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术前血液稀释和自体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雅铭 《四川医学》2001,22(1):93-95
外伤与手术均可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失血,以往常采用输注异体血,但输异体血造成诸多并发症,血源也较困难。因此,目前主张采用术前血液稀释和自体输血,以减少失血,达到不输或少输异体血的目的。1 术前血液稀释和自体输血的方法自体输血是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经保存后,以供给患者在围术期输血。血液稀释是指失血时或失血前,或自体血采集过程中,或人为将患者血管扩张,输注一定量的晶体液或(和)胶体液以扩充血容量,使血液稀释,以便术中减少患者血液有形成分的丢失。1.1 术前多次采集自体血:此法多用于择期大手术,即在术前每隔3~5天采集一次…  相似文献   

2.
万汶极度血液稀释在大量失血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极度血液稀释(Hct≤10%)在大量失血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节约用血的情况及氧供氧耗失衡状态下病人各项生理指标和多脏器功能的情况。方法23例大量失血病人在大出血前施行急性高容血液稀释,为中度血液稀释(Hct≥25%)。大出血阶段施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达到极度血液稀释(Hct≤10%),持续平均时间为(32±11)min。结果23例病人平均失血量9612ml,术中平均输血量5038ml。术中各时点pH值和乳酸值与T1值比较,P<0.05。结论在心肺肾脏功能正常病人,极度血液稀释在快速大量失血状态下仍然具有可行性,Hct<10%时间在0.5h左右,Hct<15%时间在50min左右不会引起缺氧性脑病,节约用血效果明显。但必须加强监测,维持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调整凝血机制,积极输血,尽量缩短极度血液稀释时间。  相似文献   

3.
颅内血管手术中,常常需要控制性降压,以便于显露病变部位,防止血管破裂,减少术中出血,同时,手术后又需要改善手术区周围脑组织的血氧供应,最大限度的保护脑组织.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1]是临床常用于减少术中红细胞和其他血液有形成分丢失,从而达到血液保护目的的方法之一.实施方法通过深麻醉使血管容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张,同时快速补充相当于20%自身血容量的胶体,使血液稀释,减少失血时红细胞的丢失量.我科自2006年应用AHH 联合控制性降压用于颅内血管手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云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4):201-201
稀释式自身输血又称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所抽取的血液术中或术后输还给患者。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骨科手术患者34例,进行ANH,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液稀释包括人体因伤病失血后的代偿性组织液转移入血,或治疗性输液所引起的正常血液成分被稀释。血液稀释产生一系列有利的生理代偿变化,红细胞减少,血液粘度降底,血流速度增加,微循环改善,利用这些血液流变学变化来治疗多种疾病,即新近发展的血液稀释疗法,亦称为流变学治疗(Rheovogical Treatment)。目前各种稀释用液正在研究和改进,稀释技术也在发展,血液稀释治疗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用于手术病例的术前自体备血,术中自体输  相似文献   

6.
彭俊华 《华夏医学》2007,20(2):245-247
目的探讨应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减少脑膜瘤围手术期出血量的效果.方法40例择期脑膜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组(联合组)术前输入6%羟乙基淀粉15ml/kg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术中微量泵输注0.1g/L硝酸甘油 2g/L艾司洛尔降压,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0±5)mmHg.主要手术操作完成后停止降压.对照组按常规处理.术毕测定出血量、实际出血量、输血量和出凝血时间.结果联合组出血量、输血量、实际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出凝血时间无改变.结论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术中控制性降压可以明显减少脑膜瘤手术时的出血量,输血量明显下降,提高节约用血效果,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卢贵明  劳国连 《河北医学》2001,7(4):345-346
近年来 ,由于同种异体输血引起的传染疾病和抑制免疫功能日益增多 ,加上血源日趋紧张 ,使人们渐为重视自体输血。在自体输血中 ,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法 ,即在手术开始前采集自体血液 ,同时以采血相适应的速率输入溶液维持病人血容量 ,放出的血在需要时回输病人。此方法简单易行 ,不需特殊设备 ,可推广。在采血时 ,要确定 :1 放血量多少公式 :失血量 ( L) =失血前 HCT-失血后 HCT失血前 HCT ×体重( kg)× 7% [1]其中 ,放血量 =失血量 ,失血前 HCT即放血前所测得 HCT值 ;失血后 HCT即放血后 HCT,也就是行血液稀释…  相似文献   

8.
由于血液来源的困难以及输全血所产生的种种合并症,近年来国内、外都采用血液稀释和自体输血治疗低血容量休克、手术时补充失血和体外循环预充人工心肺机。本文介绍我们从1977~1979年6月临床应用血液稀释和自体输血的初步经验。临床资料一、血液稀释用于胸伤出血休克的治疗闭合性胸伤4例,胸内出血量1,000~2,500毫升,血压0~80/60,均有休克体征。病员快速静脉输入平衡盐液1,500~2,000唐升后血压回升,胸腔内血量在1,500毫升以上者,同时静脉输库血300毫升。血压稳定后病员均恢复良好。(表1) 二、血液稀释用于心、胸手术1.血液稀释合并自体输血:血容量正常的手术病员40例,肺切除15例,二尖瓣扩张分离手术10例,纵隔肿瘤切除10例,动脉导管结扎5例(表2)。麻醉前或麻醉后放血300~350毫升,同时静脉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600~1,000毫升,血球压积平均30%,手术时继续输入平衡盐液,手术结束时输入自体血后血球压积平均32%(表3)。40例中除2例肺叶切除因术前血红蛋白偏低,术后各输库血300毫升以外,其余均未输血。术后胸腔引流血量平均300毫升,40例病员均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陈兴芳  招伟贤  陈研生  黎涌  谢健 《广东医学》2011,32(22):2900-2902
目的 观测与评价脊柱矫形术中血液回收对术中及术后输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后路脊柱矫形手术病例,按照术中是否使用血液回收分为回收组(n=15)和非回收组(n=49),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打钉数量、手术失血及术中术后输血.结果 回收组的手术时间、打钉数量、手术失血及术中输液量均明显长于或多于非回收组(P<0.001),但...  相似文献   

10.
小儿心内直视术围手术期液体管理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对于婴幼儿围手术期的液体、电解质和输血治疗,由于众多的意见、方案和临床应用,可能会引起混淆,进而产生不切实际甚至是误导的方向。围术期需要晶体、胶体和血液成分来满足持续的体液损失,并维持心血管稳定性以保证足够的组织灌注。最近对按照惯例在围手术期使用含葡萄糖的低渗晶体溶液对小儿进行液体治疗提出争议。由于患者的血容量和个体血制品输注量之间的独特关系,小儿术中输血,尤其是大量输血(失血量≥血容量)的方案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