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流性食管炎9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伴发病关系和诊治要点。方法:复习我院2003-01/2006-12间经胃镜诊断的98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和胃镜资料。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伴发病有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食管裂孔疝4例,十二指肠炎6例,十二指肠溃疡8例,出血糜烂性胃炎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4例。内镜表现为A级、B级为82例(83.67%),其中A级36例(36.73%),B级46例(46.94%);C级、D级16例(16.33%),其中C级10例(10.20%),D级6例(6.12%)。胃镜表现为C、D级的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见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糜烂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胃镜多表现为A、B级,多伴有胃十二指肠疾病。  相似文献   

2.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4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多发生于胃手术后或有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患者,本病是由于含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过量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2000年来,我们采用中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汁反流性胃炎46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是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疾病,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自身免疫机制、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因素有关外,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的胆汁反流则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而胆汁反流病因与机制不十分清楚。本文对38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分析与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2年10月~2004年10月经胃镜检查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382例,其中男198例,女184例;年龄15~76岁,平均45·5岁。合并胆囊疾病98例,占25%,其中胆囊炎52例,胆结石28例,胆囊息肉18例;曾有胃溃疡、胃穿孔、胃肿瘤行胃部分切除史者38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诊断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2月来该院就诊的86例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内镜检查,记录内镜下的相关表现,并对患者采用适宜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收集的既往病史、内镜检测结果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6例老年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患者中有22例由手术引起(毕Ⅰ式20例,毕Ⅱ式2例),占25.6%;有胆囊疾病史者28例(以胆结石、慢性胆囊炎为主),占32.5%;其他原因36例,占41.9%;而内镜检查结果则以患者胃黏膜充血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胆汁附着,13例患者胃窦黏膜出现糜烂;86例患者中采用一般治疗方式治疗的有13例,治疗有效率为69.2%;药物治疗的有56例,治疗有效率为83.9%;手术治疗17例,治疗有效率为82.4%。结论老年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患者主要以胆囊疾病及胃部手术为主要起病原因,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以胃黏膜充血、胃窦黏膜糜烂及伴有不同程度的胆汁附着为主要的内镜下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引发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的胆结石、胆囊炎类型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采取随机检查、追踪回访、回顾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00例胆结石、胆囊炎(发作性和静止性各50例)患者的胃十二指肠动力学改变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与记录,然后将伴有或不伴有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的胆结石、胆囊炎类型进行归纳、分类,阐述引发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的胆结石、胆囊炎类型及其病理基础。结果100例胆结石、胆囊炎患者,有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42例,其中有胃十二指肠反流者37例,包括发作性HR结石、胆囊炎患者31例,其发生率31%,静止性胆结石、胆囊炎患者6例,其发生率6%;伴不全幽门梗阻5例,发生半5%无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58例,14例为发作性胆结石、胆囊炎患者,44例为静止性胆结石、胆囊炎患者:结论静止性胆结石、胆囊炎患者对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影响相对较小,发作性胆结石、胆囊炎患者对胃十二指肠动力学有显著的影响,胆囊内巨大结石、嵌顿性胆囊颈部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引发巨大胆囊对幽门的压迫以及胆囊炎性产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足造成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旋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对电子胃镜检查疑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在胃窦大、小弯距幽门2—3厘米处,各取一块胃黏膜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对快速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银染色检查阳性患者定为HP感染阳性。HP阳性患者进行抗HP治疗两周。停药1个月后胃镜复查,观察胆汁反流情况并行病理切片检查。Warthin银染色及快速尿素酶实验HP检查阴性患者,定为HP根除。结果:9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胃术后患者占15.2%,胆囊疾病者占27.2%,不明原因者占57.6%。9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中HP阳性28例,占30.4%。HP阳性患者中25例,于停药一个月后行胃镜复查,发现23例HP根除,HP根除后有6例患者仍存在胆汁反流性胃炎(24%),HP根除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治愈率为76%。结论:HP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密切,可能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内镜诊断279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我院胃镜检查中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高发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共进行胃镜检查703例,均用PENTAX 2930K型电子胃镜作检查,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内镜下可见有胆汁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腔(安静状态下)胃黏液湖呈黄色或黄绿色胆汁样,黏膜上有胆汁淤斑,黏膜充血、水肿、变脆或糜烂.结果 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279例(39.7%).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主要与胆囊疾病、胃排空障碍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糜烂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道炎、胃炎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一般是由胆汁或胃酸反流到食管或胃内而引起。经常性恶心,呃逆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最容易引起反流性食道炎和胃炎。临床上常以腹痛、腹胀、胸痛、反酸、反食、嗳气等表现,特别是以阵发性胸痛为主症表现时最容易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现将本院2001~2006年反流性食道炎、胃炎误诊为心绞痛1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陈鸿  刘芸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611-16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胆汁反流对残胃黏膜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1999~2005年间接受胃镜检查的201例残胃病人临床资料及同期进行胃镜检查而未接受手术的对照组176例,根据胃黏膜的慢性活动性炎症、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IM)、不典型增生(DYS)进行分组,结合胆汁反流、HP感染、手术方式不同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残胃组胆汁反流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HP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有胆汁反流的残胃黏膜上述各种病变检出率较无胆汁反流组的明显增高(P〈0.05),同时存在胆汁反流和HP感染残胃黏膜损伤最为严重与无胆汁反流无HP感染残胃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胆汁反流是残胃黏膜组织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存在HP感染对上述残胃黏膜病变的影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又称为十二指肠胃反流病,是由于胆汁、十二指肠液、胰液与胃酸等因素的协同作用直接损伤胃黏膜或造成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所致,胆汁可能是最主要的损伤因素.尤其易发生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毕Ⅱ式吻合的患者,这种手术后胃因幽门被切除而导致过量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所引发的胃炎称为继发性BRG;对发生在非手术胃的BRG,通常称为原发性BRG.  相似文献   

11.
正胆石症在中国发病率高,胆囊切除术是临床常见的手术,术后部分患者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1],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在确诊时常被忽略。华德林等[2]对6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调查,其中19.12%有胆道系统疾病,而胆囊疾病或行手术的有13例,可见胆囊切除术及胆系病变均可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本文对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残胃炎患者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探讨Hp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46例胃癌术后残胃炎患者及46例非残胃炎患者,按其疾病分为观察组(残胃炎)及对照组(非残胃炎),对H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究胃癌术后残胃炎的发生与Hp之间关系。结果:观察组Hp阳性率(45.65%)与对照组(47.8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毕Ⅱ式手术方法 Hp阳性率(75.00%)显著比毕Ⅰ式(23.08%)高(P0.05);有胆汁反流者Hp阳性率(82.35%)显著比无胆汁反流者(33.33%)高(P0.05)。结论:Hp与胃癌术后残胃炎的发生无明显联系,但与胆汁反流及手术方式有关,临床应密切注意,采取相关措施,从而减少此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阿莫西林、吗丁啉、痢特灵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多见于幽门功能不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大量胆汁流入胃破坏胃粘膜屏障,造成胃的糜烂、炎症等改变。近几年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占慢性胃炎的相当比重,为了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方案,笔者收集了1996年3月-1999年2月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者72例,用对照法比较治疗,取得明显效果。方法:治疗组采用阿莫西林、痢特灵、吗丁啉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硫糖铝安慰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1%,对照组有效率38.9%。意义:事例证明:阿莫西林、痢特灵、吗丁啉联用,确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相关致病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225例,对所有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并且采用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所有22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其中比例最高的为具有胃切除史者90例,占40.91%(90/225);其次为胆结石胆囊炎者66例,占30.00%(66/225);最低为胰腺炎者4例,占1.82% (4/220).患者年龄在31-50岁之间的发病率较高,而在Ⅲ度胆汁反流胃炎患者在41-50岁之间的发病率较高.抽烟、酗酒都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因素.结论: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为胃切除史、胆结石胆囊炎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患者以21-70岁年龄段者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横结肠癌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误诊的17例横结肠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横结肠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被误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缺铁性贫血、功能性便秘、慢性萎缩性胃炎、胆囊癌等疾病。结论:对胃或十二指肠疾病治疗后疗效差、腹痛伴便秘、不明原因贫血等患者应常规做便隐血和结肠镜检查,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6.
胆汁反流性胃炎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刘思纯 《新医学》1998,29(5):232-233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地反流入胃引起的胃粘膜炎症。病因和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常存在一些无害的十二指肠胃反流(即生理性反流)。然而,胃窦幽门区有能力阻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入胃,胃窦部充分的蠕动也可迅速将通过幽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的表达与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74例,其中低反流组42例,高反流组32例,24h胃内胆红素监测及电子胃镜检查未见异常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动素的表达并应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高、低反流组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均较对照组低(F=17.85、70.96,q=3.56~16.84,P〈0.05)。化生性萎缩、非化生性萎缩组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均较浅表性胃炎组低(F=8.11、8.93,q=3.05~5.8I,P〈0.05)。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高于胃窦(t=14.85~30.65,P〈0.01)。高、低反流组化生性萎缩检出率高于对照组(χ^3=13.061、4.031,P〈0.05);随着胆汁反流程度的加重,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下降(χ^2=3.95i~9.386,P〈0.05)。结论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分泌失调可能在胆汁反流中起作用。胆汁反流是胃黏膜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胆汁反流可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  相似文献   

18.
残胃病变182例临床与内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残胃相关病变的特点、主要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2004年在我院行胃镜检查且资料完整的182例残胃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内镜诊断残胃病变,毕Ⅱ氏术后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毕Ⅰ氏手术(P0O.05),伴有胆汁反流残胃患者却检出率低于无胆汁反流患者(P〈0.05)。结论:残胃病变发生率高,应掌握手术指征,注意手术方式,术后定期复查胃镜,应予促胃动力、吸附胆汁、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以改善残胃病变预后。  相似文献   

19.
我院门诊在接受胃肠超声检查的患者中检出 132例的半流质显像剂从十二指肠逆向反流胃窦及胃腔 ,经胃镜和胃内p H值检测对比 ,其中 12 9例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DGR)。我们在此对胃肠超声显像诊断碱性反流性胃炎的可行性和重复性进行分析并加以评价。1 对象和方法本组男 79例 ,女 5 0例 ;其中 2 0岁以下 ,6 0岁以上各 8例 ,2 0~ 6 0岁 113例 ,大多数患者均有食欲减退、腹部不适或疼痛腹胀嗳气、呕吐 ,个别患者因未能及时确诊 ,合理治疗而身体明显消瘦。 12 9例中吸烟者 85例 ,饮酒者 73例 ;合并胆结石、胆囊炎的 37例 ,有 3例属于生理性肠胃…  相似文献   

20.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于胃,刺激胃黏膜而发生的病变.本病常发生于胃或胆囊切除术后,临床上患者表现胃脘灼热疼痛、嗳气、呕吐、口苦泛酸、脘闷嘈杂、食欲不振等,属中医学"胃脘痛","呕吐"、"胃反"等病范畴,笔者临床中,采用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收到显著效果,介绍如下(治疗前均做过胃镜检查予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