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小层划分对比和渗流屏障纵横向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将温西3区块三间房组S1-S3砂组储层划分为161个单砂体,用测井解释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了所有单砂体中各井点的流动层带指标(I_(FZ))。统计结果表明,岩心分析渗透率-孔隙度数据点大致可分为三个群体,而I_(FZ)值也可分为三个区间,分别对应于差、中、好储层;I_(FZ)属于不同区间的储层,其物性、渗流特征显著不同。根据I_(FZ)值,在161个单砂体中共划分出三类(Ⅰ、Ⅱ、Ⅲ)流动单元289个,并阐述了各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和平面分布特点。结合动态资料,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小集油田小8-4-3井区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渤海湾盆地大港油田小集油田小8-4-3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在单砂体储层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渗流系数和存储系数等参数的分布特点,从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基本原理入手,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技术,对比了不同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优选出渗流系数和存储系数作为该类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参数,划分出了4种流动单元类型,为研究区剩余油潜力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之前一些流动单元划分选取的参数杂乱、不实用等问题,通过分析各类参数对储层质量的影响,揭示了各类参数最终都能反映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发育条件的观点。应用以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三个参数为划分依据的多参数聚类分析方法,将绥靖油田G14区延911小层划分为三类流动单元,并分别用判别分析回判和动态生产数据的方式对流动单元划分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划分的流动单元类型及其分布比较合理,有利于指导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4.
根据取心井分析资料,对成因单元内影响流体渗流的地质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研究,选取对渗流能力影响大的四个参数,即孔隙度、渗透率、储层质量指标和流动层带指标作为划分连通体内部流动单元的标准,选用模糊综合聚类分析方法,将工区流动单元分为四类。评价结果表明,一、二类流动单元储层性质好,流体渗流能力强,注水受效程度高,因而水驱效率高,但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这类储层易形成水窜通道,导致油井见水快甚至水淹;三类流动单元储层性质差,流体在其中渗流能力弱、水驱效率低,是潜在剩余油分布的储集单元;四类流动单元则主要是孔渗性很差的干层,可视为渗流屏障,开发效果较差甚至极差。  相似文献   

5.
井间流动单元预测与剩余油气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储层的岩性特征、沉积微相、渗流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非均质特征,结合储层的实际情况,选用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最大孔喉半径、流动层指数等5个参数,综合应用岩性-物性划分法以及流动层指数划分法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建立了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的E、G、M、P等4类流动单元模式。根据研究区内平面、垂向和井间流动单元分布,发现孤岛油田中一区上第三系中新统馆陶组5段剩余油气在馆陶组5段3层的东北部和中部相对富集。综合考虑井间流动单元排列方式和注、采井射开位置,建立了井间流动单元分布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剩余油气的空间分布,为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气挖潜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尕斯库勒E3^1油藏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常规静态储层地质模型已不能满足开发需要,流动单元从渗流特征上对储层进行刻划可有效指导后期开发调整。研究表明该区渗透率、渗透率与孔隙度的比值两个参数与吸水强度相关性较好。可依此描述本区流动单元渗流差异。尕斯库勒E3^1油藏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可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流动单元平面分布受沉积环境控制,纵向分布规律受沉积环境与沉积韵律控制。  相似文献   

7.
吴进波 《海洋石油》2017,37(1):49-53
常规储层渗透率评价方法,忽视了砂层内部不同流动单元渗流特征的差异,导致渗透率评价精度误差较大。此文依据渗流力学原理,从修正的Kozeny-Carman方程入手,利用三个能综合反映不同孔喉特征的储集物性参数将储层分为六类,建立了以流动单元指数FZI值的分类标准,通过公式推导提出了以FZI值为斜率划分流动单元的新思路。并基于图像多分辨率聚类分析方法(MRGC)建立测井曲线数据与岩心FZI值的外推使用模型。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分别建立了不同流动单元的渗透率精细评价模型。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回归方法相比,计算精度明显提高,从方法理论和可操作方面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区域推广应用性。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为典型的碎屑岩储层,以华庆地区长63油层组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动单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依据7口关键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和选取了储层流动单元流动指标和储集层品质指数,结合渗透率、孔隙度、储层质量指数、标准化孔隙度指数等作为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将长63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Ⅰ、Ⅱ、Ⅲ、Ⅳ四类。研究表明,Ⅰ类流动单元的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最好,但分布最少,Ⅱ、Ⅲ类流动单元较多,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依次变差,符合低孔、特低渗储层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为典型的碎屑岩储层,以华庆地区长63油层组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动单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依据7口关键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和选取了储层流动单元流动指标和储集层品质指数,结合渗透率、孔隙度、储层质量指数、标准化孔隙度指数等作为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将长63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Ⅰ、Ⅱ、Ⅲ、Ⅳ四类。研究表明,Ⅰ类流动单元的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最好,但分布最少,Ⅱ、Ⅲ类流动单元较多,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依次变差,符合低孔、特低渗储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流动单元指的是连通体内具有相似岩性和物性特征的储集单元,而储层的非均质性则表现为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岩性和物性的差异性。因此,利用表征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等参数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定量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下油水运动规律以及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在马岭油田中一区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首先选择马岭油田中一区的4口井作为关键井,利用4口关键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和提取了流动层带指标和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参数,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参照油田实际开发情况,确定了该区主力油层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即将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定义为4类,Ⅰ类的储集性能最好,Ⅳ类的储集性能最差。然后,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根据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对延安组的延9^2+3、延10^1、延10^2、延10^3和延10^4等5个油层组进行了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预测,并结合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对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和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Ⅰ类和Ⅱ类流动单元区储集性能好,虽然开发程度高,但仍然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濮53块流动单元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针对濮53块厚油层特征,采用基准面旋回原理,完成了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对比。基于岩心物性参数的自然分布特征,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选择渗透率、孔隙度、渗流系数、储集系数等将储层划分为E、G、F、P 4种类型。用门槛值对储层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确定性和随机预测,建立了储层流动单元模型。依据储层流动单元的平面展布特征和相对比例将小层划分为4种类型,二、三类储层具有较多的原始油气储量和潜力,储量动用情况表明,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形成的主因。  相似文献   

12.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对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层组为例,选取了渗透率、孔隙度、储层质量指数、标准化孔隙度指数及流动带指数作为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将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A、B、C3类,划分结果与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物性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砂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介绍了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以陕北富昌地区延长组长2段储层为例,应用储层流动层带指标FZI值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根据薄片鉴定、图像分析、扫描电镜、压汞等资料研究了各流动单元的岩石物理特征。研究区延长组长2段储层可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它们之间具有独立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流动层带指标FZI值进行流动单元划分是开展储层分类与评价以及成因分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扶余油田扶杨油层砂体分布和流体渗流规律,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将扶余油层划分成复合河道、单河道、河道内加积体等构型要素,将杨大城子油层划分成河道、点坝、点坝内侧积体等构型要素,并归纳总结了不同构型界面同渗流屏障关系。在此基础上,综合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分层指标(FZI)、剩余油饱和度、水驱指数等参数,采用聚类方法,将扶杨油层划分成4类流动单元,并得到各自的判别标准。结合储层构型,识别出5种流动单元成因类型。油田动态数据和划分流动单元关系表明,流动单元能够有效预测产能、指示剩余油分布和砂体动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基础上,选取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带指数4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油层组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将研究区目的层划分为E、G、M、P 4类流动单元.通过研究发现,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提出了提高各类流动单元单井产能的有效措施.对该类油田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为例,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评价基础上,选取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流动带指数、储层厚度与孔隙度乘积6个参数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长6油藏精细划分为15个小层,将所有砂体划分为E,G,M和P 4类流动单元。结果表明,盘古梁长61底部和盘古梁长62顶部是研究区盘古梁长6油层组的主力油层,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取值,综合评价函数与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低孔、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符合该类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划分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7.
根据文昌C油田ZJ2I油组储层钙质、泥质隔夹层分布广泛、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对储层钙质、泥质夹层纵向、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用Petrel确定性建模技术建立隔夹层三维模型,以测井解释小层为单元,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渗流系数、储存系数、有效厚度、饱和度、流动带指标等参数做聚类分析,将储层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研究认为,中、底钙质隔夹层和上部泥岩夹层对开发井含水上升有控制作用,结合流动单元划分,能较好解释开发井含水上升特点。  相似文献   

18.
按流动单元建立测井储集层解释模型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常规测井解释以砂层组或单砂层为解释单元,忽视砂层内部不同流动单元渗流特征的差异,因此储层解释模型可靠性不高。考虑影响流体流动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从修正的Kozeny-Carman方程和平均流动半径入手,利用4个储集物性参数,首先通过聚类分析,定量划分和表征大庆油田某油层的流动单元;然后通过确定流动单元内部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建立各流动单元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进而根据实验室分析结果确定岩电关系,来确定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将流动单元模型计算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所建立的模型准确度高。图2表3参3(王月莲摘)。  相似文献   

19.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是进行已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由于我国东部某油田某区块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综合含水差异较大,流动层带复杂等问题,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中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主因子分析从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因素、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18个参数中优选出符合研究区实际的地层流动带指数、砂地比、渗透率、孔隙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均值系数和隔夹层分布密度等7个参数,作为流动单元划分依据,建立判识函数。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为3类,并指出Ⅱ类流动单元分布区具有较好的剩余油开发潜力,划分的结果与沉积微相展布及实际开发状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利用MODRES建立温五区块储层流动单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及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个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温五区块为例,提出结合岩石相、孔隙度和渗透率来划分小层流动单元的思路,并在岩石相控制的孔隙度、渗透率模型基础之上建立了小层级的流动单元模型。与注水动态资料的对比表明,所建流动单元模型能够反映流体运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