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向量GARCH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国际证券市场中上海A股市场、香港市场和美国市场的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并且给出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市场均不存在单向的均值溢出效应,上海A股市场和美国证券市场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上海A股市场和美国证券市场存在波动溢出效应,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和美国资本市场融合程度的加强。  相似文献   

2.
B股与H股及红筹股之间的溢出效应与信息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向量GARCH-M模型检验了B股与H股及红筹股之间的溢出效应与信息流动.实证结果表明:红筹股对沪深市B股、H股对沪市B股的收益和波动溢出效应均显著存在,而反向的溢出效应均不显著,表明信息是从红筹股向沪深市B股、从H股向沪市B股单向流动的;深市B股与H股之间相互的收益溢出效应均存在,而波动溢出效应均不存在,信息在H股和深市B股之间的流动情况不明显;在信息流动过程中,红筹股始终处于信息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交叉上市的香港H股与内地A股市场H股板块间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问题。以收益率和波动性作为信息流动的代理变量,采集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H股指数和H股板块指数的日收盘数据,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动态条件相关二元GARCH模型进行实证检测。结果发现:收益信息由H股市场向H股板块市场单向传递,波动信息主要由H股板块市场向H股市场传递,信息传递呈现不对称性,并分别符合"国际中心"和"国内偏好"假说;H股市场与H股板块市场间的条件相关性是动态变化的,在内地A股市场引进合格的香港机构投资者后相关性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A、B股证券市场盈余信息价值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证券市场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A、B、H股市场并存的特殊市场分割体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从信息有效性角度研究我国证券市场分割,文章首先通过比较双重上市公司股价和成交量对不同会计标准的盈余信息的反应,发现了A、B股市场在信息传递、信息评价、信息反应模式上的确存在有效性差异,最后分析了造成信息有效性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概念股与国内外股市的联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和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引起国内外投资者和相关机构广泛关注,中国概念股的走势与国内外股市是否存在联动效应值得研究探讨.运用 DCC(1,1)-MVGARCH 模型对香港和美国的中国概念股指数与上证综数和深证综指以及概念股所在市场的大盘收益率的时变动态相关系数进行考察发现,香港和美国市场的中国概念股与上证综指、深证综指收益序列动态时变相关性总体较弱,但 2007 年以来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尤其是香港市场;总体而言,中国概念股与上海市场的联动程度显著高于与深圳市场的联动程度,中国概念股指数与所在市场大盘之间的动态相关性较强而且基本稳定,大大超过与中国国内大盘之间的相关性,所在市场对中国概念股的波动起主导作用;在股市暴涨暴跌的情况下,美国证券市场的中国概念股指数与A股市场的相关性突然增大.  相似文献   

6.
B股向境内居民开放引起了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它不仅影响市场流动性,股价波动率等微观行为,也影响投资者对于公司信息的判断与反应.本文研究了B股市场开放后的盈余公告效应,结论发现开放前后B股市场的盈余公告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投资者结构的变化确实影响了投资者的盈余公告效应.但B股市场的盈余公告效应仍然没有趋同于A股市场.  相似文献   

7.
全球主要股市间信息溢出的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使用线性与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不同阶段的全球主要股市间(包括美国、英国、日本、香港以及中国大陆)均值(收益)以及波动(风险)溢出效应及其变异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股市间的均值和风险溢出具有非线性特征;全球股市信息与风险联动性、互动性不断加强,传导路径也更加复杂;中国大陆股票市场在开放度、信息传导效率以及国际影响力方面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选取1993-2017年数据,以H股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CC-MVGARCH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和事件研究法等多种组合方法,考察来自新兴市场的公司上市对目的地市场发展和目的地既有上市公司影响。结果表明:第一,H股在港上市扩大了香港市场的市场规模和交易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第二,H股在港上市提升了H股与香港市场既有股票的收益相关性,以及香港市场与大陆市场及全球市场的联动性;第三,H股在港上市对既有股票的估值影响是积极的。总之,来源于新兴市场的公司上市对目的地市场和既有上市公司的综合影响是积极的,溢出效应大于"质量传染"效应和分流效应,促进了目的地市场质量提升和市场发展。本文结论有助于丰富跨境上市对目的地市场影响的研究,对于基于"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开放资本市场战略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海与伦敦期铜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向量GARCH模型考察上海和伦敦两个期铜市场间收益率波动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上海期铜与伦敦期铜市场之间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分阶段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2001年前两个市场间,仅存在伦敦期铜市场对上海期铜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而2001年后,两个市场的联系加强,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BVGARCH-BEKK模型,结合LR似然比检验和Wald检验,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采用199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和上证A股指数的日交易数据,并考虑到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这一事件可能产生的结构性影响.划分为汇改前和汇改后两个子样本区间,深入分析人民币汇率与上证A股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且在汇改前和汇改后的表现不同;汇改前表现为显著的从汇率到股市收益率的波动溢出,汇改后主要表现为显著的从股市收益率到汇率变动率的波动溢出,汇改后汇率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系有所增强.针对实证结论,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制度因素,并且得出一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作为在交易所折价交易的基金品种,封闭式基金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参与博弈。然而关于封闭式基金市场波动性的研究较少,不能很好地刻画封闭式基金市场的极端风险对证券市场条件波动的影响。为此,本文运用CGARCH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深市基金指数(封闭式基金价格指数)与开放式基金、A股、B股、仿真股指期货以及债券市场的主要指数在波动上的关联性。同时分析了极端风险对条件波动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深市基金指数的波动和仿真期指、B股、债券市场的关联性较大,具有引领仿真期指、B股、债券市场波动的实力。而中证基金指数、仿真期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主要指数对封闭式基金市场也存在部分影响。结论为机构投资者及时调整不同资产类别投资比例提供了参考。同时,也有利于国内监管部门以及投资者审慎地对待封闭式基金市场的影响力并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2.
汇率机制和股权分置改革加强了我国汇市与股市一体化程度, 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演化和几大经济危机爆发进一步增强了两个市场间的关联性。本文采用小波多分辨分析与多元BEKK-GARCH(1, 1)模型相结合方式研究了国内汇市与股市之间的波动溢出关系, 实证结果不仅表明两大市场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 还发现在不同交易周期下存在着不同的波动溢出效应, 短期来看股市向汇市有单向传递效应, 随周期变长发展为双向溢出, 其中又以汇市向股市波动溢出效应更为显著, 长期则仅有小幅度溢出效应存在于股市向汇市波动传递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股市间的互联互通是把“双刃剑”,在加强联动性的同时也扩大了风险敞口。作为中国股市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沪港通开通六年来的效果如何是业界关注的议题。本文运用滚窗VAR方法计算沪港通前后各1000个交易日期间上海、香港和纽约股市的时变波动溢出指数,进而分析两两市场之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大小、传导方向变化。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增大了沪市与香港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与美国的波动溢出效应相对减小,沪港通在加强沪、港两市联动性的同时弱化了与纽约股市的联动性;改变了沪港两市之间波动溢出效应的传导方向,由单一的港→沪溢出变为以沪市为主的双向沪←→港溢出,同时也增大了对纽约股市的溢出效应,增强了沪市的竞争力。这一结果符合经济基础假说和协同市场假说。本文的研究改进了股市间互联互通波动溢出效应程度和传导方向的测度方法,并为中国沪港通政策效果评价及进一步的国际板开设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金融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研究——GC-MSV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本自由流动、信息充分的背景下,金融市场之间受相同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会表现出协同变化的特征,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一直是经济金融界研究的热点。随机波动模型是随机微分方程的离散化表示形式,其通过一个不可观测的随机过程来描述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特征,更适合于金融领域的实际研究。本文引入GC-MSV模型对我国汇改后汇市与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汇市与股市间存在负相关的动态价格溢出效应;在人民币持续升值阶段和持续震荡阶段均存在不对称的波动溢出效应,且随时间推移波动溢出效应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5.
交叉上市对一国国内市场和国内公司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考察我国公司以A H方式交叉上市对A股市场的影响,揭示了我国交叉上市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A H交叉上市对A股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金分流效应(市场扩容)的负面影响上,分散风险效应等正面影响尚未有效发挥作用.因此,监管层在推出海外上市公司回国交叉上市的鼓励政策时,至少在短期内必须考虑内地市场对扩容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14家同时发行H股与ADR,6家同时发行B股与ADR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GARCH(1,1)-MA(1)模型,探讨ADR与原股报酬波动的外溢效应,以了解我国证券市场与美国证券市场的整合程度。结果发现,我国H股与ADR之间存在报酬波动性的双向相关性,B股与ADR之间存在报酬波动性的单向相关性。本文认为,投资主体差异、市场发展程度不同以及汇率制度是三个影响我国市场和美国市场整合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LME与SHFE金属期货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t分布的双变量EGARCH模型和日内信息传递速度模型,本文采用日数据对LME与SHFE金属期货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LME与SHFE之间的期铜市场存在双向的价格引导关系和双向的波动溢出关系,而期铝市场存在双向的价格引导关系,但并不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关系;同时,LME与SHFE之间的价格信息传递均是迅速的,一个市场的交易信息可以在日内被另一市场吸收;并且,无论在价格引导、波动溢出力度上,还是在信息传递速度上,LME市场均比SHFE市场具有更强的影响力,仍在信息传递中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姜继娇  杨乃定 《管理学报》2006,3(5):607-613
从行为金融研究的视角,利用源自“上证”(SHSE)A股市场的样本数据,检验了行业特征、市场情绪与收益波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行业特征下,具有类似的投资者行为和风险收益关系,而且均未达到弱式有效;尽管各行业板块之间的收益波动联动效应显著,但市场情绪对不同行业特征的收益波动影响仍有差异性。对管理的启示是,中国证券市场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用市场情绪套利时应考虑行业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期现货市场间信息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2000年7月10日到2006年6月30日铜期货与现货价格的日度数据,运用GARCH 模型估计了两个市场的上涨和下跌的条件 VaR,并利用基于回归的线性-Granger 因果检验,基于核函数的均值-Granger 因果检验,波动率-Granger 因果检验及风险-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期、现货两个市场间的信息溢出效应.这是首次采用基于核函数的检验统计量来研究期货与现货间的关系,由于本方法可以使用所有的滞后阶数,从而使得检验效力更强.考虑到期货市场买空卖空的运行机制,还提出了上涨 VaR 和极端上涨风险溢出两个新的概念.实证结果表明,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间存在双向的信息溢出效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从期货市场到现货市场的信息溢出要显著强于从现货市场到期货市场的信息溢出.  相似文献   

20.
从两个角度考察了亚太股市间的关系: 同期的收益( 波动) 溢出效应和跨期的收益可预 测性( 领先—滞后关系) . 首先,通过构造溢出指数和滚动窗口分析,研究亚太地区股市的同期 收益( 波动) 溢出效应,发现近二十年随着各国金融合作与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亚太地区股 市收益( 波动) 溢出效应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进一步研究中国香港对其他亚太地区股市的溢 出效应,发现中国香港股市收益溢出指数显示出其区域的领导地位及其影响力逐渐加强; 波动 溢出指数震荡幅度较大,金融危机时期呈现跳跃式变化. 结合经济、政治等事件分析,发现中 国香港股市的发展和国际区域合作会提高其溢出效应,而在危机中波动溢出效应大幅提升,社 会和政治稳定性会降低中国香港的溢出效应. 最后,通过全样本和分样本中中国香港与13 个 亚太地区股市收益的领先—滞后关系检验,发现中国香港处于领先地位. 但在全球金融危机 发生后,中国香港股市对多数亚太地区国家的影响力下降. 研究结论对人们理解国际市场之 间的风险传染机制、各国如何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如何保持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等都有 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