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底CT三维重建与颅底骨折的外科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 26例颅底骨折患者应用Philips 16排或东芝AquilionONE320排螺旋CT机行颅底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根据结果指导外科临床治疗.结果 颅底CT三维重建明显提高颅底骨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2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节约治疗费用,创造良好社会效益.结论 通过颅底CT三维重建,可提高颅底骨折影像诊断的阳性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疗效,取得良好效果,并能有效判断预后,对外科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HR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临床诊断颅底骨折但常规CT检查阴性的患者行HRCT三维重建,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RCT扫描直接显示颅底骨折33例,其中前颅底骨折16例,中颅底骨折15例,后颅底骨折2例;诊断率为86.8%;同时HRCT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颅底骨折的部位和范围。结论 HRCT三维重建诊断颅底骨折准确率高,能直观地了解骨折部位以及其在颅底三维空间的形态及与毗邻结构的关系,对颅底骨折的诊断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提高颅底骨折病人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86例颅底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颅脑外科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CT三维重建图像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2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CT颅底三维重建图像结果,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应用于颅底骨折患者,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明显提高病人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颅底骨性重建和膜性重建治疗前颅底骨折伴脑脊液鼻漏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前颅底骨折伴脑脊液鼻漏患者40例,均行前颅底修复与重建手术治疗,对其临床诊断、手术治疗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初次手术后36例患者脑脊液鼻漏停止,4例患者术后仍然有脑脊液鼻漏,后再次接受开颅手术修复重建治疗,术后脑脊液鼻漏全部停止。3例患者发生脑膜炎,静脉使用抗生素后2例治愈,1例死亡。术后随访3~36个月,预后良好者33例(82.5%),预后不良者6例(15.0%),死亡1例(2.5%)。 结论开颅颅底骨性重建和膜性重建修复是前颅底骨折伴随的脑脊液鼻漏的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在颅底肿瘤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颅底肿瘤术前均行DynaCTA检查及MRI薄层(2 mm)增强扫描检查,将多组影像数据输入工作站,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脑血管及MRI的影像融合,通过静态及动态融合影像观察肿瘤与脑结构、血管及颅骨的毗邻关系,并对肿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及预防血管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9例均获得满意的影像融合、具有很好的空间一致性,在一张影像上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及其周围脑结构、血管及颅骨解剖关系,提高精准性诊断,并应用于指导治疗策略、设计手术划及预防并发症。9例均恢复满意出院。结论 多模态影像融合对提高颅底肿瘤的诊断精准性、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效果肯定,对血管损伤并发症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8层纳四维螺旋CT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28层纳米四维螺旋CT扫描确诊76例颅底骨折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8层纳米四维螺旋CT薄层扫描,多平面多种方式三维重建,可直观的提供深部的细微骨折、不典型及特殊骨折的详细信息。结论128层纳米四维螺旋CT薄层扫描及多平面多种方式三维重建是目前诊断颅底骨折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影像特征和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53例(88.3%),继发性7例(11.7%);归并缺氧缺血性脑病28例,显示脑积水6例。结论 CT能及时诊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根据其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320排容积CT指导下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1例病程<4.5 h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进行320排容积头颅CT检查,在该检查结果的指导下行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 h、14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并评价疗效。结果 11例ACI患者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明显的责任病灶。三维CT血管图像(CTA)显示,病灶对应区域内脑血管网均明显稀疏,7例发现与梗死灶相对应的血管狭窄,4例血管闭塞,其中2例有代偿血管形成;CT灌注成像(CTP)显示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区域9例局部脑血流量(rCBF)下降,7例局部脑血容量(rCBV)轻度增加、2例无变化、2例降低;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明显延长。溶栓治疗后24 h、14 d NIHSS评分及MESSS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1)。治疗14 d时,基本治愈6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2例、无变化1例。结论 320排容积CT能反映脑梗死超早期的脑血管及其组织单元内灌注情况,在其指导下溶栓能更好地挽救因缺血而损伤的脑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对80例怀疑脑血管病患者行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经两位有经验的神经影像医师读片,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80例患者发现颅内血管性病变75例,其中60例为颅内动脉瘤,10例脑动脉硬化,3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5例未发现明确原因。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次扫描16cm容积数据采集,实现脑血管病cT平扫、脑血管造影及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具有快速、无创、准确性高等优点,对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颅底骨折并发脑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治和疗效。方法总结1998-01~2004-04本科收治的247例颅底骨折患者,对其中颅底骨折并发脑神经损伤6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骨折并发脑神经损伤有典型临床表现。2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1例恢复良好,1例恢复一般;65例采用保守治疗,35例恢复良好,21例恢复一般,9例症状无改善。结论颅底骨折并发脑神经损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多数脑神经损伤经保守治疗后恢复良好,视神经管骨折压迫视神经致视力进行性下降应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底CT重建加神经电生理联合引导方法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在颅底CT重建加神经电生理联合引导下,运用射频治疗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 28例全部穿刺成功,无穿刺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一次止痛.随访4年,1年复发1例,2年复发2例,3年复发3例,共复发6例.结论 颅底CT重建加神经电生理联合引导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确切,可作为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前颅底硬膜外入路治疗脑脊液鼻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20例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资料,探讨前颅底硬膜外入路手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方法.方法 本组共20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其中前颅底骨折19例,鼻部脑膜脑膨出1例,采用经颅底前硬膜外入路行脑脊液漏修补术.结果 术中15例迁延性鼻漏患者、5例急诊患者有前颅底骨折、硬脑膜破损.20例全部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神经组织经颅底缺损疝出导致黏膜、硬膜、蛛网膜难以修复,是外伤后牵延性脑脊液鼻漏不能自愈的重要病理机制.前颅底硬膜外入路修补脑脊液鼻漏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系统在颅中窝底三维解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尸头行CT和MRI扫描,分别获得骨性结构和脑组织影像,通过数据反转强度技术获得岩骨骨管和压迹内结构影像。将尸头动脉灌注混合造影剂的乳胶,其中10例灌注良好者行CT扫描获得颅底动脉影像。尸头解剖后选出脑神经走行暴露良好的8例,再行M砌扫描获得颅中窝底脑神经影像,影像资料以Dicom格式数据导人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图像融合。结果15例尸头骨性结构和脑组织三维图像均显示清楚.10例颅底动脉及8例脑神经三维图像也显示清楚,用于可视化研究效果良好。结论虚拟现实三维影像能够模拟颅中窝底解剖结构并用于三维解剖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颅底骨折并发脑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治和疗效。方法总结1998—01.200404本科收治的247例颅底骨折患者,对其中颅底骨折并发脑神经损伤67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骨折并发脑神经损伤有典型临床表现。2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1例恢复良好,1例恢复一般;65例采用保守治疗,35例恢复良好,21例恢复一般,9例症状无改善。结论颅底骨折并发脑神经损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多数脑神经损伤经保守治疗后恢复良好,视神经管骨折压迫视神经致视力进行性下降应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20排CT血管成像(CTA)对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诊治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S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320排CTA及DSA检查,以病变的定性诊断、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及手术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320排CTA对11例病人均做出正确诊断,DSA首次检查漏诊2例,经行320排CTA获得相关图像信息后再行DSA检查发现病变.所有病人经手术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短期预后均良好,但术后9~12个月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结论 320排CTA可良好地立体显示SDAVF病灶的特征及其周围的骨性解剖结构,但其不能动态显示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尚不能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额部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前额部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颅底骨折的情况将病例分为4型:Ⅰ型,单纯的额窦开放性颅脑损伤;Ⅱ型,前颅底骨折无移位;Ⅲ型,前颅底骨折有移位;Ⅳ型,合并面颅的损伤。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随访6月 ̄1.5年,死亡2例;存活34例,按GOS评分,重残1例,中残11例,良好22例。结论前额部开放性颅脑损伤病情复杂,早期彻底清创、严密缝合硬脑膜、重建前颅底,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依靠胸部摄片诊断肋骨骨折常导致误诊和漏诊。 目的:分析双源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使用双源CT对65例肋骨骨折患者进行薄层扫描,将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得到肋骨骨折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后,从不同角度观察骨折线走行、骨折移位及成角情况。 结果与结论:双源CT结合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65例患者286根骨折,其中52例保守治疗,其余13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制定手术方案时均参考了三维重建图像,所显示的骨折部位、移位、成角等情况与术中所见一致。提示双源CT能明确诊断肋骨骨折,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技术互相补充对诊断肋骨骨折及指导治疗方案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试图解释颅脑损伤的发生过程和受力大小与损伤部位的相关性。但是目前针对颅底骨折原因的研究主要是直接暴力,对于间接暴力作用于颅底后颅底的应力分布情况尚无报道。 目的:利用螺旋CT数据、三维重建软件及有限元分析软件,在普通PC机建立颅底三维有限元模型。 方法:选择正常成年女性作为建模对象,无头颈部损伤、手术及其他病史,CT扫描前进行X射线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头部螺旋CT薄层扫描后,将图像数据输入医用图像与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中,建立颅底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将该模型简化优化后,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0.0中,建立颅底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结果与结论:建立了由额骨、蝶骨、筛骨、颞骨、枕骨等共同组成的颅底实体模型,由于成年人骨缝闭合,所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对实体模型划分网格,得到颅底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51 053个单元,80 273个节点。提示所建立的颅底有限元模型外形逼真,几何相似性好,可以用来进行颅底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颅底软骨肉瘤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提高对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分析9例颅底软骨肉瘤的临床经过,治疗和愈后。结果 手术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随访到5例,术后半年内死亡2例,1例术后9年复发再次手术,随访到首次术后15年。结论 颅底软骨肉瘤虽属颅内恶性肿瘤,如能早期发现,采取手术切除加放疗等综合治疗,部分病人仍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动脉瘤样扩张改变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例伴有动脉瘤样扩张改变的颅底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资料。结果 4例患者术前检查均有动脉瘤样扩张形成。3例采用手术夹闭瘘口、切除动脉瘤样扩张血管治愈;1例保守治疗后再发出血急诊手术后14d死亡。结论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动脉瘤样扩张样改变有其独特的血管构筑形式,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对于硬脑膜动静脉瘘伴动脉瘤样扩张形成应及早治疗,手术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