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脊柱原发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MRI特征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脊柱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X线诊断、临床证实的 4 8例脊椎原发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MRI表现 .结果 共 82个椎体表现为压缩变形 ,其中凹陷形 4 1个 ,楔形 31个 ,扁平形 10个 .矢状位T1WI5 2个椎体表现不同类型的低信号 ,30个椎体未见异常信号 .结论 脊柱原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 ,是临床诊断的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 ,能准确地与恶性肿瘤所致的椎体病理性骨折鉴别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临床上区分新鲜或陈旧骨折决定了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没有相关检查设备的医院以及M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全身骨扫描有禁忌证的患者,寻找一种可以鉴别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性质的简便快速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对比分析椎体CT值与MRI鉴别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致性,探讨应用椎体CT值诊断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住院且具有完整MRI、CT检查资料的患者40例,年龄55-89岁,平均(74.63±9.71)岁。根据MRI影像明确椎体骨折性质:MRI压脂像出现骨髓水肿像的高信号影诊断新鲜骨折;椎体形态楔形变化但压脂像未见信号异常则诊断陈旧骨折。对相应椎体及上下邻椎分别测得椎体CT值,目标椎体CT值明显高于邻椎CT值诊断为新鲜骨折,目标椎体CT值与邻椎CT值无明显差异诊断为陈旧性骨折。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MRI与椎体CT值判定的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的一致性。结果与结论:(1)40例患者共累及55个椎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柱矢状位参数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民航总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8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为单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和多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术前均行X线、MRI/骨扫描检查,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测量脊柱Cobb角以及C7铅垂线与骨折椎体的距离(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7 plumb line and the fracture vertebra,DSVA).两组患者均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 单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术前和术后VA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术前和术后VA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和多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术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和多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术后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和多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脊柱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和多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的DS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矢状位参数Cobb角和DSVA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治疗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取得最佳临床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脊椎压缩性骨折的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椎压缩性骨折临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74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和MRI影像资料。MR扫描使用GE 1.5T机器,检查序列包括平扫TIWI、T2WI、脂肪抑制(STIR),其中12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外伤性脊椎压缩骨折18例,其中新近外伤组8例,陈旧外伤组10例;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骨折16例;转移性肿瘤致脊椎压缩骨折12例;每组各具有较为特征性的MRI影像表现。结论:MRI诊断脊椎压缩性骨折敏感而准确,可鉴别脊椎骨折是新鲜性的抑或陈旧性的、外伤性的抑或病理性的、良性的抑或恶性的,并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脊柱压缩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按病因可分为良性骨折和恶性骨折.良性骨折包括骨质疏松,脊柱外伤,脊柱结核;恶性骨折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脊柱转移瘤.普通X线平片、CT鉴别脊柱良、恶性骨折比较困难,而MRI对骨髓早期病理改变非常敏感[1],能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成像,是诊断脊柱压缩骨折的主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已有较多研究,然而目前对不同时期骨折诊断方法的研究较少。目的:比较分析高强度MRI与SPECT-CT在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涉及责任椎体56个,其中男14例,女21例,平均年龄72.6岁。其中22例病程在3周内,属于急性期骨折;10例病程在4-12周内,属于亚急性骨折;3例病程在6个月以上,属于骨折愈合期。所有患者同时接受高强度MRI及SPECT-CT检查,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使用Fisher精确检验方法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椎体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与结论:(1)在56个责任椎体中:32个椎体属于急性期骨折,24个椎体属于非急性期骨折。在所有骨折椎体中,MRI诊断49个节段,SPECT-CT诊断52个节段,SPECT-CT检查的敏感度高于MRI检查,特异度低于MRI检查,两者诊断骨折有较高的一致性;(2)32个急性期椎体骨折中:两种检查各诊断29个节段,SPECT-CT检查的敏感度高于MRI检查,特异度低于MRI检查,两者诊断骨折有较高的一致性;(3)24个非急性椎体骨折中:MRI诊断20个节段;SPECT-CT诊断23个节段,SPECT-CT检查的敏感度高于MRI检查,特异度低于MRI检查,两者诊断骨折有较高的一致性;(4)MRI与SPECT-CT检查对不同时期骨折责任椎体的确定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SPECT-CT检查较MRI检查的敏感性更高,是诊断椎体骨折的一种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MRI在脊柱结核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对脊柱结核的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脊柱结核的MRI影像学特征.结果 脊柱结核多发生于1个部位,累及2个及以上椎体,MRI表现为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高信号.椎间盘改变主要包括:间隙狭窄,椎间盘破坏、椎间隙消失,T1WI低信号18例,T2WI不均匀混杂高信号24例,均匀高信号9例.患者均可见脓肿,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27例,均匀高信号10例.结论 MRI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3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通常由后天多种因素(物理、力学、化学)或疾病所致。双能X射线骨密度T值≤-2.5SD即可诊断为骨质疏。 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常见并发症之一,X射线是诊断胸、腰压缩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式,其有利于观察脊柱序列的连续性,可同时观察整个胸腰段以及更多椎体受伤情况,例如椎体的高度、宽度、楔形改变以判断骨折压缩的程度,但难以显示骨细微结构变化。CT检查可从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显示椎体三柱情况,但对椎管内外软组织显示不如MRI。MRI可有效鉴别陈旧及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同时可鉴别椎体良性及恶性病变;此外,MRI对于脊髓、神经损伤、椎管内病变等准确性高于CT,但显示骨折线、小关节骨折或脱位等不及CT。 背景:既往有学者根据X射线、MRI等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分类,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椎体内骨折区域的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建及MRI观察并总结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内的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9例,女283例,平均年龄73.07岁。入院后所有患者完善X射线、CT多平面重建、MRI及骨密度等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477个椎体为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将多平面重建CT中致密影或透亮线及MRI中骨髓水肿带定义为骨折区域,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及1名影像科医师通过多平面重建CT及MRI观察并总结骨折区域的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ZYYECKYJ【2017】057。 结果与结论:①MRI可清晰显示472个椎体内骨折区域,不能清晰显示5个椎体内骨折区域;多平面重建CT可清晰显示469个椎体内骨折区域,不能清晰显示8个椎体内骨折区域,其中包括MRI中无法分析骨折区域的5个椎体;两种检查方法观察骨折椎体内骨折区域无明显差异(P=0.402),最终发现8个椎体不能通过CT或MRI判断其骨折区域形态;②以矢状面CT、MRI图像为主观察469个椎体,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分为嵌插型(n=311,66.31%)和裂隙型(n=158,33.69%),在裂隙型椎体中,26个椎体裂隙内含有气体,28个椎体裂隙内含有液体,7个椎体裂隙内同时存在气体和液体;③以矢状面CT、MRI图像为主观察469个椎体,骨折区域在椎体内的分布位置分为上方型(n=238,50.75%)、下方型(n=80,17.06%)、前方型(n=21,4.48%)、中央型(n=110,23.45%)、混合型(n=20,4.26%);④结果表明,结合多平面重建CT及MRI能有效辨别椎体内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明确骨折区域在椎体内分布情况,这对于分析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受伤机制及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ORCID: 0000-0002-2990-7592(莫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序列磁共振成像(multi-sequenc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在腰椎压缩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35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与MRI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并对比分析MRI、CT检查诊断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准确率.结果:CT检查诊断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准确率为82.96%,明显低于MRI检查的96.30%(P<0.05).损伤椎体呈凹陷形或扁平形改变.MRI扫描受压缩椎体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中等或稍高信号,STIR序列上可见不规则高信号,同时伴有异常骨碎片及椎间盘影.其中半数以上患者椎旁软组织伴有水肿、血肿信号改变.结论:多序列MRI扫描可有效显示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影像学特征,且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有关的椎体压缩骨折经常发生在胸腰段的移行区域,是老年患者最早由骨质疏松恶化的骨折迹象,这种骨折可以看作是椎体负荷应力超过本身结构强度时发生的力学事件。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是所有预防措施、治疗以及研究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目标。通过综述近年来在生物力学方面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新进展,倡导骨质疏松患者及早预防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一些超出椎体负荷安全范围的活动,预防椎体骨折级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