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心肌梗死)和移植组(心肌梗死+细胞移植)各30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以羟乙基淀粉沉淀加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制备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并以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细胞.移植组大鼠模型制作成功后即在梗死区周边注射经分离并标记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混悬液(2×10^5/μL),在对照组相同位置注入等量达尔伯克必需培养基(DMEM).移植4周后用左心导管检测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取心脏组织行抗第Ⅷ因子(vWF)和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毛细血管密度、移植细胞成活情况.并分别在移植后第4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取梗死周边区组织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RT-PCR的半定量研究.[结果]移植组移植的单个核细胞可在梗死心肌内存活.移植组比对照组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明显降低(21.08±8.10)mmHg vs(30.82±9.59)mmHg,P<0.05;左心室内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明显增快(4.29±1.27)mmHg/ms vs(3.24±0.75)mmHg/ms,P<0.05;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亦显著提高(3.71±0.79)mmHg/ms vs(3.00±0.49)mmHg/ms,P<0.05.移植组梗死区周边毛细血管数显著增加(5.7±0.3)/HP vs(2.3±0.4)/HP,P<0.01.VEGF mRNA表达在移植组于第7天明显增加,并持续至第28天,对照组于第4天及第7天可见少量表达,第14天与第28天明显减弱,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脐血干细胞在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可成功移植到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s,MBMCs)移植方法对梗死心肌的治疗效果.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常规抽取骨髓,分离制备MBMCs悬液.将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4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组Ⅰ,n=10)、梗死对照组(组Ⅱ,n=18)、细胞移植组(组Ⅲ,n=18).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在建模后2周分别将10μl MBMCs(6×106)悬液和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植入组Ⅱ和组Ⅲ的梗死周边区.用心脏超声观察细胞移植后4周的心脏功能改变,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移植细胞在心肌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的存活、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MBMCs移植4周后,移植组超声检查左室功能重建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前壁厚度(LVAWT)均较梗死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移植组血流动力学检查指标如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和左室舒张压力时间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也优于梗死对照组(P<0.05).MBMCs移植6周后,大鼠心肌梗死区有移植细胞存活、增殖,并分化为有心肌细胞特征的细胞.结论:实验证实用MBM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可以明显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这一效果可能与MBMCs移植相关的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HCMNC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及机制.方法 分离HCMNCs并用BrdU标记,选取25只大鼠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造模成功20只随机分为心梗组、HCMNCs组,各10只,另取10只为假手术组.建模成功后,HCMNCs组大鼠心肌梗死周围注入HC...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利用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论证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BM MNCs)移植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潜能和安全性。方法 结扎冠脉钝缘支造成急性心梗 ,分为两组 ,分别注射BM MNCs(BM MNCs组 )和生理盐水 (对照组 ) ,测量左室运动能力。 4周后观察移植区域的血管再生情况 ,并进行安全方面的评价。结果 在BM MNCs移植后 4周 ,左室等容收缩期压力最大变化速率 (LV dp/dtmax)和左室等容舒张期压力最大变化速率 (LV-dp/dtmax)与心梗 6 0min时相比明显改善 (P <0 .0 5 )。 4周后心梗边缘组织的小血管数目 ,BM MNCs组明显多于对照组 (P <0 .0 5 )。BM MNCs治疗后 4周未发现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异常变化 ,心肌组织学检查也未发现炎症细胞浸润、成骨或钙化等异常现象。结论 BM MNCs移植可明显促进缺血心肌的血管再生 ,改善心肌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人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探索治疗心肌梗死的新方法。方法将清洁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A组(心梗对照组)10只;B组(脐带血注射组)20只;C组(人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组)20只。成功建立心肌梗死模型30min后,C组于缺血区心肌组织注射人脐带血干细胞50μl,B组注射脐带血50μl.4周后行心功能和病理学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C组大鼠的左室前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较A组和B组有明显改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结论人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体内心肌缺血微环境诱导下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BMSCs)向心肌样细胞的定向分化及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大鼠心功能、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收集健康产妇脐血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差速贴壁的方法分离MSCs;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制备成AMI大鼠模型后分为2组,移植组在心肌梗死周边区注射移植GFP标记的UCBMSCs;对照组在心肌梗死周边区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及血流动力学检查,并取心脏组织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UCBMSCs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和Connexin43的表达;并进行抗Ⅷ因子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毛细血管密度(myocardial capillary density,MCD)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4周移植的UCB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和Connexin43,对照组无心肌特异蛋白表达;移植组LVEDD、LVESD明显减小,而LVEF、LVFS明显增加,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移植组梗死周边区MCD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移植组为(4.16±0.2)个/HP(×400),对照组为(2.29±0.3)个/HP,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CBMSCs移植可在大鼠AMI部位存活,并向心肌样细胞分化;UCBMSCs移植后明显改善AMI大鼠心功能及心室重构,促进毛细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急性心肌梗死区内移植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对照组(12只)、移植组(12只).假手术组单纯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对照组和移植组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将制备的培养基和同种异体BM-MNCs悬液心外膜下植入对照组和移植组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及血流动力学检查评价左室形态及左室功能,并观察梗死区心肌内移植的BM-MNCs及其周边组织的形态学特点.结果:移植术后4周,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及移植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均升高(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和左室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均降低(P<0.01).移植组LVEDs、LVEDd和LVEDP低于对照组(P<0.01),LVEF、LVFS、 dp/dtmax和-dp/dtmax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内有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移植细胞存活.结论:同种异体BM-MNCs移植可以减轻左室重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孙林  杨达宽  张戈 《医学综述》2009,15(8):1149-1152
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是指骨髓中的细胞核为单个的细胞总称,是含有多种细胞成分的混合细胞群。目前的研究表明,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使心肌梗死瘢痕区血管和心肌再生,改善缺血心肌血供,改善心脏功能。本文就BM-MNCs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SC)移植至心肌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移植组,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SC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移植组大鼠梗死区周围,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心功能、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浓度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同时观察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探讨它们相互的关系.结果 SC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与假手术组比较,尽管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左室收缩压及左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均明显降低(P<0.05,P<0.01),左室舒张末压均明显增高(P<0.01),但移植组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及左室舒张末压较之对照组则有明显改善(P<0.05,P<0.01);SC移植4周后,对照组大鼠毛细血管密度较之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移植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及血清VEGF浓度较之假手术组、对照组亦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SC在心肌梗死区中能增殖分化为横纹肌样细胞,并可分泌VEGF促使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增生,从而共同参与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在急性心肌梗死区分化增殖潜能及其修复重建心肌作用,为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新种子细胞.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10只)和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组(10只).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将培养基和制备的BM-MNCs悬液心外膜下植入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观察心肌梗死区及其周边区组织形态学特点、心肌梗死面积变化.结果:移植术后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1);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内有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移植细胞存活,向心肌源性细胞分化并且诱导了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结论:同种异体BM-MNCs在细胞水平完成了对心肌梗死区再心肌化和再血管化过程,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新生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心肌内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的影响.方法:新牛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分离纯化后直接注射进入成年犬左心室前壁心梗区域,对照组注射无血清培养基.经胸超声心动图(3.5MH)分别检查术前、术后2和30d心脏形态、心功能及心肌应力变化.结果:术后2d两组均出现左室扩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术后30d,细胞移植组左室扩张较对照组轻,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得以较好保持,心肌应力小.结论: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有效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有效维持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NCs)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将制备的培养基和BM-MNCs悬液经心外膜下种植对照组和实验组梗死心肌周围.结果 移植术后4周,实验组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骨桥蛋白基因(OPN mRNA)、Ⅰ型胶原和AngⅡ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肌AngⅡ、Ⅰ型胶原与OPN mRNA三者之间两两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通过抑制大鼠心肌Ⅰ型胶原合成,下调心肌AngⅡ和OPN基因表达,减轻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3.
陈志刚  黄陆力  李红军  张永春  张素荣  李强 《重庆医学》2011,40(26):2633-2634,2636
目的 探讨自体单个核骨髓干细胞(BMSCs)移植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住院的前壁AMI患者32例,按患者意愿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按常规行心脏介入治疗,移植组术前采集1×108~3×108个自体单个核BMSCs,介入治疗后直接经导管向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SC)心肌移植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对照组(n=15)及移植组(n=15),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左前降支外,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和移植组。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SC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移植组大鼠梗死区周围,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缺血心肌VEGFmRNA的表达、VEGF蛋白质的表达、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及缺血心肌的纤维化程度,同时观察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探讨它们相互的关系。结果SC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SC移植4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移植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及VEGFmRNA、VEGF蛋白质的表达较之假手术组、对照组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或0.001)。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域的纤维化被有效抑制,而对照组则呈现出明显的纤维化特征。结论SC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具有弹性和收缩功能的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分泌VEGF促使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增生,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缺血心肌的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探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骨髓单核细胞(BMMNCs)移植对心功能和梗死局部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得出结论:大鼠AMI1w后BMMNCs移植可以增加梗死局部血管新生,进而改善心梗后心功能,其心功能改善及血管新生与BMMNCs的横向转化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急性心肌梗死区内移植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分别将制备的培养基(对照组)和BM-MNCs悬液(移植组)由心外膜下植入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功能,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中Bcl-2、Fas、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梗死区心肌内移植BM-MNCs及其周边区组织形态学特点.结果:移植术后4周,移植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UNEL结果显示:移植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心肌细胞中Bcl-2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升高(P<0.05),Fas、FasL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降低(P<0.05),同时观察到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内有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移植细胞存活.结论:同种异体BM-MNCs移植可以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Bcl-2、Fas、FasL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时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例1:女性,63岁.因双下肢酸痛、乏力伴双肩酸痛1个月余,于2004年6月21 日入院.患者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臀部、大腿、肩背部酸痛,下肢乏力,行走缓慢,双手上举困难,晨起翻身、起床困难,影响睡眠,酸痛与活动无关,偶有四肢麻木感,无关节肿胀及活动受限,曾至地段医院就诊,查类风湿因子阴性,红细胞沉降率(ESR)74 mm/1 h,予以双氯芬酸钠、仙灵骨葆等药物口服,全身疼痛略有减轻.  相似文献   

18.
Yang JF  Zhou WW  Tang T  Yu JF  Zhou XM  Hu JG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27-1034
目的建立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方法,探讨该细胞心肌移植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比较联合治疗与单独基因或细胞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获取Wistar近交系大鼠MSC,用脂质体将pcDNA3.1-hVEGF165转入该细胞,通过ELISA、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后者VEGF的表达情况;以Wistar近交系大鼠建立心肌缺血模型,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心肌梗死模型建立2周后,联合组在心肌梗死区移植转染VEGF165基因的MSC,细胞组移植等量的MSC,基因组注射脂质体-pcDNA3.1-VEGF165DNA复合物,对照组注射等容积培养液;另取12只未结扎冠脉的大鼠为假手术组。细胞移植4周后,用Buxco系统检测心功能;然后处死动物,取心肌标本,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肌钙蛋白T免疫组化双染法确定移植细胞的存活与分化;用Ⅷ因子染色法检测血管新生,RT-PCR法检测VEGF165基因的体内表达情况。结果(1)pcDNA3.1-hVEGF165基因通过脂质体转染大鼠MSC后获稳定表达;(2)移植4周后,联合组心肌梗死面积(27.8%±3.0%)明显低于细胞组(37.0%±10.1%)与基因组(37.1%±5.2%,均P<0.05),心功能改善优于细胞组与基因组;(3)联合组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每视野40.2个±5.5个)高于细胞组(27.2个±6.3个,P<0.01)和对照组(18.5个±5.8个,P<0.01),较基因组(35.8个±7.7个)亦有增加的趋势(P=0.189);(4)Brdu、肌钙蛋白T双染示各治疗组心肌梗死区心肌细胞数量不同程度的多于对照组;(5)联合组VEGF基因的体内表达(hVEGFmRNA相对含量0.18±0.04)高于基因组(0.10±0.03,P<0.01)。结论转染VEGF基因的MSC移植可使鼠冠脉结扎造成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其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基因或细胞治疗,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细胞基因联合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局部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对急性心梗大鼠缺血心肌血管生成作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6只Lweis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n=14)及对照组(n=12),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新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注射到大鼠的缺血心肌中(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无菌PBS),术后4周观察心肌血管数目,结合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4周后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明显降低(P<0.01),压力变化率最大值(dp/dt)明显升高(P<0.01,P<0.05).移植组心肌梗死区有明显血管增生,移植组和对照组心肌血管密度分别为(23.1±1.5)和(10.5±1.8)个/HP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局部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能明显促进缺血心肌新生血管生成,增加缺血区灌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经冠脉移植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3头巴马香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Cs移植组,经髂后上棘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扩增MSCs.采用心导管介入球囊封堵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建立后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经OTW球囊于梗死相关冠脉注入4,6-二咪基-4-联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过的MSCs和DMEM培养液.于制模前、细胞移植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不同时间点留取血标本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浓度.移植后4周处死动物,TTC染色测量梗死面积,通过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两组微血管密度的差异.结果 移植后4周,与对照组相比,MSCs移植组LVEF显著提高[(40.96±0.78)%vs.(34.54±1.55)%,P<0.05],TTC染色梗死面积明显减小 [(18.0±5.8)%vs.(23.0±7.2)%,P<0.05],毛细血管计数明显增多 [(103.6±4.4)/mm2vs.(50.5±3.8)/mm2,P<0.05];MSCs移植组从术后第5天起VEGF表达较对照组增加,术后第7~10天达高峰,术后4周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导管移植自体MSCs可以使血清VEGF含量增加,诱导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和梗死区血流灌注,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