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金柱 《中国骨伤》1996,9(5):48-49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手法治疗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100700)王金柱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有满意的疗效。但由于流派纷呈、手法各异、操作技巧各具特色,治疗原则却均为使嵌顿的滑膜解脱,使失稳的关节恢复正常解剖位置。中医以行气活血、舒筋通络为主。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紊乱症的临床表现及牵引、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失访4例),对照组60例(失访11例);治疗组用腰椎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用手法复位治疗;用VAS评分为疗效评估.结果 (1)两组方法 均有效果,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中,对不同体重患者的疗效相同(P=0.286>0.050);对照组中,对不同体重患者的疗效不同(P<0.01).结论 腰椎牵引配合腰椎斜扳手法复位的治疗是有效的方法 ;但对于低体重患者,其疗效与单独使用手法复位治疗一样.  相似文献   

3.
骶髂关节功能紊乱所致下腰痛的诊断和手法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骶髂关节的紊乱引起的慢性下腰痛约占整个下腰痛的10%~27%。临床上对其诊断尚缺乏必要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的证据。本文对1997—2007年的MEDLINE数据库,Cochrane Reviews进行检索,回顾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骶髂关节所致下腰痛的诊断,以及推拿手法对其干预研究情况的文献资料,对骶髂关节紊乱所致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有助于提高骶髂关节紊乱所致下腰痛的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刘益善  范宇  郭伟 《中国骨伤》2010,23(2):95-97
目的:探讨冯氏手法治疗伴有冠心病症状的胸椎后关节紊乱症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冯氏手法治疗和单纯中药热敷治疗的伴有冠心病症状的胸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180例,男86例,女94例;年龄18~82岁,平均43.7岁;病程1d~40年,平均20.6个月。其中90例以冯氏手法治疗(A组)每周治疗1~2次;90例采用单纯中药外敷治疗(B组),每日热敷2次(每次间隔6h以上),每次20min,治疗1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体征(包括胸闷、心前区疼痛、心悸、颈背疼痛、棘突压痛、痛性结节)进行观察比较。结果:18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4个月~3年,平均12.7个月。A组在胸闷(χ2=8.9322,P=0.00280.05)、心前区疼痛(χ2=20.6527,P0.0001)、心悸(χ2=24.2804,P0.0001)、颈背疼痛(χ2=23.5917,P0.0001)、棘突压痛(χ2=12.2062,P=0.00050.01)、痛性结节(χ2=4.0261,P=0.0440.05)方面均较B组有明显改善。结论:胸椎后关节紊乱可以导致类冠心病症状的出现,手法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郭效东 《中国骨伤》1992,5(6):25-26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现将近年来收治的74例病人,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郭毅  张朝纯 《颈腰痛杂志》1997,18(4):251-252
第七颈椎关节紊乱国内文献未见报道c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临床症状少,病情轻。二是过去发病率低,未引起医务工作者的注意。作者自1983年到1987年五年时间内接触这类患者不过7例,并未引起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节奏加快,负担加重,有些人长时间地看书、看电视姿势不正确,使此病患者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作者觉得有必要提出这一病症,以引起大家注意,并将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法介绍给同行,以供参考。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6例,女104例,共150例;年龄:30岁以下9例,31岁~40岁102…  相似文献   

7.
赵继荣 《颈腰痛杂志》2000,21(3):260-260
胸椎后关节紊乱是引起背痛的常见原因。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尤其是搬运工人 ,因提搬重物姿势不良 ,用力不协调 ,扭错发病 [1 ] 。本文总结了 1995年 7月~ 1999年 7月运用定点手法复位治疗该病 75例 ,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 75例中 ,男 42例 ,女 33例 ;年龄 19~ 6 0岁 ;病程 2小时~ 3年 ;发病部位 :T2~ 3 6例、T3~ 416例、T4~ 5 11例 ,T5~ 6 8例 ,T6~ 74例、T7~ 84例、T8~ 911例 ,T8~ 1 0 8例 ,T1 0~ 1 1 4例 ,T1 1~ 1 2 3例 ;单纯棘突右偏 31例 ,左偏 2 7例 ,伴棘突后凸 17例 ;有明显外伤史者 38例 …  相似文献   

8.
手法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12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明确诊断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合理选择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手法治疗方案。方法 通过对120例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施牵引震压推拿治疗,按1~14次治疗统计。结果 治疗120例,痊愈102例(85%);显效14例,(11.67%);好转3例(2.5%);无效1例。牵引震压推拿是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有效方法,其特点是损伤小,痛苦少,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寰枢关节紊乱症的手法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比较经手法治疗及枕颌牵引疗法治疗衰枢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分别予手法治疗及枕颉牵引治疗,观察症状、体征及X线片的变化2周,分析其疗效。结果:观察组30例,优18例,良10例,可2例。对照组30例,优10例,良8例,可10例,差2例。结论:手法治疗与枕颌牵引疗法相比有明显疗效,手法治疗更有针对性,针对其病理特点,直接纠正其错位。  相似文献   

10.
手法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凯 《中国骨伤》1997,10(5):57-57
运用冯天有教授创立的正骨手法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好下:临床资料男42例,女23例;年龄20~40岁52例,50岁以上13例;有外伤史57例;病史6周~6年。诊断标准:(1)大部份患者有外伤史、下腰痛或单(双)侧腰肌酸痛、胀痛等,有时向腹部、臀部或骶尾部牵扯痛,尤其是晨起时疼痛明显,活动后症状减轻。(2)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活动时前屈或/和侧弯有不同程度的受眼,双拇指触诊可发现棘突偏歪、韧带钝厚或剥离,棘突和椎旁关节压痛。(3)X线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有时可有关节突关节裂隙不对称,关节…  相似文献   

11.
旋转手法对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华  熊昌源  韩国武 《中国骨伤》2012,25(7):582-586
目的:研究腰椎旋转手法时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各结构位移和应力的特点。方法:使用腰椎CT片,以Mimics10.01软件建立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几何模型,经Geomagic9对模型进行修改后导入Hypermesh10划分4面体网格并添加椎间盘与韧带。根据手法作用原理,将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导入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求解模块对4工况下模型的位移和应力进行计算分析,得到腰椎旋转手法作用时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各结构位移和应力的变化。结果:①相同工况下腰椎位移的大小顺序是:L1>L2>L3>L4>L5,前柱>中柱>后柱。②不同工况下腰椎的位移大小顺序是:工况3>工况1>工况4>工况2。③相同工况下椎间盘从L1,2-L5S1各椎间盘位移大小顺序是:L1,2>L2,3>L3,4>L4,5>L5S1,同一椎间盘内各象限位移大小顺序为:第2象限>第3象限>第1象限>第4象限。④不同工况下各椎间盘的位移大小顺序是:L1,2>L2,3>L3,4>L4,5>L5S1,同一椎间盘不同工况下位移大小顺序是:工况3>工况4>工况1>工况2。⑤骨盆和髋关节在手法作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位移和应力集中。结论:①旋转手法的作用原理与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各相应解剖部位因旋转而引起的相对位移有关;②在手法的操作过程中,不能随意加大侧弯和前屈的角度;③在腰椎旋转手法的施术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各部位的具体情况以确定适应证和禁忌证。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L5/S1 motion segment with percutaneous axial lumbosacral screw and analyze the biomechanical stress on the screw. Methods: With the help of related software and the Mechanical Virtual Human of China,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ree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 on the screw were analyzed with this model. Results: Peak stresses on the screw under three loading conditions were 175.334 MPa, 183.765 MPa and 146.237 MPa, respectively. Generally, stress values were relatively low. The stress values were relatively high at the point of interbody fusion and middle part of the screw, all the highest values being localized to the upper and lower threads closest to the middle part. Comparison among the three conditions showed that torque load was the greatest, followed by vertical load, with lateral bending being the least. Conclusion: Percutaneous axial lumbosacral screw easily meets normal loading conditions and may b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lumbosacral fus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将1例CSR患者行"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力学检测系统监测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变化。利用螺旋CT对患者颈部进行断层扫描获取DICOM数据,依次运用Mimics软件、Geomagic Studio软件、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加载"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将各部分力学参数代入有限元模型,运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三维平衡正脊"作用下患者的椎体、椎间盘的内部应力变化及位移变形情况。结果:建立的CSR患者C3-C7有限元模型包括5节椎体、4节椎间盘、3种韧带,涉及153 471个节点,64 978个单元。手法完全加载后,C3-C7椎体应力部位主要在C5棘突前部及根部、椎弓及二者联合处,最大应力达到17.781 MPa;变形部位主要集中在C3椎...  相似文献   

14.
王迪  罗杰  李家东  裴明明  张威 《中国骨伤》2016,29(9):831-835
目的 :观察骶尾手法治疗尾骨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7月,共纳入184例骶尾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男26例,女65例,平均年龄(39.63±11.62)岁;对照组男31例,女62例,平均年龄(41.47±11.56)岁。治疗组采用骶尾手法治疗,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涂抹,每日2次,2周为1个疗程。在病例筛选入组的当天及之后第2、7、14天和治疗后3个月的5个时间点进行临床观察。通过比较两组的VAS疼痛分值、骶尾痛评分表分值和压痛程度等评价骶尾手法的疗效。结果:骶尾痛VAS分值的组内比较,两组均从第2天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各时点VAS差值的组间比较,治疗组大于对照组,从第2天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各时点骶尾痛评分表总分差值的组间比较,治疗组大于对照组,从第2天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各时点压痛程度的组间比较,从第2天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骶尾手法能够明显改善骶尾部疼痛症状,治疗骶尾痛的疗效优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且作用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中医手法与关节镜在治疗髌股关节病中疗效的优劣。方法:将符合髌股关节病诊断的患者分成手法组和关节镜组,各31例。手法组男4例,女27例;平均年龄(52.83±5.79)岁;采用中医手法治疗。关节镜组男8例,女23例;平均年龄(54.14±6.12)岁;采用关节镜下平衡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SS膝关节评分变化和X线片髌股关节适合角以及外侧髌股角的角度变化;同时进行两组间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和角度变化的比较。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使HSS评分明显改善;治疗后手法组HSS平均(94.80±7.26)分,关节镜组平均(88.65±5.79)分,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法组在负重位外侧髌股关节角度的改善上较关节镜组明显。结论: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手法治疗创伤小,髌骨向外倾斜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颞下颌关节强直术前计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例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患者的CT图像数据导入Mimics13.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在模型上虚拟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钢板固定和非钢板固定),通过有限元分析Abaqus软件建立正常下颌骨及不同虚拟手术的下颌骨有限元模型,定量分析正常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的髁突应力分布状况。结果未采用钢板固定的虚拟手术模型其髁突应力分布值比正常下颌骨为大,而采用钢板固定虚拟手术者的髁突应力分布值与正常人接近。结论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可以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拟手术,对颞下颌关节强直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恩昌  殷浩  唐萍  张玉岩  李邦国 《中国骨伤》2018,31(12):1136-1139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锚钉数量及位置对肩关节Bankart损伤修复强度影响。方法:利用逆向建模技术,将包含正常成人志愿者肩关节的三维CT数据,导入Mimics 10.0、Geomagic 2012软件中对相关组织进行重建,然后在Hypermesh 13.0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属性,在Abaqus 6.14中调整MPC约束的位置及数量,建立A模型(正常对照模型)、B模型(Bankart损伤对照模型)、C模型(1枚锚钉)、D模型(2枚锚钉)、E模型(3枚锚钉)、F模型(4枚锚钉),6种工况的肩关节有限元模型。添加肱骨外旋及前移载荷,模拟肩关节前向不稳的恐惧试验。结果:(1)正常情况下,伴随着肱骨头的外旋下盂肱韧带复合体出现皱褶,并且在其前后束止点周围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2)Bankart损伤导致下盂肱韧带前束应力增大52.33%、后束增大45.67%,游离部分关节盂唇出现不均匀剪应力降低。(3)锚钉修复的各模型中,锚钉部位均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并能够减小前后束韧带的应力,其中C、D模型与B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模型与B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修复Bankart损伤时,应用1枚或2枚锚钉能够减小下盂肱韧带前后束的应力,但如外旋角度较大时,在锚钉位置产生的应力集中明显增大,增加修复失败的风险。而应用3枚或4枚锚钉,能够通过锚钉之间的"负荷共享"效应增强对下盂肱韧带约束,并且减少锚钉自身的应力,从而确保肩关节的前方稳定,为患者的早期康复提供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8.
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使用InterTan治疗Evans-Jensen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利用螺旋CT对志愿者的股骨及内植物进行断层扫描获取DICOM格式数据,将数据经Mimics软件重建左侧股骨、InterTan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Evans-Jensen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模型的Von Mses应力及微应变分布,分析Evans-Jensen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InterTan模型股骨的应力模式与正常股骨相同,主要位于股骨近端内侧与股骨中下1/3外侧,但InterTan模型股骨应力较正常股骨相同部位应力有不同程度降低,模型中股骨应力峰值为13.92 MPa,位于内植物末端与股骨接触处;模型中内植物应力峰值位于拉力钉与主钉内下接触处,为146.5 MPa。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Evans-Jensen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InterTan固定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且不易导致股骨中段应力性骨折;尤其对于活动度较大的Evans-Jensen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InterTan固定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为手术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浩  方加虎  殷国勇 《中国骨伤》2023,36(6):543-549
目的:建立喙锁韧带单束重建、双束解剖重建及双束完全解剖重建有限元模型,比较其位移及受力情况,为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位志愿者,年龄27岁,身高178 cm,体重75 kg,行肩关节CT扫描,运用Mimics17.0、Geomagic studio 2012、UG NX 10.0、Hypermesh14.0、Abaqus 6.14软件建立喙锁韧带单束重建、双束解剖重建及双束完全解剖重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各模型分别向前载荷、向后载荷及向上载荷的载荷,记录并比较在主要受力方向上锁骨远端中点的最大位移以及不同载荷情况下重建装置的最大等效应力。结果:施加向前载荷、向后载荷,双束完全解剖重建锁骨远端中点的向前最大位移及向后最大位移最低,分别为7.76 mm和7.27 mm;施加向上载荷,双束解剖重建锁骨远端中点向上最大位移最低,为5.12 mm;施加向前、向后及向上3种不同载荷,双束重建的重建装置最大等效应力均低于单束重建;双束完全解剖重建斜方韧带重建装置最大等效应力较双束解剖重建低,为73.29 MPa,但锥状韧带重建装置的最大等效应力高于双束解剖重建。结论:喙锁韧带双束完全解剖重建能够提高肩锁关节的水平稳定性,降低斜方韧带重建装置的应力,可作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