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旅游经济热潮和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风景名胜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日益严重,风景名胜区资源成为各方获益、争夺、侵蚀的焦点,严重制约着风景名胜区的持续健康发展,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成为当前风景名胜区保护发展的误区。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违法案件角度切入,总结检查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解析产生问题的制度原因,提出解决路径,实现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和规划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以璀璨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风景资源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国家遗产保护地体系中居重要地位,在世界上等同于海外的国家公园.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地域面积广大,风景名胜区规划也因此体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从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建立、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发展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了我国当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4个发展阶段,国家三大遗产保护地体系与风景名胜区的关系.提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法定地位:法定规划、建设规划、管理规划,论述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发展的10个特性.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风景名胜区占北京市全市面积的13%,其中分布着4000个行政村,村庄民居的风貌控制一直是风景名胜区管理上的一个难点,新农村建设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都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通过对北京的风景名胜区内30余处村庄的农宅风貌调研,对其与风景名胜区的关系、历史演进和乡土特色进行综合评价.探讨风景区农宅的演变规律和原因,从政策、经济、产业、城乡关系等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从保障农民利益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要求2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仇保兴 《城乡建设》2006,(12):53-56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1985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对指导和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促进风景名胜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的高度,深刻认识风景名胜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就要进一步明确保护和管理规定,规范各项工作,促进风景名胜区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英瑾 《中国园林》2012,28(1):102-104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拥有大面积乡村地域,但乡村类文化景观未被列入被保护景源.在风景名胜区中保护乡村类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乡村自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和减少区内社区与管理机构的矛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发展目标和保护原则,并从土地权属与管理责任、社会系统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和乡村景观规划方面,探讨保护与管理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6.
陶一舟  严国泰 《华中建筑》2012,30(6):133-13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风景名胜区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城市化的问题。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其实质是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突出矛盾。面对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这一棘手的问题,规划师不应该回避问题,一味地抱怨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因此该文以安徽太平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研究在现有管理体制、规划制度下,如何更好地解决风景名胜区城市化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1985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对指导和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促进风景名胜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的高度,深刻认识风景名胜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就要进一步明确保护和管理规定,规范各项工作,促进风景名胜区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优波  杨锐 《中国园林》2007,23(1):49-52
首先论述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意义,即:开展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既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问题的内在要求;然后,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这一程序与《技术导则》规定的工作程序以及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程序的关系,提出将环境影响评价嵌入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去;最后,初步建立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背景及保护培育规划的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引出生态资源评价及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风景名胜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通过评述与分析国内外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的生态资源及生态敏感性研究现状,构建了较国内现有研究更加科学、客观的基于生态资源评价结果的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此方法可以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判断矩阵的校核得出特定风景名胜区生态资源受到破坏与威胁的程度及其敏感性,对于风景名胜区生态保育规划中优先和重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确定、保护策略与措施的制定,以及风景名胜区性质功能的定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承照  徐杰 《中国园林》2005,21(5):35-38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可分为原野型、原野人居型、乡村型、城缘型和城市型5种类型,边缘地带具有边缘生态、边缘景观、边缘经济、边缘社会、边缘管理等共同特征,在保护与发展一系列的矛盾中,边缘地带与核心区的矛盾性质不同,必须采取不同的控制和管理策略,实行分区管理是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必然选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边缘地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控制好边缘地带,才能保护好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性质——法与经济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赵京兴 《中国园林》2002,18(2):33-36
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按其性质就是一种行政行为,文章并从经济学角度说明了采取这一管理办法的合理性。指出作为行政权,风景名胜区管理权实为一种公权力,具有“警察权”的性质。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必须依此性质建立,并通过依法行政,处理和其他行政主体的关系,这是搞好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范小凤  吴葱  朱蕾 《中国园林》2023,39(3):88-92
无锡惠山,文献记载始自东汉,历经2 000多年的 历史传承至今,是包含了寺庙、名泉、园林、祠堂等诸多古迹 的一处风景名胜区。通过实地勘测和文献资料考证,梳理惠山 名胜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不同时期名胜要素的发展脉络。康 熙、乾隆的历次巡幸所带来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是名胜得 以持续经营的关键。从名胜的形成、保护和阐释3个方面,探 析惠山名胜的传承机制,进而总结名胜得以维系至今的原因, 为当代名胜的保护和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木  王东 《中外建筑》2014,(11):109-111
城市混凝土森林的扩展,唤醒都市人们对自然的渴望,由此开始,城市越来越注重景区公园的建设,所以与之配套的商业建筑的设计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鉴于对徐州市云龙湖北大堤商业街区的设计研究,探究基于城市滨水景区中的商业建筑设计,寻求城市景区中商业建筑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崔珩  黄喆 《室内设计》2015,(3):101-107
四川省经济的持续发展使旅游休 闲度假需求日益增多。四川风景名胜区资源 丰富,但缺乏对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预判与 定位。本文聚焦休闲度假旅游相关设施的 规划与建设问题,结合案例分析以及相关 规范解读,对休闲旅游设施类型、内容、特 征、主题及设置要求等进行理论探讨;基于 实践调查,进一步深入分析四川省风景名胜 区休闲度假旅游规划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 设施类型单一,使用率低,缺乏规划统筹, 建设越界,忽视地方传统与本土风貌,形式 风格趋于城镇化等。结合实践经验以及风景 区地理环境与资源特质,从管理体系、规划 编制、功能定位、布局选址、形式风格等层 面提出规划先行、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隐 物于景的可持续休闲度假设施规划策略,旨 在促进四川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改善。  相似文献   

15.
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设施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景名胜区景区入口管理设施具有典型的风景建筑的特征,代表了景区的形象和特征,是风景区总入口和景区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点,对风景区的整体形象和游客的游览感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以崀山风景名胜区五个景区入口服务设施设计为例,对景区入口管理设施的设计方法、设计中需要考虑和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总结,为风景建筑的设计者提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以利于更好地开展风景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刘雨潇  张建国 《园林》2021,(1):88-92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文本分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方法,能够反映游客对景区的真实感知.文章以携程、大众点评等重要旅游网站的游客评论为对象,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高频词汇进行分类和语义网络图绘制,对神龙谷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行为和形象感知进行研究,为相似景区的管理和发展思路提供理论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前往景区主...  相似文献   

17.
分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自身升级是重点,旅游产品升级是根本,旅游品牌是旅游景区和城市无形资产浓缩,以厦门市北辰山省级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为案例,浅谈建设美丽旅游景区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和措施,应注重发展模式,注重规划设计,注重优化建设,创新施工管理,根据国家工程建设及4A级景区规范标准,合理规划设计,结合景区实际,创新景区建设施工管理,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打造独具特色国家核心品牌,提升旅游品质,最大限度满足旅游需要,提升城市品牌,推进旅游战略新兴产业升级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建设美丽厦门,直至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8.
风景名胜区的利益主体分析与机制调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勇  吴人韦 《规划师》2005,21(5):8-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风景名胜区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其中涉及到国家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相关事业单位、各类开发企业、当地居民等各方面,国家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体现了上述各方利益关系的冲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需要构建合理的利益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朱江  邓武功  于涵  张丹妮 《中国园林》2021,37(3):118-123
以中国近40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全国9批共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案例,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根本,以"自然和人文交融"为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批次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上东多南少,面积上西阔东疏,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有重要的空间对应关系。进而提出了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布局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