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万贤国 《中国激光》1981,8(9):59-60
激光对生物有机体能产生光效应、热效应、光压效应和电磁场效应等多种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用激光进行了诱变育种的尝试,有了初步的效果.但是由于激光用于诱变育种的历史很短,对于激光波长、照射剂量、品种特性等因子与诱变频率的关系尚研  相似文献   

2.
激光诱变技术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阐述了激光诱变技术的机理,介绍了激光诱变技术在农业育种、微生物育种和其他生物育种方面的应用成果,提出了激光诱变技术在生物育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缬氨酸产量,以一株产L-缬氨酸的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BFS为出发菌株,通过He-Ne激光诱变育种,分别设置不同的诱变强度和时间,确定最佳诱变条件为照射功率15 m W、照射时间20 min。对发生正突变的菌株进行L-缬氨酸耐受性筛选,得到的突变菌株产酸量提高了25.50%,并且该菌株可稳定遗传至少10代。激光诱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生物育种技术,低剂量激光辐射更有利于菌株诱变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缬氨酸产量,以一株产L-缬氨酸的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BFS为出发菌株,通过He-Ne激光诱变育种,分别设置不同的诱变强度和时间,确定最佳诱变条件为照射功率15 m W、照射时间20 min。对发生正突变的菌株进行L-缬氨酸耐受性筛选,得到的突变菌株产酸量提高了25.50%,并且该菌株可稳定遗传至少10代。激光诱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生物育种技术,低剂量激光辐射更有利于菌株诱变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激光诱变桑黄菌原生质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桑黄菌原生质体进行He-Ne激光诱变处理,经过3代筛选,筛选出了5株变异菌株JS1至JS5。5株变异菌株多糖发酵产量比出发菌株均有所提高,多糖含量也都发生了变化。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变异菌株酯酶同功酶图谱发生了变化;传代培养表明变异菌株遗传性较稳定;正变异率估算表明He-Ne激光诱变桑黄菌原生质体正变异率较高,适宜用于桑黄菌原生质体诱变。  相似文献   

6.
激光对红曲霉的诱变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洪智勇  毛宁 《激光杂志》2002,23(5):53-54
本文报道了以红曲霉No.20549为出发菌株,采用Nd:YAG激光进行诱变处理,筛选获得洛伐他汀产量为1.78mg/g的高产突变株T20013。经过激光辐照,出发菌株的生理生化代谢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激光诱变技术是方便、实用、效果明显的一种新型的微生物选育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三种激光对小麦萌动种子的诱变效应,着重观察激光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考查了不同激光对植株数量性状的影响;比较分析了脂酶同功酶在酶谱上的差异及细胞微核率的差异;调查了 L_2穗、粒、重的变异率,为寻找诱变效果较好的激光种类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8.
用激光和γ射线处理高梁培养细胞得到满意的诱变效果;用培养细胞作诱变材料,效果优于用种子或其它器官;激光诱变效果优于γ射线;N_2分子激光优于He—Ne激光。  相似文献   

9.
激光对动物和植物的遗传物质均有诱变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实验所证实。我们从1975年开始,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结合进行了激光诱变育种。经十多年的探索,得出激光处理大豆种子其后代能产生变异。不同品种,不同光源和同一光源的不同剂量产生变异的程度不同。变异类型是:生育期缩短;植株矮化、粗壮;无限结荚习性变成有限结荚习性;荚粒数增多;百粒重增大;品质变优;抗病  相似文献   

10.
激光能够诱发作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已为大量试验所证实。但是激光诱发的变异谱怎样,目前国内则尚未报导,而这是诱变育种工作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1975年起,我们曾用He-Ne、CO2、钕玻璃三种激光器对水稻广陆矮4号干种子进行了诱变处理,然后对L2代21865个单株逐株进行了可见变异的观察和统计。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1.
从2001年开始,连续两年用激光辐照加电场、磁场激发对滇“三角大香糯”进行了育种研究和各生育期的田间试验观测,并得到了一些有较优变异的稻种。用喇曼光谱分析和量子力学方法对稻种的变异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激光诱变滇"三角大香糯"的遗传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 0 0 1年我们用He -Ne激光辐照加电场、磁场激发对滇“三角大香糯”进行了育种研究〔1〕,并得到了五株有较优变异的稻种 (第 1代M1 )。 2 0 0 2年我们种植了这五株稻种 ,并进行了各生育期的田间试验观测。分析了诱变滇三角香糯育出稻种的遗传性质  相似文献   

13.
空间碎片的存在使空间环境日益恶化,已影响到空间活动的安全。国际上很多国家开展了空间碎片探测技术的研究,空间碎片激光测距技术成为一种新的探测手段。首先,概述了国内外空间碎片激光测距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其次,在成功获得空间碎片激光测距回波的基础上,研究了激光测距数据联合测角数据单站定轨的方法,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定轨精度优于单纯光学测角数据定轨的精度。最后,提出一种利用空间碎片激光测距误差来初步测定空间碎片尺度的方法,并分别通过地面靶激光测距实验和空间碎片激光测距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空间碎片尺度测定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海涛  汤儒峰  李祝莲  李语强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0,49(8):20190561-1-20190561-10
阵列探测技术对回波信号及其微弱的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探测成功概率。针对这一崭新的激光测距技术,文中研究了基于阵列探测技术的激光测距数据预处理方法。在常规卫星激光测距数据预处理方法基础上,针对阵列超导探测器特点,结合地靶测量方法和多高斯拟合及互相关分析方法,实现了多通道激光测距数据的通道间的时间偏差修正;利用泊松统计分析、循环拟合滤波等方法,实现了多通道激光测距数据的自动识别、数据拟合等。目前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4×4阵列激光测距试验平台试验中,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精度的空间碎片观测数据对航天器碰撞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激光测距技术是目前空间目标距离测量中精度最高的一种技术,但大多数空间碎片上并未携带角反射器装置,激光测距回波信号较弱。阵列探测技术可以提高回波信号较弱的空间碎片激光测距探测成功概率,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15年开始开展基于阵列探测技术的激光测距试验,2017年成功将阵列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和多通道事件计时器等阵列探测技术应用于激光测距试验系统中,分别在2017年3月和2018年3月的激光测距试验中,成功采集2×2和4×4阵列激光测距数据。其中探测到最小目标为轨道高度约1 000 km、大小为雷达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 ) 0.045 m2的空间碎片;探测到最远目标为斜距约5 000 km、大小为RCS 18.25 m2的空间碎片。  相似文献   

16.
钠信标激光器与钠原子间的耦合效率是其性能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为对钠信标激光器的激发效率实现精确测量,在云南丽江1.8 m望远镜上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激光钠信标测光系统,该系统由钠信标激光器、激光中继光路和激光发射望远镜、钠信标接收望远镜、钠原子激光雷达、大气视宁度测量仪等组成。自2011年以来利用该系统对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 W级百微秒脉冲激光器所产生的钠信标进行了相应的测量标定,成功得到了半高全宽最小为3'(对应到90 km高度处为1.3 m)的钠信标图像,并测量了在不同的出光功率、偏振状态和中心波长下钠信标的回光结果。实验中分析了滤光片、CCD量子效率曲线等在对钠信标测光时的影响,对所产生的钠信标回波光子数进行了精确标定,并提出了一种钠信标V星等的计算方法;在19 W出光功率,圆偏光状态下获得了最亮的钠信标,其在大气层上空的光子数流量为9.55106 photonss-1m-2,对应7.4 V星等。  相似文献   

17.
李鹏飞  翟东升  李祝莲  李语强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2,51(8):20210732-1-20210732-8
深空激光测距受距离遥远、大气损耗等因素影响,地面站接收到的回波光子数非常稀少,因此,研究增加回波光子数的方法对提高系统测距成功概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在云南天文台1.2 m望远镜激光测距系统发射光路中增加摆镜,通过快速高精度控制激光光束传播方向的方法搜索回波光子数较多的指向位置。首先设计了摆镜扫描系统,然后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模拟系统出射光束偏转角度和能量分布随摆镜偏转角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利用摆镜进行搜索的效果,最后对测距卫星进行实际观测试验。测量得到系统使用的二维摆镜的最小分辨率为0.2″,经激光发射系统扩束后,可以实现最小0.005″的搜索步长,控制频率在100 Hz以上。实际观测结果表明,使用摆镜提高回波率的方法是有效的,并且目标轨道高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因此可应用于深空目标激光测距系统。  相似文献   

18.
激光参数对激光激发超声信号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激光参数对激光激发超声信号的影响.研究中首先理论分析激光激发超声过程中,激光参数对激发超声信号的影响.同时,设计并搭建一种激光激发超声的实验装置,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结果.该实验装置应用脉冲激光配合光衰减结构对被测目标激发产生超声波,通过超声探头实现激光超声信号的探测.实验中以铝板为检测对象,对激光脉冲能量和照射光斑大小对激发超声信号的影响进行实验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可得出照射光斑直径与激光能量会直接影响入射激光功率密度,从而影响激发超声的幅度.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of a series devoted to theoretical studies of photon fluctuations in the light output of semiconductor injection lasers. Statistics on laser photon fluctuations are collected by means of a simulation of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laser based on numerical solutions of noise driven laser rate equations. This first paper in the series introduces the noise driven rate equations for a single-cavity laser, explains the method used for their numerical solution, and discusses some approximate analytical results. The second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photon counting statistics for the single-cavity laser collected from numerical solutions of the time dependent equations. Additional papers in this series will concentrate on coupled-cavity and distributed feedback lasers. Comparison of these statistical results will show clearly the advantage of coupled-cavity and distributed feedback laser designs over conventional single (Fabry-Perot) cavity injection lasers.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水稻矮缩病毒(RDV)不同分离株侵染寄主植物的细胞病理学变化,验证RDV部分基因差异是否引起致病性差异,本文应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比较观察RDV云南分离株和浙江分离株侵染水稻的细胞病理.结果显示,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呈条带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侵染中心.在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周围,相邻细胞不同程度地病变,叶绿体膜系统消失,部分叶绿体中含有病毒颗粒,线粒体残体及细胞质中有分散或聚集的病毒粒体,细胞核中未见病毒粒体;离侵染中心较远的细胞中亚细胞结构较完整.RDV浙江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部分细胞充满病毒粒体,无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其他细胞病理特征与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相似.这些结果表明,RDV不同分离株侵染寄主植株的细胞病理特征无显著差异,对其致病性的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