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直肠结肠活检或息肉切除术后即行双对比钡灌肠检查,在表浅粘膜活检或手术部位可显示环状溃疡,作者报告3例。例1,女32岁,因Crohn's病做双对比钡灌肠检查,末端回肠有一8cm狭窄区,直肠乙状结肠有4个环状溃疡,4天前做过乙状结肠镜检,直肠粘膜活检未见炎症或肉芽肿证据。例2女,66岁,因结肠癌行乙状结肠切除6个月来做随访钡灌肠检查,在肛环以上7与10cm处见2个小环状溃疡,3天前做过结肠镜检,切除2个小息肉,部位与溃疡位置吻合。例3男,77岁,双对比钡灌肠示肛环以上5cm直肠有一环状溃疡,证  相似文献   

2.
作者发现10例美克尔氏憩室并发和克隆氏病病人,8例是钡灌肠检查,2例是气钡双对比小肠结肠联合检查确诊。病人年龄19~50岁。女性8例。全部病例均有克隆氏病症状。克隆氏病均侵犯回肠末端,其中4例并在结肠的联合受累。7例切除有病变的回肠和美克尔氏憩室,1例单纯切除憩室。在这种病例中,仅1例克隆氏病侵犯美克尔氏憩室,其余病例憩室组织学检查正常。作者指出,克隆氏病和美克尔氏憩室发生在同一病例的发病率尚不清楚。复习文献大约有42例,在Bondeson手术216例中,有13例美克尔憩室并发克隆氏病(占6%)。Ekman氏剖腹探查27例克隆氏病,发现5  相似文献   

3.
盆腔肿瘤,尤其是卵巢癌,容易早期播散到腹腔,除直接侵犯乙状结肠外,常累及横结肠。作者报告四例卵巢癌及一例乙状结肠癌患者,钡灌肠检查除发现有乙状结肠浸润、狭窄外,均显示横结肠下缘多发的结节状浸润、横结肠固定、成角。CT和/或超声检查可见腹水和大网膜板状增厚。作者指出,横结肠受累的途径是盆腔肿瘤经大网膜向上转移所致。三条结肠带在横结肠上的解剖  相似文献   

4.
作者回顾性研究了11例前列腺癌侵犯直肠的双对比钡灌肠的X线征象。平均年龄69岁(55~85岁),4例经剖腹探查、6例直肠活检,1例CT扫描证实诊断。5例钡灌肠时有前列腺癌诊断,6例钡灌肠时不知有前列腺癌,疑直肠癌或直肠膀胱间隙转移。X线显示4例病变限于直肠,为环形肿块、肠管狭窄和/或针刺状固定的粘膜皱襞;7例直肠乙状结肠连接段局限性受累,但远侧直肠不受累,其中2例直肠乙状结肠连接段前壁有一直径5cm光滑的外在肿块压迹,另1例左前壁粘膜下有一不连续的2cm大的中央呈脐凹的肿块,其余4例为狭窄,狭窄处有明显的针刺状与皱襞皱起的改  相似文献   

5.
全结肠性溃疡性结肠炎的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结肠受累的溃疡性结肠炎的X线特点、材料和方法;观察了9例全结肠受累的溃疡性结肠炎,分析了X线气钡双对比灌肠造影的表现。结果:溃疡性结肠炎,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为结肠袋形消失,肠管弥漫性狭窄短缩、粘膜面正常结构消失,可见边缘模糊的钡点或钡斑,结肠轮廓是针棘状突出或出现“揿扣征”和“双边征”。缓解期见棍棒状,火柴杆状及树枝状的假息肉形成。病变呈弥漫性和连续性。全结肠受累的患者,病变多较重,多合并返流性回肠炎的表现:回盲瓣肥厚,回肠末端粘膜皱襞增粗、严重者回盲瓣变形、展开,末端回肠肠腔增宽和多发小溃疡形成。结论:全结肠受累的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病变重,可并发末段回肠的溃疡性炎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述该病例误诊前后检查过程,认为回肠末端克隆氏病小肠造影确诊率较高。方法:经钡灌肠检查,全程钡餐透视检查及小肠造影检查,最后病理证实为克隆氏病。结论:克隆氏病据发生部位不同各有其不同的检查方法,发生于结肠用钡灌肠检查或结肠镜检查。发生于小肠用全程钢餐透视检查或小肠造影检查,用小肠造影检查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作者为评价CT及钡灌肠对乙状结肠憩室炎的诊断价值,对疑有本病的住院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急性乙状结肠憩室炎实际为憩室穿孔并有粘膜、结肠周及腹膜的炎症,典型表现与急腹症相同。乙状结肠憩室炎的CT 诊断标准为局限性结肠壁增厚(75mm)伴肠周边缘不清密度增高的炎性改变或肠周脓肿。作者强调,只有看到结肠周脓肿或其他腔外炎性改变时,才应诊断为本病。该组56例中乙状结肠憩室炎27例,诊断准确25例(93%),特异性100%。余2例假阴性(7%)。29例非乙状结肠憩室炎中20例CT 作出了其他诊断。38例作钡灌肠检查,其中25例为乙状结肠憩室炎,13例非乙状结肠憩室炎。钡灌肠憩室炎阳性20例(80%),  相似文献   

8.
在脂肪泻的患者做钡灌肠检查时,尽管做了严格的结肠清洁准备,仍有过多的脂肪粘附于结肠粘膜面产生类似炎症性肠病的X线表现。患者进无脂肪饮食5天后重复钡灌肠检查,这些表现即消失。X线相示正常结肠。本文作者把这种情况称为“The fat-eucrusted colon”,意思是嵌有脂肪的结肠,并报告6个病例的临床和X线所见。 6例均有脂肪泻。其中5例临床上有慢性腹泻,粪便中脂肪排量增加,木糖,葡萄糖和乳糖耐量试验不正常,小肠粘膜活检有绒毛萎缩,临床诊断为乳糜泻。1例在手术探查时术中胆管造影及取活体组织细胞学检查诊断为硬化性胆管炎。 4例做了双对比灌肠检查,2例做常规钡灌肠检查。术前准备均采用一周低渣饮食,检查前一天进  相似文献   

9.
成人盲肠炎     
作者报告了六例发生于成人的盲肠炎。腹平片显示盲肠及右侧结肠明显的无张力性扩张,结肠袋消失,肠壁增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大小肠梗阻或反射性肠淤滞。造影检查根据病情分别采用钡剂或水溶性造影剂灌肠,典型表现为右侧结肠僵硬呈管状,结肠袋消失,还可有肠壁积气和指压征。相应的病理学改变是为肠壁增厚,粘膜多为表浅性溃  相似文献   

10.
作者试图评价插管钡灌注检查对小肠克隆氏病的诊断价值。36例皆因X线诊断小肠克隆氏病而手术,术中证实诊断正确33例;诊断错误3例,其中1例为恶性类癌,1例为慢性局部缺血,另1例为结肠克隆氏病而小肠正常。  相似文献   

11.
病例报告:患者,女,64岁,因腹泻3个月而就诊。以前无任何胃肠道病史及症状。体检来发现异常;钡灌肠前未做过乙状结肠镜检。检查前准备主要采用两袋硫酸吡啶钠清洁肠道。检查采用不带气囊的软端导管。当用充气球向肠腔内充气时,患者感到腹部不适和眩晕,并在站立位时出现虚脱。X线片证实腹腔内有多量的气体和颗粒状肠粘膜,呈轻度的结肠炎改变。虽然结肠并无过度扩张,但仍可见相当量的钡剂和气体由结肠进入回肠末端,在横结肠中段肠腔外有一不随体位变动的固定钡池,提示钡剂进入浆膜下层。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结肠炎伴乙状结肠癌2例报告描述二例远端梗阻性肠癌伴缺血性结肠炎,当钡剂灌肠显示有一段结肠缺血表现时,应考虑合并远端肿瘤可能。病例1,63岁,男性,门诊病人,诉三个月来大便习惯改变和便血。无其他不适,未服药物,体检无异常,乙状结肠镜检正常。申请钡...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道1例22个月小儿,由少见的腺肌瘤样错构瘤致回-回型肠套叠。临床表现为腹绞痛和呕吐3天。体检腹胀,肠鸣音亢进、反跳痛、触痛。仰卧位、立位腹部平片示肠梗阻,小肠扩张并有气-液平。钡灌肠结肠正常,但所见回肠粘膜水肿,钡剂返流至回肠末端显示环形、跳跃状充盈缺损,符合回-回型肠套叠。升高钡袋加压未能复位。剖腹探查示回-回型肠套叠,且见粘膜下或浆膜下肿块。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4例回肠和结肠克隆氏病,在食管发现鹅口疮溃疡。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为24~40岁。3例以腹泻症状为主,1例有吞咽困难。回肠和结肠的克隆氏病均得到证实。行食管双对比造影发现溃疡的X 线表现较特殊,呈小的钡斑,直径  相似文献   

15.
乙状结肠扭转较常见,但伴有缺血性结肠炎的乙状结肠扭转却很少见。可能由于药物治疗对缺血性结常炎的效果较佳,而扭转的乙状结肠能自行复位,加上此病进行钡剂灌肠较少,因而诊断不明。有文献报告的共11例,包括作者两例。发病年龄从42岁到81岁,男性略高于女性,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主要为便血、发热,白血球增高,腹部平片显示典型的乙状结肠扭转表现:闭攀肠曲充气扩张,肠壁及粘膜增厚,钡灌肠显示乙状结肠呈螺旋状扭转,当扭转的肠曲自行复位后,此时钡剂灌肠可见乙状结肠有狭窄节,伴有细小的溃疡,甚至可以有指压迹现象,肠曲粗细不均,粘膜皱襞增粗等表现。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乙状结肠,3例发生于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颗粒状小肠粘膜X线表现为0.5至1mm大小的圆形(偶为多角形)弥漫性网状透光影,切线投影表现为结节状或毛刷状改变。以往文献认为颗粒状小肠粘膜是克隆氏病的征象,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炎性征象合并存在,这一征象可作为克隆氏病的早期X线诊断依据。作者指出,颗粒状小肠粘膜亦可见于小肠的其他疾病,如放射性肠炎、胰高血糖素瘤,失蛋白性肠病、小肠缺血等。作者分别报告了每种病变的具体病例。在克隆氏病中,可出现于炎性病变区亦可见于切除术后的正常肠管。病理证实颗粒状小肠粘膜是小肠绒毛增粗的表现,是水肿、增生、杵状变、融合、上皮桥形成的结果。颗粒状小肠粘膜的显示尚与多种技术因素有关。因此作者指出颗粒状小肠粘膜是一种代表小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胃癌大肠转移的X线钡灌肠表现。方法:104例胃癌入院术前检查发现结肠转移或胃癌术后转移入院治疗的病例。分析钡灌肠初次发现大肠转移征象的年龄、发现胃癌原发病变距初次发现大肠转移的间隔时间、转移病变的发生部位和病变造成的X线钡灌肠图像上的肠管变形和粘膜面的改变。结果:104例胃癌结肠转移,男67例,女37例。胃癌术前检查中发现结肠转移者32例,术后发现的大肠转移中,多数转移发生在手术后3年内(占91.3%)。胃癌原发灶的肉眼形态BorrmannⅢ型(28例)和BorrmannⅣ型(65例)者占89.4%,组织学中以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为主要成分者占91.3%。X线钡灌肠检查显示大肠转移的好发部位为横结肠(80),其次为直肠(50)。转移灶可累及多节段肠管,其中横结肠中1/3段(47),横结肠左1/3(44),横结肠右1/3(39)和直肠腹膜返折之上(39)。X线显示肠管单侧变形者227处,双侧变形者96处。黏膜面表现为梳齿状黏膜纹聚集改变253处,颗粒结节状改变23处,外压性改变20处,弥漫性改变62处。结论:胃癌大肠转移的好发部位为横结肠和直肠,结肠黏膜面的梳齿状黏膜纹聚集为胃癌大肠转移的主要X线钡剂灌肠表现。  相似文献   

18.
钡灌肠与内窥镜是克隆氏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传统研究方法,但它只能评估肠粘膜表面病灶。目前的US能见到肠壁增厚和分层。作者以US检查36例CD和28例UC,年龄13~70岁。病例均经钡检和内窥镜活检证实诊断,另有50例无肠病者作对照。检查者事前不知病情。采用3.5MHz弯曲线阵扫描器。无需特殊准备如空腹、注射造影剂或注水入肠内。病人取仰卧位,全腹均作纵和横切面扫描,全部检查需15分钟。肠壁超过4mm则考虑为病理性,注明部位、长度和壁分层。其他病理发现如肠袋消失,蠕动减弱和可压性减小,US发现与钡检和内窥镜检查比较。为确定  相似文献   

19.
结肠气囊肿症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气囊肿症较少见 ,我院遇到 1例 ,经手术病理证实 ,现报告如下。患者 女 ,5 6岁 ,主因腹胀伴大便干燥半年就诊。近 1月来症状渐加重 ,伴大便次数减少 ,无血便。查体 :腹平坦 ,下腹压痛 ,未触及包块。肛诊无异常。结肠逆行钡剂灌肠造影 ,见乙状结肠多发大小不等 ,透亮的结节状充盈缺损 ,轮廓光滑 ,呈“葡萄串”状 ,大者约 1.8cm× 1.5cm ,粘膜像显示更为清晰 (图1)。X线初步诊断 :结肠息肉病。纤维结肠镜检查 :乙状结肠腔狭窄 ,粘膜表面可见密集分布 0 .7cm× 1.5cm大小的半球形隆起 ,表面光滑 ,基底部观察不清。印象 :结肠息肉…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导3例胶原病,就其结肠改变加以论述。主要结肠所见:广口憩室、结肠袋消失,张力低下,肠气囊肿,溃疡及穿孔等。广口憩室发生于肠系膜对侧、为最早期改变。主要见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有时也见于皮肌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肠袋消失多发生于横结肠、主要见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也有发生于皮肌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报告。肠壁内气体呈囊状气肿状表现。有时可以引起气腹。常见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在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时,因肠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