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牵牛花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视神经先天异常,其典型表现系视盘扩大伴有视杯深度凹陷,酷似牵牛花。常伴有视网膜血管异常及黄斑向视盘方向异位。视网膜脱离较少见,其特征为:(1)非裂孔性;(2)视网膜下液体不扩展至锯齿缘。作者治疗一例双眼牵牛花综合征伴发视网膜脱离的病人。为了解牵牛花综合征中视网膜脱离的机制及治疗提供了有用的知识。女孩、14岁。自幼右眼球小,视力差。左眼视力较好。7个月前,左眼视力突然下降至手动。眼底检查,右眼视盘呈牵牛花状,视网膜萎缩,并有自视盘颞侧延伸的放射状大皱褶。视乳头周  相似文献   

2.
本病的特征性眼底所见很早已为人们认识,Handmann氏(1929)曾以先天性视乳头异常的一种做过报导。由于本病视乳头异常的外观酷似一开放的牵牛花,因而Kindler(1970)曾先应用了“牵牛花综合征”这一名称。本病的典型眼底变化是:1.视乳头范围变大、凹陷,视乳头面被白色或粉红色组织填满;2.视乳头周围被白色隆起环及视网膜脉络膜色素紊乱区所包绕;3.视网膜血管起始部被视乳头中央的白色组织遮蔽;4 视乳头边缘出现数十支细血管呈放射状向周边径直走行。国内外献已相继有少数病例报告,我们在一年  相似文献   

3.
董映  徐永宁  钟建光 《眼科》2003,12(5):320-320,i001
牵牛花综合征(morning glory syndmlme)是一种罕见的视乳头先天异常,因其外形酷似盛开的牵牛花,故Kindler(1970)命名为牵牛花综合征。我院曾收治2例,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4.
牵牛花综合征合并眼外肌功能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牵牛花综合征合并眼外肌功能异常夏翠然,袁乃芬牵牛花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视神经乳头异常,由Kindler(1970)首次以此名报告。本综合征常可合并有眼部其它先天性异常如视网膜脱离,脉络膜缺损,后极部白内障等,牵牛花综合征合并眼外肌功能异常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
我科于是 1999年 8月 ,在门诊查出 1例牵牛花综合征患者 ,现报告如下。患儿 男  9岁 以左眼自幼视物不清、眼球小、斜视来院就诊。患儿 1岁时 ,左眼即外斜 ,未曾医治。发现左眼视物不见 ,故来我院就诊。视力右眼 1.5 ,左眼无光感。左眼外斜(约 15°~ 2 0°) ,屈光间质透明 ,视盘扩大 ,约 6 PD。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图 ) ,周围有 2 0条呈直线放射状排列的血管 ,视网膜无渗出及出血 ,黄斑反射不清。诊断 :左眼牵牛花综合征、废用性外斜。   讨论 :牵牛花综合征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不能分类的视神经乳头的先天发育异常。该病主要是视神经…  相似文献   

6.
牵牛花综合征(Moroing Glory Syndrome)系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视盘异常,Kindler(1970)首次报道。目前已知此综合征常伴发后极部视网膜脱离,但病因尚不明确。本文报道一例双侧性牵牛花综合征,高度近视并发左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本文回顾有关文献,探讨此综合征的病因及其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患者女性14岁,诉左眼视力模糊10天,伴有多发性中心和颞侧闪光感。既往史有双侧视乳头缺损性病变及视觉性眼震。病史记录示右眼戴-12D接触镜,左眼戴-16D接触镜,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05和0.1。初诊时患者右眼最佳矫正  相似文献   

7.
视乳头改变是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客观依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青光眼视乳头改变多发生在视野改变之前。青光眼视乳头改变的内容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1)局限性或弥漫性神经视网膜杯沿组织丧失。(2)杯扩大。(3)双眼杯不对称。(4)垂直椭圆杯等视乳头杯盘比(C/D)是临床常用评价青光眼视乳头改变的根据之一。我们以同一检查者不同方法和同一方法不同检查者(均为对  相似文献   

8.
视乳头旁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和诊断早期青光眼及预测青光眼的发展。本就视乳头旁萎缩区的分区,检测方法,生物组织学改变,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作用,与视野、视盘盘沿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不同青光眼中的表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牵牛花综合症是先天性视乳头发育不全的一种表现,而脉络膜缺损是一种少见的眼泡胚裂闭锁不全所致的一种先天异常。二者同时出现并伴视网膜脱离则更为少见。笔者曾于2003年9月收治牵牛药综合症合并脉络缺损并伴视网膜脱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B超在眼科使用日益广泛,其对晶体、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部肿瘤及异物的诊断价值已被广大眼科工作者所认识,但用于诊断视乳头疾病的报告很少见,最近笔者遇到l例B超提示视乳头改变,经临床证实的病例,特报告如下。tiM床资料患者,女,Zla,因感冒后右眼红痛、畏光,双眼转动时球后疼痛,双眼视物不清3d来院诊治c查:VOd4.0,V。s4.3,右眼混合充血。角膜混浊,荧光染色(+),眼底窥不清,左眼前节正常,眼底可见视乳头隆起十3D,边缘不清,充血,生理凹陷消失,其上有少许出血及渗出,视网膜静脉扩张、弯曲,动静脉比1:2。诊…  相似文献   

11.
牵牛花综合征(Morningglorysyndrome)自1970年Kindler给予命名并报告10例以来,国内外文献陆续也见病例报告。现将我院两例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海德堡视乳头断层扫描(HRT)等检查并确诊的牵牛花综合征报告如下。病例1女,8岁。因右眼视物不清,在当地医院配镜,并给予弱视治疗,视力无提高,于2002年7月到我院就诊。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3,左眼0.8;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3天后检影验光:右眼+1.00DS+1.00DC×100°→0.3;左眼+3.00DS  相似文献   

12.
视乳头周围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Peripapillary sub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membrane,PSRNV),指的是在视乳头边缘1个视乳头直径(DD)内任何部位所发生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RNV)。虽然这些新生血管膜的表现与脉络膜毛细血管相连,但一般不称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新生血管(PCNV),仍用PSRNV 名称,因为有证据表明来自视乳头的血管与之直接相连。1973年Gass 提出6种最常见具有PSRNV 的综合征,依次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玻璃疣、视乳头周围脉络膜炎、拟眼组织胞浆菌综合征、视神经疣和血管样  相似文献   

13.
牵牛花综合征伴视乳头前膜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牵牛花综合征伴视乳头前膜一例刘健,杜敏(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450000)张某,女,22岁,1993年11月16日初诊我科。主诉左眼自幼视力差,七年前发现左眼前有一黑色条带飘动,并逐渐扩大呈圆片状遮挡前方,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不详,现视力明显下降。家...  相似文献   

14.
我们报道牵牛花综合征伴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手术治疗1例。我们认为:发现裂孔、玻璃体手术解除牵拉力以及长效气体的运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文献也包括对牵牛花综合征伴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及B超对此病诊断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牵牛花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视乳头发育异常.1970年kindler首先报告本病,并命名为牵牛花综合征.牵牛花综合征患者绝大多数为单眼发病,双眼发病者极少.主要表现为儿童期视力低下,视力多为眼前指数至0.02之间,少有视力超过0.1者,视力正常者更为罕见[1].有些患者可合并其他眼部先天异常[1].2006年6月我院收治1例视力正常的牵牛花综合征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少数牵牛花综合征患者可合并视网膜脱离,此类视网膜脱离一般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常位于异常视盘区内或视盘边缘,多为难以辨别的小裂孔[1,2].对伴有黄斑裂孔及增生性视网膜脱离的牵牛花综合征手术治疗,文献报道不多.我们总结分析了一组伴黄斑裂孔及增生性视网膜脱离的牵牛花综合征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方法:对临床拟诊或诊断不同类型的视网膜劈裂症患者9例12只眼,其中先天性视网膜劈裂者双眼3例,获得性视网膜劈裂者6例(伴有牵牛花综合征2例、老年性黄斑变性2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先天性视乳头小凹1例),经散瞳后进行OCT检查。并对病变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视网膜劈裂症患者OCT图像特征: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黄斑区病变为强反射信号示神经上皮层增厚,层间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被垂直或斜形的桥状组织分割,外观有如花瓣状;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和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症累及黄斑周围或其他部位的视网膜病变则可见神经上皮内外层的分离,并有桥状组织粘连,而与色素上皮层连结紧密。此外在获得性视网膜劈裂患者中,除了上述视网膜劈裂表现外,OCT还显示原发病的改变。结论:OCT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的客观定量检查技术。通过OCT对视网膜劈裂症的定量分析,表明它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定量测量和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小中  张国梅 《实用防盲技术》2009,4(2):F0003-F000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对视网膜进行断层扫描,工作原理类似B超,不同的是OCT是采用的850nm波长的激光扫描,而B超采用的是声频扫描。OCT具有高辨率、非接触、非侵入、横断面成像等优点,能形成黄斑、视乳头旁视神经纤维层和视乳头横断面的高精度结构图像,可以清晰了解活体眼部组织不同层次的病理性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特别在黄斑病变诊断、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视乳头立体结构分析及其他视网膜疾病诊断等方面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1069例新生儿眼底检查结果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新生儿眼底特点及随年龄变化的规律,筛查新生儿中眼底病变发生发展情况。方法对1069例新生儿进行眼底检查,观察眼底特点及随年龄变化趋势,及新生儿中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①新生儿眼底随年龄呈现规律性改变;②发现玻璃体动脉残留37例(3.46%);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8例(7.48%);视乳头水肿25例(2.34%);视神经萎缩14例(1.3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3例(3.09%);视网膜出血97例(146眼,9.07%);结论①新生儿眼底改变具有一定特点,并随年龄发生规律性变化;②新生儿视乳头水肿多见于脑缺氧缺血,严重的视乳头水肿往往提示颅内压增高;③新生儿不能根据乳头颜色来轻易诊断视神经萎缩,必须要随访其随年龄变化颜色改变情况;④新生儿眼底出血预后较好;周边视网膜出血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20.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多年来,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视乳头、视野和眼压的改变,而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主要依据于视乳头的结构改变和视野缺损,但这些发现往往意味着青光眼已发展到一定程度。近年来,逐渐开展了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研究,许多作者认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可作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依据之一。为评价这种方法,现将有关文献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