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崔伟 《农技服务》2014,(3):117+121-117,121
三代虫是一类常见的泥鳅体表寄生虫,在我国各养殖泥鳅地区均有发生,对泥鳅养殖业造成较大威胁。本文对泥鳅三代虫病的流行情况、症状和发病原因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国际家畜疾病研究室 研究室是1974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建立的,1975年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目的是研究对牛群危害极大的锥体虫病(Trypanosomiasis)和泰勒焦虫病(非洲一般称东海岸热Eastcoastfever)的免疫方法。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约400万平方英里地带上有广阔的牧场和草地适于养牲畜。但这一地区约有3/4的畜群感染了锥体虫病,牛、猪、绵羊、山羊、马及骆驼以及人均受其害,特别是对牛,野牛也不例外;锥虫病有几种形式,有急性的或慢性的,但均可致死。为采采绳所盘据的1/3的非洲大陆,据估计可以  相似文献   

3.
豫北地区黄鳝寄生虫感染情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豫北沿黄渔区黄鳝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共检出6种寄生虫,其中隐藏新棘虫感染率最高(55.78%),其次是鳝锥体虫(29.65%)、胃瘤线虫(18.09%)和幼旋尾线虫(8.04%),而毛细线虫和鳗鲡独孤吸虫感染率很低。隐藏新棘虫的感染与黄鳝体长相关,并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2017年7月,黄山市休宁县某泥鳅养殖场池塘出现泥鳅大批死亡的现象。接诊后,通过水质检测、临床症状观察、病鳅剖检、实验室检测,诊断为肠炎并发车轮虫感染,根据诊断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5.
纤毛虫病是秋季河蟹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由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虫体寄生于河蟹体表、附肢、鳃部等部位所引起。该病多发生于秋季鱼蟹混养塘,幼蟹、成蟹都能感染。由于鱼蟹放养密度大、夏季投饵施肥过多、排泄物长期积累、换水次数少等原因.导致水过肥、有机质含量过高.从而诱发此病。  相似文献   

6.
纤毛虫病是秋季河蟹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由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虫体寄生于河蟹体表、附肢、鳃等部位所产生的。多发生于秋季鱼蟹混养塘,幼蟹、成蟹都能感染。一、主要症状病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体表、附肢有滑腻感。病蟹食欲下降,甚至不食,蟹体消瘦,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  相似文献   

7.
一、适时捕捞秋季,当水温降至12~15℃时捕捞泥鳅最为适时。池塘养殖的泥鳅,可在捕捞前3天把水慢慢排干,将池底划成若干小块,中间开排水沟,使泥鳅往沟内集中,然后用手抄网捕捞。对潜入泥中的泥鳅,可翻泥捕捉。稻田养的泥鳅,可用晒干的油菜秆浸没于田侧沟道中形成数道"田埂"。待油菜秆溢出甜  相似文献   

8.
在面积为0.67 hm2的稻田中,2014年4月投放外购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苗种176 kg,至2014年8月起捕商品泥鳅547 kg,平均利润22 618元/hm2;2014年8月从原稻田养殖的商品泥鳅中选留18 kg,进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鳅苗,共获鳅苗2.9万尾,总重58 kg,越冬后继续养殖至2015年8月,起捕商品泥鳅554 kg,平均利润32 767元/hm2。结果表明,稻田原位秋季繁殖鳅苗模式优于泥鳅购苗养殖模式,操作简便,省去了苗种购买费用,仅增加了催产药品费和孵化用具费用计860元,养殖商品泥鳅经济效益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北京地区蚜虫秋季感染的普兰科恩虫霉、蚜虫霉和园子虫霉的形态和分类,其中普兰科恩虫霉虽然早在1873年就由Cornu命名,但在我国尚是首次报导。此外,还讨论了休眠孢子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沈秋 《农家顾问》2008,(5):26-27
问:哪些地方适合养殖泥鳅? 答:在我国,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都有开展泥鳅养殖的例子。养殖泥鳅只要有相应的水源条件,我国各地都是可以开展人工养殖的。相对来说,南方地区常年气温高,泥鳅的吃食生长时间长,更能获得好的增重效果和更高的养殖效益。在有野生泥鳅的地区,可以通过收购野生泥鳅来开展养殖,对于当地没有野生泥鳅或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可以通过引进鳅种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11.
池塘养殖泥鳅具有周期短、产量高、疾病少、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在农村合理利用池塘养殖泥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途径。从池塘建设、鳅种的选择与放养、饲养管理、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捕捞等方面介绍了泥鳅池塘养殖技术,以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2.
顾茂才  许丽 《农家致富》2009,(16):33-33
藕田套养泥鳅或黄鳝对地蛆均有防治作用.泥鳅的作用稍优于黄鳝。但藕田综合套养泥鳅和黄鳝防治莲藕食根金花虫的效果最佳.二者起到互补的作用.防效达90%以上上。同时通过二者的活动,疏松并肥化了土壤,促进莲藕增产.平均每亩可收获泥鳅和黄鳝50公斤,亩增收3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13.
朱光来  赵子明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4(8):1178-1182,1200
[目的]寻找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的最佳选择。[方法]通过给泥鳅注射不同的催产药物,在不同的水温下进行人工催产,苗种培育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开口饵料进行投喂,研究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最佳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结果]雌鳅的怀卵量跟性成熟度成正比,即性成熟度越高其怀卵量也越高,成熟系数为24%的雌鱼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分别为62 142和990粒,而成熟系数为9%的雌鱼仅为18 207和367粒。不同的催产药物对泥鳅催产的效果不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相对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好,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精率78.84%,而使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受精率为83.04%。将这2种激素按照一定比例(LRH-A25μg/尾,HCG100 IU/尾)使用可提高催产效果,受精率可达89.17%。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泥鳅的催产效果越好。水温在(30±0.5)℃之间是泥鳅人工催产的最适水温,效应时间6~8 h,催产率为93.33%,受精率为89.26%。用轮虫(以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为主)作为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其仔鱼成活率最高,成活率为93.3%,其他依次为卤虫幼体、微粒子配合饲料、蛋黄。合理搭配开口饵料能够促进仔鱼的生长,投喂蛋黄+轮虫的泥鳅仔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单独投喂的3组,投喂蛋黄+轮虫的鳅苗,其生长速度是单独投喂蛋黄的1.21倍,是单独投喂轮虫的1.04倍,是单独投喂卤虫幼体的1.11倍。[结论]该研究为开展泥鳅的规模化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熊蜂肠道寄生虫——短膜虫(Crithidia bombi)的流行规律以及不同蜂种、不同地区间寄生的熊蜂短膜虫的亲缘关系。【方法】调查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4个省(自治区)的25种1 007只熊蜂的短膜虫感染情况,对不同蜂种、不同地区间熊蜂短膜虫的感染率进行卡方检验(SPSS 22.0),并对熊蜂短膜虫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利用特异的ITS引物扩增待检测的熊蜂肠道总DNA,之后进行凝胶电泳检测,通过是否扩增出675 bp的熊蜂短膜虫ITS基因片段来判断待检测的蜂群是否感染了熊蜂短膜虫,再进一步测序,分析不同蜂种、不同地区寄生的熊蜂短膜虫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在调查的所有样品中,有20种262只熊蜂被短膜虫感染,感染率为26.0%。感染率最高的两种熊蜂是白背熊蜂(Bombus festivus)和火红熊蜂(B. pyrosoma),而西伯熊蜂(B. sibiricus)的短膜虫感染率最低;青海省熊蜂的短膜虫感染率最高,而内蒙古熊蜂的短膜虫感染率最低;雄蜂的感染率极显著高于工蜂和蜂王。另外,除了甘肃省的黑尾熊蜂(B. melanurus)和猛熊蜂(B. difficillimus),四川省的疏熊蜂(B. remotus)、兴熊蜂(B. impetuosus)和弗里熊蜂(B. friseanus)所感染的短膜虫与其他短膜虫亲缘关系较远之外,其余大部分的熊蜂短膜虫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熊蜂短膜虫对我国熊蜂的感染广泛,且不同蜂种、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级型间熊蜂短膜虫的感染率均有差别。熊蜂经过长期群体进化演变,不同地区形成相对固定的优势种类,因此各地区所捕捉到的熊蜂种类不同。对我国不同地区熊蜂短膜虫感染情况的统计分析侧重于样本量≥30的种类,这些种类是各地区的优势种类,另外一些熊蜂虽未能采集足够的样本,但根据已采集的样本量分析得出的感染率较高。熊蜂短膜虫存在寄主专一性,且对熊蜂宿主的感染具有适应性。我国部分地区熊蜂感染的短膜虫的亲缘关系总体来说较强,但也受到地理位置及其寄主熊蜂蜂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大鳞副泥鳅和青鳅秋季繁殖性能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测定了可数可量性状、肥满度、成熟系数、相对怀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得出了生长方程。结果表明,肥满度在两种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发现大鳞副泥鳅雌雄差异不显著(P0.05),而青鳅雌雄差异显著(0.01P0.05);性成熟系数分别为:大鳞副泥鳅6.56%、青鳅11.36%;相对怀卵量分别为:115.70粒/g、147.69粒/g;受精率分别为:90.62%和97.52%;而孵化率为92.45%和97.16%;结果显示:在秋季繁殖季节,青鳅在繁殖性能方面比大鳞副泥鳅要好。  相似文献   

16.
牛血孢子虫病又名焦虫病。血孢子虫病是由血孢子虫亚目的寄生虫(主要寄生于红细胞内)引起的牛许多疾病的通称。牛血孢子虫病主要包括泰勒虫病、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牛巴贝斯虫病和牛边虫病。1临床症状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呈地方性流行,多发于夏、秋季节和蜱类活跃地区。病牛以贫血、黄疽、血红蛋白尿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泥鳅稻田原位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秋季养殖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的稻田环形沟中,架设简易的泥鳅产卵孵化箱和育苗箱,进行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稻田原位繁殖研究。结果表明,泥鳅人工催产率78.6%,受精率84.5%,共孵化出苗约18.24万尾,孵化率60.8%。经过13 d的培育后,获得规格5 cm左右的鳅苗2.90万尾,育苗成活率16.0%。  相似文献   

18.
以意大利蜜蜂为试材,分别在春季与秋季对单式移虫育王法、复式移虫育王法和免移虫育王法的王台接受率和蜂王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免移虫育王法的王台接受率(72.62%)极显著地低于单式移虫育王法和复式移虫育王法,但蜂王质量优于单式移虫育王法和复式移虫育王法培育的蜂王;单式移虫育王法和复式移虫育王法在春季培育蜂王的质量高于秋季培育的蜂王,而免移虫育王法在春季和秋季培育的蜂王质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1999-2002年夏季、秋季对陇东地区果树蔬菜上虫霉流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经鉴定夏季流行的病原菌为6种虫霉: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暗孢耳霉(Conidiobolusobseurus)、普朗肯虫霉(Entomophthora planchoniana)、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anhuiensis)、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eans)、布伦克虫疠霉(Pandora blunkii)。新蚜虫疠霉利暗孢耳霉是绝对优势种。  相似文献   

20.
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常规调查及研究方法,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湖拟鲤(Rutilus rutilus lacustris Pallas)寄生虫的种类、感染情况、季节动态及优势寄生虫种的寄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发现6种寄生虫,分别为维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vistulae Prost)、西伯利亚副双身虫(Paradiplozoon homoion homoion Bychowsky et Nagibina)、双穴吸虫幼虫(Diplostomum sp.)、绦虫幼虫(Cestode sp.larva)、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椭圆尾鲺(Ar-gulus ellipticaudatus Wang),隶属于3门,5纲,6目,6科,6属。春、夏、秋三季,均发现双穴吸虫幼虫,夏季及秋季的感染率高于春季;维氏指环虫春季的感染率高于夏季,而秋季没有检出;西伯利亚副双身虫、对盲囊线虫、绦虫幼虫和椭圆尾鲺仅在夏季发现,且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均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