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 ,随着池塘鱼类品种的增加以及放养密度的提高 ,鱼病发生的机会大为增加 ,病因、病症、病灶、病理机制等日趋复杂。所以 ,在鱼病的防治方法 ,药物种类、剂量 ,对症下药等方面都应该做到科学用药 ,合理搭配 ,以提高药效 ,降低成本 ,增加养殖效益。1 鱼药的种类1 .1 抗病原则如呋喃类、磺胺类等。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疾病 ,如肠炎病等。抗真菌性疾病的药物较少 ,目前多用孔雀石绿 ,但孔雀石绿安全度小 ,对养殖对象毒害较大。1 .2 杀虫驱虫药物如硝酸亚汞、敌百虫等。但在使用该类药物时 ,应注意养殖种类的药敏性。如淡水白鲳对敌百虫…  相似文献   

2.
从池塘准备、苗种投放、饲养管理和鱼病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淡水白鲳池塘主养养殖技术,以供淡水白鲳在舒城县推广养殖参考。  相似文献   

3.
淡水白鲳的混养技术浙江淡水产研究所孙晓玲淡水白鲳生长快,食性杂,易捕,味美。虽然主养产量高,但饲料不足会出现规格小、难以自然过冬等问题。因此,在池中合理混养淡水白鲳至关重要。1.池塘条件注排水方便,水深2米,面积1~5亩,池底平坦,易于拉网操作,在城...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1998,(6)
在现有池塘中,浅水塘仍占有很大比重。这类池塘水浅,排灌不配套,有的是季节性积水成塘,养殖传统鱼类,产量低、效益不佳。为了探讨这类池塘增产、增收、增效的途径,1995~1997年连续3年,我们进行了浅水塘主养淡水白鲳的试验示范与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平均亩产白鲳416公斤,最大个体1.1公斤,最小个体0.45公斤,亩产值高达5000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佳。现将浅水塘主养淡水白鲳  相似文献   

5.
淡水白鲳在池塘中一般3龄成熟、产卵,属分批非同步类型。1千克体重雌鱼约产卵8~10万粒。人工催产水温为25~30℃,最适水温是26~28℃。在长江流域繁殖期为5~9月份,产过卵的亲鱼经30~40天强化培育后可再次人工催产。淡水白鲳不耐低温,当水温下降到12℃时大部分成鱼失去平衡,如持续2天便会出现冻伤及死亡,降至8℃则致死。所以用于繁殖的亲鱼需保温越冬。要是通过加温越冬,强化培育,淡水白鲳甚至在3月初便能繁殖。  相似文献   

6.
在现有池塘中,浅水塘仍占有很大比重.这类池塘水浅,排灌不配套,有的是季节性泛滥成塘,如养殖传统鱼类,产量低,效益不佳.为了探讨这类池塘增产、增收、增效的途径,1995~2000年连续6年,我们进行了浅水塘主养淡水白鲳试验示范与大面积推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平均每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416公斤,白鲳最大个体1.1公斤,最小个体0.45公斤,每亩产值高达5000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佳.现将浅水塘主养淡水白鲳高产高效技术经验介绍下:  相似文献   

7.
淡水白鲳食性杂,适应性强,易于饲养,在池塘养殖的条件下,经3~4个月的养殖,体重可达0.7~1.1kg以上,每667m^2水面可生产淡水白鲳400~500kg,是一种极具推广价值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8.
淡水白鲳引进漳州地区已有20多年时间。它以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肉昧鲜美而深受各养殖单位和消费者欢迎,现已成为我国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近年来,因水质污染、管理措施不当等原因,淡水白鲳发生了多种鱼病,有些病危害极大,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9.
淡水白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该鱼具有食性杂、抗病害、耐低氧、肉质好、生长快、产量高、易捕捞等优点,是有发展前景的淡水养殖鱼类品种之一。该鱼在池塘养殖中身披银鳞,尾呈黑色,胸鳍、腹鳍、臀鳍呈红色,腹部呈白色,四色相衬,柔和美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一、生物学特征 淡水白鲳体呈卵圆形,侧扁;头部较小,口中位,吻较钝;正尾型,分叉较深;体高是体长的 2倍,体厚的 6 5倍。背鳍尾柄基点处有一脂鳍。 淡水白鲳生活在水的中上层,能耐低氧,喜群栖,不相互残食,可高密度养殖。为杂食性鱼类,可食各种水生植物和池…  相似文献   

10.
大水面淡水网箱养鱼与池塘养鱼有较大的区别,采用大水面淡水网箱养鱼鱼病的发生几率较大,不利于养殖,在鱼发生疾病的情况下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不利于防控鱼病的蔓延,而且采用鱼药进行治理时也起不到较好的效果,所以这些都造成了大水面淡水网箱养鱼鱼病防控的困难,文章详细叙述了大水面淡水网箱养鱼鱼病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淡水白鲳夏花与越冬鱼种池塘混养对比试验证明:冬片鱼种混养较为理想,冬片养殖的成活率和商品率均高,成本也低。  相似文献   

12.
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是一种优良的热带大型经济鱼类,具有生长快、个体大、食性杂、抗病力强、起捕率高、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多种养殖优点。该品种1998年首次引入和县。2001~2004年,我站连续4年在历阳镇共义养殖场成功地进行了淡水白鲳池塘高产养殖示范,667平方米产量均  相似文献   

13.
淡水白鲳水花饲养20天,全长约3厘米,就叫夏花鱼种。这一阶段的关键培育技术如下:一、池塘的选择池塘应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无污染,光照良好,进排水方便,长与宽之比为3∶2,大小以2—3.5亩为宜,池深2米,底质以壤土为好。二、池塘清整1.池塘修整池塘的闸门要牢  相似文献   

14.
淡水白鲳是广大渔民致富的优良养殖品种,从鱼下塘前的准备、鱼花放养、饲养管理、成鱼养殖和鱼病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淡水白鲳的养殖技术,以期为淡水白鲳推广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属脂鲤亚目、脂鲤科,又叫"淡水鲳",在台湾被称作"银鲳"。淡水白鲳肉厚刺少,肉质细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本文主要介绍了淡水白鲳的人工养殖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用颗粒饲料饲养淡水白鲳,可以降低饵淡水系数,减少开支,提高经济效益,饲养过程中,淡水白鲳放养规格要在50g/尾以上,投喂初期要训食。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于1982年从美国引进淡水白鲳.淡水白鲳适应性广、生长快、抗病力强、骨刺少、肉质细嫩、体色鲜艳,很受欢迎.近年来,各地淡水白鲳的养殖户不断增加.经实践有四个环节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淡水白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该鱼具有食性杂、抗病害、耐低氧、肉质好、生长快、产量高、易捕捞等优点,是有发展前景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该鱼在池塘养殖中身披银鳞,尾呈黑色,胸鳍、腹鳍、臀鳍呈红色,腹部呈白色,四色相衬,柔和美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1 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文彬 《新农村》2015,(2):32-33
<正>淡水白鲳又称淡水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是热带和亚热带食用与观赏兼备的大型经济鱼类,具有肉质优、体型大、生长快、食性广、病害少、耐低氧、易起捕、好垂钓等诸多优点,且市场价格较高,养殖效益较好。网箱养殖可充分利用淡水白鲳生长快、市价高等优点,实现高密度集约化养殖。1.养殖环境淡水白鲳喜生活在水域中下层,喜群居和群游生活,食性较杂,食物来源比较广泛,多种水生及陆生植物、各种瓜果皮、蚯蚓、小鱼虾、有机碎屑、麦麸、豆饼、米糠、蚕蛹等农副产品和配合饲料都是其食物。  相似文献   

20.
满红 《福建农业》2012,(12):29+28
淡水白鲳的苗种培育期约5个月,其中鱼苗培育约20天,之后为鱼种培育,至秋末鱼种可达10厘米。现将淡水白鲳的苗种培育及越冬保种技术介绍于下:一、鱼苗培育淡水白鲳的鱼苗培育池,要求面积在1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