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卡托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ATP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组、CVB3感染加不同剂量卡托普利治疗组(10、30、100mg/kg,2次/d)和对照组。d14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生化方法测定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结果各剂量卡托普利治疗组线粒体膜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均较感染组高,但小剂量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线粒体溶解破坏,失去完整性;中、大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线粒体结构改变与同病变期感染组比较明显较轻。结论小剂量卡托普利治疗无明显心肌线粒体保护效应,中、大剂量卡托普利心肌线粒体保护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炎患儿不同程度缺氧时钙泵、钠泵活性和红细胞离子浓度的变化 ,及其与CK、CK MB的关系。方法 对 6 1例 5岁以下肺炎患儿同步测定血气分析 ,红细胞钙泵 (Ca2 + Mg2 + ) ATP酶和钠泵 (Na+ K+ ) ATP酶活性 ,红细胞内钙 (EryCa2 + )、镁 (EryMg2 + )和血浆钙 (B Ca2 + )、镁 (B Mg2 + )、钠 (B Na+ )、钾 (B K+ )和游离钙 (B iCa2 + )浓度 ,及血清CK、CK MB ;并与 16例健康儿童比较。肺炎组按照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缺氧组。结果  (1)随着肺炎患儿缺氧程度加重 ,(Ca2 + Mg2 + ) ATP酶和 (Na+ K+ ) ATP酶活性下降 ,B Na+ 、B Ca2 + 、B iCa2 + 和EryMg2 + 降低 ,B K+和EryCa2 + 升高 ,尤以重度缺氧组为甚。 (2 )重度缺氧组CK MB活性升高和异常率分别升高到 (99±6 8)U/L和 75 % ,与轻、中度缺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 (Ca2 + Mg2 + ) ATP酶、(Na+ K+ ) ATP酶活性、B Na+ 及B iCa2 + 与CK MB活性呈负相关 (r分别为 - 0 4 4 1、- 0 30 5、 - 0 4 34、- 0 75 3,P均 <0 0 5 )。结论 缺氧所导致离子稳态失调是引起肺炎患儿心肌损伤的一个原因。钙泵和钠泵活性随缺氧程度加重而下降 ,尤其是钙泵。早期纠正缺氧可能阻止其活性的下降及其后继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因子kB(NF-kB)活化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卡托普利对NF-kB活化的调节作用。方法5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组、CVB3感染加卡托普利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实验的第7、14和21天处死动物,留取血清、心肌标本,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中NF-kB活化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MCP-1含量。结果感染组小鼠心肌组织中NF-kB活化、MCP-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而且与心肌病变程度相关;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小鼠血清MCP-1含量明显增加(P<0.001);治疗组心肌组织中NF-kB活化、MCP-1表达及血清MCP-1含量均较感染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NF-kB活化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NF-kB活化可能是卡托普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Balb/c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组织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L)的表达及意义。方法CVB3m(Nancy株)病毒感染Balb/c小鼠建立病毒性心肌炎实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不同时点(正常和感染后第3、7、15、30天)cathepsinL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与RT-PCR结果显示,感染CVB3m后小鼠心肌组织中cathepsinL的表达随感染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至30d表达最高,各时点cathepsinL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小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athepsinL在Balb/c小鼠CVB3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Balb/c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组织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RT-PCR技术检测Balb/c小鼠感染和未感染CVB3m(Nancy株)病毒后心肌组织中d3、d7、d15、d30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表达。结果 小鼠感染CVB3m病毒后心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均较正常增高且以d3表达最高,d7次之,d15、d30依次降低。d3、d7、d15与正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增高与心肌损伤程度基本一致。结论 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在Balb/c小鼠CVB3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c1 2和Bax基因在病毒性心肌炎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柯萨奇病毒B3 (CVB3 )感染12 5只雄性Balb/c小鼠 ,分别于d7、10、14、2 1、2 8随机取 2 0只实验组小鼠和 5只对照组小鼠处死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VB3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不同时期心肌组织中Bcl 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为 86 % ,其中 80 %小鼠为轻、中度病变。正常对照组心肌中 ,无Bc1 2蛋白表达。在实验组中Bc1 2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与心肌病变积分呈显著正相关 (r =0 .93 P <0 .0 1) ,感染后 7~ 14d ,实验组小鼠心肌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少数心肌浸润淋巴细胞表达Bc1 2和Bax。结论 Bc1 2和Bax基因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BALB/c小鼠感染柯萨奇病毒B3(CVB3)所致病毒性心肌炎(VM)病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BALB/c小鼠70只,随机分为VM组60只,腹腔感染CVB3,分别于实验第3、7、10、14、18、21天取心肌组织;正常组10只,于实验第21天取心肌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其心肌组织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VEGF mRNA表达较正常组高,且在感染病毒后表达渐增高,14 d达最高峰,其后表达降低,但仍维持一较高水平,与正常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 mRNA表达与心肌病理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VEGF可能参与BALB/c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相关蛋白在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的作用。方法取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病毒实验组40只,腹腔感染CVB3病毒,分别于实验d3、7、15、30采血、取心肌组织;空白对组(未感染CVB3病毒小鼠)20只。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其血浆IGF-1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酶多聚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其心肌组织IGF-1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浆IGF-1及相关蛋白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高,且在感染病毒后表达渐增高,15d达最高峰,30d表达降低,但仍维持一较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F=19.53 P〈0.05),其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与血浆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一致。结论IGF-1及其相关蛋白可能参与小鼠CVB3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黄芪活性成分黄芪甲甙对病毒性心肌炎 (VM)小鼠心肌柯萨奇 腺病毒受体 (CAR)基因表达影响。方法 Balb/c小鼠 1 0 0只 ,分为 6组。非感染小鼠腹腔无菌注射病毒培养液 ,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 ,1 0只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 0 .1mL灌胃 7d)、9%黄芪甲甙对照组 (B组 ,1 0只 ,9%黄芪甲甙 0 .1mL灌胃 7d) ;余 80只小鼠以柯萨奇病毒 (CVB3)腹腔无菌注射制作病毒性心肌炎模型 ,VM小鼠随机分为心肌炎对照组和 1 %、3 %、9%黄芪甲甙干预心肌炎组 ,分别以生理盐水、1 %、3 %、9%黄芪甲甙 0 .1mL灌胃 7d(分别为C、D、E、F组 ,每组 2 0只 )。 1 4d后处死一小部分鼠并取其心脏。采用RT PCR检测心肌CARmRNA表达水平。结果 F组小鼠死亡率较C组明显降低 (1 0 %与 45 %比较 ) ,(χ2 =6 .1 4 P <0 .0 5) ,B组无小鼠死亡 ;与C组相比较 ,CARmRNA表达水平以心肌病变积分在F组显著下降 ,而 1 %、3 %黄芪甲甙对心肌炎小鼠CARmRNA表达及心肌病变积分无明显影响。结论  9%黄芪甲甙可抑制CAR表达 ,提高心肌炎小鼠生存率 ,减轻心肌损害 ,安全有效 ,对VM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TNF配体相关分子1A(TLlA)在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8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CVB3,建立病毒性心肌炎实验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实验第3、7、15、30天随机选取存活小鼠10只处死,对照组小鼠在接种后30 d处死作为总体对照,取其心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细胞TLlA表达水平,检测心肌病理变化,并对11L1A水平与心肌病变程度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VMC小鼠在接种病毒后3 d心肌TL1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7 d表达水平最高,此后逐渐下降,但30 d仍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各时点TLl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CVB3病毒感染可引起TLlA表达上调,TLlA表达增加可能在CVB3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芪和大青叶治疗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中药单剂黄芪、大青叶治疗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M C)的疗效观察,探讨VMC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Balb/C小鼠给予柯萨奇病 毒B3(CVB3)稀释液腹腔注射后,随机分为感染对照组、黄芪治疗组和大青叶治疗组,于CVB3 感染后第3,5,7,10,14,21天分批处死,作HE染色,比较各组小鼠心肌病变积分,并行 心肌组织病毒分离。于感染后第7天各组小鼠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黄芪治疗组自CVB3感染后第5~21天、大青叶治疗组在CVB3感染后第5天和7天时,其心肌病变积分较感染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而大青叶治疗组CVB3感染后 第10~21天心肌病变积分与感染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电镜观察发 现感染对照组小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肌浆网扩张、肌丝溶解,治疗组上述病变轻,且大青叶治疗组可见大量溶酶体。病毒分离结果显示3组小鼠CVB3感染后第3天即可分离 出病毒,阳性率均为66.7%,第5~10天3组均为100%,第14天感染组病毒分离阳性率为33.3%,治疗组均未分离到病毒,第21天时3组均未分离出病毒。不同时间点的3组间病 毒分离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黄芪具有保护心肌 的作用。大青叶在CVB3感染早期对VMC的病理改变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吸入一氧化氮(NO)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3~4周龄健康雄性幼猪30只麻醉后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随机分为4组.(1)正常组(C,n=6)单纯机械通气;(2)正常幼猪加吸入NO(CNO,n=4);(3)模型组(M,n=10)单纯机械通气;(4)模型制备加吸入N0(MNO,n=10).M和MNO组动物经腹腔注射标准大肠杆菌诱发急性肺损伤(ALI),C及CNO组用无菌生理盐水替代.MNO组出现ALI后进行吸入NO(10×10-6),治疗24h,CNO组则机械通气4 h后(0 h)开始吸入NO并维持24 h.在实验基础状态、ALI时(0 h)、ALI后12以及24 h测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红细胞膜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红细胞内丙二醛(MDA)浓度.结果 CNO组吸入NO后12、24 h高切率下血液黏度(反映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膜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红细胞内MDA浓度变化不大.动物出现ALI时其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膜Ca2+-Mg2+-ATP酶、Na+-K+-ATP酶活性均下降,红细胞内MDA浓度升高(P<0.05).MNO组在吸入NO 12 h时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红细胞膜Ca2+-Mg2+-ATP酶、Na+-K+-ATP酶活性均较M组高(P<0.05),红细胞内MDA浓度则低于M组(P<0.05);但这些参数在吸入NO 24 h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ALI时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下降,可以因吸入NO而改善,但作用不持久.  相似文献   

13.
神经生长因子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心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发病过程中,心肌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70只4周龄雄性BALB/C小鼠腹腔接种0.1ml的CVB3建立VMC模型,10只同周龄同品系小鼠腹腔接种Eagle’s液作为对照组。VMC组于接种后3、7、15、30d,对照组于30d处死,采用RT-PCR、免疫组化检测心肌NGF mRNA及蛋白表达,并对NGF表达水平与心肌病变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VMC组3~30d各时点心肌N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以7d时为最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而且NGF蛋白表达水平与心肌病变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90,P<0.05)。结论NGF过度表达可能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Four protein dietary groups of rat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namely: 27% casein diet fed throughout gestation and lactation (group C-C); 27% gestation, 10% lactation (group C-D); 10% gestation, 27% lactation (group D-C); 10% throughout gestation and lactation (group D-D). Mean body weight of group D-D at warning was 19 g compared with 59 g for group C-C. The specific activity of Na+-K+-ATPase in isolated synaptosomes from cerebral and cerebellar tissues increases throughout the lactation period. At 1 and 7 days of age no differences in Na+-K+-ATPase activity are noted in the brain regions of Groups C-C and D-D. At 14 and 21 days, however, the specific Na+-K+-ATPase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isolated synaptosomes from both brain regions of the protein-deprived group. ATPase activity in cerebellar synaptosomes from dietary exchange groups (C-D and D-C) developed to the same extent as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C) after 21 days of lactation. ATPase activity in the cerebral synaptosomes of the dietary exchange group (C-D) did not develop to the same extent as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C) and the other dietary exchange group (D-C).  相似文献   

15.
利巴韦林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利巴韦林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M)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120只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病毒对照组、C组:利巴韦林治疗组,B、C组接种0.2mL(10-7.5Tcid50/mL)柯萨奇B3(CVB3)病毒液,接种后d7、14、21、28分别处死10只,观察小鼠病死率、心肌光镜和电镜检查病理变化,计算心肌病理积分,检测心肌病毒滴度、血清肌钙蛋白I(cTnI)、血清丙二醛(MDA)、心肌细胞凋亡率(CMAR)。结果治疗组小鼠病死率、心肌病毒滴度、心肌病理积分、血清cTnI显著低于病毒对照组,血清MDA、CMAR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利巴韦林对小鼠VM有较好疗效,其机制主要是降低心肌病毒滴度,从而降低血清cTnI,减轻心肌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细胞免疫的发病机理及早期给予重组白细胞介素2在心肌炎中的作用。方法 以柯萨奇病毒B3亲心肌变异株诱导的BALB/c心肌炎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病程的动态变化以及早期应用rIL-2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光镜观察了小鼠心脏及其它脏器的损伤情况。结果 小鼠感染CVB3m后脾脏T淋巴细胞各亚群普遍下降,L3T^+4/Lyt^+2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柯萨奇病毒B3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eIF-4E表达的影响,寻找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物治疗靶点。方法:选用MOI为0.5 PFU/cell的柯萨奇病毒B3感染心肌成纤维细胞,利用细胞形态及RT-PCR法检测细胞内柯萨奇病毒B3 mRNA表达,确定柯萨奇病毒B3成功感染心肌成纤维细胞。以10nM雷帕霉素干预,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病毒组(MOI为0.5 PFU/cell)、雷帕霉素组及病毒+雷帕霉素组eIF- 4E表达。结果:MOI为0.5 PFU/cell的柯萨奇病毒B3感染心肌成纤维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形态改变,胞浆内可见病毒颗粒。RT-PCR结果显示:感染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及传代后第2天细胞有病毒mRNA表达。RT-PCR检测上述4组的eIF- 4E /β-actin 光密度比值分别为:0.73±0.07,0.87±0.03,0.32±0.03,0.56±0.04;Western blot灰度值分别为:0.79±0.09,1.35±0.12,0.55±0.04,0.62±0.07;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病毒组eIF- 4E表达高于对照组,雷帕霉素组和病毒+雷帕霉素组低于对照组及病毒组(均P<0.05)。结论:柯萨奇病毒B3可感染心肌成纤维细胞,并使eIF- 4E表达增加,雷帕霉素可抑制其表达,提示心肌成纤维细胞可能通过mTOR/eIF- 4E信号通路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雷帕霉素对病毒性心肌炎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6):587-59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天麻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天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给Balb/c小鼠接种柯萨奇B3病毒制作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感染病毒72 h后将仔活小鼠分为模型组、天麻组、氯沙坦组,并以未感染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大麻组、氯沙坦组分别予以相应药物干预7 d后,4组小鼠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正常组未见到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心肌细胞大量凋亡,凋亡率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天麻组和氯沙坦组凋亡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caspase-3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多(P<0.01),天麻组和氯沙坦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天麻能够抑制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的凋亡,通过caspase-3通路的调节,对心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小鼠柯萨奇病毒B3(CVB3)所致病毒性心肌炎(VM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8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VMC组(n=50)和对照组(n=8).VMC组小鼠腹腔接种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 TCID50)为10-5 L-1的Nancy株CVB3病毒液0.1mL,分别于接种第7、10、14、28天随机取8只处死;对照组小鼠腹腔接种不含病毒的eagle氏液0.1 mL,于第28天处死.光镜下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并计算心肌病理积分;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组织中Gal-3 mRNA的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Gal-3水平,并与心肌病理积分作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小鼠比较,VMC组小鼠心肌组织Gal-3 mRNA的表达在第7天(0.91 ±0.64 vs 10.09 ±2.78)、第10天(0.91 ±0.64 vs 12.49 ±6.08)和第14天(0.91 ±0.64vs2.86±2.90)均明显增高(Pa<0.05).2.与对照组小鼠外周Gal-3水平(5.27±1.11)比较,VMC组小鼠外周血Gal-3水平在第7天(9.70±2.39)、第10天(8.98±3.03)和第14天(7.73±1.88)也均明显增高(Pa<0.05).3.小鼠心肌组织中Gal-3 mRNA与外周血中Gal-3表达水平均与心肌病理积分呈直线正相关(r=0.77、0.69,Pa<0.05).结论 Gal-3参与VMC的发生与发展,且与VMC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VMC新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