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有了“伊妹儿”后,不仅节省了邮票,而且鼠标一点,稿件立马就到了编辑手上,非常地快捷。但很多编辑使用的是一些商业网站提供的免费信箱,问题不少。一是收发速度慢。稿件发出后,对方有时几个小时都收不到。二是安全性不够强,稿件丢失严重。在“网络就是新生活”的当今社会,作为一家有使命感的现代媒体,如果连自己的编辑使用的信箱都还只是别人提供的并不十分保险的免费邮箱,这在读者的心中,难免要大打折扣。 建立自己的“伊妹儿”系统的好处在于,它的使用空间比普通免费“伊妹儿”信箱要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作者发送“伊妹儿”…  相似文献   

2.
买东西付钱天经地义,报刊采用稿件要付酬也是《著作权法》赋予作者的合法权利。但据笔者了解,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媒体采用了作者的稿件后是不愿意主动付酬的。朋友张某经常在江苏某报“露脸”。有时也能收到几个“零花钱”,但也有很多时候收不到。于是就打电话到报社问,编辑说:“我们帮你查查。”又过了两个多月,还是杳无音讯,于是就又打电话问。编辑说:“查过了,是我们忘了,你们自己到报社来取  相似文献   

3.
何世勤 《新闻界》2001,(6):57-57
最近,认真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不少稿件质量相当不错,但也有部分稿件存在一些问题,既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又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我认为,当前通讯员来稿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追风”。何谓“追风”?就是报上每发表了一篇较有影响的稿件后,跟着都会有不少人“追”着这篇文章的主题去采写稿件。尤其是每当中央、省委作出一些重大部署后,各地党委、政府作出相应反映的稿件,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就更为突出。“追风”问题的实质是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即新闻要“新”,要讲“创新”,“追风”则只是简单地摹…  相似文献   

4.
如何把地市党报办得更加贴近“三农”?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是报纸编辑人员的根本职责,同时也是检验编辑人员素质高低的关键。多年的编辑生涯,笔者从中感受到不少酸甜苦辣,就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心中怀着那份永恒的“三农”情愫。编辑组织什么稿件,撰写什么文章,这恐怕是编辑要经常思考的事情,才能体现在为“三农”服务的主题上,也才能解决写什么为“三农”的问题。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把握住这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5.
时常听到不少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写了稿件若干,篇篇都如石沉大海”;“我的稿件采用后成了‘压缩饼干’”;甚至连新闻单位内部的记者也常有埋怨:“消息变成了简讯”、“长通讯变成了短新闻”。言下之意就是掌握了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老爷“笔下无情”。其实,这些不完全了解编辑工作的同志或多或少地“冤枉”了编辑。编辑亦有编辑的苦衷。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话不假。  相似文献   

6.
从2002年4月起,笔者参与一家广播电视学刊稿件的编辑工作。至今,时近两年,感受不少,收获很多。通过这项工作,自己学到不少东西,充实了头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同时,在阅读、修改稿件过程中,也发现不少稿件在写作方法和文风上,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稿件偏长是值得注意克服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不少新闻媒体出现了这样的不良现象:在寄到编辑部门的稿件中,“注水稿”(一些作者出于种种目的,为了把稿件拉长,往稿件里注“水”——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多余文字。此类稿件被讥为“注水稿”)明显增多了,且在新闻媒体刊登播出的稿件中,“注水稿”也占了相当的比例。“注水稿”充斥版面、节目……,严重地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声誉,给党的新闻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工作报道,以其权威性和指导性在军队和武警部队报纸宣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不少工作报道类稿件质量较高,但也有一些稿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写领导多、写基层少,写过程多、写经验少,写一般工作多、写中心工作少,写表扬稿多、写抓问题稿件少。此外,有些稿子写法老套,角度不新,千篇一律,缺乏新鲜感。  相似文献   

9.
笔者是一个业余通讯员,由于常年坚持写稿,在报刊电台上登出来的稿件很多,对此,一些同志说我同报社熟悉,与编辑有“特殊关系”,更有的甚至认为我经常向编辑送礼。为此,有些同志常同我说,要我帮助他们与报社编辑“疏通”一下,当我把真实情况向他们说明,有些人还认为我在“卖关子”。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0.
“抓问题”是新闻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影响一篇稿件质量的关键之所在。大凡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都十分重视“抓问题”。最近,笔者通过研究分析,觉得许多稿件之所以被编辑“枪毙”,并不是稿件写得不好,而是稿件所反映的问题新闻价值不大。正如常言所说:“没抓到点子上”。那么,如何才能抓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呢?笔者觉得,应该注意把握  相似文献   

11.
“我的稿件写得不错啊,为什么上不了呢?”当了几年企业报编辑,常常有通讯员问我这样的问题,而作为编辑,我们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手拿自然来稿,开始觉得不错,但准备编的时候,却又因种种原因而舍弃。原因究竟在哪儿?在此,笔者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将通讯员来稿中较易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我们编辑有时把难以采用的来稿称为“鸡肋”稿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这里,笔者将这类稿件归纳为六大“鸡肋”稿件。事情小而缺乏深入挖掘,分量轻而没有新闻价值。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一个基层单位开了什么会,你们的领导讲了什…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新闻战线就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等问题,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少数记者不守“规矩”,在社会上、在被采访对象当中留下了不是太美的形象。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拿”的水平高。有少数记者不尊重业余作者,经常将人家的稿件“拿”来,使得不少业余作者碍于情面、有口难言。如某单位办公室的冯主任是个新闻爱好者,曾有不少新闻稿件见诸报端。不久前,他热情接待了两家媒体的记者,并把自己写好的新闻稿件呈了上去,几天以后稿件果然陆续发表。然而,面对稿件他却是哭笑不得,明明是自己的大作,而…  相似文献   

13.
本刊欢迎拥有电子信箱的朋友投递电邮稿件 ,使用电邮稿件可以较快收到处理结果 ,保证编发质量。本刊投稿信箱使用dasx @2 1cn .com ,sxda @chinajournal.net.cn两个电子信箱。主题注明 :“稿”字样 ,建议使用 :“稿 :(文章题目 )”格式 ,以便编辑检索。特别提醒 1 :投递电邮稿件前 ,万望认真、仔细、耐心地核校文稿。我们发现 ,不少电邮稿件错漏甚多 ,甚至有脱行现象 (一些打印稿件存在同样问题 ) ,给编辑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投寄翻译文章 ,请附寄原文 (或复印件 )。一般电邮稿不必另寄纸稿。特别提醒 2 :投寄…  相似文献   

14.
曾经是新闻媒体的主力军——通讯员,如今渐渐被媒体所淡忘。在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少曾经是各大报社、电视台的特约通讯员、骨干通讯员、专职新闻干事(通称“通讯员”)无不发出感叹:现在报社电视台记者的稿件用用不完,根本不会用通讯员的稿件,通讯员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通讯员时代真的结束了吗?面对广大通讯员的疑惑和不解,曾经干过多年企业报编辑记者、对外新闻干事、报社记者编辑的我,对此问题倒有几分深刻的感受和理解。通讯员要认清媒体新时代通讯员是什么?如果你问起年轻的记者编辑,恐怕十有八九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  相似文献   

15.
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时事评论以深刻性和尖锐批评性为受众所追捧。曾几何时,以都市类媒体为主的全国各地大小报纸纷纷开辟时评专版,有资料显示,鼎盛之时,国内创办时评版的报纸有300家之多。不少纸媒将其视为应对新兴媒体挑战的杀手锏。不过,现在有很多报纸的时评阵地正快速失守,不少曾红火过的时评版面也纷纷淡出人们的视野。时评怎么了?病了!时评到底犯了哪些病?钱江晚报又如何免遭感染?对此,作为经常给该报时评版提供稿件的作者,笔者进行了一些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向报刊投稿。将发表的稿件和原文相对照,发现文字更灵秀了、结构更合理了、语句更顺畅了。可以说,稿件的发表,凝聚着编辑的心血,我也很感谢他们。但个别编辑在修改稿件的同时,把笔者的姓名也“修改”了,就连到邮局领取稿费时也要大费周折。姓名是一个人的标志,大部分的姓名注定是要相伴一生的,容不得丝毫差错。作为一个撰稿人,写的文章有时编辑中意,直接拿来就用,一字不改,编辑省心,也是作者最大的欣慰;有时编辑感到要经过修改才可以刊登,这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有时编辑会感到离发表有一定的距离,没法修改,干脆揉成…  相似文献   

17.
编辑对通讯凤的大量来稿有个筛选问题;在一稿不多投的情况下,通讯员把稿件投给哪家报刊,也有个筛选问题。 一般来说,通讯员钟情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喜欢把稿件投给能及时给通讯员寄样报样刊或剪稿的报刊。这是因为,95%以上的通讯员都制作了“被采用稿件剪贴本”,这是通讯员的写作成果。一旦遇有日后调动单位、重新安排工作或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用得着的。二是喜欢把稿件投向稿费发放及时的报刊。稿费是通讯员劳动成果的价值体现,这是对通讯员劳动成果的尊重。再说,如今寄稿件要贴邮票,信封信纸要自己购买,写篇稿子费用也不少。稿费发放及时,可以贴补再投入。三是喜欢把稿件投给编辑处理稿件相对较快的报刊。编辑部不压稿,做到好稿优先上,这自然是通讯员的共同愿望。四是喜欢把稿子投给通联工作好的报刊。通联部门能与通讯员广泛联系,广交朋友,能经常就通讯员写作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对通讯员提出的适当要求,能尽可能给予满足。这些都能增强通讯员给报刊投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想说这个话题,纯粹是因为笔者也曾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的缘故,且以为说说似乎对同行也不乏一些有益的借鉴。 因工作关系,造访过不少编辑部,见到了编辑那被稿件、信件、笔记、各类报刊……堆得满当当的案头,好在大多都在中间留了块“空地”;也见到当收发送来当天的邮品,也被咱的编辑随手码放在一摞信稿上;拉开抽斗,一层层也是满的,背后的书架亦横七竖八堆着书籍,忽而电话响起,就一边用脖子夹着话筒,一边大声应答,还会一边记下备忘录,而放下电话,顺手把那一则留言夹在了什么本子里。我担心,倘他要再找这张留言条,会不会…  相似文献   

19.
《山西档案》2005,(1):22-22
本刊欢迎拥有电子信箱的朋友投递电邮稿件 ,使用电邮稿件可以较快收到处理结果 ,保证编发质量。本刊投稿信箱使用dasx @2 1cn .com ,sxda @chinajournal.net.cn两个电子信箱。主题注明 :“稿”字样 ,建议使用“稿 :(文章题目 )”格式 ,以便编辑检索。特别提醒 1 :投递电邮稿件前 ,万望认真、仔细、耐心地核校文稿。我们发现 ,不少电邮稿件错漏甚多 ,甚至有脱行现象 (一些打印稿件存在同样问题 ) ,给编辑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投寄翻译文章 ,请附寄原文 (或复印件 )。一般电邮稿不必另寄纸稿。特别提醒 2 :投寄电邮稿前 ,请检查您机子的日期设置…  相似文献   

20.
刚建曾撰文《记者的尴尬》(载1993年3月21日新闻出版报),用轻松、调侃的笔调,勾勒了记者群的“世象百态”。当跨上“二轮车”穿行于工厂、农村、学校时,当拿起笔来顺着格子爬行时,我倒没有“新闻没了轰动效应”、“当不成名记者”,抑或“常吃闭门羹”、“一不小心当被告”的尴尬,而有的是与稿俱来的惆怅与心虚,生怕稿子遇上以自己的好恶随意改写稿件的编辑。 当编辑不易,当个好编辑更难。别说新闻的选择、稿件的配置、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单就稿件的修改,就大有学问。 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大凡三种方式:一是编辑不只面对稿子,而是直接深入到稿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中调查研究,并和作者一起修改原稿;二是编辑对原稿提出修改建议,由作者斟酌后自己动手修改;三是编辑直接动手修改。相比较而言,第三种修改方式来得迅速,符合报纸报道及时的要求,因而经常使用。但如不注意,容易发生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