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露头、岩心、薄片鉴定以及测井解释数据,探讨马家沟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对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影响,识别出马家沟组的层序边界、地层界面及体系域。该研究将马家沟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各层序划分为低位、海侵、高位正常海退以及强制海退4个体系域。研究表明,碳酸盐台地的低位体系域以蒸发岩和准同生白云岩为主;海侵体系域以泥晶灰岩及云斑含云灰岩为主,高位体系域以云斑灰云岩及残余结构结晶白云岩为主;强制海退体系域以蒸发岩为主;古陆周围主要为泥质云岩或含泥云岩,台地边缘主要为颗粒灰岩及残余结构结晶白云岩;前缘斜坡主要为砾屑云岩或砾屑灰岩。研究认为,相对海平面变化、古气候以及古地貌特征是制约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成岩序列以及岩相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钻井岩屑描述、测井资料解释、野外露头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和样品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将四川盆地东南缘下寒武统清虚洞组划分为1个Ⅲ级层序和3个准层序组,在准层序组内又划分出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清虚洞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编制了各准层序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sq1-TST 期,受持续海侵影响,主要为开阔台地沉积,浅滩规模较小;sq1-HST 期局限台地潮坪-湖相沉积较发育。sq2-TST 期台内滩沉积最为发育,也是清虚洞组颗粒滩相储层最发育的层位;sq2-HST 期沉积格局演变为局限台地潮坪环境。sq3准层序组仅残留高位体系域沉积记录,属于频繁暴露的潮坪环境,以膏岩类沉积为主要特征,为灯影组和清虚洞组天然气藏重要的区域性致密盖层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3.
塔河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依据岩芯、露头、测井和地震资料,将塔河南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划分为SQ1、SQ2两个三级层序,主要为障壁滨海—浅海沉积体系。层序SQ1低位体系域(SQ1–LST)发育于柯坪塔格组下段,主要为中潮坪(混合坪)沉积,海侵体系域(SQ1–TST)发育于柯坪塔格组中段,主要为浅海陆棚沉积,高位体系域不发育;层序SQ2仅保留低位体系域(SQ2–LST),发育于柯坪塔格组上段,主要为低潮坪(砂坪)沉积。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不同体系域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图,为该区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五6-10亚段沉积微相高频变化,分布特征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及野外露头等资料,详细分析了该地区马五6-10亚段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及测井响应特征,划分了4种沉积微相,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马五6-10亚段高频沉积相演化特征。马五期海平面整体呈下降趋势,发育局限台地亚相,云坪、膏云坪、灰云坪微相在空间上彼此相邻,纵向上相互叠置,随着海平面变化相互转化。马五10、马五8、马五72、马五61亚段主要发育膏云坪和云坪微相,马五9亚段主要发育云坪和灰云坪微相,马五71、马五62亚段主要发育膏云坪、云坪及灰云坪微相,马五63亚段则由西向东依次发育膏云坪、云坪、灰云坪、云灰坪微相。研究区海平面升降控制了沉积亚相的演化,更为高频的次级海平面变化控制着沉积微相快速变化。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五6-10亚段沉积相高频演化特征研究,将有力支撑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深部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动用,同时为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沉积模式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锡矿山组沉积期是湘中坳拉槽最发育的时期,根据岩性、沉积构造及古生物等沉积相鉴别标志,可识别出深水台盆相、浅水台盆相、局限台地相、滑塌灰岩相和滨岸相等。从锡矿山组可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边界,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从这3个层序均可识别出海侵体系与和高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为浅水台盆相和深水台盆相沉积,而高位体系域为浅水台盆相、局限台地相和滨岸相沉积;坳拉槽层序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构造活动、物源和气候等因素的控制,其中构造是主控因素。SQ1层序沉积期边界断裂活动性最强,烃源岩也最发育。  相似文献   

6.
郭炎  林良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0):3838-3844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东南部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的资源潜力,在总结近年来四川盆地东南部龙潭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野外露头、岩心和测井等资料,以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了沉积相对岩性分布的影响,总结了龙潭组泥页岩岩性组合特征和泥页岩厚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南部龙潭组由底至顶依次划分为SQ1、SQ2、SQ3三级层序,SQ1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而SQ2层序和SQ3层序则皆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四川盆地东南部泥页岩组合及厚度受控于沉积环境:滨岸相主要泥页岩组合为泥包砂,厚度大;潮坪相主要泥页岩组合为泥包砂,有效厚度仅次于滨岸相;混积陆棚相泥页岩组合以泥包灰为主,较薄; SQ1段、SQ2段和SQ3段泥页岩厚度总体上表现为西南部厚、东北部薄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群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层序地层学分析原理,将马家沟群划分为三个沉积层序,马家沟群顶、底均被Ⅰ类层序界面所限定,其内部的三个沉积层序之间被Ⅱ类层序界面分开。讨论了各沉积层序的体系域特征。并提出克拉通台地的层序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8.
川东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为指导,对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进行层序地层学和岩相古地理研究.嘉陵江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TSQ1,TSQ2),雷口坡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TSQ3).以三级层序体系域或三级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5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TSQ1的TST主要为开阔台地相灰岩沉积, HST为局限台地相膏岩、膏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等沉积,反映水体变浅、蒸发的古地理格局;TSQ2的TST同样为开阔台地相灰岩沉积,HST水体变浅,区内以沉积膏岩、白云质膏岩、泥质白云岩等为特征;受江南古陆隆升扩大影响,TSQ3发育不完整,缺失上部地层,由东往西,表现出由陆源碎屑岩到碳酸盐岩的沉积格局,沉积环境由有障壁海岸到局限台地的过渡.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是层序发育、古地理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露头、地球化学及古生物等资料的分析,可以确定康克林组底部为侵蚀不整合边界,对应三级层序中的Ⅰ型层序边界。康克林组可识别出3个体系域,分别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为侵蚀沟谷内的滨岸相沉积;海侵体系域主要为台地边缘浅滩相、生物礁以及局限台地相沉积;高位体系域主要为局限台地相和碎屑潮坪相沉积为主,但由于暴露剥蚀作用,该体系域发育不全。阿克苏地区厚层低位石英砂岩以及乌什县—巴楚县—霍什拉莆一线分布的海侵生物礁和台地边缘浅滩应是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环境为潮控滨岸带,主要发育潮坪沉积体系,这在柯坪塔格组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低缓地形背景下发育的柯坪塔格组潮坪沉积环境可分为潮间带和潮下带,发育泥坪、混合坪、砂坪和潮道沉积相.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研究野外露头、测井、地震等资料,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均由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两部分组成.由于潮坪沉积的特殊性,每个层序均由1个完整的旋回构成.结合试油资料对塔中11油藏的塔中11井、塔中11-1和塔中117井进行分析,发现在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中富集油气,而且在SQ1中富集油,在SQ2中富集气,形成低孔低渗油气藏.形成储层的潮道和砂坪沉积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其上覆泥坪形成有效遮挡的盖层,这些是形成油气藏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高位体系域中的储层比海侵体系域中的储层更靠近盖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Osq7、Osq8和Osq9层序,以体系域作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实践,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的特征及演化。研究表明:下奥陶统地层主要由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组成,可划分为19个三级层序,其中的马家沟组包含了8个三级层序,而且大多数属于Ⅱ型层序,主要由陆架边缘-陆架内低位、海侵、高位体系域构成。陆架边缘-陆架内低位域以中央古隆起出露海面成为规模较大的古陆为特色;海侵域以发育碳酸盐台地相以及出现碳酸盐陆棚、斜坡、海槽相为特征;高位域以云坪扩大、碳酸盐台地增生以及台内浅滩出现为典型特征。在盆地西部中央古隆起、贺兰拗拉槽等组成的古构造格局以及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下,该区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总体上呈现出自西向东依次为海槽、斜坡、陆棚、台地/古陆、陆架内盆地边缘等错落有序的相带展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长庆气田储层的高频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气田的主力储层为下奥陶统上马家沟组的马五段,属蒸发边缘海相沉积,由鲕云岩、颗粒云岩、藻云岩、泥层岩、含膏云岩和膏云岩等组成,其中高泥质的泥云岩和云泥岩以至含云泥岩,代表了洪泛沉积,在区内分布广泛而稳定,是建立高频层序的标志层。为此,将自然伽玛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工出其主频系列,经转换得到泥质含量的周期系列,从而得出马五1的高频沉积层序符合米兰科维奇周期的结邓储层马五1的高频沉积旋回是由  相似文献   

13.
乐山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台西南缘,该区灯影组二-三段发育了一套白云岩沉积岩层。在野外实测剖面、显微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先锋剖面岩石学特征的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该区灯影组二-三段分为四个岩性段:灯二段下部以藻白云岩为主,部分层位发育泥微晶-粉细晶白云岩;灯二段上部以泥微晶-粉细晶白云岩为主,偶见藻白云岩;灯三段下部为藻白云岩,偶见泥微晶-粉细晶白云岩;灯三段上部以泥微晶-粉细晶白云岩为主,部分层位发育藻白云岩。根据室内微相分析的结果,参考Wilson的标准微相和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可识别出云坪和藻云坪两种沉积微相。两种沉积微相在时空上的有序组合,构成了研究区灯影组二-三段碳酸盐岩局限台地内的潮坪亚相。根据沉积相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建立了该区的沉积相模式,相对海平面的海退-海侵-海退-海侵沉积旋回很好的控制了沉积相模式的演化,为该区的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4.
西山窑组上段是卡姆斯特煤田主要含煤地层。通过对大量钻孔、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的分析,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卡姆斯特煤田西山窑组进行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SQ4相当于西山窑组上段。通过分析沉积基础图件,明确了本区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演化特征。高位体系域煤层通常较低位体系域及湖侵体系域煤层分布广泛且稳定。通过对卡姆斯特煤田西山窑组上段的沉积演化特征和聚煤规律的分析,为下一步煤炭地质勘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应用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识别的不整合界面、最大水退界面和最大水进界面,将古近系双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5个体系域。SQⅠ包括双阳组一段和二段,分为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SQⅡ包括了双阳组三段地层,分为低位体系域和湖进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利用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利用等时细分地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高位体系域中识别出强制性水退期沉积、各时期沉积体系的发育过程和沉积体系边界,在此基础上预测出双阳组比较有利的4套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6.
中扬子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中下部为一大套灰黑色、黑灰色泥页岩,且大部分地区深埋地腹,具有较好的页 岩气勘探潜力。基于钻井岩芯及野外剖面测量观察,开展了系统的基础地质研究,建立了陡山沱组区域地层格架,进 行了层序和沉积相分析。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岩性具有四分特征,钻井岩芯和实测剖面各分段的岩性特征和沉积厚度 有所不同,地层厚度在90∼250 m,总体上呈东西走向展布,即自北西向东、南逐渐增厚的趋势。将陡山沱组划分为一 个二级层序(SS1),其中包含4 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4)。沉积相包括滨岸潮坪相和台地相,台地相划分为 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台内盆地3 类亚相。陡山沱期,研究区整体上为台地相沉积,区内东南部为开阔台地沉积,西北 部为局限台地,西南部花鸡坡-X1 井-九里垭一带为相对深水的台内盆地相沉积。  相似文献   

17.
在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峰峰仙庄寒武系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峰峰寒武系共划分出115 个副层序、6 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均仅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构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川中地区二叠系栖霞组油气勘探持续取得突破,成为重点勘探领域。然而,目前对栖霞组沉积格局的认识尚存在较大的争议,为厘清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栖霞组的沉积特征,本次研究结合沉积古地貌,根据岩心、岩屑、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和地球化学资料,开展了沉积相和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栖霞期发育开阔台地相,台内滩和台坪亚相,滩、滩间、灰坪微相;滩相以生屑灰岩、微亮晶球粒灰岩、亮晶砂屑灰岩为主,发育砂屑滩和生屑滩;滩间岩性为泥晶生屑灰岩;灰坪相岩性为泥晶灰岩和硅质灰岩。滩相存在局部白云岩化特征,发育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在、中-粗晶白云岩。栖一段沉积期相对局限,海水相对较深,滩相与滩间交互发育,滩相主体沉积于古地貌相对较高的古隆起高部位,沉积相受古地貌的影响较大;栖二段沉积期相对开阔,古地貌对滩相的影响变弱,滩相连片发育。结合沉积背景,本文建立了开阔台地滩相模式,为高石梯—磨溪地区栖霞组的下一步开发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钻测井资料及地震资料,对番禺4洼珠江组层序地层进行研究,明确砂体发育特征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二级层序不同演化阶段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构造沉降要素对砂体发育的影响,并建立二级层序控制要素作用下砂体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珠江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均只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不同三级层序的结构特征存在差异,其中三级层序SQ1和SQ2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均较为发育,而三级层序SQ3~SQ5以高位体系域为主;砂体发育特征与二级层序基准面演化及三级层序结构密切相关,二级层序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砂岩含量整体有降低趋势,单层砂岩厚度减小;二级层序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砂岩含量整体有增大趋势,晚期单层砂岩厚度明显增大;三级层序SQ3~SQ5砂体主要发育在高位域;全球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研究区三级层序的发育及结构类型,进一步控制不同结构三级层序的砂体发育规律;物源与二级相对海平面共同控制二级层序内砂体的垂向叠置样式和平面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