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目的:比较电针肩髃穴与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剂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安全性.方法:本实验为随机对照研究,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30例,电针组采取电针患侧肩髑穴,每次针刺20 min.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片75 mg,每日1次.所有患者治疗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电针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3%和56.7%.结论:电针肩髑穴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有效方法.对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片.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电针条口穴与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剂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安全性。采用多分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各分中心的患者均分为2组,每组46例,治疗组采取电针健侧条口穴,对照组予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片,6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0、2、4、6天时按JOA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评定标准评分。结果显示,电针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平均升高21.02分,其中疼痛积分升高7.52分,功能积分升高2.13分,活动度积分升高9.66分。结论表明,电针条口穴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尤其对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片。  相似文献   

3.
电针膝眼穴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电针膝眼穴与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剂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安全性.方法:本实验为的随机对照研究,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取电针患肢膝眼穴,每次针刺20分钟.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15次.对照组: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片75mg,每日1次,连续口服30天,疗程结束后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电针膝眼穴治疗髌骨软化症有显著疗效.结论:电针膝眼穴是治疗髌骨软化症的有效方法.对髌骨软化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片。  相似文献   

4.
温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和电针组,两组均取肩髃、肩髎、天宗等穴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经3个疗程治疗后比较疗效结果。结果温针组和电针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和8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肩关节镇痛方面温针组和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肩关节运动功能方面温针组和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在镇痛、肩关节运动功能等方面疗效优于电针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肩周炎方对中老年原发性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中老年原发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推拿手法,对照组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胶囊(英太青),观察组口服肩周炎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SF-MPQ、Melle及ADL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F-MPQ评分、Melle评分、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1疗程及随访3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25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周炎方治疗中老年原发性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可降低近期复发率,恢复患者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针缠提法配合电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取患侧肩髎、肩髃、臑俞、肩贞、臂臑、曲垣、曲池、手三里。观察组用双针并列对齐后针刺肩髎、肩髃、臑俞,再分别顺时针捻转至滞针状态后,向上提拉3次,每次5s,余穴常规针刺,再电针;对照组常规针刺及电针。均留针30min,1次/d,连续治疗6d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1d,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活动程度Melle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及Melle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观察组VAS及Mell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VAS、Melle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愈显率50.0%(15/30),总有效率93.3%(28/30);观察组愈显率83.3%(25/30),总有效率96.7%(29/30),观察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并针缠提法配合电针对肩关节周围炎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7.
徐晓  方剑乔  张奕  王晨瑶 《针刺研究》2006,31(5):298-301
目的观察肩髃穴电针刺激对粘连前期肩周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规范化、标准化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明确和固定各治疗参数,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为观察指标.经治疗的216例粘连前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中,有108例接受电针刺激治疗,取穴为患侧肩髃穴,刺激参数为变频连续波,刺激强度(10±2) mA,时间 40 min,每日治疗1次;另108例接受布洛芬治疗,每日 0.6 g.两组均治疗 7 d.结果肩髃穴电针治疗对粘连前期肩周炎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59%,布洛芬治疗对粘连前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为82.4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电针刺激组疼痛指数平均下降63.21%,肩关节活动4项指标总分提高22.64%,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布洛芬治疗的60.16%和16.9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肩髃穴电针刺激疗法不仅能有效止痛,对粘连前期的肩关节活动障碍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微波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及对三角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肩髃、肩前、肩髎、臂臑穴配合微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两组患者每个疗程最后一次治疗分别采用肌电仪记录各穴针刺前后及行针5 s时三角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各疗程肩髃穴行针时及出针后三角肌sEMG与同组针刺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疗程出针后及各穴行针时三角肌sEM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5.0%和23.3%,对照组分别为85.0%和15.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微波是一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于恒  邵萍  李月  许德敬 《光明中医》2012,27(2):311-313
目的 本课题从整体疗效和活动度两个方面,通过对照研究,观察电针条口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从而为进一步规范和推广该疗法提供依据.方法 以《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评定表(JOA)》为评价指标,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选取患侧条口穴施以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传统肩三针进行电针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肩关节活动度及其分项上举评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条口穴和电针肩三针穴在改善肩关节周围炎症状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疗效.电针条口穴治疗肩周炎在肩关节活动度改善及其上举活动改善方面显著高于电针肩三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取"肩髃、肩髎、肩贞、臂臑、颈夹脊、曲垣"等穴,采用电针并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用康复训练,三疗程后评定.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定法.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毫针的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比较基于毫针的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疼痛的疗效。方法将86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组进行毫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穴位均选用肩前、肩髑或肩谬、脐俞以及外关、合谷,其中毫针组采用平补平泻,电针组采用频率2/100Hz,温针组采用常规温针灸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肩部疼痛指数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和结论三种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均取得较好疗效(P〈0.01)。在整体疗效和疼痛指数变化上,电针组和温针组优于毫针组(p〈0.05):温针组的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好于毫针组(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上下配穴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本课题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针刺肩贞、肩隅、肩前、肩骼、曲池、外关、条口,承山;对照组针刺肩贞、肩隅、肩前、肩骼、曲池、外关。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30/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25/3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上下配穴治疗肩周炎疗效理想,可明显减轻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不同时期肩周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不同时期肩周炎的治疗作用及与电针治疗的效应差异。方法:将360例不同时期肩周炎患者分成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186例)和电针治疗组(174例),各组采用相同经穴分别治疗。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6.6%和96.9%,电针刺激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3.5%和97.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不仅能有效止痛,对粘连期的肩关节活动障碍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为治疗肩周炎有效、简便的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腕踝针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肩凝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腕踝针针患侧上肢5、6区,配合肩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而后用温针灸肩关节周围的明显压痛点(即阿是穴);并与对照组采用电针刺肩髑、肩贞、肩髂等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86例,其中治愈57例,占66.28%;显效18例,占20.93%;好转8例,占9.30%;总有效率96.51%;对照组70例,其中治愈34例,占48.57%;显效15例;占21.43%;好转6例,占8.57%;总有效率78.57%,两组对照P〈0.01。结论 腕踝针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肩凝症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治疗组采用温针配合梅花针叩剌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为8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是一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电针治疗髌骨软化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内外膝眼穴治疗,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剂,治疗结束后半月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与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膝眼穴治疗髌骨软化症疗效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剂治疗。结果表明电针内外膝眼穴是治疗髌骨软化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肩三针穴及夹脊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4例、对照组40例。2组均取肩三针穴(肩髃、肩髎、天宗)针刺治疗,观察组同时针刺颈4~7夹脊穴,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72.3%,对照组为32.5%,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9%,对照组为87.5%,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关节活动度(RO)M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肩三针穴及夹脊穴针刺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结合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要求的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先采用电针治疗,然后采用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电针治疗。同时于每次治疗后指导2组患者进行"爬墙"、体后拉手、内收外展肩关节等自我功能锻炼。按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于首次治疗前及10次治疗后分别评估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6,P=0.171),有可比性;10次治疗后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提高(t=-12.40,P=0.000;t=-10.35,P=0.000),治疗组患者的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t=2.120,P=0.024)。结论:关节松动术配合电针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