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心病患者生命质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心病患者(肺心病组),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慢阻肺组)的生命质量(QOL)评分比较,两组呈显著差异。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性百分比(FEV1/FVC%)与肺心病患者QOL的各项评分,均呈显著相关性。6分钟距离仅与QOL的总均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社会活动情况评分相关,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通过QOL测评,不仅可反映肺心病患者病情轻重和影响,同时也说明积  相似文献   

2.
郭英霞 《医学信息》2005,18(4):388-38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一直较高。同时由于这类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加强COPD患者的健康指导,对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俊伟 《医学信息》2008,21(10):1847-1848
目的 建立完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病人的健康教育路径.方法 随机将病人分成2组,每组46例.对照组46例病人采用按常规医嘱进行护理,观察组46例病人采用制订好的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护理,观察2组病人症状缓解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及病人满意度有无差异.结果 观察组病人症状缓解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健康教育知晓率及病人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有了显著提高.结论 对AECOPD患者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可提高治愈率和病人的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 ,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 (QualityOfLife ,QOL)的变化。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WorldHealthOrganizationQualityOfLifeBrefQuestion naires ,WHOQOL -BREF)和COPD患者QOL评估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 (Self -RatingDepressionScale ,SDS)对 10 2名COPD患者进行调查 ,同时选择 2 0 4人做 1:2配对分析。结果 :WHOQOL -BREF的总评价分、生理领域分、心理领域分、COPD生存质量评估表的总均分以及SDS的总标准分均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石雪颖 《医学信息》2009,22(10):2160-216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其患病率有逐年上升之势,对社会经济和人民健康都造成巨大的负担。近年来随着COPD研究的日益完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锻炼及营养支持已成为治疗COPD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康复治疗可以减轻COPD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COPD)患者按出院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出院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居家护理方法,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干预,采用COPD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抑郁、焦虑及生活质量总均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居家护理能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牛慧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9):1614-1616
目的:研究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赋能健康教育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riarydisease,COPD)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23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A组(n=59,常规护理干预)与B组(n=60,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赋能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6min步行距离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干预后FVC、FEV1及FEV1/FVC值均明显增高,且B组上升更为显著(P<0.05).且B组干预后自我效能感、6min步行距离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优于A组(P<0.05).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赋能健康教育干预在COPD患者康复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治疗COPD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COPD的临床护理记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遵医依从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附加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遵医依从性发现,实验组状况均有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消除其负面情绪,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提高治愈率,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9.
史静 《医学信息》2019,(15):182-184
目的 研究家庭护理干预对提高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18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庭护理干预,两组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时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依从性,出院3个月时两组复发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工作情况评分均高于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出院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理饮食、坚持氧疗、用药依从、情绪稳定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8.88%,低于对照组的3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护理干预可提高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有效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方法:60例患者个人资源询问表进行问卷评分,并与6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COPD患者社会支持评分低于对照组,年龄,病程和通气功能与社会支持评分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重视COPD患者的社会支持干预有利于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1.
许俊 《医学信息》2018,(22):118-120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对比,旨在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2例为AECOPD患者,对照组40例为COPD合并CAP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以及PCT、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咳脓痰、精神差、发热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FEV1、FVC、FEV1/FVC分别为(64.15±7.26)ml、(62.85±7.29)ml、(62.03±5.54)%,均高于对照组的(52.51±5.75)ml、(50.85±6.74)ml、(52.34±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T和CRP分别为(0.52±0.07)ng/L和(21.51±1.35)mg/L,均低于对照组的(0.97±0.08)ng/L和(40.05±1.57)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与COPD合并CAP患者相比,临床症状发生情况较少,肺功能较好,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测,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临床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非同期病例收集方式,共收集594例,其中干预组317例,对照组277例。干预组患者接受社区临床干预模式,并定期进行回访。观察两组患者COPD急性发作人数,急性发作者发作次数,干预前后肺功能变化(FEV1,FEV1%)。结果干预组1年内共96例急性发作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对照组共158例急性发作自行到上级医院治疗,两组经统计学分析,<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OPD急性发作患者发作次数比较,<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随访一年前后肺功能(FEV1,FEV1%)组内比较比较,*=0.00(tFEV1(干预组)=18.78,tFEV1%(干预组)=57.85,tFEV1(对照组)=3.19,tFEV1%(对照组)=21.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随访1年后肺功能组间比较,#P=0.00(tFEV1=13.96,tFEV1%=32.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临床干预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减轻上级医院负担而言,都具有积极的临床效应及社会效应,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期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年龄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测量其体质量及身高并检测其肺功能。比较营养不良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4)、超重组(24≤BMI<28)、肥胖组(BMI≥28)患者肺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4岁),同样方法比较这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状态;检测BMI和年龄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营养不良组和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相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 second, FEV1%)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和超重组、肥胖组相比,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组与超重组、肥胖组相比,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的比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和超重组、肥胖组相比,FEV1/FV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EV1/FVC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和BMI呈正相关(r=0.22, P<0.01)、FEV1/FVC和BMI呈正相关(r=0.29,P<0.01),年龄和FEV1%无显著相关性(r=-0.12,P>0.05),而年龄和FEV1/FVC呈负相关(r=-0.17, 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FEV1/FVC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和年龄均存在相关性,而体质量指数对FEV1%的影响不及对FEV1/FVC的影响,年龄对FEV1%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分子遗传学改变,将有助于及早确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将来更好的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综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发病因素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分子遗传学改变,将有助于及早确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将来更好的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免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现居当前疾病死亡原因的第4位.据预测,到2020年,COPD将成为全球范围主要死因的第3位.COPD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而气流受限与小气道、肺泡对有害颗粒、气体产生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2004年Hogg等~([1])研究发现:COPD的病程与气道壁的厚度、小气道管腔内炎性渗出物量强相关.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由基因-环境交互作用而致病,目前COPD拟临床研究大多是采用诱发性动物模型。动物选择根据实际需要以鼠、猪和灵长类动物为主。造模方法主要是将可诱发COPD的危险因素,强加于动物以诱导COPD的发生。造模时间的长短则与诱因的性质和暴露量密切相关。模型建成后主要从肺功能、肺部病理改变等方面,并采用血清炎症因子、细胞因子检测等手段对模型进行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尚有待进一步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主观幸福感现状,探索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164例COPD住院患者进行测评,并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果①164例患者中,主观幸福感低于常模平均值者106例(64.63%);男性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低于中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37,P0.001),女性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与中国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2,P=0.353);②病情、经济压力和自评健康状况是影响患者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结论 COPD患者主观幸福感较低,社会及家庭应给予其足够的关怀和支持,并重视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价患者用药前后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测量心理状况,将总分值分别大于10和12分判定存在轻中度焦虑、抑郁症状的COPD患者共53例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29例)及对照组(24例),治疗4周后再检测患者COPD的各项指标并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价生活质量,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记录药物副反应。结果①在53例COPD患者中有抑郁症状20例(37.74%),焦虑症状22例(41.51%),抑郁及焦虑症状并存11例(20.75%);②30例男性COPD患者中表现抑郁症状为40.0%(12/30),焦虑症状为43.3%(13/30);23例女性COPD患者中有抑郁症状34.8%(8/23),焦虑症状为39.1%(9/23),两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OPD患者治疗前后HAMA及HAMD评分比较:服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前后各阶段的HAMA、HAMD总分下降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FEV1占预计值及FEV1/FVC(%)均有明显改善(P<0.05),生活质量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能改善COPD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较少,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探讨同步悬空俯卧位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情况的影响。方法 2009年6月至10月本院门诊就诊的12例稳定期COPD患者,在人工呼吸床上随机采用仰卧位、悬空俯卧位、托平俯卧位、同步悬空俯卧位4种不同体位,每个体位观察10 min,通过NICO无创心肺功能监测系统连续测定患者在不同体位时的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一般生命体征和呼吸频率、潮气量、肺泡潮气量、生理无效腔(Vd/Vt)、吸气峰流速(PIF)、呼气峰流速(PEF)等呼吸动力学指标。根据患者的肺功能按美国胸科协会(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制定的肺功能共同指南标准划分不同阻塞程度,并分析存在通气功能障碍患者的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等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4种体位对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无明显的影响。呼吸频率在4种体位中由慢至快呈现同步悬空俯卧位<仰卧位<托平俯卧位<悬空俯卧位的趋势[(14.8±3.2)次/min<(17.6±4.5)次/min <(18.4±3.4)次/min<(19.5±3.4)次/min,均P<0.05],潮气量和肺泡潮气量由高至低呈现同步悬空俯卧位>仰卧位>托平俯卧位>悬空俯卧位的趋势。生理无效腔、PIF、PEF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重度和5例极重度阻塞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潮气量在各体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呼吸频率则在同步悬空俯卧位时最低,分别为(15.3±1.8)次/min、(16.6±1.8)次/min,且与悬空俯卧位时的呼吸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4±3.4)次/min、(21.4±3.6)次/min,均P<0.05]。结论 同步悬空俯卧位与其他两种俯卧呼吸体位一样,经短时间观察是安全稳定的,同步悬空俯卧位显著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增加潮气量。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情况下,对潮气量的影响不明显,但仍能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