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正常大鼠为对照,24只建模雄性Wistar大鼠,分别于第2、4、8周观察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R),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鼠肾组织VEGF和ENS的表达及半定量分析;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中VEGF和ENS的浓度,根据DN病理学改变确定血管增生严重性,分析与VEGF和ENS的关系;采用RT—PCR的方法观察大鼠肾脏VEGF和ENSmRNA的表达。结果DN大鼠UAR与血浆VEGF和ENS相关(r=0.468P〈0.001,r=0.395P〈O.05),DN大鼠都有VEGF和ENS的表达,VEGF的表达与DN血管增生程度密切相关(r=0.404~0.476,P〈0.01~0.03),ENS的表达也与DN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0.409—0.617,P〈0.03~0.001),血浆VEGF和ENS二者具有相关性(r=0.484,P〈0.01)。结论VEGF和ENS的调节机制可能参与DN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α、PKC-βⅠPKC-βⅡ在人正常肾组织以及糖尿病肾病患者(DN)肾小球中的表达及其与肾小球内转化生长因子(TGF-βⅠ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以正常肾组织为对照,取糖尿病肾病患者活检肾组织,采用PAS染色判定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扩张程度,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KC-α、PKC-βⅠPKC-βⅡ、TGF-βⅠVEGF在肾小球中的表达。结果(1)PKC-α、PKC-βⅠPKC-βⅡ在正常肾小球中均有表达;(2)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中PKC-α、PKC-βⅠTGF-β1和VEGF的表达明显增强而PKC-βⅡ的表达明显减弱,且肾小球ECM明显增加。其中PKC-α与VEGF的表达变化呈正相关(r,=0.600,P=0.039),PKC-βⅠTGF-βⅠ表达呈正相关(r=0.521,P=0.043)。结论PKC-α、PKC-βⅠPKC-βⅡ在正常人以及DN患者肾小球中的表达不同;PKC-α可能通过增强肾小球内VEGF的表达,而PKC-βⅠ能通过增强肾小球内TGF-βⅠ表达参与DN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一种新发现的血管生成相关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肾小球中的表达特征,并对其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肾活检组织肾小球微分离技术结合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24例2型DN患者肾小球中ANGPTL2 mRNA表达情况,以8例移植供肾活检组织作正常对照:并将其表达水平与DN患者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DN患者肾小球ANGPTL2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vs38%,χ^2=15.9,P〈0.01)。在表达明显上调(〉2倍)的患者中,肾小球做血管瘤、内皮细胞炎性浸润与泡沫化变性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其他患者(22%vs66%;11%vs3%;11%vs53%;P〈0.05)。结论:ANGPTL2是一种血管生成相关的内皮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参与DN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机制.该因子在糖尿病肾小球中表达的上调可能是内皮损伤与血管重构过程中的一种应激性反应,具有维持内皮细胞功能与毛细血管正常结构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潘梦舒  郝丽  郑云  丁楠 《山东医药》2011,51(50):34-35
目的观察冬虫夏草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足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DN模型组(B组)、冬虫夏草治疗组(C组),各20只。B、C组建立DN模型,C组给给予冬虫夏草菌粉5g/(kg·d)每日灌胃。8周后观察24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R),肾小球、肾小管形态学变化,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以及肾皮质中Nephfin和Podocin蛋白分布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C组24hUAER明显增高(P均〈0.01),肾小球、小管间质及足细胞病变明显,肾组织中Nephrin和Podocin分布减少(P均〈0.01)。与B组比较,C组24hUAER明显减少,肾小球、小管间质及足细胞病变明显减轻(P均〈0.01),肾组织中Nephrin和Podocin蛋白分布有明显增加(P均〈0.01)。结论冬虫夏草具有保护及修复DN大鼠肾足细胞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肾组织中Nephrin和Podocin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虎杖免煎冲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结构和RAGE、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Wistar大鼠,8只普通饲料喂养,其余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w后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成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应分别用虎杖免煎冲剂(1.5g·kg-1·d-1)、氨基胍(100mg·kg-1·d-1)、蒸馏水灌胃。8W后观察各生化指标的变化;HE染色及电镜下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球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虎杖组的肾重/体重、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量、肾小球平均体积均下降(P〈0.01,P〈0.05),肾脏病变程度轻,肾小球RAGE、VEGF表达下调(P〈0.01)。结论虎杖免煎冲剂对糖尿病大鼠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肾组织中RAGE、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例CKD患者肾穿刺标本中PAI-1的表达水平,用图像分析法对PAI-1进行定量,同时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CKD1期、2期及3期各组PAI-1在肾组织的表达均较埘照组显著增多(P〈0.05)。其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组炎(MsPGN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组(FSGS组)、IgA肾病组PAI-1在肾组织的表达较微小病变型。肾病组(MCN组)显著增多(P〈0.05)。(2)PAI-1在肾小球及肾小管的表达量与肾组织炎症程度评分均存在正相关(r=0.64,P〈0.05;r=0.71,P〈0.05)。(3)肾小球和肾小管PAI-1的表达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0.53,P〈0.05;r=0.76,P〈0.05)。结论PAI-1的异常表达在CKD肾脏炎症活动、肾小球及肾小管硬化进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PAI-1可能有助于判断CKD患者的肾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PTC(PTC组)、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良性组)和15例正常甲状腺(对照组)组织标本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1(AT1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ANG-Ⅱ、ATIR、VEGF阳性率PTC组明显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良性组高于对照组(P〈0.05);PTC组织中ANG-Ⅱ、AT1R与VEGF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94,P〈0.01;r=0.446,P〈0.05)。结论ANG-Ⅱ、AT1R高表达促进了PTC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为诱导VEGF产生,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8.
栾健  王艳  翟丽慧 《山东医药》2009,49(9):41-4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内抑素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制作2型糖尿病大鼠肾病模型,设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于2、4、8、12周测血生化和24h尿蛋白定量,采用RT-PCR方法观察大鼠肾脏VEGF和内抑素mRNA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VEGF和内抑素2周时模型组即明显上调(P〈0.05),第4、8、12周较对照组同期明显上调(P〈0.01);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VEGF与内抑素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VEGF和内抑素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表达均上调,可能与糖尿病肾脏微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ACR)将170例(TzDM)分为单纯DM组、早期DN组、临床DN组、晚期DN组,测定ACR,CRP。结果(1)CRP水平及DN三亚组间及DN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DN程度加重而降低。(2)CRP水平与OGTT2h血糖(r=0.625,P〈0.01)、HbAlc(r=0.832,P〈0.01)、FBG(r=0.543,P〈0.01)、BMI(r=0.430,P〈0.01)、TG(r=0.225,P〈0.01)、LDL—C(r=0.438,P〈0.01)呈正相关;与HKL—C(r=-0.365,P〈0.01),ISI(r=-0.418,P〈0.01)呈负相关。结论CRP可能与2型DN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5例Graves病患者甲状腺组织切除标本(观察组)和11例甲状腺良性腺瘤患者的正常甲状腺组织(对照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的表达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VEGF、Ang-2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VEGF蛋白表达与Ang-2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51,P〈0.05).二者的表达程度与MVD亦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23、0.675,P均〈0.01)。提示VEGF、Ang-2表达在Graves病甲状腺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急性心肌缺血对心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8周龄sD大鼠52只,任意选取其中20只以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糖尿病建模成功的大鼠与16只正常大鼠以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另外16只大鼠只开胸不造模、不给药作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造模术后2周,处死各组动物,取左心室梗死区及相邻区域心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周边区微血管密度(MVD),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信号转导蛋白[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eNOS(p-eNOS)]、内皮抑素蛋白的表达。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3组成活大鼠分别为:糖尿病心肌梗死组12只,非糖尿病心肌梗死组(对照组)13只,假手术组14只。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缺血心肌新生血管明显减少(19.7±3.8比14.2±3.6,q=2.98,P〈0.05)。糖尿病组、假手术组VEGF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89±0.12、0.65±0.23和1.53±0.20,F=6.52,P〈0.01)。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Akt和eNOS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2、2.78,P〉0.05),但糖尿病组p-eNOS蛋白表达显著减少(0.49±0.09比1.16±0.12,t=5.68,P〈0.05)。糖尿病组内皮抑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4.6±0.6比2.3±0.4,t=8.63,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新生血管生成低下,VEGF转导通路在多个水平上参与其中,并与内皮抑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罗格列酮(RGZ)治疗2型糖尿病(T2DM)早期肾病患者,观察尿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T2DM早期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200/μg/min]60例,随机分为RGZ治疗组及非RGZ治疗组,各30例,测定血糖、血脂、UAER、C-RP、Fib、Fins及HOMA—IR等。另选30名健康者和30例单纯T2DM患者作对照。结果RGZ治疗组和非RGZ治疗组治疗后,血糖、TG、Fins、HOMA-IR、C—RP、Fib、UAER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L—C治疗后逐渐升高,与非RGZ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GZ可缓解胰岛素抵抗,在有效降低血糖、TG、C-RP、Fib水平的同时,降低UAER水平,使用罗格列酮进行干预可有效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白蛋白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代谢综合征(MS)组分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联。方法412例T2DM住院患者,按是否合并MS分为MS组和T2DM组,比较两组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指标的差异及其与MS组分的关联。结果MS组心血管疾病(CVD)和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率明显高于T2DM组。多元逐步回归显示,HDL-C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平均动脉压、HDL-C和MS组分数是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T2DM患者MS及其组分与CVD和DN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在1型糖尿病(T1DM)大鼠肢体缺血后血管再生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对T1DM大鼠模型予单侧肢体股动脉离断。分为对照(DM)组、培哚普利治疗(DMA)组和培哚普利+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阻断剂治疗(DML)组。治疗4周后比较各组缺血肢体血管再生情况以及e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Nc)组相比,DM组的缺血肢体微血管密度(MVD)、eNOS、VEGF和bFGF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DMA组上述指标明显上调(P均〈0.05)。DML组的MVD、eNOS和bF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而VEGF表达不受影响(P〉0.05)。结论T1DM大鼠的缺血性血管再生受损,与之有关的生长因子表达下调。培哚普利能促进T1DM大鼠缺血肢体的血管再生,其机制与eNOS、VEGF和bFGF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对尿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排泄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24只,分为正常对照(NC)组、糖尿病(DM)组、辛伐他汀组(Sim)组。于成模后第2、4、8周时,检测各组的血糖、12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白蛋白(Alb)、VEGF排泄率,第8周时用透视电镜检查肾小球基底膜、系膜区的病理改变。结果(1)第2、4、8周时,DM组和Sim组尿Alb、RBP、VEGF排泄率均高于NC组(P〈0.01),Sim组较DM组明显减少(P〈0.01);尿VEGF排泄率与尿Alb、RBP排泄率及肾脏肥大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2)光镜和电镜下Sim组肾小球和肾小管-肾间质病变较DM组明显减轻,同NC组相比仅有少量病变。结论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肾脏VEGF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WHO糖尿病足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足组(DF组)55例[其中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68±11)岁]和糖尿病组(DM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11)岁]。以同期我院门诊的健康体检者30名(年龄、性别均匹配)为对照组(NC组)。测定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测定肱动脉压和踝动脉压并计算踝肱指数(AB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下肢动脉病变。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DM和DF组中他汀类调脂药的应用对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差齐性的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或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M—WallisH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DF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DM组,较NC组亦有升高趋势[(9.7±5.3)VS(5.4±2.8)VS(8.3±3.4)mg/L,F=8.65,P〈0.01]。在DF组中,随着UAER的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步升高[正常白蛋白尿组(6.0±1.7)mg/L,微量白蛋白尿组(9.0±3.4)mg/L,大量白蛋白尿组(11.7±4.4)mg/L;F=10.22,P〈0.01]。DF组中使用他汀类药物者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未使用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VS(8±3)mg/L,t=-1.27,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BMI、HbAlc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4、-0.329,均P〈0.05),与UAER、IMT、HDL—C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1、0.360、0.441,均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DL—C、UAER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HDL-C、UAER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AT1受体基因1166A/C(ATIR1166A/C)与醛固酮合酶(CYP11B2)基因-344C/T(CYP11B2—344C/T)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分为DN组73例,糖尿病非肾病(non-DN)组72例及正常对照(NC)组52名。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各组基因多态性。结果DN组AT1R 1166A/CA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Non-DN组(P均〈0.05)。DN组ATlR1166A/C各基因型临床指标比较,AC基因型患者的BUN、Cr、UA、UAER、SBP和DBP均明显高于AA基因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AT1R 1166A/C多态性与DN相关(P〈0.05),但CYP 11B2—344C/T多态性并未发现与DN相关。结论蚌埠地区汉族人群存在AT1R 1166A/C多态性,其AC基因型与糖尿病肾病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自蛋白尿组,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APN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同时测定各组的UAER、血糖、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等的水平,取正常人34例为对照组。结果(1)血清APN、TGF-β1水平随病程进展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在DN阶段血清APN与TGF-β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449(P〈0.01)。(3)在DN阶段血清APN、TGF-β1水平与UAER、血糖、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APN和TGF-β1可能在DN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GF-β1可作为早期发现DN的一种新的敏感指标;APN、TGF-β1有望成为治疗DN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变化,探讨两者与哮喘气道重塑的关系以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A组(正常对照组)、B组(哮喘组)、C组[15mg/(kg·d)缬沙坦]、D组[30mg/(kg·d)缬沙坦]和E组[50mg/(kg·d)缬沙坦]。分别观察各组肺组织切片的病理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HSA)检测各组大鼠BALF中VEGF和PDGF的水平。结果哮喘大鼠肺组织出现了气道重塑的病理改变;与A组比,B组BALF中VEGF和PDGF水平显著增高(P〈0.01),与B组比,缬沙坦干预后的C组、D组和E组BALF中VEGF和PDGF均显著减少(P〈0.05或P〈0.01)。结论VEGF和PDGF在哮喘大鼠BALF中浓度增高,可能参与了哮喘发病和气道重塑过程。缬沙坦能明显降低哮喘大鼠BALF中VEGF和PDGF的水平,有助于改善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发生糖尿病足(DF)的危险因素。方法利用病案查询系统检索1996年1月至200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DF患者的总出院人数为662例,男371例,291例,平均年龄(664-11)岁;同期入院无DF的DM患者353例,男205例,女148例,平均年龄(66±9)岁。根据是否合并DF将所有患者分为DF患者组(DFP组)和非DF患者组(non.DFP组)。用卡方检验和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常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non—DFP组相比,DFP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周围动脉病变(PAD)、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on—DFP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34.133、11.694、165.727、85.852、72.021,均P〈0.05);且其肺部感染、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更高,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X2=32.619,23.932,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DN、DR、PAD、DPN、DAN是DF的危险因素(Wald=4.874、33.516、11.581、146.356、82.446、67,686,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Wald=25.532,P=0.000)是DF的保护性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N、DPN、DAN、PAD是DF的危险因素(Wald=11.007、21.484、11.963、87.427,均P〈0.05);而HDL—C(Wald=14.971,P=0.000)是DF的保护性因素。结论DN、DPN、DAN、PAD是DF的危险因素,而HDL—C是DF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