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满铁路附属地的开发建设,促进了与周边国家间的文化传播和地域联系。其中在长春界内的铁路附属地内近代建筑遗存丰富多样,该文尝试对其中优秀作品的历史沿革和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与分析,对比日本近代建筑的发展史和风格特征,比较和定位这些建筑的风格流派,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遗存。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6,(5)
银行建筑在近代长春城市的塑造过程中曾占据过重要位置,对长春的城市环境与空间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当时的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和政治影响。分析研究其中的建筑遗存所具有的风格和特色可以帮助全面的认识城市历史风貌,尊重和保护这类建筑可以使其继续传承下去,货得再次利用和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范小鸥 《规划师》2008,24(3):93-96
长春近代城市规划以伪满洲国新京规划为代表.伪满洲国新京规划编制于1932年,由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主持、审定,满铁经济调查会、伪满洲国国都建设局共同编制而成(图1),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成果,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  相似文献   

4.
《四川建材》2016,(1):84-86
现如今,全球范围内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吉林省长春市,该城市在近代建筑发展史上有着显著的代表性。历史建筑属于城市风貌不可或缺的构成成分,属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充分表现,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分析伪满时期长春城市主要建筑,对长春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以胜利大街建筑为例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伪满时期长春城市主要建筑的长春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4,(7)
当今世界人们非常重视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亚洲的建筑遗产也受到了世界的高度关注,在中国长春,这座城市在近代建筑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阐述的是长春近代建筑相关理论和实例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春的建筑遗产进行各方面现状因素的评论和分析,来更好的了解及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近代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模式,以及提出具有深化和拓展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春市的近代建筑外墙饰面砖在长春的建筑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参考应用价值。通过对长春近代建筑外墙饰面砖的整理分析,总结出长春市近代建筑饰面砖的特点和砌筑方式。  相似文献   

7.
胥琳 《建筑与文化》2013,(10):55-57
满铁附属地在近代沈阳城市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满铁附属地采用先进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使之呈现出与中国传统城区不同的风貌,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近代沈阳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本文对沈阳满铁附属地的发展作以系统的梳理,首先对其成因进行探讨,然后从管理机构、建设制度和建设活动三个方面详细论述满铁附属地的发展过程,以探讨其发展特征及对近代沈阳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长春近代木构架建筑类型及特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从技术、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长春近代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文脉,旨在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为现代建筑设计注入新的创作泉源。  相似文献   

9.
在1926年汕头市政厅制定并经广东省政府批准的“汕头市改造市区工务计划”的指导下.汕头快速推进近代化进程.逐步形成了以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和连续统一的骑楼建筑群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格局.是近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定实施城市规划的一个成功例子。  相似文献   

10.
王跃强  彭永能 《浙江建筑》2007,24(10):3-7,14
从中国近代史的角度出发,根据宁波近代发展的具体特点,将宁波近代建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通过研究历史文化背景来阐述其形成发展的经过及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国外建筑史学基础理论大致有三条研究路径。一是艺术史的路径,英国D·Watkin的The Ris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1980年)[1]一书阐述了西方建筑史学研究兴起之时,其基础理论前提来自于艺术理论,其研究方法与艺术风格史方法基本相同。由于艺术史学的发展与美学同步,因而西方建筑史学研究很早受到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思维的深刻影响,建筑史的艺术、哲学研究向度成为西方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历史哲学、科学哲学的话语中提出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问题逻辑,英国Dana Arnold的Reading Architectural History[2](2002年)一书选辑历史哲学、科学哲学相关专题论文,藉此系统论述了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包括史学性质、建筑性质、建筑史性质以及建筑史编史理论、建筑史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建筑史研究方法等等。在这方面,希腊建筑理论学者帕纳约蒂斯·图尼基沃蒂斯的《现代建筑的历史编纂》[3]表现得尤为明显。三是在建筑理论层面确立建筑观与历史观的关系,从而形成建筑史学基础理论,如英国Hazel Conway 与Rowan Roenisch合著的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An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4](2005年)系统思考了建筑理论与建筑史学基础理论诸多相互关联的问题。现代建筑史学家大多从建筑理论层面构建了建筑史学的基础理论,诸如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吉迪恩的《空间·时间·建筑》等。在这方面,尤以舒尔茨的系列研究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建筑史学和现代中国建筑发展两个方面对柯蒂斯的《20世纪世界建筑史》作出评价,指出在从主线历史走向多元历史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批判性的视角,我们很容易被"多元主义"所迷惑并滑向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而言,认识到这一点无论在建筑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都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e rural has long occupied a valuable, if under-theorised position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Here, Cole Roskam ,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ighlights key moments in this history and, in doing so, illuminates a central paradox at the heart of architecture's various turns to the countryside; namely, can architects maintain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integrity of the rural when they are themselves a fundamental vector of its changing character?  相似文献   

14.
Over the last century, engineers' and architect-engineers' approach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force and mass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both on 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level. It is a shift only made possible by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design,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expertise. Professor Remo Pedreschi discusses the work of Robert Maillart, Pier Luigi Nervi, Eduardo Torroja, Felix Candela, Heinz Isler and Eladio Dieste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t changes and contributions that have taken place and how they influence the way we think about performance from an engineering point of view today.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陈诚 《建筑与文化》2016,(8):212-213
自1924年9月5日,雷峰塔因塔砖被盗而倒塌以来,是否应该重建雷峰塔、如何重建新塔或者修复旧塔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甚至2002年雷峰塔新塔竣工后争论仍在继续。文章围绕雷峰塔的保护或新建的争论,就中国和西欧传统建筑观对于建筑记忆在实体虚体中传承的方式展开讨论。通过引证-对比的阐述逻辑结构,以期为后续研究做相关铺垫。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围绕北京旧城的城市规划实践,梳理了 1949 年到1964 年间城市规划领域界和文物保护界的学术争论和思想争鸣,重点关注对于新城位置、文物存废、城市面貌等问题的争论,涉及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等跨学科内容。文献综述发现,虽然当时历史城市的保护需求相较于发展需求而言居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将文物古迹以及其周边城市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的历史城市保护思想已经基本形成,对历史城市的价值有了基本认识。同时,历史城市保护和更新的相关实践开始出现,规划设计中对于高层建筑建设、城市风貌的选择等问题都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整个20世纪,无论从概念还是方法论的层面来看,结构工程师和兼任建筑师的结构工程师们针对形、力、体量彼此关系的工作方法都有了重大改变。这个改变得益于设计、工程学和建造技术的协同努力。作者雷莫·佩德雷斯基教授讨论了罗伯特.马亚尔、皮埃尔-奈尔维、爱德华多.托罗哈、菲利克斯.坎德拉、海因茨.伊斯勒和埃拉迪蒂.迪埃斯特的作品,展现了这些重要的改变和贡献,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今天从工程学角度来理解性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建筑史"题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本学科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辨析"中国"、"近代"、"建筑史"等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变迁,指出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科成立于1980年代中期,20多年来逐渐发展壮大,体现在研究对象和范围的扩张,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上.  相似文献   

19.
杨宇振 《建筑师》2007,(6):87-92
本文尝试将朱启钤(桂辛)先生的研究放在宏阔视野中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朱启钤研究偏差、朱启钤在中国近代市政史上的位置以及与朱启钤相关的讨论;文中除了着重解析朱启钤与中国近代市政关系外,对于同时代的梁启超、叶恭绰以及之后营造学社社员的梁思成、林徽因等也略有关联比较和论述,希望对于近代以来的"士"——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和知识结构演变兼有一定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Originating in the 1900's as part of the nation's reaction to generations of disruptive growth and change, the American planning profession pioneered socially enhancing ideals of comprehensive physical reorganization which were widely accepted by 1940 and inform planning's basic alignment with urban policy today. Its weaving of new fabrics through old cities was barely begun, however, and it was subliminated to pressures unalterable by planners alone, and required substantial further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joined to new techniques for expanding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in the changing 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