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颅脑创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属于一种非心源性的颅脑创伤致肺部疾病[1],主要表现为急发的呼吸困难,咳大量泡沫痰液致呼吸道不畅,伴低氧血症等,发展迅速,临床病死率很高,治疗困难,疗效较差,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学工作者的重视。颅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诊断要点为排除既往心肺疾病存在,发病前无心功能不全及心衰表现,颅脑损伤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道咳大量血性泡沫痰,两肺听诊布满湿啰音,胸片检查可见大片云雾状阴影表现[2],并排除无过量过快输液史,大多数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前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血气分析发现,呼吸频率>30次/min ,氧分压<8.0 kPa(60.0 mmHg),二氧化碳分压>5.7 kPa(42.5 mm‐Hg )。治疗一般采取早期行气管切开并呼吸机支持[3]、强心利尿、消除肺水肿和控制及预防感染等抢救措施,但病死率仍较高[4]。我院2011‐01—2013‐01收治的52例颅脑创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应用纤支镜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常可观察到重型颅脑损伤后心脏存在心电、生化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预防和治疗也处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之中,目前临床上对颅脑损伤后心脏病变的重视仍然不足,造成了部分病人的不良临床转归。本文就重型颅脑损伤致心脏病变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以期减少重型颅脑损伤后心脏病变的发生,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性脏器损伤病情较为复杂且严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病情变化较快,因此,对该病的治疗是临床一大难题[1-3]。及时有效对患者进行诊治,可让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4]。本文回顾性分析6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性脏器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指由于某种暴力作用而对脑部造成的严重创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1]。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是指在无原发性心、肺等疾病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突发性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急性肺水肿[2-3]。重型颅脑损伤之后出现NPE非常危险,由于这种情况发病时间短、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非常高,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院2010-06-2012-06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N PE患者19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占肺癌的80%~85%,诊断时约40%已出现转移[1]。肺癌转移是导致肺癌预后差的一个原因,脑转移的预后更差,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73 d[2],全脑颅脑照射后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4~6个月[3‐4]。存在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靶向药物治疗(EGFR‐TKI)及颅脑照射的预后优于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12.9个月vs.3个月)[5]。虽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好,但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较易发生脑转移。EGFR突变患者约占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0%,却占脑转移患者的44%~63%[6]。随着 EG‐FR‐TKI药物等治疗的应用,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与颅外转移的患者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此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脑外伤是常见脑外科急重症,主要是头部受外界暴力刺激而引起的颅脑损伤,主要包括头皮损伤、脑震荡、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等,一般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患者极易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并造成全身脏器不同程度损伤[1]。传统治疗往往采取降低颅内压等保守治疗,但疗效不佳,病死率极高。目前,开颅大骨瓣手术治疗因其可有效降低创伤后颅内高压,提高临床疗效,逐渐成为颅脑外伤治疗的研究热点[2]。本研究以2011-02-2012-11我院接收的12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手术治疗重症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儿童及老年人,占颅脑血肿的10%[1‐2]。我院2005‐01—2014‐01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2例,均采用单孔负压引流手术方式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是由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导致颅脑组织损伤,以额颞顶部最为常见。传统局部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能够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颅内血压,但降压效果并不理想,且术后并发症报道较多[1]。本文采用颞肌部分切除联合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额颞顶部颅脑损伤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脑损伤发生后,颅内压可能存在被动型升高,脑组织受到压迫而发生坏死,如果减压不够及时,会对脑部造成不可逆转的实质性损伤[1]。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有效常规治疗方法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在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如果是以双侧额颞叶为主的广泛性脑挫裂伤、弥漫性脑水肿或脑肿胀,临床治疗中选择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还是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还无确切的标准[2]。本次研究中对均衡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与非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创伤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CT及MRI虽已普及应用,但颅脑创伤患者由于伤情危重,临床死亡率仍较高。我院自1991年1月~2001年6月共收治颅脑创伤患者5251例,其中重型者4315例(GCS3~8分),占82.17%。因伤情危重等因素致死者共有334例,占同期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7.74%。  相似文献   

11.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CT环池改变207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环池动态改变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CT表现有环池改变的207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7例中CT环池明显狭窄、闭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致高密度铸型及动态改变恶化者死亡率50.6%,好转者死亡率5.8%,两者相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CT动态观察环池改变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进步,重型颅脑创伤后病死率逐年下降,但伤后遗留的意识障碍、躯体和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早期进行以恢复功能为主导的康复治疗即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近年来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方法,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脑外伤性癫痫主要是因颅脑受到损伤而导致的癫痫,该类型的癫痫临床较为常见,占所有癫痫的5%~50%,是颅脑损伤并发症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儿童,因其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全,内抑制力不强,因此儿童在颅脑损伤后更易发生癫痫[1]。所以,对于颅脑损伤并发癫痫患儿应给予系统、全面的护理。本文回顾分析2013‐04—2014‐0534例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癫痫的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是人类严重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如颅脑创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也常导致严重致残和死亡.这些原发于颅内的急性脑损伤常并发心脏损害和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心脏损害,指无心脏疾病患者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短期内(数小时至2周)出现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功能衰竭.其一方面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另一方面还加剧原发性脑损伤,甚至成为增加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死亡率的主要因素[1].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神经外科医生正在努力寻找具有中国特点的颅脑创伤救治方案,为提高颅脑创伤患者疗效不懈努力,也已取得显著进步。中国颅脑创伤资料库初步统计结果显示,47家医院13000多例急性颅脑创伤住院患者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率20%、严重残废率50%~[1-2]。与最近全球大宗颅脑创伤病例报道结果相近~[3]。当然,我国颅脑创伤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临床规范化诊治仍然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6.
前循环动脉瘤是颅内常见的动脉瘤,位置较深,周围有重要的穿支血管,且载瘤动脉细小,实施介入栓塞术相对较困难,手术操作空间狭小,难度较大。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广泛开展,微侵袭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锁孔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尽管有一些争论,但随着神经外科手术照明设备和操作器械不断改进和提高,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接受并掌握了这种手术方法[2]。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3‐4]。锁孔手术主要有眶上入路和经眶上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等优点[5],其中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锁孔入路方式之一。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采取单侧眉弓为入颅点,通过颅内的自然间隙即可到达鞍前、鞍上以及鞍后的部分区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前循环动脉瘤、鞍区占位的手术治疗以及视神经管减压术、外伤性额叶血肿清除术等[6]。我院2012‐01—2014‐01收治2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均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动脉瘤,手术均在发病后1~3d内进行,本文对手术技巧、手术适应证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资料表明,重型颅脑创伤的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水肿,从而增加脑灌注压,同时可以保护血脑屏障,阻断毒性代谢产物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可以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国内外神经外科医生开始将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中,并研究出了一整套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临床降温方法[1-7].目前国内外有条件的医院已将亚低温治疗方法列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常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55例经手术治疗后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于手术后施以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降至33℃~35℃;对照组体温维持在36.5℃~37.5℃。共治疗3~7d,分别于术后第1d及第8d对两组患者进行GCS疗效和体感诱发电位评估;6个月后进行GOS预后评估。结果 亚低温组患者经治疗后,GCS评分及体感诱发电位测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6个月亚低温组患者GOS预后评估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体感诱发电位是评估颅脑创伤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09-2013‐09诊治的240例运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整个治疗过程运用三阶段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2组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前BI与HAMD评分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护理干预措施康复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抑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易于发生外伤性脑积水,临床上应当引起重视。我院自2000年1月~2001年8月共收治重型颅脑创伤患者398例,其中36例后期并发脑积水,现对其临床过程及患者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