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7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以颅内动脉局部瘤状突起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学涉及到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当前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有限,除外科干预外,尚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对于未达手术指征的微小动脉瘤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近年来研究表明,药物减轻局部动脉瘤炎性反应过程,可能延缓颅内动脉瘤的扩张,减少动脉瘤破裂风险。阿司匹林、他汀类、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等药物可能作为颅内动脉瘤的潜在治疗药物。笔者对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生理进行了回顾总结,系统分析了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药物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神经外科(尤其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动脉瘤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其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降低。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瘤一般都主张积极进行手术治疗。现将其外科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手术治疗的目的及时机选择颅内动脉瘤手术的目的是防止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迅速发展的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但梭形动脉瘤的处理不仅是外科治疗的难点 ,也是目前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难点。文章就颅内梭形动脉瘤的流行病学 ,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前后用药、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但梭形动脉瘤的处理不仅是外科治疗的难点,也是目前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冶疗的难点。文章就颅内梭形动脉瘤的流行病学,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前后用药、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包括偶然发现的动脉瘤、多发性颅内动脉瘤中的未破裂动脉瘤以及有临床症状但未出血的动脉瘤。该类动脉瘤虽未破裂,但都存在破裂出血的风险。破裂风险因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应通过综合评价各种危险因素来确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     
542194 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血管畸形外科治疗专题座谈会纪要/栾文忠等整理//中华外科杂志.-1985,23(10).-594~5 542195 自体游离大网膜颅内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姚树勋等//广东医学.-1985,6(5).-1~3 经脑血管造影和CT检查证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5例采用自体游离大网膜颅内移植治疗,获效良好。手术要点:1.病侧头部作马蹄形切口、开  相似文献   

7.
有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瘤在Moyamoya综合征患者中患病率约14.2%,而其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仅约5%[1]。相对于普通颅内动脉瘤患者,Moyamoya综合征患者的颅内动脉瘤破裂预后更差,所以防治此类颅内动脉瘤破裂或再破裂显然非常重要。目前合并Moyamoya综合征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有两种,即外科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前者为常规治疗方法,但由于颅内动脉瘤多存在于复杂及脆弱  相似文献   

8.
国外脑血管疾病外科的临床研究有不少新的进展,仅就临床研究的热点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缺血性脑血管病和moyamoya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海  宋玉瑄 《山东医药》2001,41(24):60-61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重者可出现血肿而发生脑疝,部分因瘤体压迫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80%的动脉瘤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约有1/5动脉瘤为多发.动脉瘤多数呈囊性,少数动脉瘤基地较宽,称宽颈动脉瘤,部分动脉瘤为梭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患者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出血.颅内动脉瘤如能及时确诊、合理治疗,绝大部分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主张积极外科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来神经外科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多发性动脉瘤(MIA)的诊断正确率日益提高。笔者结合近年文献对MIA的发病率、发病部位、诊断以及外科治疗进展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复杂颅内动脉瘤是指巨大、宽颈、梭形、微小、夹层及假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安全和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对于大部分复杂动脉瘤,治疗仍受到其形态的限制和复发的挑战.文章就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神经外科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诊断正确率日益提高,笔者结合近年文献对MIA的发病率,发病部位,诊断以及外科治疗进展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 (Intracranial aneurysms)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 ,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为首发症状 ,重者可出现血肿而发生脑疝 ,部分因瘤体压迫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80 %的动脉瘤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约有 1/ 5动脉瘤为多发。动脉瘤多数呈囊性 ,少数动脉瘤基地较宽 ,称宽颈动脉瘤 ,部分动脉瘤为梭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患者残废或死亡 ,幸存者仍可再出血。颅内动脉瘤如能及时确诊、合理治疗 ,绝大部分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主张积极外科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方…  相似文献   

14.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史目前仍不清楚,对这类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存在很多争论.文章回顾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史、影响动脉瘤破裂的因素、诊断和治疗的风险效益评估,旨在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诊治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治疗不同类型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液态栓塞剂治疗的23例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和出血类型(单纯出血性周围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脑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及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分布、大小和治疗方式、结果以及随访时间、方式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使用液态栓塞剂栓塞动脉瘤和(或)载瘤动脉,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部分或全部栓塞畸形团。术后3、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门诊就诊或电话形式),并于术后6个月行DSA影像随访。采用改良Raymond-Roy(RR)分级评估动脉瘤DSA随访结果[治愈(RR分级Ⅰ级,动脉瘤完全不显影)、瘤颈残留(RR分级Ⅱ级,仅瘤颈显影)、栓塞不全(RR分级Ⅲ级,动脉瘤残留)]。动脉瘤复发为动脉瘤显影较术后即刻增多。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 23例患者中,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5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5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13例(根据Redekop分型:Ⅰ型8例,Ⅱ型5例,其中Ⅱa型2例,Ⅱb型3例)。5例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载瘤动脉和动脉瘤均成功闭塞,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5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1例超选失败,余4例栓塞顺利,术后有2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术前危重,术后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出现肢体偏瘫;13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目标动脉瘤均顺利栓塞,其中动静脉畸形完全栓塞6例,不完全栓塞7例(其中栓塞后随访3例,栓塞后外科切除4例)。共3例(13.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Ⅰ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微导管超选过程中分支动脉出血,1例Ⅱb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毕拔除栓塞微导管时动脉瘤出血,1例顶叶血管畸形患者术后因微导管拔管困难而留置血管内)。23例患者中,1例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死亡,1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放弃治疗,1例血管畸形患者出院后2个月死亡,1例失访。临床随访19例,均无再出血,其中预后良好16例,预后不良3例。DSA随访15例,动脉瘤均未见复发。结论液态栓塞剂治疗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不同类型动脉瘤的安全性不同。对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如载瘤动脉为非重要功能区的供血动脉,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是安全的;对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尤其动脉瘤位于畸形团内者,栓塞同样可靠,且能同时部分或全部栓塞畸形团;对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充分评估血管条件后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青少年(年龄为15—18岁;男10例,女6例)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颅内动脉瘤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0.9%。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者8例,以肢体无力、动眼神经麻痹、外伤后鼻衄等发病者8例。共发现20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位于前循环15个,位于后循环5个;动脉瘤的部位:大脑中动脉5个,基底动脉及海绵窦内各3个,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各2个,眼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各1个。动脉瘤的直径〈15mm者13个,≥15mm者7个,其中4个〉25mm,属于巨大动脉瘤。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16例患者中,12例接受治疗:①介入治疗8例:其中5例行动脉瘤内栓塞术治疗,2例行载瘤动脉闭塞,1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置入术;②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例:其中2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行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后行动脉瘤孤立术。未治疗4例:1例治疗前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自愈;术前动脉瘤再破裂死亡1例,2例因治疗风险巨大未行治疗。9例治疗患者经平均45个月的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4~5分)结论①大脑中动脉是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巨大型、外伤性、多发性、梭形动脉瘤比例较高;②青少年颅内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部分病例需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孤立动脉瘤的方法进行治疗,预后较好;⑧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特点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似,而与成人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病人被检测发现,如何准确评估其破裂风险并适时进行外科干预成为神经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近10年来研究显示:各种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可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破裂机制及手术疗效。在体测量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较困难,基于影像学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分析成为临床研究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方法。因此,综述数值模拟研究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和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现状和进展,并强调其在临床应用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8.
正1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治疗现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2002年Lancet杂志发表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结果,显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早、中期的残死率、癫痫发病率等方面优于手术夹闭~([1])。由此确立了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目前,介入治疗已成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科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1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血管内介入法治疗,观察2组手术疗效与并发症并进行比较。预后评估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并回顾性调查分析观察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夹闭成功率为95.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9%(P0.05);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31%(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unt-Hess分级、CT Fisher分级、合并高血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手术成功率高且并发症较少,Hunt-Hess分级、CT Fisher分级、合并高血压等因素是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材料及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架植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报道支架植入后载瘤动脉的血管形态发生改变,并推测这种改变会通过相关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转归。本文对颅内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形态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预后进行综述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