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Nephrin排泄的变化以及吡格列酮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将9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磺脲类药物干预组(DS组)、吡格列酮干预组(DP组),观察治疗前后相关代谢指标及尿Nephrin排泄的变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9名为正常对照(NC)组。结果 DP组、DS组患者FPG、HbA_1c、尿白蛋白(UAlb)/尿肌酐(UCr)比值较NC组明显升高(P0.01)。NC组尿中未检测到Nephrin;DP组干预后尿Nephrin/UCr比值明显下降(P0.01),DS组干预前后尿Nephrin/UCr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T2DM患者尿Nephrin排泄,对肾小球足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的疗效与PPARγ基因Pro12Ala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北京地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2例,在原有治疗和饮食、运动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加吡格列酮30mg每天一次口服。观察10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多态性方法进行基因型测定。结果经吡格列酮治疗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甘油三酯(TG)、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体质指数(BMI)明显增高。按PPARγ基因Pro12Ala基因型分类后发现,与治疗前比较,PP组治疗后的FPG、HbA1c、TG、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HDL-C和BMI明显增高;而PA+AA组中仅FPG降低。结论吡格列酮可使T2DM患者血糖得到控制,血脂有所改善,血压下降,但亦可带来体重增加;吡格列酮的治疗效果可能与PPARγ基因Pro12Ala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肥胖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及体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在该院治疗的100例肥胖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与治疗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胰岛素控制血糖、抗凝、调脂、戒烟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每日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30 mg.持续治疗12 w后,测量体重、身高,观察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M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吡格列酮治疗12w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UAER、β2-MG、HbA1c、FPG、TG、LDL-C、BMI均明显下降,HDL-C则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UAER、β2-MG、HbA1c、FPG、TG、LDL-C、BMI均下降明显,HDL-C则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格列酮治疗肥胖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可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降低尿β2-MG、降脂、降糖、降低体重、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魏爱风 《山东医药》2011,51(43):46-47
目的探讨诺和锐、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联合治疗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超重及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20例,A组予诺和灵30R皮下注射;B组予诺和锐三餐前及中效胰岛素每晚睡前皮下注射;C组在B组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目标均为空腹血糖(FBG)4—7mmol/L、餐后2h血糖7—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各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放免法测定FBG、餐后2h血糖及HbA1c;记录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三组FB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B、C组餐后2h血糖、HbA1c均显著低于A组,且C组HbA1c显著低于B组(P均〈0.05);胰岛素用量c组〈A组〈B组,B、C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均〈0.05)。结论诺和锐、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超重及肥胖T2DM患者,可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对比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新诊断HbA1 c>9.0%的T2DM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新诊断的T2DM患者92例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A)组和联合吡格列酮(B)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BMI、FPG、2 hPG、HbA1 c、胰岛β细胞功能、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单日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 结果 12周后,两组FPG、2hPG、HbA1c、HOMA-IR均比治疗前下降(P<0.01);FC-P、2 hC-P、胰岛素功能指数(HOMA-islet)均升高(P<0.01);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体重增加(P<0.05),而A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B组比较,A组达标时间短,单日胰岛素用量少、体重增加少,且低血糖发生率低(P<0.05). 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与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新诊断T2DM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但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低血糖发生率更低,体重增加更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Pio)、胰岛素(Ins)治疗对T2DM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经二甲双胍治疗效果不佳的44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Ins组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皮下注射胰岛素;Pio组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检测0周、4周、24周时各组的FPG、HbA1c、HOMA-IR,血小板膜上GMP-140、PAC-1的表达率及ADP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41例完成治疗。(1)4周后,Pio组FPG高于I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ns、Pio组间HOMA-IR、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GMP-140、PAC-1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周后,Pio组FPG、HbA1c高于Ins组;Pio组HOMA—IR、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PAC-1、GMP-140的表达率低于I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吡格列酮治疗均能抑制T2DM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但吡格列酮效果优于胰岛素,推测吡格列酮可能具有独立于降糖以外的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选择350例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T2DM患者,观察12周,结果FPG,h2PG,HbAIc均低于治疗前,(P〈0.01);TC、TG、BMI下降,(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盐酸吡格列酮(瑞彤)可显著降低血糖,可做为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9例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B组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24周。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指标,测量BMI和血压,记录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2hPG降幅A组大于B组,FPG降幅、体质量增加B组大于A组(P均〈0.01);两组血压、肝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且安全性良好;但在降低2hPG方面西格列汀优于吡格列酮,降低FPG方面吡格列酮优于西格列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各10只。模型组、吡格列酮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枸橼酸缓冲液;造模成功后吡格列酮组予吡格列酮10 mg/(kg·d)灌胃,另两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6周后断尾取血测空腹血糖(FPG),心包取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另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结果吡格列酮组FPG、HbA1c、FINS、HOMA-IR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病理改变轻于模型组。结论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降低血糖、HbA1c和FINS,改善糖毒性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吡格列酮对糖尿病 (DM )大鼠肾脏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及Ⅳ型胶原 (CⅣ)蛋白表达的作用。 方法  5 4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NC组 ) ;糖尿病组 (DM组 ) :链脲佐菌素 70mg/kg腹腔注射 ;吡格列酮治疗组 (DP组 ) :吡格列酮 2 0mg·kg-1·d-1灌胃。检测各组第 2、4、8周的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及肾脏肥大指数 ,免疫组化观察肾皮质内TGF β1和CⅣ 表达水平。 结果 DM组及DP组TGF β1及CⅣ 表达显著高于NC组 (P <0 0 1) ,DP组TGF β1低于DM组 ,在第 4周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DP组CⅣ 亦低于DM组 ,在第 4、8周时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DP组的UAER、肾脏肥大指数 ,在各时段均略低于DM组 ,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结论 DM大鼠肾脏中TGF β1及CⅣ 表达增加 ,吡格列酮可能通过下调TGF β1,减少CⅣ 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 ,从而发挥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完成71例).吡格列酮组加服吡格列酮15 mg/d连续6个月.服药前、服药后3个月、6个月分别留取空腹血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留取晨尿液测定MCP-1、微量白蛋白/肌酐(Alb/Cr).结果 吡格列酮组血糖、HbA1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MCP -1、Alb/Cr显著降低(均P< 0.05).结论 吡格列酮除具备降糖作用外对肾脏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影响,探讨visfatin与T2DM发病的关系和药物的治疗机制。方法100例初诊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50例,每日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二甲双胍组50例,每日早晚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500mg,疗程24周。结果吡格列酮组空腹血清visfatin、IR、TG较用药前明显降低,B细胞功能有改善(P〈0.05或P〈0.01)。二甲双胍组血清visfatin、TG无统计学改变。两组治疗后比较,吡格列酮组的visfatin、IR、TG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二甲双胍组的BMI较吡格列酮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吡格列酮还能明显降低血清visfatin的水平,提示吡格列酮通过下调visfatin水平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选取T2DM合并MCI患者56例,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吡格列酮15 mg/d口服治疗,疗程2年。于治疗前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C肽(FCP),空腹血糖(FPG),血压,血脂,血尿酸(U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以及动态血糖监测;同时给予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MMSE以及P300评定;治疗1年和2年后再次抽血化验上述指标和心理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在吡格列酮治疗2年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FINs水平、HOMA-IR、P300潜伏期缩短,TGF-β1水平下降,IGF-I水平显著增加(P<0.05);Mo CA评分显著增加、MMSE评分显著增加、P300潜伏期和波幅显著降低(P<0.01)。结论吡格列酮治疗能够改善和延缓T2DM患者的认知功能减退,治疗需要时间长,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N-乙酰-β葡萄糖苷酶(NAG)、α1-微球蛋白(α1-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探讨其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T2DM患者196例,健康体检者57名,检测12小时UAER水平。根据UAER水平将T2DM患者分为UAER正常组和异常组。分别检测尿NAG、α1-MG、RBP,肌酐(Cr)水平,并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196例T2DM患者NAG/Cr、α1-MG/Cr及RBP/Cr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患者中UAER正常组及异常组NAG/Cr、α1-MG/Cr及RBP/D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在T2DM患者中,UAER与NAG/Cr、α1-MG/Cr及RBP/Cr之间没有相关性,而NAG/Cr与α1-MG/Cr及RBP/Cr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T2DM患者中UAER、NAG、劬MG、RBP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各单-指标的检测阳性率(P〈70.05)。结论T2DM患者联合检测尿NAG、α1-MG、RBP可以提高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的敏感性,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钙素、降钙素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89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T2DM对照组56例和T2DM实验组33例,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加服吡格列酮(30mg/日),疗程3个月;正常对照30例。以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XA)测量T2DM实验组、T2DM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骨密度(BMD),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T2DM实验组、T2DM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血清骨钙素(BGP)和降钙素(C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①T2DM组血清BGP和CT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T2DM实验组经吡格列酮治疗后BGP和CT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T2DM组骨密度(BMD)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④T2DM实验组经吡格列酮治疗后髋部及腰椎BMD均有所下降;⑤BGP与糖尿病患者年龄及空腹血糖负相关,与髋部及腰椎BMD正相关;CT与糖尿病患者年龄负相关。结论吡格列酮可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BGP和CT水平明显降低,骨密度下降,其中对女性的影响尤为显著,提示该药可致骨量丢失加速,对骨代谢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比观察34例接受甘舒霖30R联合吡格列酮治疗,31例接受甘舒霖30R治疗的T2DM患者的PG、2hPG、HbA1c、空腹C肽、HDL-C、TG改善程度和各种不良反应。结果甘舒霖30R联合吡格列酮组与甘舒霖30R组相比,PG、2hPG、HbA1c、空腹C肽、TG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甘舒霖30R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能更好的控制血糖,改善和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有一定改善血脂异常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及IL-6在2型糖尿病(T2DM)发病中的作用及毗格列酮的疗效。方法采用乳胶增强免疫(超敏)比浊法及ELISA法检测91例T2DM患者(观察组)吡格列酮治疗前后和5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hs—CRP、TNF-α、IL-6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PG)水平,并采用直线相关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外周血hs—CRP、TNF—α、IL-6及FPG、2hP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1);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均与FPG、2hPG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hs-CRP、TNF-α及IL-6在T2DM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可作为判定T2DM病情及治疗效果的指标;吡格列酮具有抗炎、降糖及改善IR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对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口服降糖治疗的90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格列吡嗪组、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组和格列吡嗪+吡格列酮组3组,治疗1年。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骨钙素、尿吡啶酚/尿肌酐(尿PYD/Cr)。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腰椎、髋部骨密度。结果二甲双胍组腰椎骨密度平均增加0.49%,髋部骨密度平均增加1.82%。而吡格列酮组腰椎、髋部骨密度分别下降1.46%和1.97%左右。治疗后二甲双胍组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吡格列酮组。结论与吡格列酮组比较,二甲双胍能明显增加男性糖尿病患者髋部骨密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探讨治疗对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T2DM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盐酸吡格列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验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 h PBG、HbA1c和Homa IR均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2 h PBG、HbA1c和Homa IR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瘦素和脂联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瘦素均显著降低,血清脂联素显著升高(均P<0.05),研究组血清瘦素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以有效调节T2DM患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进一步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盐酸吡格列酮改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择濮阳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59例T2DM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盐酸吡格列酮,比较3个月末与治疗前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治疗3个月末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指数(BMI)、胰岛素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能够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对有效控制血糖、干预炎症过程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