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泵注对脂多糖(LPS)致大鼠脓毒症模型肝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LPS+生理盐水组、LPS+胰岛素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均为8只。各组大鼠在实验前1d行右颈外静脉置管术。LPS+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LPS10mg·kg^-1,同时持续静脉泵注生理盐水1mL·h^-1;LPS+胰岛素组腹腔注射LPS10mg·kg^-1,同时持续静脉泵注胰岛素生理盐水溶液1mL·h^-1(胰岛素用量为0.25U·kg^-1·h^-1)。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g·kg^-1,同时持续静脉泵注生理盐水1mL·h^-1。测定各组腹腔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前和注射后2、6、12、24h的血糖水平,检测各组腹腔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2、6h的血清TNF-α、IL-6水平及24h的血清ALT和AST水平,并观察各组腹腔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24h的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LPS+生理盐水组在腹腔注射LPS后各采样时间点,血糖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2和6h,LPS+生理盐水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24h,LPS+生理盐水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LPS+胰岛素组注射LPS后各采样时间点血糖、TNF-α、IL-6、ALT及AST水平均显著低于LPS+生理盐水组(P〈0.05),LPS+生理盐水组肝脏病理学检查示局灶性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小叶间静脉充血扩张;LPS+胰岛素组肝脏病理学改变较LPS+生理盐水组明显减轻。结论早期胰岛素静脉泵注可通过抗炎和降低应激性高血糖作用减轻LPS诱导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壮药狗肝菜多糖对D-氨基半乳糖(D-GalN)及脂多糖(LPS)所致大鼠急性重症肝炎的影响。方法: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狗肝菜多糖高、低剂量和对照组;狗肝菜多糖高剂量组(300mg·kg-1)、低剂量组(150mg·kg-1)在造模前灌胃给药6d,其它各组用生理盐水对照;末次给药后1h除对照组外均在腹腔内注射D-GalN(500mg.kg-1)和LPS(20μg/kg)建立大鼠急性重症肝炎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对照。于6h、12h分别观察并计算各组动物死亡率;存活动物于6h行眶后静脉窦采血用于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12h摘除眼球采血用于检测血清ALT、AST、TNF-α、IL-1β和一氧化氮(NO);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ALT、AST、NO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水平。12h后全部处死存活动物,肝组织切片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6h各组动物均存活;与模型组相比,狗肝菜处理组12h死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模型组血清ALT、AST活力和TNF-α、IL-1β、NO水平均升高,狗肝菜多糖高、低剂量组血清指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模型肝组织大片坏死、淤血,狗肝菜多糖高、低剂量组组织损伤程度明显降低,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佳。结论:狗肝菜多糖能减轻D-GalN/LPS诱导的肝损伤,可能通过降低炎性介质TNF-α、IL-1β和NO的水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钩藤碱降低内毒素血症小鼠死亡率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钩藤碱对内毒素血症小鼠死亡率及器宫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组、钩藤碱(Rhy)防治组和Rhy对照组,分别予以生理盐水、Rhy皮下注射,1 time/d,连续3 d,第3 d皮下注射后1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LPS(20 mg/kg)。观察各组小鼠的死亡率,肺、小肠组织病理改变;测定注射LPS后12 h各组肺湿/干重比值 (W/D)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用硝酸还原酶法试剂盒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的含量。进一步复制盲肠结扎穿孔的脓毒症模型, 观察钩藤碱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LPS攻击后24 h小鼠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16 mg/kg的钩藤碱防治组小鼠生存率高于LPS组。但钩藤碱并不能降低CLP小鼠的死亡率,而且,8 mg/kg钩藤碱治疗组小鼠的死亡率反而高于CLP小鼠的死亡率。LPS攻击后12 h病理检查发现LPS组小鼠肺及小肠组织均有严重的炎症表现;肺W/D、血清ALT、AST、BUN、C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PS攻击后2 h血清TNF-α、IL-1β及IL-10含量及8 h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PS攻击后12 h, Rhy防治组肺及小肠组织损伤无明显改善;肺W/D、血清ALT、AST、BUN、Cr水平与LPS组比较无显著差异;LPS攻击后2 h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LPS组,但2 h血清IL-1β及IL-10含量及8 h血清NO水平与LPS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钩藤碱能降低内毒素血症小鼠的死亡率,但不能降低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抑制TNF-α的生成可能是钩藤碱降低内毒素血症小鼠死亡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酒精诱导大鼠脂肪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变化。方法以56%酒精灌胃,造成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取血清测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取肝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F-α、IL-6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毛发光泽差,食欲差,大便溏泻,体重增长缓慢(P〈0.01),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性,血清中ALT、AST活性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肝组织中TNF-α、IL-6蛋白阳性产物呈棕褐色细颗粒状。结论肝细胞中TNF-α、IL-6水平的升高可能是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小檗碱预防脂多糖性肝损伤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小檗碱对脂多糖性肝损伤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① 对照组:用蒸馏水灌胃(0.01 mL/g),每天1次,共5 d,第5 d灌胃后1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02 mL/g);②小檗碱组:用5 g/L中性硫酸小檗碱灌胃(0.01 mL/g),每天1次,共5 d,第5 d灌胃后1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02 mL/g); ③ 脂多糖(LPS)组:除腹腔注射LPS(0.02 mL/g,28 mg/kg)外,其余处理同①;④小檗碱防治组:除腹腔注射LPS(0.02 mL/g,28 mg/kg)外,其余处理同②。腹腔注射后2 h和10 h去眼球取血,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另于腹腔注射后24 h取肝组织标本,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同时测定肝组织MDA的含量及SOD的活性。 结果: LPS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小檗碱防治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明显低于LPS组(P<0.05)。腹腔注射LPS后2 h,LPS组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高于小檗碱防治组。组织学检查发现,LPS组小鼠肝细胞水肿、变性、坏死,肝窦充血;电镜下可见,肝细胞核溶解、部分核膜不完整,线粒体肿胀、嵴消失。小檗碱防治组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明显轻于LPS组。此外,LPS组肝脏组织中MD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小檗碱防治组肝脏组织中MDA的含量低于LPS组(P<0.05),但小檗碱防治组肝组织中SOD活性与LPS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 小檗碱可以减轻LPS引起的肝脏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LPS诱导的TNF-α释放,减少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和保护肝细胞线粒体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rhIL-10)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血、肝IL-6和TNF-α炎症介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LPS建立炎症模型,并同时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rhIL-10,ELISA法测定12 h、24 h、48 h和72 h肝组织和血清IL-6和TNF-α的含量。 结果: 注射rhIL-10后12 h,肝组织和血清IL-6、TNF-α水平开始下调,24-48 h抑制作用最明显(P<0.05),72 h后抑制作用减弱,且呈剂量效应关系。 结论: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rhIL-10)显著下调肝组织和血清IL-6和TNF-α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巴马小型猪在脑死亡状态下血清炎症介质的变化及对肝脏损伤的作用。方法:巴马小型猪10只,随机分脑死亡组与对照组,每组5只。用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对照组仅开颅麻醉维持,分别于3、6、12、18和24h取血清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IL-1β、IL-6和TNF-α水平。结果:(1)炎症介质变化:脑死亡组动物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自脑死亡后3h开始升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继续升高;脑死亡后3、6、12、18和24 h脑死亡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肝脏酶学变化:血清ALT、AST水平自脑死亡后12 h开始升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继续升高;脑死亡后12、18和24 h脑死亡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马小型猪脑死亡状态下血清炎症介质升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继续升高。脑死亡状态下肝脏功能的损伤可能与这些炎症介质的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CCK-8对LPS攻击小鼠IL-1β、IL-6、IL-4、IL-1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LPS攻击小鼠IL-1β、IL-6、IL-4、IL-10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LPS组(腹腔注射LPS)、LPS+CCK-8组(注射LPS前 30 min 腹腔注射CCK-8)及CCK-8组(单独注射CCK-8)。用ELISA及PT-PCR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肺组织中IL-1β、IL-6、IL-4、IL-10的含量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LPS攻击可使小鼠血清及肺组织中 IL-1β、IL-6、IL-4、IL-10蛋白及mRNA的表达增加,预先注入CCK-8可显著抑制IL-1β、IL-6的表达,并使 IL-4、IL-10的表达进一步增加。结论: CCK-8可能通过抑制LPS攻击小鼠IL-1β、IL-6的表达和进一步增加 IL-4、IL-10的表达参与抗炎反应过程,从而减轻LPS引起的肺组织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Rg1)对小鼠急性肾损伤所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GRg1组和necrostatin-1 (Nec-1)组,每组10只。制备急性肾损伤模型,24 h后收集血液。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酸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MyD88和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model组小鼠出现明显的肝细胞坏死、肝肾功能减退,血清中SCr、BUN、AST和ALT均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上升,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且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TLR4、MyD88和N...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补体系统活化在大鼠实验性肝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Ga1N/LPS)诱导大鼠肝坏死,用血清50%补体溶解法作为评价血清经典途径补体溶血活性而检测血清CH50、光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内补体C3沉积。结果:各组大鼠在用药后随着时间延长血清CH50呈不同程度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单用Ga1N后第4小时血清CH50显著下降(71.43%,P〈0、05),2、6、8、10、12和14小时血清CH50降低更显著(P〈0.01),最低为30、5%;单用LPS后2小时的血清CH50下降至正常水平的69.31%(P〈0.01);用药后4~6小时,血清CH50有回升趋势,但仍低于正常水平,差异显著(P〈0.05);Ga1N/LPS组血清CH50的变化与Ga1N组相似,用药后2~14小时血清CH50下降均非常显著(P〈0.01);应用Ga1N/LPS后2~4小时的血清CH50与LPS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用药后6~14小时血清的CH50在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联合注射Ga1N/LPS后可见肝组织呈亚大块坏死,并观察到C3沉积于Kupffer细胞、肝细胞膜及坏死区;单用Ga1N组可见肝组织损伤轻微,并观察到有单核细胞浸润、肝细胞气球样变及灶性坏死,但未见C3在肝内沉积;单用LPS组的肝组织形态学改变与Ga1N组类似,C3沉积在内皮细胞和Kupffer细胞。结论:血清补体活化和肝内局部补体活化在Ga1N/LPS大鼠急性肝坏死中起重要作用。外源性LPS可引起大鼠血清补体系统经典途径的活化,但其所致的肝损伤可能与肝组织中补体C3的局部沉积有关。Ga1N所致肝损伤可能与血清补体活化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ZY101在HBV转基因BALB/c小鼠体内的抗HBV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HBV转基因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杜氏磷酸盐缓冲液,DPBS)、阳性对照组(每天一次灌胃给予拉米夫定150mg·kg-1)、ZY101低剂量组(1mg·kg-1)、ZY101中剂量组(3mg·kg-1)和ZY101高剂量组(10mg·kg-1),每组6只,阳性对照组每天一次灌胃给药,其他组单次尾静脉注射。药前、药后后1、2、3、4、5、6、7、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 w采集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HBsAg、HBeAg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中HBV DNA的含量。药后38w处死所有动物,采集肝组织,检测肝组织中HBsAg和HBeAg表达及HBV DNA和RNA的含量。结果:拉米夫定每天灌胃给予HBV转基因小鼠150mg·kg-1能够明显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P0.05),但对HBsAg、HBeAg和HBV RNA无明显影响;ZY101分别单次尾静脉注射给予HBV转基因小鼠1、3、10mg·kg-1,能够降低血清及肝组织中HBsAg和HBeAg的水平(P0.05、P0.05、P0.01),且有剂量依赖性,但血清HBV DNA及肝组织HBV DNA、HBV RNA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拉米夫定每天灌胃给予HBV转基因小鼠150mg·kg-1能够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ZY101单次尾静脉注射给予HBV转基因小鼠1、3、10mg·kg-1,能够剂量依赖的降低HBsAg和HBeAg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并观察其对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按常规抗休克、创面处理和营养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抗休克、创面处理和营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测定两组血标本ALT、AST、CK、BUN、Cr、IL-8及TNF-α浓度。结果患者入院即刻查血ALT、AST、CK、BUN、Cr、IL-8及TNF-α浓度均明显增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3天、第7天实验组血ALT、AST、CK、BUN、Cr、IL-8及TNF-α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减轻由细胞炎性因子介导的炎性反应,有效保护重度烧伤患者早期各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茯苓多糖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心肌肥厚大鼠心肌收缩功能和心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136只,体质量180-2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C-G,n=32)和造模组(M-G,n=104),其中C-G组随机分为C-G5周组(n=16)、C-G15周组(n=16);M-G组随机分为异丙肾上腺素诱导(I-G)5周组(n=11)、I-G 15周组(n=11);茯苓多糖高剂量(PCP-HG)5周组(n=14)、PCP-HG 15周组(n=14),茯苓多糖低剂量(PCP-LG)5周组(n=14)、PCP-LG15周组(n=14),卡托普利阳性对照(Cap-G)5周组(n=13)、Cap-G15周组(n=13)。给药方法为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卡托普利和茯苓多糖灌胃给予。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茯苓多糖,然后采用苯酚硫酸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多糖。以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建立大鼠心肌肥厚模型后给予茯苓多糖。观察各组大鼠心输出量(CO/BW)、左室收缩峰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收缩率(+dp/dtmax)、左室舒张末压(LVEDP)、心脏指数(HMI)、左心室指数(LVMI)、心房利钠肽(ANP)和脑钠肽(BNP)的变化。结果I-G 5周组CO/BW200 mL·min^-1·kg^-1、ANP(260.08±0.19)pg/mL、BNP(466.14±25.75)pg/mL、HMI(4.64±0.45)g/kg、LVMI(3.14±0.25)g/kg,PCP-HG 5周组CO/BW 250 mL·min^-1·kg^-1、ANP(128.88±9.49)pg/mL、BNP(432.15±0.32)pg/mL、HMI(3.75±0.42)g/kg、LVMI(2.55±0.21)g/k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G 15周组CO/BW 195 mL·min^-1·kg^-1、LVSP 80 mmHg(1 mmHg=0.133 kPa)、+dp/dtmax7 mmHg/s、LVEDP 18 mmHg、ANP(311.47±8.91)pg/mL、BNP(641.04±32.11)pg/mL、HMI(4.76±0.33)g/kg、LVMI(3.04±0.11)g/kg,PCPHG 15周组CO/BW 300 mL·min^-1·kg^-1、LVSP 130 mmHg、+dp/dtmax11 mmHg/s、LVEDP 7 mmHg、ANP(91.68±17.15)pg/mL、BNP(312.46±19.44)pg/mL、HMI(3.33±0.12)g/kg、LVMI(2.15±0.32)g/k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CP-HG5周组CO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玉泉丸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新生大鼠自出生第二天起颈部皮下住射L谷氨酸钠(MSG)5g·kg^-1隔天一次,共三次,诱导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8w后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玉泉丸3.O、6.0、12.0g·kg^-1组及阳性对照(罗格列酮)组,运用正糖钳技术测定胰岛素敏感性,ELISA法测定大鼠的胰岛素水平,考察玉泉丸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运用高脂膳食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茵素(Streptozotocin,STZ)20mg·kg^-1复制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玉泉丸3.O、6.0、12.0g·kg^-1组及阳性对照(罗格列酮)组,考察玉泉丸对血液脂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MSG模型大鼠血糖水平明显升高,Lee’s指数及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葡萄糖输注速率(Glucose infusion rate,GIR)显著降低;与MSG模型大鼠相比,玉泉丸3.0g·kg^-1可显著降低MSG模型大鼠血糖水平,玉泉丸各剂量组均可显著增加MSG模型大鼠GIR。(2)与对照组相比,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TG、TC、HDL显著升高,经玉泉丸3.0g·kg-1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TC以及LDL水平,而玉泉丸6.Og·kg^-1可显著降低Ⅱ型糖尿病大鼠血清TC、HDL以及LDL水平。结论:玉泉丸一方面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发挥其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调节血脂代谢改善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以及微血管病变,为临床应用该药以改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其详细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及血浆氨的相关性.方法 40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住院患者,定为A组,其中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18例患者定为A1组,Ⅰ~Ⅱ期的22例患者定为A2组;20例肝硬化患者定为B组;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定为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IL-6和IL-18的浓度,并分析其与AST、ALT、TBil、ALB、Cr及血氨的相关性.结果 A1组和A2组IL-6和IL-18浓度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和IL-18水平均与血氨浓度呈正相关(P<0.05),与AST、ALT、TBil、ALB及Cr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均明显增高而且与血氨存在相关性,IL-6和IL-18可能与血氨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肝性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3表达,探讨IL-23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重肝组)及18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IL-23表达,并与患者ALT、AST、TBil、HBV DNA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重肝组患者血清中IL-23表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3水平与ALT、AST呈正相关(P<0.05),与TBil、HBV DNA载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3表达增高,与炎症程度相关,可能参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肺损伤时内毒素主要成分脂多糖(LPS)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的损伤作用。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LPS模型组。通过颈外静脉给药4h后处死动物,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表面张力、总磷脂含量(TPL)、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KP)、丙二醛(MDA)及总蛋白(TP)含量;取右肺下叶,行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可增加表面张力[(23.12±2.8)vs(19.6±2.5)mN·m^-1,P〈0.05],并提高BALF中LDH活性[(8.2±1.9)vs(4.7±1.9)μkat·L^-1,P〈0.05]以及AKP活性[(256±101)vs(102±81)nkat·L^-1,P〈0.01];增加TP含量[(85±31)vs(29±16)g·L^-1,P〈0.01]和MDA含量;降低BALF中TPL含量[(370±57)vs(432±43)μg·kg^-1,P〈0.05]。同时光镜下发现LPS组呈典型间质性肺水肿表现。结论:LPS可以引起AT-Ⅱ的损伤,并抑制其合成、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