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最佳美容效果的翼状胬肉切除方法。方法将本院住院接受翼状胬肉切除和结膜瓣转移手术的病人206例(263眼)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92例(120眼),接受翼状胬肉根治手术,即翼状胬肉切除和结膜瓣转移术联合球筋膜广泛切除和翼状胬肉残留的球结膜尽量切除术;B组114例(143眼),仅翼状胬肉切除和结膜瓣转移术,手术后随访24个月,统计翼状胬肉术后美容效果差的(复发和再生长)眼数的发生率,以观察美容效果。结果 A组美容效果差的眼数为17,发生率为14.17%;B组美容效果差的眼数为87,发生率为60.8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9.45,P<0.005)。结论翼状胬肉根治切除手术的美容效果明显优于仅翼状胬肉切除和结膜瓣转移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带蒂结膜瓣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对翼状胬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患者(78眼)随机分为A(39例)、B(39例)两组,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4个月~12个月,A组有9只眼复发,B组有2眼复发,与A组相比,复发率B(5.13%)组极显著低于A(23.08%)组(P〈0.01)。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用于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切除翼状胬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色甘酸钠对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以为术后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4例(70眼),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8例(41眼),对照组26例(29眼);两组患者均行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确当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给予色甘酸钠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复发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翼状胬肉复发1例,复发率2.4%;对照组翼状胬肉复发8例,复发率27.6%;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膜切口与角膜创面愈合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有4例浅层点状角膜炎。结论对于行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色甘酸钠治疗能够有效预防翼状胬肉复发,具有安全性高、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带蒂结膜瓣移植联合曲安奈德应用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26例137眼,均行翼状胬肉切除术合并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75例81眼):术后8d拆线时给予结膜下曲安奈德5mg注射;B组(51例56眼):对照组.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至5年,A组复发率为4.9%(4/81),B组复发率为23.2%(13/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带蒂结膜瓣移植联合曲安奈德应用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较低,手术简单易行,费用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治疗翼状胬肉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就诊的40例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翼状胬肉切除+结膜瓣转移)和对照组(翼状胬肉切除)各2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修复时间和角膜干凹斑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治疗翼状胬肉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李萍 《现代保健》2013,(21):39-40
目的: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观察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将患者分为3个治疗组,分别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应用MCC术、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进行手术,观察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第一组8例治愈,6例复发;第二组24例治愈,4例复发;第三组57例治愈,1例复发。结论: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进行翼状胬肉治疗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后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方法对40例48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23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0.2mg/mLMMC,B组20例25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双向带蒂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两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电脑验光仪检查,记录术前术后测得的角膜散光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比术前均有明显下降,且随时间延长,下降变化趋于稳定,差异均存在相关性(P<0.05);②两组相比,A组术后角膜散光度的变化,均比B组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翼状胬肉手术可降低角膜散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0.2mg/mLMMC术式能显著减轻术眼的角膜散光,促进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回顾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探讨分析该种手术方式对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的疗效.方法 对102例121眼的翼状胬肉行广泛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结果 术后随访8~36个月,3例术后早期出现点状浅层角膜炎,移植瓣全部存活,未发现胬肉复发病例.结论 合理地在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并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能够非常有效地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的不同术式,如经典翼状胬肉切除与逆向翼状胬肉切除并带蒂结膜瓣角巩缘转移遮盖术的术后刺激症状消退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及其对术后胬肉的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对48例52眼行经典翼状胬肉切除术(对照组)及23例33眼翼状胬肉行显微逆向切除并带蒂结膜瓣角巩缘转移遮盖术(治疗组)的患者进行观察,观察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消退时间、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并随访2个月~3年.结果 治疗组术后第2天角膜创面光滑,大部分被上皮覆盖,覆盖巩膜的结膜瓣轻度水肿充血,无缺血表现, 术后第5天角膜创面完全被上皮覆盖;对照组术后第2天角膜创面粗糙不平,只有少数眼有部分上皮生长, 术后第5天角膜创面大部分被上皮覆盖.术后角膜刺激征5天内消失的治疗组占82%(27/33), 对照组占23%(12/52 ), 持续超过7天的治疗组占6%(2/33); 对照组44%(23/52), u检验结果 , 2组对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逆向翼状胬肉切除并带蒂结膜瓣角巩缘转移遮盖术操作方便, 术后刺激症状轻, 角膜创面恢复快, 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16例132眼,随机分为两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A组,59例67眼);单纯胬肉切除加自体结膜移植术组(B组,57例65眼),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A组)治愈率高于单纯胬肉切除加自体结膜移植术组(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切口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以下简称小切口组)和传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以下简称传统切口组)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收集哈尔滨爱尔眼科医院2011年8月~2011年10月在角膜眼表科就诊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60例(100只眼),其中30例(52只眼)为小切口手术组,另30例(48只眼)为传统手术组,小切口手术组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结膜切口大小小于3mm×3mm,传统手术组切口大小大于5mm×5mm。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恢复时间,患者不适感,复发率,并发症等。结果半年后,小切口组0眼复发,复发率为0%。传统切口组2眼复发,复发率为4.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2.208,P>0.05)。手术时间:小切口组短于传统切口组(t=23.7,P<0.05)。恢复时间小切口组短于传统切口组(t=7.89,P<0.05)。2组手术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χ2=2.208,P>0.05)。结论 2种手术方式复发率无差异性,但是小切口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时间短,不适感轻,明显提高手术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郭龙  李淑珍  冀哲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073-3074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显微逆行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的有效性。方法回顾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行翼状胬肉显微逆行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的66例(79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选用同时期行单纯胬肉切除者59例(68眼),用x2检验分别对两组不同时间的有效性比较。结果翼状胬肉显微逆行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组:66例(79眼)随访6-36个月,9眼复发,复发率11.39%,其中术后3个月复发者1例,1眼(1.26%);3例,4眼(5.06%)术后6个月-1年复发;1年后复发者3例,4眼(5.06%)。单纯胬肉切除组:59例(68眼)随访6-36个月,31眼复发(45.59%),其中术后3个月复发者10例,15眼(22.06%);10例,12眼(17.69%)术后6个月-1年复发;1年后复发者11例,14眼(20.59%)。结论翼状胬肉显微逆行切除加羊膜移植术与单纯胬肉切除术相比,可增加胬肉术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翼状胬肉改良术式联合自体带蒂球结膜瓣转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翼状胬肉改良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球结膜瓣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35例(40眼)。术后观察3~18个月。结果:39眼(97.5%)治愈;1眼复发(2.5%)。结论:翼状胬肉改良术式联合球结膜瓣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有效、简单易行,且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翼状胬肉广泛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或/和丝裂霉素C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笔者采用联合手术治疗的连续性的翼状胬肉患者共259例(297眼),其中原发性胬肉193例(227眼),复发性胬肉66例(70眼)。按原发性或复发性翼状胬肉和手术方式共分6组:原发性胬肉分为:A组(对照组)单纯广泛切除35例(42眼);B组广泛切除+丝裂霉素C(MMC)26例(30眼);C组广泛切除+羊膜移植(AMT)90例(105眼);D组广泛切除+MMC+AMT 42例(50眼)。复发性胬肉分为:E组广泛切除+AMT 40例(43眼);F组广泛切除+MMC+AMT 26例(27眼)。追踪观察最短1年,最长8年。结果①复发率:A组10眼复发(23.8%),B组3眼复发(10.0%),C组7眼复发(6.7%),D组2眼复发(4.0%),E组6眼复发(13.9%),F组3眼复发(11.1%)。A组与C组(2=10.38,p<0.01),A组与D组(2=8.68,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并发症:睑球粘连1眼;全部联合应用MMC的病例中巩膜缺血改变(较苍白)9眼,未发现角膜溃疡、巩膜溶解与溃疡、虹膜炎与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③术后视力:比术前视力提高1~2行者86眼(29%),提高3行以上者80眼(26.9%),与术前视力相同者121眼(40.7%),视力下降者10眼(3.4%)。结论翼状胬肉广泛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和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或单独联合羊膜移植能有效地降低原发性胬肉术后复发率,对阻止复发性胬肉术后再复发同样有效;原发性胬肉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也有一定的阻止复发作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121例132眼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2例4眼术后8个月复发,3例3眼术后13个月复发,复发率5.3%。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能有效降低术后的复发率,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角膜源干细胞移植术和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取30例翼状胬肉患者,切除胬肉后分别实施角膜源干细胞移植术和结膜瓣移植术,观察术后患者的角膜愈合、角膜源处新生的血管和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种移植术患者在术后三天内的临床表现并无较大差异。实施角膜源干细胞移植术的患者其创面恢复所需时间更短,实施结膜瓣移植术的患者出现较明显的局部充血水肿现象且其角膜修复所需时间更长。结论:从长远来看,角膜源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术后不易产生干涩情况,且复发率较低,治疗效果优于结膜瓣移植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手术效果。方法:以74例(86只眼)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中存在少数分离困难的现象。术后78只眼痊愈,8只眼复发。62只眼视力不变,18只眼视力上升,6只眼视力下降。2只眼出现重度混浊。结论: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下,术中翼状胬肉分离较易,术后痊愈效果良好,有效控制了术后视力不佳现象和术后角膜中央区上皮下4mm直径的混浊现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