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制备方法和黏度性质特点。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分别采用恒温法和蒸汽升温法制备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研究了其浆液黏度和黏度稳定性,并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制备温度、浆液浓度和制备时间对其浆液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法64℃制备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具有黏度低(5 mPa·s~7 mPa·s)、黏度稳定性好、低温不凝冻、不分层等特点;影响部分糊化淀粉浆液黏度性质的因素从大至小依次为制备温度、浆液浓度和制备时间。认为:蒸汽法64℃制备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制备黏度稳定且均一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需严格控制制备温度,其次为浆液浓度和制备时间。  相似文献   

2.
探讨部分糊化淀粉浆液黏度对浆液性能影响的规律。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蒸汽升温方式分别在62℃~67℃制备了6种不同黏度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对浆液的黏度、糊化度、结晶度、粒径和膨胀势进行测试,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的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功能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黏度与结晶度呈负相关,结晶度随黏度的增大而降低;黏度与平均粒径、膨胀势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粒径和膨胀势值均随黏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黏度与平均粒径、膨胀势呈明显的线性关系。认为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建立起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评价分析方法,运用此方法,可以直观、有效地对部分糊化淀粉浆液黏度性质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3.
探讨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制备方法及对纯棉纱的上浆效果。将原淀粉和变性淀粉PR-Su混合,采用恒温水浴蒸汽法制备部分糊化淀粉浆液,测试了室温条件下浆液的黏度、pH值、黏度热稳定性,并采用部分糊化淀粉浆液在室温下对纯棉纱进行上浆。试验表明:部分糊化淀粉浆液具有较低的黏度和优良的黏度热稳定性;在相同配方下,部分糊化淀粉浆液所浆出的棉纱耐磨性能提高、强伸性能改善、毛羽值降低,基本达到完全糊化浆液浆出纱的质量指标。认为:部分糊化淀粉浆液上浆技术是一种低碳、节能、环保的新型浆纱技术。  相似文献   

4.
总结现阶段半糊化上浆技术的工艺要点和应用效果。阐述了半糊化上浆技术原淀粉中温自控调浆、室温低黏上浆、烘燥余热糊化、剩浆黏度变化等特点,介绍了该技术中浆料配方、含固量、黏度、压浆力、烘筒温度、浆纱回潮率等上浆参数设置要点,以4个品种为例介绍了半糊化上浆技术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高温上浆技术进行了对比。实践表明:半糊化上浆技术大量采用原淀粉上浆,浆液黏度低且稳定,调浆温度不高于65℃,上浆浆槽不需加热,利用烘燥余热糊化,浆纱织造情况与传统高温上浆浆纱基本持平或略有提高。认为:半糊化上浆技术在提高浆纱质量、简化上浆操作、降低上浆成本以致节能、降耗、减排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较好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蒸汽升温法制备部分糊化淀粉浆液。运用光学显微镜、粒度分析仪、差示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原淀粉和用蒸汽升温法于不同温度下制备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形态结构、颗粒大小、膨胀势、糊化度、结晶度等进行了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制备温度的提高,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偏光十字逐渐消失,结晶度下降,而糊化度、粒径、膨胀势逐渐增大;64℃时制备的稳定性较好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大部分偏光十字消失,但仍有结晶峰存在,糊化度为72.22%。  相似文献   

6.
在饲料加工和食品加工中,淀粉糊化度是一项重要指标。对糊化度的测定方法——酶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快速黏度分析法、近红外技术、聚焦光束反射分析仪法和累计光密度值的数字图像分析技术等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为企业和科研单位以后的研究、在线检测、过程控制和结果分析提供帮助。 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细号高密织物织造过程中的分体调浆方法和混合调浆方法及浆纱工艺。针对我司目前使用的ASG343型双浆槽浆纱机,比较了两种调浆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在ASG343型双浆槽浆纱机上,采用混合调浆方法,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淀粉糊化度(Degree of Starch Gelatinization,DSG)不仅影响含淀粉类食品的物理和感官特性,而且还影响其消化特性和营养特性,如何准确、快速、简便地检测DSG已经成为食品工业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综述了DSG测量方法的原理及准确性,并将几种常用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经过系统比较分析,发现利用酶法测定DSG是当前较为合适的测定方法,但其还存在测定程序繁琐、耗时等问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酶法,使其能够成为DSG快速、准确、广谱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糊化度马铃薯淀粉黏度及其凝胶特性的差异,本研究将马铃薯淀粉乳(料液比1:9)分别置于59℃和60℃条件下加热1、3、6、9、12、15、18 min,制备出糊化度为38.70%~91.13%的马铃薯淀粉样品。测定了不同糊化度马铃薯淀粉的黏度,微观结构,凝胶强度及弹力,并分析了马铃薯淀粉理化特性与其糊化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水热处理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马铃薯淀粉颗粒逐渐破裂,椭圆形特征形貌逐渐消失。马铃薯淀粉黏度,凝胶强度及弹力与其糊化度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p0.01)。随糊化度的增大,预糊化马铃薯淀粉黏度由0.17m J增加至3.40m J。未经二次加热的不同糊化度马铃薯淀粉凝胶强度和弹力随初始糊化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但经二次加热完全糊化的马铃薯淀粉凝胶的强度和弹力随初始糊化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不同程度的预糊化处理显著改变了马铃薯淀粉的黏度及凝胶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热处理温度和水分对淀粉损伤及损伤后淀粉糊特性的影响,揭示小麦淀粉的热损伤程度与糊化度、糊黏度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市售面粉分离的总淀粉、A-淀粉和B-淀粉为原料,经30~90 ℃的温度处理后,测定其在高、低水分下的破损淀粉含量、糊化度及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水分下,淀粉损伤、糊化度和淀粉糊性质随热处理温度变化不明显;高水分含量下,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破损淀粉含量和糊化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热损伤程度与糊化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糊化温度略有增加,主要的黏度参数显著下降,损伤淀粉与峰值黏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制备出糊化度分别为58%、80%、100%的籼米淀粉,探讨了糊化程度不同对籼米淀粉微观形貌、结晶特性、短程有序结构、层状结构及其热特性、黏度性质的影响。结构特性表明,随着糊化度的增加,籼米淀粉颗粒结构破坏程度加剧,双螺旋结构和分子有序排列被逐渐破坏,半结晶结构逐渐消失。热特性结果进一步证实,淀粉微晶结构随糊化度增加被破坏的程度加大,且不稳定的微晶优先被熔化使得剩余微晶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黏度性质表明,完全糊化籼米淀粉能在较低温度下吸水溶胀形成高黏度的溶液,但热糊稳定性差。尚余微晶结构的淀粉随糊化度的增加表现出更高的峰值黏度和更弱的热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聚焦光束反射分析仪(FBRM)分析了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在糊化过程中颗粒总数的变化,实现了淀粉颗粒变化的"动态"监测,并提出用颗粒总数的变化量/颗粒的初始总数来表示糊化度,简化了以往测量糊化度的方法。结果表明:FBRM测得的玉米淀粉颗粒总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70℃时下降幅度最大;马铃薯淀粉颗粒总数一直减小,在70℃时下降幅度最大;木薯淀粉颗粒总数也一直减小,但在65℃时下降幅度最大。FBRM测得玉米淀粉在70℃糊化度达到最大值60.05%,马铃薯淀粉在70℃糊化度达到最大值38.83%,木薯淀粉在65℃糊化度达到最大值54.66%;当温度达到75℃时,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总的糊化度分别为93.55%、90.19%和85.85%,它们都没有达到100%。  相似文献   

13.
半糊化浆纱技术是基于使用淀粉为主浆料、浆纱工艺采用中温调浆、浆槽不加热的一种新型浆纱技术。本文通过采用扫描电镜系统对半糊化浆纱表面淀粉浆料糊化状况、浆纱横截面浆液浸透状况的观察,提出了半糊化上浆技术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半糊化浆液中含有一定量糊化了的浆液和大量未糊化的淀粉颗粒,完全糊化了的淀粉浆液由于黏度小而容易浸透到纱线内部,大量吸水而未糊化的淀粉颗粒粘附在纤维和纱线表面,浆纱烘燥时,黏附在纤维和纱线表面未糊化的淀粉颗粒破裂被覆到纤维和纱线表面,并与浸透到纤维之间的浆液发生粘结,浸透到纤维之间的糊化浆液成为表面颗粒淀粉糊化后粘附的“根”,使得浆膜对纱线形成了包覆。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糙米质构重组米糊化度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检测了糙米质构重组米的糊化度、RVA糊化参数及DSC的热焓参数,建立了酶解法糊化度与RVA 8个特征值及DSC 4个特征值的相关性,得出了数学模型和线性回归方程。通过比较可以得出,DSC方法预测糙米质构重组米的糊化度效果更好。该方法简单、快速,能准确预测糙米质构重组米的糊化度,为快速预测糙米质构重组米的糊化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协定麦汁的极限发酵度(AAL)与麦芽中淀粉的糊化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AAL 的变化与淀粉糊化的初始温度有关。为了解释大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别,我们分析了淀粉中大/小淀粉粒的相对数量以及麦芽淀粉中预糊化的淀粉含量。大麦中大/小淀粉粒的含量并不能解释其糊化性能的差异。相反,糊化的初始温度与预糊化的淀粉含量存在负相关性。AAL 与淀粉的预糊化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因此得出结论,AAL 与大麦麦芽淀粉的糊化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评定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玉米淀粉糊化温度的不确定度。按照JJF1059-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各影响因素的不确定度进行计算和评定。结果表明仪器温度示值和仪器校正标准值引入的不确定分量是影响结果扩展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当取置信概率95%,k=2.18,得DSC法测定玉米淀粉糊化温度的初始温度为65.63±0.264℃,峰值温度为71.52±0.296℃。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以均匀设计的方法,在水相中制备不同取代度的辛烯基琥珀酸酸淀粉酯,以取代度为衡量指标,得到的最优组合为:温度31.4 ℃、OSA用量8.91%,淀粉乳浓度29%,pH值8.7,反应时间8.4 h,并对其糊化性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试生产稳定化全脂米糠粉中淀粉糊化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试小规模生产稳定化全脂米糠粉中淀粉的糊化程度进行研究,考察了调质工段中调质机转速和物料水分、挤压工段中螺杆转速和机筒温度、微波烘干工段中功率、粉碎工段中颗粒细度对淀粉糊化度的影响.通过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调质机转速14 r/min,物料水分22%;挤压螺杆转速210 r/min,机筒温度138℃;微波烘干功率15~30 kW;粉碎粒度100~180目.在最优条件下,稳定化全脂米糠粉中淀粉的糊化度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籼米淀粉为原料,经完全和部分糊化后,在25℃、4℃和-18℃贮藏过程中分别测定其结晶性和抗性淀粉的变化,结果表明:完全糊化淀粉在25℃、4℃和-18℃贮藏过程中,结晶度从0%分别增至7.98%,12.53%和11.77%,相应的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为4.1%,8.6%,6.5%,与0d相比,增加了2.7%,7.2%,5.1%;部分糊化淀粉的结晶度从11.14%分别增至19.11%,24.45%和22.89%,相应的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为13.8%,17.8%,15.8%,与0d相比,增加了5.7%,9.7%,7.1%。部分和完全糊化的淀粉相比,在相同的贮藏温度下,部分糊化淀粉结晶速率较快,抗性淀粉和慢消化淀粉的含量较多;与-18℃和25℃贮藏温度相比,4℃结晶速率较快,更易形成抗性淀粉。  相似文献   

20.
低温加酶挤压玉米淀粉糊化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淀粉加酶挤压转化规律,以中温α-淀粉酶为外加酶,利用双螺杆挤压机对玉米淀粉进行了糊化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糊化程度的挤出物;在单因素研究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了机筒温度、螺杆转速、物料水分和酶浓度对挤出物糊化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机筒温度为71.35℃、物料水分31.81%、转速133.96r/min、酶浓度3.15u/g条件下,挤压玉米淀粉糊化度的最优值为55.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