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利妥昔单抗治疗23例狼疮肾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探索半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狼疮肾炎的前景。选2013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3例狼疮肾炎患者, 18例患者于第1天和第14天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 5例患者于第1天和第14天给予利妥昔单抗500 mg, 6个月后依病情需要按需使用。第1天和第14天同时给予80~120 mg甲泼尼龙, 后以1 mg/kg甲泼尼龙维持4周, 依病情酌情减量至维持量或停用。记录利妥昔单抗治疗后B淋巴细胞水平、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000评分(SLEDAI-2K)。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 基线期11例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 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后12个月9例患者肌酐水平恢复正常[(66.3±10.1) μmol/L 比 (162.7±58.6) μmol/L]; 12例基线期肾功能正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肾功能恶化。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12个月后20例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降低[4.00(2.00, 6.80)g 比 0.10(0.08, 0.40) g]。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与利妥昔单抗相关血栓的不良反应非常罕见,通过学习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严重血栓事件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了解利妥昔单抗的不良反应。方法详细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 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血栓的临床表现。结果该患者在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3个月后,PLT正常,狼疮不活动,但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SLE有效,但给予SLE合并APS患者使用时要警惕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高效价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的乙型肝炎康复者在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继发血小板减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例pSS继发血小板减少患者,2例为难治性血小板减少,2例为糖皮质激素依赖性血小板减少,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共2次,同时联合泼尼松1~2 mg·kg-1·d-1治疗.观察血小板和外周血B细胞的变化.结果 4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水平为(3 ~39)×109/L,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血小板于1~2周内上升,3~8周内恢复至(107~241)×109/L,维持缓解27 ~52周.12周内泼尼松减为3.75 ~7.50 mg/d并维持.1例患者于第27周时复发,血小板降至47×109/L,再次静脉滴点利妥昔单抗100 mg,4周后血小板升至81 x 109/L.4例患者外周血B细胞降至(0.007 ~0.010)×109/L,但未达清除状态.输注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用于治疗pSS继发血小板减少,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部分清除B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7例经大剂量激素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和静脉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抗磷脂综合征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各1例]患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并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预后.结果 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1例,年龄21~58岁,病程3个月~20年.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改善包括顽固性重度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狼疮肾炎等临床表现.4例患者在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3周~5个月出现感染(包括带状疱疹1例次,单纯疱疹1例次,败血症1例次和肺部感染3例次),3例因严重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有效,但合并免疫抑制剂应用可能出现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B细胞、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变化.方法 利妥昔单抗(375 mg/m2,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12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IgG、IgM、IgA)、血小板GPⅡb/Ⅲa和(或)GP Ⅰ b/Ⅸ特异性自身抗体、CD+3、CD+4、CD+8、CD+19、CD+20细胞数.结果 4例完全有效,3例部分有效,2例微效,3例无效.随访中位时间5(0.5~12)个月,疗效均维持较好.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自身抗体均转阴.治疗前后血清IgG、IgM、IgA无明显变化,CD+3、CD+4、CD+8细胞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CD+19/CD+20细胞数(4.1±2.2)×106/L与治疗前(295.0±86.4)×106/L比较明显下降(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ITP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既往激素和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复发的10例SLE患者,予利妥昔单抗100mg,使用4次,同时仅联合使用激素,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利妥昔单抗对狼疮肾炎、神经精神性狼疮、顽固性血小板减少以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均显示有良好的疗效,且起效迅速.10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了泌尿系感染,1例在首剂利妥昔单抗治疗1周后猝死,但不能确定死亡原因与利妥昔单抗相关.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SLE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降低了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英夫利昔单抗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并分析其与AS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至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确诊为AS且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患者,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治疗期为30周,剂量为3~5 mg·kg-1·次-1,共使用6次)。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异构体(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isomer,TRACP)-5b、骨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水平,计算AS病情活动度评分(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score,ASDAS)。根据发病年龄、病程、ESR水平、CRP水平、ASDAS-ESR和ASDAS-CRP分组。分析骨代谢指标变化特点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0例AS患者,女6例,男24例,平均年龄为(35±12)岁。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ESR20 mm1 h组与ESR≤20 mm1 h组[(3.25±0.96)UL vs.(2.05±0.70)UL]、CRP10 mgL组与CRP≤10 mgL组[(3.21±0.97)UL vs.(2.34±0.95)UL]、ASDAS-ESR3.1组与ASDAS-ESR≤3.1组[(3.04±1.06)UL vs.(2.24±0.80)UL]、ASDAS-CRP3.3组与ASDAS-CRP≤3.3组[(3.14±1.02)UL vs.(2.13±0.76)UL]比较,前者TRACP-5b均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0例AS患者经英夫利昔单抗治疗30周后与治疗前相比,ESR[(9.4±6.6)mm1 h vs.(28.4±24.4)mm1 h]、CRP[(4.89±3.26)mgL vs.(17.05±19.20)mgL]、ASDAS-ESR[(1.38±0.41)vs.(3.52±0.84)]、ASDAS-CRP[(1.46±0.47)vs.(3.63±0.82)]和TRACP-5b[(2.08±0.77)UL vs.(2.77±1.04)UL]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S患者TRACP-5b水平与ESR、CRP、ASDAS呈正相关,提示骨吸收是AS病情活动的临床表现之一;治疗30周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组血清TRACP-5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低,提示英夫利昔单抗可以抑制骨吸收,其治疗与破骨细胞抑制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利妥昔单抗介导肺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经验,探讨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利妥昔单抗介导的肺损伤发生率为10.4%,年龄是肺损伤发生的高危因素;肺损伤多发生于应用利妥昔单抗3个疗程后,临床常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影像学常表现为间质性肺病,大部分患者对激素治疗有效。结论:利妥昔单抗介导的肺损伤是利妥昔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时诊断治疗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联用甲氨蝶呤(MTX)治疗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72周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患者按2:1:1的比例随机分为500 mg利妥者单抗治疗组、1000 mg利妥昔单抗治疗组及安慰剂组,所有患者同时服用MTX 7.5~20 mg/周,每24周为1个疗程,每疗程于第1日和第15 日输注利妥昔单抗500 mg或1000mg或安慰剂.主要疗效指标为达到ACR20的患者比例,次要疗效指标为达到ACR50、ACR70的比例,及DAS28的改善情况.结果 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方法,如不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秩转换检验方法.结果 共纳入22例DAS28>5.1的重度RA患者(女性占93%,平均年龄50岁,MTX平均服用剂量17.6 mg/周),有2例患者因疗效不佳退出,其余患者均完成了 4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治疗,症状明显缓解,在72周结束实验时,500 mg利妥昔单抗组达到ACR20的比例为80%,而1000 mg组达到ACR20的比例为60%,安慰剂+MTX组达到ACR20的比例为57%,同时各治疗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DAS28均较基线显著下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上乎吸道感染,其次是淋巴细胞下降及肝功能异常.结论 利妥昔单抗对RA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小剂量利妥昔单抗靶向控制循环B淋巴细胞数量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4-10-2019-09期间31例难治性AIHA接受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连续使用至外周循环中CD19~+细胞降低至流式细胞仪常规检测下限0.1%。结果:经中位2个疗程(1~4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循环CD19细胞比例降至0.1%以下,总体有效率87.1%(27/31)。输注相关不良反应1例(3.2%),1周内发生感染2例(6.5%)。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13个月(2~26个月)。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AIHA,疗效佳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利妥昔单抗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EBV)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allo-HSCT后EBV病并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26例患者,其中临床诊断EBV病15例,活检确诊(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11例。利妥昔单抗静脉输注375 mg/m2,每周1次。采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采用通用的毒性分级标准判定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共应用利妥昔单抗78例次,中位3(1~6)例次。利妥昔单抗输注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1、2、3、4、8周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11.5±6.3)%、(42.2±10.2)%、(64.4±10.0)%、(74.6±9.4)%、(87.3±7.9)%。总有效率84.6%,CR率73.1%;单个器官受累患者的CR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10/10比9/16,P=0.023),临床诊断的EBV病患者CR率高于PTLD患者(13/15比6/11,P=0.0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的1年和2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5.7±10.2)%和(39.6±12.4)%。单器官受累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8/10比5/16,P=0.041),临床诊断的患者存活多于PTLD患者(11/15比2/11,P=0.015)。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EBV病安全有效,建议根据临床诊断在单器官受累时即开始治疗,同时争取尽早获取病理结果。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需要前瞻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来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经介入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经TACE治疗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58例,其中29例接受TACE联合美妥昔单抗治疗,29例只接受TACE治疗。通过导管将~(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5 ml(0.75 m Ci/kg)注射入靶血管,再进行常规TACE治疗。随访12 m,比较两者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美妥昔单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5.17%和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w复查,与治疗前比,美妥昔单抗组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对照组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妥昔单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P0.05);美妥昔单抗组1 a生存率为55.17%,对照组为48.27%(Log-rank检验统计量为5.782,P=0.016);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疾病进展时间为(4.83±4.10)m和(2.54±2.07)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经介入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Van de Veerdonk等学者研究显示,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应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后Th17细胞的反应性降低(Arthritis Rheum,2011,3).该研究纳入了12例活动期RA患者,应用微阵列芯片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A患者基线和利妥昔单抗治疗3个月后滑膜组织中RORγt、白细胞介素(IL)-22、Th17细胞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提高TTP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疗效和预后。结果:57例患者中,男16例,女41例,中位发病年龄38岁,49例表现为三联征,22例表现为五联征。血小板、血红蛋白及乳酸脱氢酶均值分别为(16.83±13.79)×109/L,(65.11±19.01)g/L和(1 169.69±668.27)U/L。外周血红细胞碎片比例为1.3%~31.0%。使用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及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有效率分别为71.43%(25/35)和100%(13/13);9例难治或复发的患者加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率为100%(9/9)。57例患者中,9例死亡,11例复发。死亡组与存活组在血红蛋白(P=0.027)、乳酸脱氢酶(P=0.024)、尿素氮(P=0.004)、年龄(P=0.009)、严重神经系统症状(P=0.037)、昏迷(P=0.023)和神经系统症状不断加重(P=0.000)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神经系统症状不断加重是TTP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5)。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TTP患者多数以三联征起病,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是其标准治疗方案。对于难治复发的患者,利妥昔单抗可以提高有效率。神经系统症状不断加重是TTP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短期口服泼尼松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确诊的AIHA患者接受小剂量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100mg,每周1次,连用4周)联合短期口服泼尼松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6、12、24和36个月进行随访,并收集患者临床转归、血常规和溶血性指标等资料。结果:治疗后第6、12、24和36个月,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总缓解率分别为90%、100%、100%和89%,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7%、79%、68%和68%。其中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IHA)患者的总缓解率稍高于冷凝集患者,冷凝集患者的复发风险较WAIHA患者高(HR 2.1,95%CI 0.6~7.9)。治疗后各时间点红细胞抗体(抗球蛋白试验)均有下降。结论:使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短期口服泼尼松治疗AIHA有效,可以使患者缓解,并能够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SLE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较单纯SLE病情更重、预后更差, 需及早发现及进行干预。本文总结了2例利妥昔单抗治疗SLE继发TMA的病例, 开始时均为大剂量激素冲击联合血浆置换治疗, 病情未得到控制, 后联合利妥昔单抗, 病情恢复。血浆置换为治疗TMA的首选方法, 但当病情难以控制或复发时, 可选用利妥昔单抗治疗。SLE并发TMA患者较为少见, 因此尽早发现及合理诊疗可极大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复发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7例其他方法抗病毒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拉米夫定100mg口服,每日一次,连续服用12个月。结果治疗后12个月时ALT和血清总胆红素平均值(分别为52.7±26.5U/L和19.7±21.1μmol/L),与治疗前平均值(211.3±182.4U/L和54.6±28.8μmol/L)相比显著下降(P<0.01);其ALT复常率为88.9%(24/27),HBV DNA阴转率77.8%(21/27),HBeAg阴转率29.6%(8/27),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18.5%(5/27)。停药后6个月内有7例复发。治疗全程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其他方法抗病毒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也能够迅速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肝功能复常,而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减量(375 mg/m2固定剂量)的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FCR)方案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一线利妥昔单抗减量FCR方案治疗的35例C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男25例,女10例,中位年龄58(42~75)岁,中位疗程数为6(2~6)个,总反应率为91.4%(32/35),15例(42.9%)达完全缓解,3例(8.6%)达骨髓未恢复的完全缓解,14例(40.0%)达部分缓解,2例(5.7%)疾病稳定,1例(2.9%)疾病进展。20例患者进行了骨髓微小残留病(MRD)检测,14例(70.0%)MRD阴性(MRD<0.01%)。中位随访60.7(6.6~153.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1.7(95%CI 57.7~106.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未达到。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3.5 mg/L和伴有TP53异常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未发现对总生存期有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h1/Th2、Th3/Tr1细胞的影响。方法:以2017-06—2018-06收治的7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为对象,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利妥昔单抗治疗,对比2组疗效及外周血Th1/Th2、Th3/Tr1细胞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Th1/Th2较对照组低,Th3/Tr1相关细胞(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红蛋白较对照组高,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84.74%)较对照组(76.3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改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h1/Th2、Th3/Tr1细胞及相关血清学指标,进而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