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卫生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126名,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3名采集静脉血进行检验,对照组63名在常规静脉血采集完成后采集末梢血进行检验,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差异.结果:观察组血常规检验中MCV、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3月来院体检的300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两个小组,对照组采集手指末梢血,观察组则采集静脉血,对两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HCT、WBC、Hb、RBC以及PLT值均较高,两组检验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结果会因为采血方法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稳定性要高于手指末梢血,所以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采血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查联合血生化检验在诊断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收治的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同期在该医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将病毒性肝炎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血常规检查和血生...  相似文献   

6.
周冬梅 《世界复合医学》2021,7(3):107-108,198
目的 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接收的80名常规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体检者划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名.对照组体检者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末梢血标本行血常规检验,研究组体检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分析两组体检者血常规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分析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液标本280份,将其按照采血方式分成静脉血组、末梢血组和动脉血组,对比3组血液标本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动脉血与静脉血8项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末梢血组各项检验结果与静脉血组比较,RBC、WBC、PLT、Hct、Hb检测结果末梢血组低于静脉血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末梢血组MCV值的检测结果高于静脉血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检测结果稳定性较差,建议采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比不同采血方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12月行血常规检测的120例健康受检者,按照不同采血方法作如下分组:甲组40例,行以肘前静脉取血;乙组40例,行以桡动脉取血;丙组40例,行以手指末梢取血。对血液作特别处理后统计相关参数,并对比重复性检测结果。结果甲、乙两组参数没有明显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丙组参数与甲、乙两组均有明显差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意味着末梢采血法具有最差的稳定性。结论采血方法的差异使得血常规检测结果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本研究中末梢采血法的稳定性明显比另外两种差,而静脉采血法于可操作性上优于动脉采血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2~10月门诊血常规检验1 000个复检标本,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以及总结。结果血细胞形态病理变化的主要判断标准为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如镜检质量较高,可为临床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有助于临床诊断正确率的提升。结论血常规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只可以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如果符合镜检的标本应采用镜检。  相似文献   

11.
血液检测手段是医学临床判断病情的重要方法。血液的检测包括一般血液的检查,溶血性贫血的检查,骨髓细胞的血液检查等。通过血液的提取,在临床医学上可以进行仪器检测,检测出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含量,通过相关指标的测算,可以确定人体机体内环境的状态,在临床医学上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于医生初步把握病情有很好的帮助和重要提示作用。本文将针对临床医学中血液的检测进行简要的介绍,提高血常规的基本认识,保证血常规临床试验的测量准确可靠,保证临床医学判断的合理开展,为医生的前期病情诊断和治疗确立基础信息对比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异常红细胞的形态学检验在降低血液病漏诊、误诊中的价值,提高对血液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来本院住院和门诊的患者582例,对其外周血细胞形态进行复查。结果检出小细胞贫血患者83例(14.3%),大细胞贫血患者15例(2.6%),附红细胞体患者61例(10.5%),疟原虫患者19例(3.3%),异常细胞患者26例(4.5%),提示感染患者114例(19.6%),异常淋巴细胞患者97例(16.7%);红细胞大小异常患者97例,其中小细胞性贫血患者83例,均为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患者15例,经验证12例属于巨幼红细胞贫血,2例属于溶血性贫血,1例为急性失血性贫血。结论对于外周血红细胞的形态学检验,为临床血液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信息,因此重视外周血红细胞的形态学检验,有助于降低血液病的漏诊和误诊,提高血液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出的血液病与EB病毒携带者。方法将血常规检出的血液病与EB病毒携带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其中9例急性白血病,占60%,1例慢性白血病,占6.66%,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占6.66%,2例EB病毒携带者,占13.33%,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占13.33%。结论在对其进行确诊时,应该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血细胞的变化进行分析,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血常规检验者11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末梢血),观察组(静脉血)。结果观察组WBC及PLT水平低于对照组,RBC、Hb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液样本抗凝后10 min、30 min WBC及PLT水平均高于0 min(P0.05);观察组血液样本0 min、10 min、30 min WBC及PLT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末梢血与静脉血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静脉血检验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8例患者的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期间的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为28.57%,2012~2014年期间为25.92%,两段时期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比较不同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率,规范标本采集,可以提升诊治效果,为患者创造更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260例,研究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结果血液采集因素、患者生理因素、人为和仪器因素等均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产生极大影响。结论发现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各项因素并及时加以控制,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重点分析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4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并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患者病历和血常规检查,找出常见误差的原因。结果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标本检测结果在不断变化。四小时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检测结果同立即检测的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冰箱冷藏保存还是常温保存,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无很大的变化,然而在常温条件下,1 h后红细胞开始变化,2 h后白细胞开始变化,血小板体积不断增大,直到1 h后才趋于稳定。稀释器和微量加样器结果无明显差别,血红蛋白吸管结果却远比稀释器、微量加样器结果低。结论标本放置时间、保存的温度等因素都会对血常规检查结果造成影响,只有避免这些因素,才能减少血常规检验误差概率,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提高检验质量.方法:追踪100份血常规标本,就如何保证血常规检验质量进行讨论.结果: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包括:人群地域等客观因素和个体因素;抽血中的因素有采血部位的选取、器材的准备、抗凝的细节、标本的运送及储存;实验室自身具备的条件.结论:正确采集标本是检验的首要条件,标本的留取、运送、储存、检测等环节流程的规范也十分重要;同时应该建立自己实验室的标准曲线,制定院内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的采血部位及送检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晋中市中医院接受血常规检测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这些患者的静脉血标本及末梢血标本,采集完成后立即对这两种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将部分末梢血标本放置在低温环境下保存,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对其进行血常规检测.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