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乳糜程度比浊板和溶血程度比色板的使用,在采供血过程中降低由于人为误判导致的血浆非正常报废的影响。方法随机抽调15名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做为受试者,在自然光、日光灯的不同光线下对照比浊板和比色板图片及未对照比浊板和比色板图片,对处于临界值的血样进行血浆乳糜和溶血程度比对,检测光线对比浊板和比色板的影响;统计本站2012年与2013年乳糜血浆及溶血血浆报废数据,并加以对比。结果自然光和日光灯2种不同光源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对照与对照比浊板和比色板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乳糜血浆报废率达到0.46%,血浆溶血报废率达到0.26%;2013年乳糜血浆报废率0.41%,溶血血浆报废率0.18%,应用比浊板、比色板后血浆报废率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采用比浊板和比色板图片控制乳糜血浆、溶血血浆非正常报废,可作为采供血过程中快速、简便、有效鉴别血浆乳糜程度、血浆溶血程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目前本中心无偿献血血液报废率有所增高的趋势,对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合理分析,探讨降低血液报废方法。方法对2006~2010年海南省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全血和红细胞总体报废率为4.84%,其中ALT报废率为1.99%,是导致血液报废的首要原因。另外,5年制备血浆总体报废率为9.20%,其中脂肪血浆报废率为5.29%,是血浆报废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献血前的咨询、献血前的宣传、初筛检测以及建立安全和定期的献血群体是降低血液报废,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血液不必要浪费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血站血液报废原因,制定相应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报废量,降低血液成本,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方法通过卫生部采供血情况调查表,对新疆昌吉州中心血站2006~2010年血液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新疆昌吉州中心血站共报废血液及血液制品18 089.5U。其中乳糜血报废8 088.4U,占总报废量的44.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报废5 242.5U,占总报废量的29.0%。过期报废1 489.8U,占总报废量的8.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报废1065.8U,占总报废量的5.9%。梅毒抗体阳性报废777.3U,占总报废量的4.3%。HBSAg阳性报废683.2U,占总报废量的3.8%。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报废519.9U,占总报废量的2.9%。溶血报废104.2U,占总报废量的0.6%,其他报废118.7U,占总报废量的0.7%。结论乳糜血、ALT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乳糜血主要报废品种为血浆及其制品。  相似文献   

4.
血站对成分血液制品的报废,通常包括质量检验不合格报废,成分血液制品制备过程中报废,成品库成分血液制品因过期、血袋破损、出现絮状物、标签不清、医院退回等报废.成分血液制品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是指血液采集进入待检库后至合格血液制品入成品库之前的血液,由于重度脂肪血,采集量不足,离心过程中破袋、溶血、血浆颜色异常、黄疸、凝块等引起的血液报废.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本站采集的血液共计16 733份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无偿献血者血液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的影响分析。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以及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并将改进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2017年1—6月全血分离袋数40 087袋,可疑溶血血浆一共有97袋,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0. 242%;采取措施后,2017年7—9月全血分离袋数18 652袋,可疑溶血血浆17袋,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0. 091%,实施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无偿献血者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2010年血液报废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情况,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方法使用Dimension Xpand plus生化分析仪、STAR全自动加样仪和FAME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分别用不同厂家的两种试剂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年无偿献血者标本检测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不足量、过期、破损、溶血、纤维蛋白析出、脂肪血等其它报废通过专业人士鉴定报废。结果 63301人份血液,制备成份血液共246875U,报废共13988.7U。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过期、脂肪血、溶血、纤维蛋白析出、破损、不足量、以往淘汰、其它分别报废25.85%、10.24%、3.99%、2.85%、7.56%、1.50%、37.92%、5.31%、0.61%、1.67%、0.10%、0.06%、2.35%;全血、红细胞悬液(含去白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手工粒细胞、冷沉淀分别报废0.56、25.78、0.01、54.22、15.59、0.21、1.82、1.56、0.06、0.19。结论为避免血液的不必要浪费,在献血前对献血员进行详细体检、咨询和部分检测项目的初筛是必要和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制定合适的体系文件,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也是减少血液报废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情况,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方法使用Dimension Xpand plus生化分析仪、STAR全自动加样仪和FAME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分别用不同厂家的两种试剂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年无偿献血者标本检测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不足量、过期、破损、溶血、纤维蛋白析出、脂肪血等其它报废通过专业人士鉴定报废。结果 63301人份血液,制备成份血液共246875U,报废共13988.7U。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过期、脂肪血、溶血、纤维蛋白析出、破损、不足量、以往淘汰、其它分别报废25.85%、10.24%、3.99%、2.85%、7.56%、1.50%、37.92%、5.31%、0.61%、1.67%、0.10%、0.06%、2.35%;全血、红细胞悬液(含去白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手工粒细胞、冷沉淀分别报废0.56、25.78、0.01、54.22、15.59、0.21、1.82、1.56、0.06、0.19。结论为避免血液的不必要浪费,在献血前对献血员进行详细体检、咨询和部分检测项目的初筛是必要和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制定合适的体系文件,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也是减少血液报废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液滤白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升高的原因,以采取相应措施。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5月经不同方法制备去白血液成分时,因红细胞溶血引起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造成的血浆报废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液滤白后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和冰冻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导致的报废率分别为0.21%和0.39%;放置4℃±2C冰箱过夜的血液取出后,立即过滤后分离制备的冰冻血浆和室温(≤26℃)平衡20~30min后再过滤制备的冰冻血浆,报废率分别为0.86%和0.16%。结论血液采集后及时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和放置4℃±2℃冰箱过夜的血液取出在室温(≤26℃)平衡20~30min后过滤制备的冰冻血浆,可以降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造成的血浆报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本站2010~2013年病毒灭活过程中血浆的报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改进,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避免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伤害.方法 总结2010~2013年病毒灭活血浆量以及血浆在病毒灭活过程中报废的数量,统计灭活过程中的报废率及不同报废原因所占的比例,并进行分析.结果 四年时间内病毒灭活过程中共报废血浆89袋,占总灭活量的0.049%,其中穿刺破损75袋,血浆转移过程中钢针脱落14袋.结论 病毒灭活过程中血浆报废主要是穿刺连接过程中破损报废,但总体报废率呈稳定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分血液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便降低报废率,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方法统计2008~2011年血液报废情况并分析报废原因。结果报废血液成分中,主要是冰冻血浆占80.16%,依次是全血,悬浮红细胞,冷沉淀。12 235袋血液报废原因以脂肪浆为主,其次为破袋渗血、容量不足、溶血、凝块、颜色异常等。结论脂肪血是血液成分报废的主要原因,员工应定期培训,加强献血前咨询和招募工作可以有效降低脂肪血的采集,较少血液报废。成分制备过程也是导致血液成分报废的因素之一,提示各环节应加强管理,可有效减少血液报废情况,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1.
溶血是血站血液报废原因之一,血液采集后出现溶血报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采血不顺畅、细菌污染、保存温度不当引起的血液溶血,也有因血液保存液质量问题导致的血液溶血,至于献血者自身免疫性溶血综合征引起的血液溶血还未见报道。我们在处理血液溶血问题时发现1例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血液报废情况,分析可能发生的潜在原因,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按不合格的原因归类统计2007~2010年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情况,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各项原因报废的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血液所占的比例最高。报废项目呈上升趋势的有脂肪血、溶血、少量血,呈下降趋势的有ALT、HBsAg阳性血液。结论为了减少血液报废,需要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与专业技术水平,保证实验环境和设备在最佳状态;加强献血前的宣传及咨询指导;制订试剂耗材的优选方案;保证街头采血检测在可控范围内,应针对报废的统计报表建立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血浆报废原因,减小血浆浪费.方法 2008~2010年锡林郭勒盟中心血站采集、制备的病毒灭活滤白血浆13 549份进行报废原因统计分析.结果 血浆总报废率为20.44%,报废率占前3位的依次为:脂浆> ALT>过期.结论 脂浆报废率高与锡林浩特地区居民饮食习惯及采血前未对血浆进行肉眼筛查有关;ALT报废与非病理性因素相关;过期报废与本地区基层医疗条件偏低、没有合理使用血浆有关.  相似文献   

14.
蜂蛰伤多发于山区,秋季多见,蜂蛰伤后可出现过敏变态反应、血管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损伤(AKI),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或血浆置换(PE)、血液透析(HD)、血液灌流(HP)可治疗蜂蛰伤后急性溶血、AKI[1-3];而关于配对血浆滤过吸附(CPFA)治疗蜂蛰伤致急性溶血、MODS的报道较少.由于血浆紧缺以及血制品所带来的风险,若CPFA的治疗能达到良好效果,既可节省医疗资源,又为蜂蛰伤致急性溶血、MODS的救治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00~2005年宁波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健康状况,分析血液不合格原因。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6月宁波市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血液检验结果,血液非预期报废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验总不合格率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9.91%下降到2005年的1.47%,特别是初检下降最为明显,从2000年的14.47%下降到2005年的2.02%;复检也呈下降趋势,分别为4.46%和1.48%。但梅毒的阳性率有上升趋势,初检不合格率从2000年的0.29%上升到2005年的0.61%;复检基本持平,分别为0.21%和0.19%。检验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ALT和HBsAg。血站的血液非预期报废数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且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0.96%下降至2005年的0.55%。结论无偿献血血液总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梅毒的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如何保护血液资源,减少血液浪费,保证用血安全,是每位无偿献血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对本血站近几年血液报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血液报废原因,以制定有效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07年1月~2012年7月,本站无偿献血者共计205 917人次,献血量346284 U,制备血浆量344 954U.献血量每200 mL为1U,血浆量每100mL为1U. 1.2检查项目与标准血液的检验和报废均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2]及《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3].  相似文献   

17.
200O~2005年宁波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无偿献血者健康状况,分析血液不合格原因.方法 对2000年1月~2005年6月宁波市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血液检验结果,血液非预期报废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验总不合格率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9.91%下降到2005年的1.47%,特别是初检下降最为明显,从2000年的14.47%下降到2005年的2.02%;复检也呈下降趋势,分别为4.46%和1.48%.但梅毒的阳性率有上升趋势,初检不合格率从2000年的0.29%上升到2005年的0.61%;复检基本持平,分别为0.21%和0.19%.检验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ALT和HBsAg.血站的血液非预期报废数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且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0.96%下降至2005年的0.55%.结论 无偿献血血液总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梅毒的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治疗性血浆置换术在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及内分泌代谢系统等危重疾病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0月~2017年12月行血浆置换术的68例患者,观察患者围治疗期的不良反应,检测血浆置换治疗造成的血细胞丢失和溶血情况,分析10例患者保护性抗体HBs Ab的滴度变化。结果 68例患者共进行了262次血浆置换治疗,33.8%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在262次血浆置换中不良反应率为16.8%,予以对症处理后短时间内缓解,并完成后续治疗;每次治疗造成的血细胞丢失少于1%血容量,未造成溶血;置换治疗结束的HBsAb滴度最多下降70%~80%,然后逐渐缓慢恢复。结论大多数不良反应是轻微的、易于处理的;不会造成明显血细胞损失和溶血;治疗过程中HBsAb滴度始终在可检出水平之上;血浆置换术是一种安全、可接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保定地区2007-2011年临床血浆退回率下降的原因,探讨减少血浆报废率的方法,提高血浆利用率。方法统计本站2007-2011年临床血浆退回报废情况,对血浆退回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类分析,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临床血浆退回报废率。结果临床用血退回的主要成分是血浆,占血液退回报废的95.61%。2007-2011年临床血浆退回报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0.39%下降到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96,P〈0.05)。结论重视血液采集、制备、储存、发放、运输及交接各环节质量控制,加强各部门的接口管理,统一血站与医院的报废标准,有助于减少血浆退回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溶血孪生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复习国内外发表溶血孪生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文献,结合近期收治的1例病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报道1例溶血孪生球菌致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综合文献中该疾病报道和本例溶血孪生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共24例,时间跨度从1982-2018年,患者以男性为多,男女比5∶1;以成人为主(95.8%);多有心脏疾病(58.3%)或牙源性疾病(25.0%)基础。感染瓣膜以主动脉瓣为主(50.0%),其次为二尖瓣(41.7%),右心瓣膜较少累及。报道病例抗感染治疗以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最为常见。除1例患者治愈出院后死于未知原因外,本病预后俱佳。结论溶血孪生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较高敏感率,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取得较好疗效。但临床已分离到多重耐药株,其耐药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