avoidable deaths in Canada due to modifiable risk factors.MethodsThe projected cancer mortality data came from OncoSim, a web-based microsimulation tool. These data were applied to the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that we previously used to estimate the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s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fractions of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on Canadian cancer incidence.ResultsWe estimated that most cancer deaths will be attributed to tobacco smoking with an average of 27,900 deaths annually from 2024 to 2047. If Canada’s current trends in excess body weight continue, cancer deaths attributable to excess body weight would double from 2786 deaths in 2024 to 5604 deaths in 2047, becoming the second leading modifiable cause of cancer death. Applying targets to reduce these risk factors, up to 34,600 cancer deaths could be prevented from 2024 to 2047.ConclusionOur simulated results complement our previous findings on the cancer incidence burden since decreasing the overall burden of cancer will be accelerat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decreasing cancer incidence and improving survival outcomes through improved treatments.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The online version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available at 10.17269/s41997-020-00455-7.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中国人群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死亡情况及不同危险因素所导致的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方法 资料来源于GLOBOCAN 2020和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中的中国人群数据,应用Excel 2019和R 4.2.1软件,采用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年龄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及其变化率等指标,描述消化系统癌症归因于各类危险因素的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2020年中国消化系统癌症的ASIR为83.00/10万,ASMR为63.80/10万,发病和死亡例数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各年龄组男性消化系统癌症发病及死亡例数均高于女性。1990-2019年中国食管癌、胃癌、肝癌的年龄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变化率分别为-45.26%、-46.87%、-65.63%),而胰腺癌、结直肠癌、胆囊胆管癌的年龄标化DALY率呈上升趋势(变化率分别为67.61%、30.52%、7.21%),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与DALY率一致。与归因于行为因素的年龄标化DALY率的比例相比,1990-2019年食管癌、肝癌、胰腺癌和结直肠癌归因于代谢因素的年龄标化DALY率占该癌种总年龄标化DALY率的比例均逐年升高。1990-2019年中国胃癌、肝癌、胰腺癌、胆囊胆管癌不同归因的年龄标化DALY率排序无显著变化,但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年龄标化DALY率的部分归因因素排序有所提前(食管癌:高BMI;结直肠癌:低牛奶摄入、低全谷物摄入)。结论 2020年中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及死亡流行情况严重,1990-2019年中国消化系统癌症归因于代谢因素的疾病负担比例逐年上升,且部分消化系统癌症的疾病负担归因次序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国1990-2019年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的疾病负担情况,并预测2020-2030年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数据,选择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伤残损失寿命年等指标描述1990-2019年中国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疾病负担情况,利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描述疾病负担的时间趋势变化。采用R软件构建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20-2030年中国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和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结果 1990-2019年,中国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ASIR呈上升趋势,其EAPC为0.31%(95%CI:0.10%~0.52%);DALY呈现下降趋势,EAPC为-2.81%(95%CI:-2.92%~-2.70%);ASMR呈下降趋势,EAPC为-2.55%(95%CI:-2.66%~-2.45%)。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ASIR在35~49岁年龄段中达到最高,而ASMR随着年龄升高逐渐增加,年龄30~岁开始显著升高;年龄标化DALY率在55~64岁之间达到高峰。男性居民的疾病负担指标均高于同时期的女性居民。根据BAPC模型预测结果,2020-2030年中国全人群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ASIR从2020年的3.45/10万上升至2030年的3.78/10万,增长9.57%,ASMR从2020年的1.45/10万下降至2030年的1.24/10万,降低14.48%。结论 我国因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的疾病负担仍然较重,尤其是在男性和中老年人群中,需要更加重视对这些人群的关注。2020-2030年预测结果显示ASMR呈下降趋势,ASIR仍在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