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疗效和手术时机 .方法 对因人工髋关节松动而行翻修术患者 6例 ,手术前后Harris评分 .结果 翻修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增加 2 8分 .结论 术前人工假体周围骨溶解程度轻 ,术后优良率高 .人工髋关节髋臼边缘和股骨近端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者可选择清除骨溶解区域纤维肉芽组织和植骨术式 ,推迟全髋翻修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洪曼杰  胡伶平  郝群禹 《医学信息》2009,22(8):1552-1553
目的 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和术中常见困难及处理,以提高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疗效.方法 总结我院1998年2月~2008年2月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翻修原因、手术方法,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主、客观指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31例病人获得随访,术后髋关节功能较前明显改善,Harris评分,优19例,良8例,中4例,优良率87.1%.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常见原因是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假体断裂等;手术困难是骨缺损,应在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前判明骨缺损的程度和类型,根据骨缺损的类型选择手术方式和假体类型,以保证翻修术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假体柄在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3年8月10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及假体周围感染术后股骨侧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柄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骨折、截骨、股骨远端开窗、股骨假体力线情况,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评估髋关节功能,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估术前及术后髋关节疼痛程度,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稳定性、骨愈合及骨长入情况。结果对本组病例进行了0.5~5年随访,平均随访33.4个月;术后X线检查显示术后3~6个月可见骨长入,6个月以上骨愈合及长入情况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迹象,下地行走良好,无假体脱位、骨折及假体松动发生。术前Harris评分为(48.76±13.17)分,疼痛VAS评分为4.00(3.00,6.00)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7.11±6.69)分,VAS评分为0.00(0.00,1.0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非骨水泥假体柄股骨假体在髋关节的股骨侧翻修术中有一定优势,且对股骨近端部分缺损患者同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翻修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本次研究中共入选研究对象40例,均为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治疗的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术后进行1~2年的随访,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结果经临床治疗,患者的髋关节活动情况获得明显改善,经X线检查未见假体移位、假体周围透亮带、假体周围骨溶解等。结论对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失败均可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研究使用同种异体骨板联合钛缆与仅使用钛缆在全髋关节翻修中应用大粗隆延长截骨术(ETO)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行全髋关节翻修时应用ETO的患者资料,共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7 ~ 83岁,平均63.5岁;根据截骨块固定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例)使用同种异体骨板联合钛缆,对照组(16例)仅使用钛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Harris评分、截骨块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患者均随访12 ~ 67个月,平均33.8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截骨块移位、假体周围骨折、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对照组Harris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Harris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截骨块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板联合ETO应用于全髋关节翻修,可以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随访时间的延长,需行翻修者逐渐增多。而人工关节出现机械性松动前常已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不断加重的骨溶解会引起人工关节松动,最终导致关节翻修。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4/2009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后患者41例(41髋)进行了翻修,再置换关节为北京普鲁士钢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旋入式全髋关节及美国史塞克有限公司生产的非骨水泥压配式全髋关节。41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髋,GustilloⅠ~Ⅱ型髋臼松动17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8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取出假体柄后试情况置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根据试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结果与结论: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翻修后3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翻修后3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翻修后随访6~66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平均32.6分增加到翻修后的平均88.1分。随访X射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果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对髋关节进行翻修后,近期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期文献对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后翻修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假体松动下沉、髋臼磨损、假体柄断裂等方面,有关置换后近期脱位翻修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后近期脱位的原因,探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05/2008-10行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后全髋关节翻修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75~87岁,平均81岁。翻修原因均为置换后近期脱位,所有病例均一期翻修,有骨质缺损者同时植骨。翻修后早期观察血常规及血沉变化;翻修后6个月,1,2年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以X射线平片观察骨盆前后位髋臼假体位置。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翻修后获得至少1年(1~4年)随访,无一例需要再翻修,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8分。全部病例翻修后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1例,X射线片显示人工关节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感染征象。提示手术技巧不当及病例选择不当为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后近期脱位的主要原因。由于双动头的双动特点,一旦脱位难以闭合复位,只能行翻修术。若手术指征正确,手术技巧娴熟,全髋翻修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感染、假体松动、假体磨损断裂、骨溶解、复发性脱位等并发症的数量逐渐增多,最终导致行全髋关节翻修。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进行翻修的原因和治疗措施。 方法:对33例患者全髋关节翻修的原因、假体选择、骨缺损处理及康复进行分析研究。其中髋臼有21例行普通金属杯加内衬置换、8例行大头臼杯置换、4例行聚乙烯臼杯置换。股骨柄有15例行普通柄(11例应用骨水泥固定)置换、18例行加长柄置换(9例应用骨水泥、6例为组合型柄)。 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翻修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随访36.5个月;翻修后伤口愈合良好,假体固定可靠,未再次出现感染脱位患者;髋关节功能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Harris评分:翻修前平均为37.1分,翻修后平均为91.3分。中短期临床随访结果示,若翻修手术指征正确,骨缺损处理得当,翻修假体选择正确,行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翻修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一期和二期翻修手术治疗细菌培养阴性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将接受一期翻修术的16例设为OSR组,将接受二期翻修术的25例设为TSR组。采用髋关节Harrris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感染清除率评估2组疗效。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7个月(9~48个月),末次随访TSR组Harris评分高于OSR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TSR组VAS平均评分低于OSR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TSR组感染清除率高于OSR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一期翻修术和二期翻修术均可较好控制细菌培养阴性的全髋关节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但二期翻修术后感染清除率及髋关节功能优于一期翻修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临床效果。方法自1984年1月~2006年4月,56例58髋行髋关节翻修术,男22例,女34例,年龄36~73岁,平均63岁。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9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初次行股骨头置换术9例,其中骨水泥2例,生物型固定7例。全髋关节置换47例49髋。其中骨水泥30髋,生物型固定19髋。术后早期脱位2例,16髋因髋关节严重疼痛,45例47髋因无菌性松动行全关节翻修术。翻修手术中28髋行髋臼植骨,其中自体碎屑植骨17例18髋。自体碎骨屑加异体大块植骨10例。结果资料完整48例50髋获得随访,最长20年,最短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经随访,患者髋关节基本无疼痛,X线片显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和感染征象,髋臼植骨后愈合良好。4例股骨柄假体正位X线片仅1区出现约1mm宽的透亮带,临床检查无松动迹象。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1.3分(10~70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0.4分(55~97分)。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病例经随访,临床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及髋臼假体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处理的髋臼骨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左髋18例,右髋14例;翻修时年龄63~86岁,平均年龄68.8岁。32例患者髋臼行翻修的原因:髋臼假体无菌性松动28例,髋关节习惯性脱位3例,低毒性感染1例。32例患者髋臼均有不同程度骨缺损,按Paprosky分型法:ⅡA型11例,ⅡB型10例,ⅡC型7例,ⅢA型4例。髋臼骨缺损采用不同方式修复,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定期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采用可视疼痛量表(VAS)评分系统进行疼痛评估。复查X射线了解假体的位置及移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32例髋臼翻修中,11例ⅡA型骨缺损采用更换生物型大臼杯髋臼假体,10例ⅡB型及7例ⅡC型骨缺损采用颗粒性植骨结合大臼杯生物型髋臼假体,4例ⅢA型骨缺损采用结构性植骨+颗粒性植骨结合生物型大臼杯髋臼假体进行翻修。对全部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4~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术后12个月平均Harris评分为86.55分,较术前提高41.20分。复查X射线均无假体松动下沉。结论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生物型假体有独特优势;充分的术前准备及髋臼侧骨缺损的合理处理和假体的合理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锥面螺旋髋臼假体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髋臼侧翻修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996年7月~2010年8月收治的25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患者行双锥面螺旋髋臼翻修。患者男性6例,女性19例,年龄57~81岁,平均(69.0±0.2)岁。Harris评分16~57分,平均43分。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彻底清理髋臼并根据骨缺损情况行同种异体颗粒松质骨打压植骨。术后随访评价依据Harris评分系统,根据坎贝尔手术学所提供的诊断标准判断影像学上假体是否松动。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经过3~14年,平均4年的随防,髋关节功能良好,未发现髋臼假体松动,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6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95%。结论运用双锥面螺旋髋臼假体对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的患进行翻修治疗,固定可靠、愈合快、能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功能满意,是一种确切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和翻修技术。方法对12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和52例(59侧)人工全髋翻修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36例均获1~10年的随访,平均3年8个月。术后患髋Harris评分平均93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广泛开展的手术之一,其10年优良率已超过80%,但同时也出现了感染、脱位、人工关节松动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直接影响假体功能效果,人工假体存留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翻修的原因。方法对31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对髋臼或股骨缺损者进行修复重建。通过术前X线片和术中所见,推测翻修原因。结果31例患者中共有30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36月,平均18.7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2.56±17.31)分升高至术后平均(75.40±12.52)分。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均恢复或保持等长,髋关节疼痛缓解。并发症为术中发生股骨骨折1例,无1例发生感染或髋关节脱位。结论引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是无菌性假体松动。翻修术中应合理地选择髋臼或股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方法,同时也应重视提高初次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于股骨假体paprosky分型Ⅲ型、Ⅳ型翻修时,大多数学者趋向于采用非骨水泥涂层的长柄翻修假体。但是,关于骨缺损的植骨材料选择、植骨方式、钢板是否可以采用等问题,在骨科界目前尚未有较成熟的意见。 目的:观察同时采用钢板和人工骨进行全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的疗效。 方法:11例股骨侧假体翻修患者(paprosky分型Ⅲ型8例,Ⅳ型3例)均采用现代无骨水泥技术,记忆合金环抱钢板4例,加压钢板或有限接触钛板2例,锁定钛板5例,所有病例均使用异体或异种颗粒骨进行嵌压植骨、异体骨板结合钢丝或线缆握紧系统器械进行结构重建。翻修前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愈合及髋关节活动情况。 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3.6个月,Harris评分优良9例(82%),可1例(9%),差1例(9%)。提示患者股骨侧假体翻修中,同时应用钢板和人工骨进行髋关节股骨侧翻修,能让股骨侧paprosky分型Ⅲ型和Ⅳ型缺损合并假体周围骨折固定快且牢固,生物型假体即刻达到稳定,手术时间和创伤减少,并允许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锆铌合金股骨头在中青年全髋置换术中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自2008年5月~2014年1月我科采用锆铌合金股骨头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22例(22髋)。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根据X线片对股骨假体周围Gruen分区及髋臼假体周围各Delee分区的骨质情况进行记录及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结果本组22例患者术后随访25~63个月,平均(38.3±5.3)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11~67分,平均(41.5±9.5)分。末次随访:83~99分;平均(93.8±5.7)分。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136,P0.01)。术前WOMAC评分:58~91分,平均(75.3±6.8)分。末次随访:1~12分;平均(9.5±5.7)分。WOMAC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163,P0.01)。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深静脉血栓、大腿疼痛、假体脱位、假体破碎、异响、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结论将锆铌合金股骨头应用在中青年全髋置换术,短期疗效令人满意,可以减少假体松动及周围骨吸收,但对于脱位风险较高及术中复位困难的患者应谨慎应用。  相似文献   

17.
全髋置换术中髋臼异常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骨折及全髋翻修等髋臼侧异常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重建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将41例髋关节病例分为两组,A组(20例)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造成的髋臼移位或假臼形成,全髋置换术中利用颗粒植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真臼内移重建髋臼;B组(21例)为髋臼骨折、全髋翻修的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等形态异常的髋臼,利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颗粒打压植骨填补骨缺损并重建真臼。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72个月,平均23.6个月,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5分,术后平均82.6分;植入骨均愈合,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结论:髋臼植骨重建解决了全髋置换中恢复正常旋转中心及骨储备不足的技术难题,为髋臼假体创造了良好的植入环境,保证髋臼假体具有良好的位置和牢固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髋关节假体设计和疗效的不断改善,短柄假体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短柄假体的设计特征及手术技巧报道尚少。文章探讨了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短柄假体的设计特征及其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临床疗效。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因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采用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短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治38例43髋,男13例,女25例;年龄42-76岁,平均62岁。病理分型采用Crowe分型方法,其中Ⅰ型12例13髋,Ⅱ型15例17髋,Ⅲ型7例8髋,Ⅳ型4例5髋。通过配对设计资料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随访33例37髋,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5.5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43.7±10.1)分提高至术后(83.3±6.5)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57,P0.05)。术后髋关节疼痛明显改善,双下肢基本等长,骨盆代偿性倾斜基本矫正,无明显跛行步态。3例术后出现大腿轻度疼痛;1例术后并发坐骨神经麻痹,5周后恢复;无感染、翻修病例。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短柄假体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骨量保留多、应力遮挡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大直径球头(36mm)Delta陶瓷-陶瓷界面人工髋关节的早期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25例(25髋)采用36mm大直径球头Delta陶瓷-陶瓷界面全髋假体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随访Harris评分系统和影像学资料进行髋关节功能和假体情况评估,并报告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关节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假体脱位、感染。1例患者出现术中陶瓷内衬破裂。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月,平均2年3个月。术前Harris评分为(52.5±5.4)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91.0±7.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没有患者报告与关节相关的异响。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未见假体松动、下沉、移位及碎裂发生,骨溶解。结论大直径球头Delta陶瓷人工髋关节临床应用的早期结果满意,其陶瓷材料性能的改善和使用大头径假体可以减少关节假体磨损和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背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假体的选择上,多数研究认为螺旋型髋臼较压配型髋臼能的稳定性好。 目的:对比螺旋型髋臼与压配型髋臼两种不同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螺旋型髋臼与压配型髋臼两种不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9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时间:随访4~51个月,平均32.6个月。②Harris评分: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提高(P < 0.05),且螺旋型髋臼假体组稍高于压配型髋臼假体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不良反应:压配型髋臼假体组置换1年后松动1例,术后行走疼痛3例,髋臼假体周围成骨6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3例,髋臼假体周围骨硬化1例,髋臼假体周围骨吸收1例;螺旋型髋臼假体组髋臼假体周围成骨3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1例,髋臼假体周围骨吸收1例。表明螺旋型髋臼假体的初始稳定性优于压配型髋臼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