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情志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洁  苏娟平 《山西中医》2009,25(11):4-6
中医情志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中医情志理论入手,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发现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就对FD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以及FD目前的治疗现状作一简短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一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关系密切。更年期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过度降低而导致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失调的症状,有大约50%出现消化道症状。2007年1月-2008年8月,笔者用柴胡疏肝散联合黛力新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与用吗丁啉联合黛力新治疗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可归属“痞满”、“积滞”、“胃脘痛”范畴。肝主疏泄,调气机,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花费少,毒副作用小,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藏药结合火灸疗法治疗普隆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体会。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机制繁杂,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及心理障碍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医者的重视。目前西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主要是改善胃肠动力、止酸、抗焦虑等,但疗效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而藏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小,且复发率低。因此探索普隆病的发病机制及藏医药治疗普隆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发现临床上运用藏药结合藏医火灸疗法治疗普隆病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魏明 《中医研究》2004,17(4):49-50
通过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病机理,认为肝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基础,脾胃失调是结果,从肝论治能够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各种临床症候群.因此调肝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极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仍未能完全阐明发病机制,导致治疗杂乱。兹就近八年来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及治疗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针刺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FD症状。本研究从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参与FD的发病机制、针刺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行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梁雷 《陕西中医》2005,26(9):988-990,987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临床发病率高,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中医药对该病治疗疗效满意。本文从近10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辨证分型、病因病机、胃运动功能障碍、精神心理障碍、HP感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周幼龙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993-1994
目的用"形神合一"的理论,探索心理障碍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系及身心同治的疗效。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后心理障碍状况进行评估;在中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心理治疗组加以心理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38.71%伴有明显的抑郁情绪;心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心理障碍关系密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应重视身心同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3个数据库中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推拿处方,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穴位频次统计、组合分析及核心特定穴位组合特点。[结果]筛选出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推拿处方137个,涉及穴位75个,得到常用穴位组合共75个,核心特定穴6个。[结论]推拿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穴位以小儿推拿特定穴为主,核心穴位组合为腹、脾经、大肠、七节骨、龟尾和足三里6穴,可以作为临床基础推拿处方使用。  相似文献   

12.
易梅  罗萍  朱艳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142-143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足三里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对照组给予口服多潘立酮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消化不良症状改善及总有效率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甲氧鲁普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埋线组)与对照组(药物治疗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埋线组有效率为78.9%,优于药物治疗组64.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埋线组各型治疗后近期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肝胃不和证与其他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与胃络瘀血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肯定疗效,且对肝胃不和型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4.
从单纯穴位埋线、穴位埋线联合中药、穴位埋线联合西药、穴位埋线联合耳穴贴压、穴位埋线联合心理治疗方面综述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通过随机对照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来研究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最佳方案,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各量表积分的变化,与针刺非经非穴比较,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基本规律及远期疗效差异。方法:将71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随机分到治疗组(A组)35例、非经非穴组(B组)36例。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每次30min,5天为1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2天,总共治疗4个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完成、治疗结束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等7个观察时点让受试者填写利兹消化不良调查问卷(LDQ)评分。结果:与B组比较,A组在治疗4周结束时,1个月随访时,2个月随访时,3个月随访时,4个月随访时,5个月随访时,LDQ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远期疗效确切,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Studying on resistance specificity of human acupoints is one of the major subjects in the research on acupoint specificity. Even since a long time ago, many metho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detection of acupoint resistance specificity. From the vertical lengthways of the acupoint structure, the methods and means are put forward to detect the acupoint resistance in a series of studies. In the studies, some peculiar phenomena are found out in the detection of the acupoint resistance, and some phenomena are interrelated with the volume conduct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 body, and some phenomena might be interrelated with the detecting methods and means. By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ose peculiar phenomena, references are offered to the relevant researchers engaged in the detection of the acupoint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中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浅见认识,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运用俞募配穴埋线治疗方法。取穴:中脘透下脘,脾俞透胃俞(均为双侧)、肝俞、足三里,观察门诊病例60例。[结果]穴位埋线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5,25(5):366-368
目的:阐明腧穴部位与其主治关系的规律性.方法:通过分析腧穴理论中的类穴(特定穴)、经络理论以及针灸歌赋中的配穴经验等,揭示隐含其中的前人对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认识.结论:腧穴主治的特点和规律与腧穴部位相关.对腧穴主治规律的认识,古代针灸文献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内容,即:经络理论,腧穴理论,配穴经验.经脉是对纵向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类穴是对称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一般重视前者,后者因理论性较弱和间接性表达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19.
在针灸脑机制研究方面,基本上都是针刺的研究居多,也有经穴电刺激、按压穴位等方法,很少有灸法刺激穴位的脑功能效应研究.穴位敏化是穴位的功能状态之一,即穴位的反应性;穴位反应性的高低与疗效密切相关.穴位敏化的体现必然需要大脑对刺激信号的整合和加工.尤其是热敏化,热敏灸感生动描述都是病理状态下大脑对传入信息高度整合的结果.因...  相似文献   

20.
经络腧穴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eng JJ  Shen XY  Zhao Y 《中国针灸》2010,30(10):831-834
对近年来经络和腧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及红外光谱特性的研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可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该轨迹多表现为经络线下表皮层的高温线带,可在腧穴的各种刺激下诱发产生,其中温灸是诱发循经高温线的最佳方式。经穴区具有高温和低电阻特性,而穴区的三磷酸腺苷(ATP)能量代谢高于非穴区,提示穴位红外辐射温度和光谱均承载着重要的生理病理信息。笔者认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还远不够揭示经穴的实质,加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经穴的形态结构及经穴的伏安特性等基础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