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45例被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梗死的相关动脉将45例患者分为两组:右冠状动脉25例、左回旋支动脉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电图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关系。结果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在右冠状动脉发生率高于左回旋支动脉;②右冠状动脉组中,STV1抬高≥0.5 mm、STI压低≥0.5 mm的诊断率最高,为100%;③在左回旋支动脉组中,STaVL抬高≥0.5 mm、STI抬高≥0.5 mm的诊断率最高,达到了100%。结论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不同相关冠状动脉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存在差异,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艾民  王旋麟 《中外医疗》2009,28(7):137-137
目的分析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阳性率高,其中3支冠脉血管病变74例(71.15%),2支血管病变24例(23.08%),1支血管病变6例(5.77%)。结论下壁心肌梗死提示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判断梗死相关动脉的心电图特征。方法:14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 I)病人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右冠状动脉相关心电图形态学特征、STⅢ↑/STⅡ↑〉1、STV3↓/STⅢ↑〈1.2、STⅢ↑〉0.25 mV可提示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相关心电图形态学特征、STⅢ↑/STⅡ↑≤1、STV3↓/STⅢ↑≥1.2、STⅢ↑≤0.25 mV可提示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许建华 《中原医刊》2004,31(2):50-5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系右冠状动脉病变或左回旋支动脉病变所致 ,对于远离心梗部位导联的心电图改变的研究近来已有报道。通过比较胸前导联ST改变和冠脉造影所示冠状动脉病变结果以了解两者间的关系 ,有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收入我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共 40例 ,其中男 3 2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5 4 2± 8 8岁。所有病例均有临床症状 ,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及血清心肌酶谱 (CK、CK -MB)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变化 ,并有冠状动脉造影的资料。1.2 方法 :心电图记录每个…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3岁,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6年,再发劳累后胸闷、胸痛2周于2011年6月8日入院。患者6年前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于右冠状动脉(RCA)植入2枚金属裸支架,术后3个月因支架内再狭窄,于RCA再次植入4枚药物涂层支架。此后患者一般活动下无明显胸闷、胸痛。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无糖尿病和吸烟史。入院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闭塞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2例,根据冠状冠脉造影分为右冠状动脉闭塞39例,左回旋支闭塞23例,观察分析右冠状动脉闭塞组与左回旋支闭塞组临床、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脏指标及并发症。结果右冠状动脉闭塞组的下壁及右心室、Ⅲ导联ST段抬高程度大于Ⅱ导联ST段抬高、a VL导联ST段抬高程度大于Ⅰ导联ST段抬高及侧支循环发生率均多于左回旋支闭塞组(P<0.05);而下壁及侧壁少于左回旋支闭塞组(P<0.05);右冠状动脉闭塞组射血分数低于左回旋支闭塞组,而心肌梗死面积、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大于左回旋支闭塞组(P<0.05)。结论右冠状动脉闭塞及左回旋支闭塞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不同,对于右冠状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医师应该密切关注患者心功能及临床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7.
4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对4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表现为前降支严重狭窄、闭塞,可能存在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早期可能出现猝死。结论对于高龄、多支血管病变,或伴有左心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应特别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评价。方法:对68例成功实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的患者,通过行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测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内的左室收缩功能相关指标,进行左心功能检测,并根据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组比较。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内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EF值比术前明显增高(P〈0.01),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率降低。结论:PCI术可改善冠心病患者近期内的左室收缩功能。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及非糖尿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均有改善。糖尿病患者的PCI效果尚有待更大样本的证实。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作为评价PCI疗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6岁。高血压病史20年,高血压肾病晚期2年,心肌梗死7个月。1997年11月突发持续性胸背疼痛,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rtPA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90%狭窄,前降支90%狭窄,右冠开口处95%狭窄。1998年4月第3次入我院...  相似文献   

10.
李华珍  马春红  叶涛 《华夏医学》2004,17(6):903-905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术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对应导联 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94例 AIMI共分 4组 :1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2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I、av L导联 ST段下移。3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V7~ 9导联 ST段抬高。 4组 ,下壁梗死不伴有其他导联 ST段变化。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在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组 2 7例中有 85 .2 %为右冠状动脉病变 ,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却有 77.8% ,其中单支病变仅 18.5 %。下壁心肌梗死未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组 2 6例中有 88.5 %为右冠状动脉病变 ,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仅有 34.6 % ,其中单支病变达 6 1.5 %。两组统计学分别为 P<0 .0 0 1和 P<0 .0 1。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I、av L导联 ST段下移组 2 3例中 3支病变的占总数 5 2 .2 % ,双支病变的占总数的 2 1.7% ,共占总数的73.9%。与无 ST段下移的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比在累及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的比例均有明显差异 (P<0 .0 0 1和 P<0 .0 5 ) ,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V7~ 9导联 ST段抬高的患者中左回旋支病变达 5 5 .6 %。结论 :AIMI时对应导联 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与部位有关。 AIMI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多为伴有前壁心  相似文献   

11.
1病例 患者男,67岁,因活动后胸闷,憋气两月余,加重一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2年,前壁心肌梗死病史四个月,肝胆系统无病史。查体:血压125/75mmHg(1mmHg=0.133kPa),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双肺无干湿性哕音,心界向右下扩大,心率75次/min,心率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A2〉P2,心电图提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前壁心肌梗死后改变,  相似文献   

12.
唐士敏 《中外医疗》2014,(33):69-70
目的:评估心电图在判断中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6例。对66例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以诊断出病变相关冠状动脉。根据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右冠状动脉(RCA)组患者(n=54)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组患者(n=12)。对两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CA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心电图I或aVL的ST段压低,以I导联的 ST段压低≥1 mm诊断为RCA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和75.00%以aVL导联的 ST段压低≥1 mm诊断为RCA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03%和83.33%。LCX心电图特征为心电图Ⅲ和Ⅱ导联ST段压高。以心电图ⅡST段压高,于心电图Ⅲ导联为诊断LCX病变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为91.66%和88.88%。结论心电图在判断中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诊断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下壁心肌梗死是右冠状动脉或左冠状动脉的回旋支阻塞,使下壁心肌因严重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  相似文献   

14.
我科首次开展冠心病的外科治疗,于1998年12月和1999年1月先后对2例左主动脉干重度狭窄的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病例1,男性,54岁,反复心前区闷痛2月,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达22/14 kPa。心率68次/min,心音弱。 ECG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UCG示心尖、左室后壁运动减弱, EF 39%, CO 3.6 L/min,冠脉造影见左冠脉主干重度狭窄达90%以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主动脉干重度狭窄,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功能 Ⅳ…  相似文献   

15.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3岁,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6年,再发劳累后胸闷、胸痛2周于2011年6月8日入院.患者6年前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于右冠状动脉(RCA)植入2枚金属裸支架,术后3个月因支架内再狭窄,于RCA再次植入4枚药物涂层支架.此后患者一般活动下无明显胸闷、胸痛.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无糖尿病和吸烟史.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回顾分析 1 999年 1月~ 2 0 0 3年 1月我院住院的 1 1 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其胸前导联心电图改变 ,并进行对比分析。③结果  1 1 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造影均证实右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肌酸激酶水平、心律失常与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胸前导联无ST段压低者 (t=9.90 7,χ2 =4.434~ 7.81 1 ,P <0 .0 5、0 .0 1 ) ,且左前降支病变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者显著多于无ST段压低者 (χ2 =8.0 2 5~ 2 0 .331 ,P <0 .0 1 )。④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可能提示心肌梗死范围较大或存在左前降支病变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7.
黄鹏  马依彤 《新疆医学》2006,36(6):24-26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及术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45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有无并发室壁瘤,分为室壁瘤组和无室壁瘤纽。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应用经胸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未容积(ESV)、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心室每搏搏出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术后无室壁瘤心肌梗死组较术前LVEF、SV、EDV增大,ESV减小,所有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室壁瘤心肌梗死组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室壁瘤形成可能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功能改善的一个不利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仕海  徐标等 《铁道医学》2001,29(6):370-371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用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心肌梗死伴高血压病(68例)和心肌梗死血压正常(41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病变数量及分布特征。结果:心肌梗死伴高血压病者多支(双支,3支)血管病变多于心肌梗死血压正常者(P<0.05),重度狭窄、完全堵塞病变数亦较血压正常者多(P<0.05),而病变血管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伴高血压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广,病变程度重。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最常用及最简便的方法。随着介入性治疗的广泛开展,使对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了解。本文观察比较35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以求在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判断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2例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呈现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右冠状动脉痉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8例(66.7%),左前降支痉挛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例(16.7%),右冠、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痉挛急性下壁合并前壁心肌梗死2例(16.6%)。术中经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冠状动脉痉挛均消失,术后经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及他汀药物等治疗后,患者胸闷、胸痛临床症状缓解。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有效地指导药物治疗,临床上硝酸酯类加钙离子拮抗剂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