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探讨梅毒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血清学的影响,为梅毒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广东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产科2010-2012年收治的80例梅毒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娩的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均在≤24孕周前治疗,对照组均在24孕周至分娩前2周接受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和随访特点。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血清学均在治疗9个月内转为阴性,转阴率为100%;对照组新生儿血清学在随访15个月内中,仅有56例转为阴性,转阴率为90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梅毒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血清学的随访过程中,尽早给予患者抗梅毒规则治疗,能够实现对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并缩短随访时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梅毒孕妇与其配偶梅毒血清学试验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0例梅毒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及配偶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聚试验(TPPA)试验,根据孕妇TRUST滴度高低不同,分析其与配偶TRUST和TPPA阳性率的关系。结果400例梅毒孕妇血清学试验均为阳性,其配偶TRUST试验阳性96例,TPPA阳性99例。而TRUST滴度高于1:16的孕妇其配偶TRUST、TPPA检测阳性率(48.28%、51.72%)高于滴度为1:8~1:16(29.82%、31.58%)以及滴度≤1:4(21.74%、22.07%)的梅毒孕妇配偶,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度1:8~1:16、滴度≤1: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妊娠梅毒普查,追踪检测其配偶情况,可有效降低梅毒发病率。TRUST滴度超过1:16的产妇其配偶感染率明显增加,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前,一些初级医院及门诊大多开设了皮肤性病专科,开展了梅毒的实验室检查.由于实验条件有限.有时会产生一些假阳性,加之临床医生诊断不明确,而产生纠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加强孕妇产前梅毒血清学检测的价值。方法:对1780名孕妇利用TRUST和TP—ELISA试剂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RUST和TR—ELISA两种方法共检出14例阳性,两种方法同时检出8例,阳性标本送至确认实验室诊断8例阳性。结论:孕妇梅毒血清学检测应作为一项常规检测项目,特别是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更应高度重视,全面开展,以此提高新生儿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孕妇梅毒流行特征、防治现状,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2004至2009年的孕妇梅毒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妇梅毒筛查阳性率0.31%(195/63227),其中本地孕妇0.17%(37/22287),外来孕妇0.39%(158/40940)Х^2=22.699,P〈0.01)。145例检查了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阳性136例。孕早期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筛查比率:本地孕妇为51.35%(19/37),外来为24.68%(39/158)(Х^2=22.192,P=0.000)。经随访152例记录了妊娠结局,其中146例正常分娩活产婴儿,3例人工终止妊娠,死胎和自然流产共3例。43例失访,外来失访率22.78%(36/158),本地孕妇为18.92%(7/37)。结论应完善妊娠梅毒防控工作机制,改进咨询服务模式,重视外来孕妇的筛查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6.
7.
目的通过梅毒血清学实验检测结果分析,了解本区域梅毒流行特征和方法学比较。方法依据2005~2007年我院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和2000年中国卫生部防疫司颁布的性病诊断标准,对临床梅毒进行分期;对阳性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评价TRUST、TP-ELISA和TPPA法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2005年梅毒血清学阳性率为2.7%,2006年为4.0%,2007年为8.7%;3年来Ⅰ期梅毒分别占55.9%、73.9%和61.3%,Ⅱ期梅毒分别占33.8%、20.4%和32.1%,Ⅲ期梅毒相对较少,隐性梅毒分别为8.8%、5.0%和6.0%;TRUST、ELISA和TPPA法敏感性分别为72%、87%和68%,特异性分别为88%、95%和100%。梅毒患者中男女比例为0.63:1,文化程度是初中和小学毕业占62%,其它38.0%,年龄分布主要在青壮年,职业分布是服务业和打工者占76.0%,其它占24.0%为主,婚姻状况已婚者占65.0%。结论梅毒血清学试验中敏感性ELISA法较高,特异性TPPA较高。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与疫情报告现状.方法 对我院2007年1~12月的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患者与疫情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PR(+)以上,有假阳性或漏诊漏报46.0%;RPR(+)1:8以上,有可能漏诊漏报47.83%;仅检TPHA(+)本组误诊漏报50%(7/14)梅毒病人.非性病专业科室报告占疫情报数的65.52%.结论 目前我院梅毒误诊误报、漏诊漏报较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三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婴儿梅毒检测的比对。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2011年1月产妇(TP-ELISA试验阳性)的婴儿(疑似梅毒)患者血清,采用梅毒抗体酶联免疫法(TP-ELISA)、明胶凝集试验(TP-PA)、蛋白印迹试验检测(WB)。结果:WB检测IgM抗体对婴儿早期或先天性梅毒具有临床诊断统计学意义。结论:梅毒螺旋体蛋白印迹试验检测IgM抗体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用于婴儿早期或先天性梅毒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乌市)维吾尔族(维族)、汉族孕妇及新生儿脐血铅现状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2000年3-9月,对我院及乌市妇幼保健院正常产妇138例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进行血铅测定(汉族79例,维吾尔族59例)。血铅由上海儿童铅中毒防治中心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并对产妇家庭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38例产妇血铅为12-267μg/L,新生儿脐血铅为10-252μg/L。维、汉两民族母子血铅均呈高度相关(r汉=0.8047,r维=0.7898,P均<0.01)。其中维族孕妇及新生儿脐血铅均大于汉族(母血铅P<0.01,脐血铅P<0.05)。血铅≥100μg/L的孕妇53例(38.41%),新生儿48例(34.78%)。影响胎儿铅暴露的因素为孕期被动吸烟、家庭成员接触铅、居室周围有铅污染工厂、居室靠马路、母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孕期补钙、家庭人均收入、母亲上班乘公共汽车时间等。结论:孕妇及新生儿血铅值有差异,且和环境因素有关,新生儿铅中毒有一定比例,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中铅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根据最近几年的文献报道,孕妇铅中毒的比例达10%~20%,存在地区性差异。孕期低水平的铅暴露可能间接地通过母体对胎儿产生各种不良影响,进而对婴儿的体格、智能、情绪发育及神经系统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对血铅水平的可能影响因素、孕期铅暴露对胎儿和婴幼儿的影响及机制、铅中毒的监测与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妇维生素 D 水平对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对1012名孕妇进行孕早期血清维生素 D 含量检测,将其分为维生素 D 正常组、不足组以及缺乏组;采用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对各组所生子女在6~8个月龄时的发育商(DQ)、智力指数(MI)等各项神经发育指标进行检测。结果94.17%的孕妇在孕早期出现严重的维生素 D 缺乏情况,平均含量仅为(16.21±7.54)ng/mL;补充维生素 D 后孕晚期46.25%的孕妇出现维生素 D 缺乏;对各组孕妇所生育的1020名婴幼儿神经发育考察,DQ 平均(92.67±16.45)分,MI 平均(97.53±17.04)分;其中,正常组孕妇的婴幼儿发育商优秀、聪明的比例均优于不足组及缺乏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维生素 D 水平与 DQ 呈正相关(r=0.63),与 MI 呈正相关,相关性较弱(r=0.2)。结论应重视对孕妇在孕期中维生素 D 水平的监测,对于缺乏者应及时补充。 相似文献
14.
1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酶、血浆蛋白及阴离子间隙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观察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 )新生儿与非高胆新生儿血清酶、血浆蛋白及阴离子间隙 (AG)的差别 ,及两组病儿并发窒息和低氧缺血性脑病 (HIE)时与无以上并发症时上述指标的差别 ,以期了解高胆对上述指标的影响。②方法 高胆组 12 6例 ,对照组 4 8例 ,两组中并发窒息和HIE者 5 9例 ,无并发症者 115例。股静脉采血 ,使用美国产OLYMPUSAU 10 0 0全自动化分析仪检测上述指标。③结果 高胆组谷草转氨酶 (AST) ,谷氨酰转肽酶 (GGT) ,碱性磷酸酶 (ALP) ,乳酸脱氢酶 (LDH)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2 .6 0~ 6 .37,P <0 .0 1) ;谷丙转氨酶 (ATL) ,血浆总蛋白 (TP) ,清蛋白 (ALB)两组均在正常范围 ,差异无显著性 (t=0 .4 5~ 0 .6 4 ,P >0 .0 5 ) ;肌酸激酶 (CK)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羟丁酸脱氢酶 (HBDH) ,AG两组均较正常升高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t=0 .30~ 1.5 9,P >0 .0 5 )。两组并发窒息和HIE者CK ,CK MB ,LDH ,HBDH ,AST ,AG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 ,差异有极显著性 (t=3.0 2~ 10 .5 9,P <0 .0 1)。④结论 高胆时血清酶AST ,GGT ,ALP ,LDH明显升高 ,但ALT ,TP ,ALB不受影响 ;当并发窒息和HIE时 ,不论是否高胆 ,CK ,CK MB ,LDH ,HBDH ,AST ,AG均升高 ;其中AST ,LDH既受高胆影响 相似文献
16.
1125例梅毒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 对1125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非婚性接触是主要传染来源;一期梅毒129例,以外生殖器硬下疳为主;二期梅毒357例,以掌跖暗红斑、扁平湿疣为主;早期潜伏梅毒178例、晚期潜伏梅毒174例、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285例.1125例梅毒患者中107例(9.51%)合并其他性传播感染,绝大多数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青霉素过敏者31例(2.75%).除一期梅毒外,其余各期梅毒血清学检查(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结实验、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实验)敏感性均超过97%.结论 潜伏梅毒发病率高,晚期梅毒发病率低,青霉素仍然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孕期内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将梅毒孕妇按其发现和治疗时间是在妊娠期内还是妊娠期前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察Ⅰ组是在妊娠时发现梅毒进行正规的青霉素抗梅毒治疗,观察Ⅱ组是已接受正规青霉素治疗后才怀孕。【结果】观察Ⅰ组165例中。9例Ⅰ期梅毒患者治疗均成功分娩产出活婴,14例Ⅱ期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1例,142例潜伏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36例;各期梅毒患者总的治疗成功率94.5%(156/165)。观察Ⅰ组经过足量治疗后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0.6%(34/165),其中6例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高于母亲的4倍;观察Ⅱ组174例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87%(5/174),但RPR滴度均低于母亲;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6.16,P〈0.005)。观察Ⅰ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64%(6/165),给予青霉素驱梅治疗,跟踪随访2年先天梅毒均治愈;观察Ⅱ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57%(1/174),跟踪随访2年RPR滴度均阴转。差异有显著性C庠3.93,P〈0.05)。【结论】妊娠梅毒不良结局高于妊娠前进行驱梅治疗的孕妇,对女性性病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和对梅毒孕妇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可减少其所分娩新生儿发生先天梅毒。 相似文献
18.
在母亲及其新生儿外周血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己烯雌酚(10~(-6)M,10~(-5)M和10~(-4)M)和丝裂霉素C(0.003,0.009和0.03μg/ml),测定其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结果表明新生儿自发性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率较母亲为低。在丝裂霉素C处理组中,其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的增加呈现剂量-效应相关关系;己烯雌酚组未发现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增加。本研究结果提示:化学性诱导对母亲及其新生儿淋巴细胞的灵敏性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妊娠梅毒的发病率,分析其发病特点,并探讨其防治方法,以降低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病率。方法63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妊娠梅毒孕妇,根据其确诊孕周数分组,比较各组孕妇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梅毒发生情况,分析梅毒的治疗与先天梅毒儿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孕妇分为流动人口组与长期居住组,比较其发病率。结果妊娠梅毒的发生率为4.5‰,其中流动人口占61.9%。不同孕周先天梅毒的发病率分别为:13~27周占12.5%,28~36周占27.3%,37周以上占42.9%。结论妊娠梅毒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降低妊娠梅毒及先天梅毒儿的发病率,关键在于加强婚前检查及早孕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孕周、不同碘营养状况下孕妇尿碘,分析孕妇碘营养状况及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收集1997年7月-2003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及分娩的孕产妇的尿标本18,528例次,检测她们的尿碘值。分组:A组为未补充“金典”组,B组为补充“金典”组;孕早期为1组,孕中期为2组,孕晚期为3组。结果(1)本实验资料尿碘中位数为231μg/L,孕产妇尿碘值〈50μg/L、〈100μg/L、〈200μg/L的发生率分别为2.4%、13.9%及43.4%;(2)孕早、中、晚期未补充“金典”组尿碘值分别为162μg/L、193μg/L、260μg/L。均低于同期补充“金典”组(377μg/L、286μg/L、382μg/L),其差异有显着性(P=0.000);(3)随着孕周的增加,未补充“金典”组尿碘值依次升高,其差异有显着性(P=0.000)。结论 (1)在我院就诊分娩的孕妇存在一定程度的碘营养缺乏状况;(2)尿碘值代表了孕妇的碘营养状况,应检测尿碘以指导补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