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思想、康德的"物自体"思想等从哲学层面阐明了"人的自然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及其统一,现代生态学则从知识论层面认证了这一问题。"人的自然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及其统一的思想,构成生态伦理学的人学根据;生态伦理学则昭示了人类对"人的自然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及其统一的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陈开富 《内江科技》2007,28(4):79-79,86
理性及理性批判是思想领域经久不衰的辩题.通过对理性内涵的追溯、理性发展的历程及理性批判的阐述,本文力求探本索源、建构理性思维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功用.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各种学科也打开了原有的壁垒,“用系统的观点和学科交叉的眼光来看待各种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一大趋势。本文力图从经济学和生态学视角来寻找建构当代中国行政价值体系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在结合具体国情和时代潮流与趋势前提下,本文大胆提出上“理性生态人”的新型行政价值理念,并对之展开数理模型分析和论证,力争为当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文化建构提供新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秘密的奇迹》中,主人公赫拉迪克的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构建出一个双重时间的迷宫,通过运用弗洛伊德《释梦》中的理论方法来解读这些梦境,能够得出小说中蕴含的思想实质,从而探讨这篇小说所要传达的意义与作者本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探索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说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友余 《科教文汇》2012,(30):137-137,188
说课现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的教研活动.本文通过对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人体解剖学进行说课的探索,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情和师资、教学方法、实训条件、教学效果、创新和特色共7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健全社会》一书是弗洛姆的重要著作,对该书的阅读和分析,可以为我们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以及给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以启示。资本的魔棒在舞动世界的同时也舞动其自身,一切社会的病态都因之而起,一切的异化痛苦也都因之而来。唯有对资本有合理的调控,让其在服务于人的道路上才能化解这些矛盾。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对社会制度等有科学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广义的文化分三个层面:心理层面、体制层面和器物层面.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因为哲学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信仰体系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但人又反过来受文化模式的强烈影响和制约,从而成为文化的"产物".这就意味着,不同的文化模式或文化背景决定了个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做以及信仰什么或不信仰什么,从而最终决定人及其由这些人组成的社会的性质和状况.  相似文献   

8.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情报失误原因再思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亮 《情报杂志》2003,22(8):99-100,98
战争初期的战略指导正确与否,关乎整个战争的成败。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时代。如何避免敌人突然袭击。是我们必须从历史经验中吸取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训。本文试图从苏联卫国战争初期情报失误对战略指导影响的角度进行初步分析。总结对我现实情报建设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解释模式: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时代的自然科学存在对自然界不同的解释模式,它们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解释模式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吸取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继承,最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人学思想。马克思人学思想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特点,将人从抽象拉回具体,从实践角度解读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可能。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推进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相似文献   

11.
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实相,老子认为是存在于天地之先的"道",佛教认为是"空性"。老子之"道"与佛教的"空性"在本体论领域中,客观上存在契合或相似之处。这体现了人类思维的深刻统一性。将它们放在本体论领域展开对话,互相置入一个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中,增添了其相互理解的维度和诠释境域,同时对于传承中华古代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发展和建设先进文化,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姜申 《科教文汇》2012,(2):199-200
C.S.刘易斯创作的《纳尼亚》系列是一套幻想色彩极强的作品。作者在现实世界之外创造了一个"第二世界"——纳尼亚王国。本文旨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进行分析、探讨C.S.刘易斯笔下的"第二世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顾芸 《科教文汇》2014,(34):113-114
马克·吐温在其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运用了大量的死亡意象。通过这些意象,马克·吐温表达了他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痛恨,希望它能随着死亡逝去。但从另一方面看,死亡又意味着重生,因此,这些死亡意象同时也表达了马克·吐温对新社会、新理想的追求。然而,面对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马克·吐温虽然表达了他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是否能够实现,他对此也陷入了矛盾和迷惘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