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墨子》在古文《尚书》考辨中扮演重要角色,考辨者或据《墨子》以辨其伪,或据《墨子》以辨其真。对古文《尚书》真伪的考辨由来已久,但是直到清人才开始用《墨子》来考辨古文《尚书》的真伪。我们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二点:一,辨伪者运用的方法有区别;二,各个时代墨学发展的兴衰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尚书》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其文本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诸方面,对其文学价值加以系统的考察。认为《盘庚》篇实为中国最早之散文;《尚书》在语言技巧、场境描写、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方面已取得相当成就;其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相似文献   

3.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07,28(1):59-63
《诗经》、《楚辞》是两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早期诗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承继《诗经》精神,尤其深受《诗经》大、小《雅》贵族士人忧国忧民思想之影响,其忧患意识约有八端:自修之忧恐,不遇之忧思,育才之忧患,颓风之忧叹,遭诬之忧愤,疏放之忧怨,民瘼之忧伤,国难之忧戚,而其忧患之焦点则在于“忧国忧民”。《诗经》与《楚辞》忧患意识的本质相似,而其内涵与形态则有差异。《诗经》表现为:人称多样,无主名,集体性,句短情促,多用复句与赋比兴手法,个人、家庭、社会忧患层面丰富,多呈平民化色彩;《楚辞》表现为:诗人直抒胸臆,有主名,独立性,句长情婉,多用香草美人比兴象征手法,集中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属贵族阶层身份。《诗经》、《楚辞》共同奠树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里程碑,对后世影响甚大。在21世纪,我们应当继承忧患意识优良传统,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世界和平等伟大事业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曾遍览中祕所藏,且具有敏锐的史家眼光,其《史记》特重采摘《尚书》,其采摘去取要远胜于当时的《尚书》学大师,方式十分灵活。其诠解《尚书》及《书序》资料,不限今、古文说义。特别是《太史公自序》篇,从多个层面对《书序》有所模仿。《史记》所述孔子"序《书传》"、"序《尚书》"、"论次"《书》,等等,并不等于言孔子作《书序》,其义均谓孔子曾"编次"过《尚书》。  相似文献   

5.
6.
《尚书》这部重要的历史典籍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首先,要确立一个最高的治理原则,组织中的任何人都要服从这个原则,即使是最高管理者也不能例外。其次,要确立老百姓之于国家的根本地位。《尚书》指出,只有老百姓安宁了,国家才能稳定。第三,管理者特别是高级管理者是没有资格贪图安逸的,如果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就会导致组织的溃败。第四,管理者必须明德修身,修身是成功管理的根本。管理者不仅要有作为一个人的德,还要有作为管理者的德。所谓"德惟善政",就是指管理者的德要体现在管理上。在控制管理方面,《尚书》提出了"慎罚"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尚书·酒诰》与《诗经》中写酒的诗篇所反映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都与周初崇尚节俭的政治思想有关 ,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诗经》产生的时代 ,已经形成了十分严格的用酒制度 ,各种礼仪都离不开酒。《诗经》中写酒的诗篇体现出了两种精神 :一为饮酒观德 ,二为戒溺酒。周人既重礼又重德 ,饮酒之是非得失 ,看其社会效果如何 ,是否合乎礼仪 ,有否酒德。  相似文献   

8.
陈以凤 《北方论丛》2010,(1):99-102
汉代《尚书》有今文和古文两个传授系统。孔安国为《尚书》博士,曾授业弟子倪宽,与西汉时期今文《尚书》学的兴盛有密切关系。同时他还整理、认读孔壁古文《尚书》,上献朝廷,并初步训解,传授弟子与后人,开创了古文《尚书》学派。故孔安国兼通今、古文《尚书》学,对两家之兴均有发起之功,为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当前不少学者认为朱熹有怀疑<古文尚书>为伪的思想,本论文在对朱熹<尚书>学文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后,对这一看法提出了质疑,并认为:朱熹不仅疑<古文尚书>,而且也怀疑<今文尚书>;虽然朱熹看到了古文和今文两者的盖距.但他并不认为古文和今文有优劣之分,更从来没有从文本的真实性角度怀疑过古文或者今文;朱熹虽然提出了"<书>有两体"之说,但不是为了维护<古文尚书>,而是为了要求读(或解)<书>时有疑则阙,重在意迭而不是字字有解.  相似文献   

10.
11.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典籍。本文从行政学的角度研究《尚书》,提出了水火木金土,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敬德保民,强烈的民本意识等八个观点,这些观点对今天我国行政管理思想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灿 《殷都学刊》2012,(3):17-20
《尚书》与《周易》同为儒家重要经典,历史变动观念都很丰富,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它们既有很大的可比性,又极具比较价值。从具体内容看,二者的历史变动思想既有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又有区别。二者都染上了古代中国方能有的思想特色和文化内涵,亦即实用理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3.
朱岩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152-155
由古及今,学者对《尚书》"六体"意见各异,形成延续不断的《尚书》"六体"争议。争议的内在动因与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种联系的考察与辨析,既体现出中国古代经学、史学、文学间的紧密联系,又有助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深入,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对《尚书》与中国古史研究的关系的深切认识与理解,顾颉刚的《尚书》研究追求一种彻底的总结,因而他对《尚书》的整理与研究进行了整体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他的规划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探索,50年代进行了集中的设计,一共形成四套方案,可以分成两种思路。可能他还没有形成最后的结论,但它们对于《尚书》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他对《尚书》研究的巨大贡献。他的规划并没有完成,但这一系列的计划却为学界进一步研究《尚书》提供了具有重大价值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5.
孝宗退位前夕,史浩完成《尚书讲义》进献孝宗。《尚书讲义》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也寄托着史浩在和战、孝道、近习等南宋重大政治主题上的思考。他引入“心”“迹”范畴阐释经文“重华”,改变传统的阐释重心,旨在化解孝宗“改父之政”的政治伦理风险;在阐释经文“亮阴三祀”时,通过反向批评丧期“权制”,凸显孝宗执意行三年丧的意义;又巧妙地嵌入“私恩”话题,使经文“明试以功”的目的,由传统阐释下防止“利口空言者获进”,变为针对孝宗朝近习政治的杜绝私恩侥幸者获进。在历史语境中考察《尚书讲义》,揭示其中的时代问题意识和现实政治关怀,能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儒家经典阐释的特征,提供一个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作为谶纬文献之一种的《尚书中候》,前贤对其题意解释众说纷纭。对谶纬文献整体考察可见,章太炎“中候为官名”说尚可商榷,而其意略近今之“内证”、“内涵”之类。  相似文献   

17.
李细成 《中州学刊》2012,(3):123-128
《尚书》“卜不习吉”观:纵向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天佑于一德”、“动罔不吉”——“敬修其可愿”、“卜不习吉”;横向上,“天命/天德”、“王命/王德”、“民命/民德”三位一体.这与《易传》纵向上本天道而立人道、尽人事而听天命,横向上广德广业、得正得位的卜筮观义理相通.以《尚书》与《易传》互参互证,对于阐明二书相关篇章的成书年代、观念结构及其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都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朱熹对伪《古文尚书》提出有价值的考辨意见 ,这对后世的《尚书》辨伪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又推重《古文尚书·大禹谟》 ,对伪古文既疑且用 ,丰富了宋明理学的理论体系 ,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常州学派虽以公羊学名家,但《尚书》学同样是其重要研究领域.常州诸子治《尚书》,以阐发“微言大义”为主,通过议论《尚书》中史事、诸经互相发明、解说圣人笔法、旁参宋学,对《尚书》经文作全新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公羊学的影子,同时也受到宋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典籍《尚书》蕴涵了丰富的设计艺术思想,一方面,它体现了从"以神为本"的设计理念向"人本"思想的过渡,另一方面,以阴阳、五行、四方为基本要素,整体有序,天地人和谐统一的设计观也开始成熟,成为其后古代中国设计艺术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