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再审程序是我国民事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1991年正式颁行的民事诉讼法对该程序做了重大修改.但现行法实施十多年来的司法实践和不断深化的法学理论研究,尤其是民事诉讼基础理论研究都表明,再审程序的修改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再审过程中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于是,改革再审程序,尤其是启动机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并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的热点问题.从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弊端,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再审理由是民事再审制度的关键因素,两大法系诸多法治国家在立法例上高度重视再审理由的规定,我国2008年4月1日施行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也赋予再审理由较高的地位,然而仍然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再审理由这道闸门如何开放关系重大.由此,民事再审理由理念的建构、再审之诉的设计以及再审理由的具体分类成为思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民事检察建议是新《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制度创新。依循本次修法的精神,民事检察建议应以个案监督为主,监督对象限于人民法院,从而彰显其特色。民事检察建议在性质上属于柔性权力,这不同于传统刚性权力,适用范围具有扩张性,对于"法不授权皆禁止原则"应变通适用,由此也决定了民事检察建议刚柔兼济的效力。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我国突出强调民事审判监督的社会背景下,检察机关仍应慎重拓展民事监督领域,事后监督为主的基本制度框架仍需坚持。而就比较成熟的民事抗诉制度而言,适度的模式转换成为当前我国民事检察监督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出于对法院独立审判的尊重,以及实体监督情境性和监督标准不确定性的考虑,检察机关应逐步放弃实体监督为主导的监督模式。比较而言,程序公正的重要性使得民事检察程序监督地位更为突出,同时,监督标准的确定性也使程序监督较为便利。因此,由实体监督为主转向以程序监督为主的监督模式,同时兼顾实体裁判显著错误案件的监督,是当前我国检察机关顺利开展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民事再审程序启动机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再审制度设计的运行效果.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意欲解决申诉难、申请再审难这一涉诉信访问题的同时,似乎还会引发更多问题.本文通过考察修正案实施后的再审程序运行状况,分析再审纠错程序设计运行的法律原理,从充分节约并整合有限司法资源的视角出发,主张建立检察机关一元化审理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再审启动模式.  相似文献   

6.
启动民事再审的主体制度是再审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启动再审的主体制度有许多弊端,与法院、检察院以及当事人应承担的职能和扮演的角色不相符合。应充分考虑程序的安定性、当事人的诉讼参与权等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取消法院的启动再审权,严格限制检察院的权力,而赋予当事人启动再审的决定权。  相似文献   

7.
8.
我国民事再审新证据的立法层次不高,规定不甚明确,导致司法人员理解差异较大,适用时掌握标准不统一。类似案件的裁判结果出现差异,有损裁判的公信力和司法权威。司法实践中应当适度从宽掌握认定新证据的标准,科学合理地界定再审新证据。  相似文献   

9.
民事检察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检察机关通过行使公诉权参与民事诉讼活动,它以"国家适当干预"为基点,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俄罗斯民事检察制度几经变迁,在"人、人的权利与自由具有最高价值"的宪政理念基础上,实现了从苏联时期的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向以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为主诉讼模式的过渡,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0.
民事执行权是对生效民事裁判强制执行的一种国家权力,它包括执行裁决权和执行实施权。民事执行权应当在彻底分权的基础上接受检察机关的专门监督,以充分有效保护执行当事人、第三人、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规范执行秩序,保证民事裁判顺利执行,遏制“执行难”、杜绝“执行乱”。我们应当针对我国民事裁判执行中的现实问题和民事执行监督中的不足,科学确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已经成为当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重要司法指导思想,以调解方式审结的案件比例也呈逐渐增大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办案过程中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已经生效的民事调解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民事调解再审案件也必将相应地增加.对民事调解案件再审的完善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取消人民法院启动再审权,赋予人民检察院抗诉权;二是要进一步细化再审启动事由.  相似文献   

12.
再审程序作为一种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裁判的救济程序 ,其对错误裁判的纠正是以破坏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为代价的 ,这就决定了对再审程序的启动必须规定严格的限制条件。我国再审程序存在制度性缺陷 ,应从宏观上完善我国的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但为了纠正审判错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司法公正,又规定了再审程序。现行民事再审程序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职权主义色彩浓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再审程序功能的实现。本文在对现行民事再审程序的弊端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民事再审程序要以"依法纠错"作为指导思想、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以诉讼权利为本位;并且从主体、时限、事由三个方面对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将民事检察建议正式确立为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但司法实践中民事检察建议的作用和影响却日渐式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民事检察建议监督理念上的滞后、立法上的粗疏以及程序上的严格限制。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完善和规范民事检察建议,是有效扭转民事检察建议数量和质量双下降局面的根本途径。应当从改进民事检察建议立法模式,前置民事检察建议监督程序,明确民事检察建议跟进监督措施,规范民事检察建议运行程序,构建民事检察建议配套制度以及完善民事检察建议工作机制等方面着手,消除民事检察建议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凡存在皆合理” ,我国于 1979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就已确立了民事再审制。时至今日 ,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 ,民事再审制自身的弊端也日显端倪。对其存废 ,学者们众说纷纭。而民事再审制作为一种补救机制 ,在当前还有存在的必要与意义 ,尚有存在的条件与空间。当然 ,并不是说它的存在就能解决、避免与克服司法审判中的所有问题。但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民事再审制的确是当前相对有效的一种补救机制。我们应该不断完善 ,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功效。  相似文献   

16.
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执行的监督工作是民事执行能够有效实施的保障。目前,我国的民事执行监督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完善立法,确立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依法监督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从强化法律监督的职能出发,从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进行监督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如何完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杨静维 《理论界》2007,(4):74-75
建立一种制度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而制度的建立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是以法的正义性为价值取向,基于“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依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提起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有法定申请事由的当事人。本文从民事再审程序的价值取向出发,对发动民事再审程序各种主体的合理性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昕 《学术论坛》2012,35(10):60-64
民事检察结论制度是俄罗斯民事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始于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联邦司法改革的影响,俄罗斯联邦的民事检察结论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检察长参诉的公益性成为该制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目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情况下,赋予检察院对国有资产流失案件提起民事公诉的权力,不仅具有现实的必要性,更具经济上的合理性,符合诉讼效率的要求。国有资产可以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建立国有资产保护民事检察公诉制度,能够预防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恶意定价行为,遏制理性犯罪;能够保护资源性国有资产,有效抑制损害资源性国有资产行为的负外部性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具有维护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民主、维护法制统一、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等价值功能。中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建构以来,不断发展演进,以实绩证明了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制度的权能配置失衡、程序设置失调、系统性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导致民事检察监督虚化、弱化和异化,应优化权能配置、理顺监督程序、大力进行检察改革,促进制度的科学发展,保障制度功能的全面、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