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及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抗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桦褐孔菌中桦褐孔菌多糖的工艺条件及桦褐孔菌多糖时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抗增殖作用。设计正变实验.时桦褐孔菌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用MTT比色法研究桦褐孔菌多糖时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抗增殖作用。桦褐孔菌多糖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95℃、15倍水、20kHz、超声60min,桦褐孔菌多糖在1.0-16.0wg/mL范围内时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表现出浓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桂西北野生灵芝和人工栽培灵芝多糖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桂西北地区几种人工栽培灵芝和野生灵芝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人工栽培赤芝的多糖含量均比野生赤芝的多糖含量高;人工栽培赤芝的多糖含量也比部分野生黑芝的多糖含量高。分析了不同样品灵芝多糖含量差异的原因,并探讨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用人工栽培灵芝替代野生灵芝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用MTT法测定桦褐孔菌抗突变活性成分Inotodiol,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20mg.L-1~80mg·L^-1桦褐孔菌的抗突变活性成分Inotodiol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有抑制增殖作用,且表现出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在倒置显微镜下、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AO/EB双染色荧光显微镜下、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均有体积变小、有凋亡小体。桦褐孔菌的抗突变活性成分Inotodiol可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株的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产地桦褐孔菌为试材,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方法,对桦褐孔菌中无机元素进行测定,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以期为桦褐孔菌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检测的桦褐孔菌药材中21种元素,元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Fe、Mg、Ca的含量亦较高,多数样本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含量符合要求;主成分分析选出4个主因子,得出Fe、Al、Ca、Mg、Co、Mn、Ti、Sb和Be是桦褐孔菌的特征无机元素。  相似文献   

5.
五个赤灵芝菌株袋栽比较试验表明:孢子粉产量(烘干)较高菌株是美国大灵芝与惠农赤芝;灵芝产量(烘干,仅收一潮)较高是惠农赤芝与中华红芝;芝形较好是大红芝、中华红芝、惠农赤芝;生产综合性状较好是惠农赤芝。  相似文献   

6.
夏子贤 《食用菌》2002,24(4):31-32
1 菌株的选择 目前国内人工裁培灵芝可分为三大类型 :1药用型 :如泰山赤芝、南韩灵芝、圆芝 6号等。 2药用兼观赏型 :如黑芝 G4 3— 1,黑芝 G4 3— 2 (我中心选育 )等。 3观赏型 :如树舌灵芝、皱盖乌芝、黄边灵芝等。由于各地消费市场不同 ,栽培者应以当地市场为导向 ,灵活选  相似文献   

7.
探讨Bcl-xl、p53基因在桦褐孔菌多糖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不同浓度桦褐孔菌多糖作用于人卵巢癌SKOV3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人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作用,RT-PCR法检测Bcl-xl、p53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桦褐孔菌多糖能诱导人卵巢癌细胞凋亡,并且上调p53和降低Bcl-xl表达。桦褐孔菌多糖促进SKOV3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53、抑制Bcl-xl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应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21株不同来源的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11条ISSR引物对桦褐孔菌基因组DNA进行了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DNA谱带183条,其中多态性谱带169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3%,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05~0.88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63时,可将21个桦褐孔菌菌株划为6大类群,菌株聚类结果与菌株的地理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胰岛素诱导法建立胰岛素抵抗HepG2(insulin-resistant HepG2,IR-HepG)细胞模型,探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菌质多糖对IR-HepG2细胞的影响,同时与桦褐孔菌菌核多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相对分子质量(Mr)为1×10~4~3×10~4的菌质多糖和菌核多糖能显著增加IR-HepG2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10.
红梨新品种贮藏保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不同的保鲜处理方法对红梨新品种贮藏保鲜的影响,以期延长其保鲜期。【方法】用新鲜、无病虫害的‘红梨1号’‘红梨2号’‘美佳人’品种,设置4个处理:(1)保鲜袋处理(长:宽30 cm×20 cm;PE保鲜膜);(2)桦褐孔菌提取液处理;(3)保鲜袋+桦褐孔菌提取液处理;(4)对照。将处理过的样品在0~1℃、4~5℃、常温下贮藏,每30 d观测统计1次烂果率。【结果】红梨新品种经保鲜袋和桦褐孔菌提取液复合处理在0~1℃下保藏60 d后的腐果率最低,保鲜袋或桦褐孔菌提取液处理的其次,而对照组的腐果率最高。因此,红梨新品种经桦褐孔菌提取液处理后再经保鲜袋包装在0~1℃贮藏能够延长红梨新品种保鲜期,减少腐果率。在常温条件下,新品种红梨的呼吸强度变化较大,呼吸跃变出现得早;低温下,红梨新品种的呼吸强度变化较平稳,呼吸跃变出现得晚。在0~1℃时,用保鲜袋和桦褐孔菌提取液处理,能有效地降低红梨新品种的呼吸强度,并使其呼吸高峰的出现往后推迟,延长保鲜期。【结论】经保鲜袋和桦褐孔菌提取液处理的红梨新品种,能延长其保鲜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选育出的赤芝(Ganoderma lucidum)品种-"仙芝1号"采用拮抗试验、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仙芝1号"同"仙源5号"及韩芝有明显拮抗效应,其ERIC-PCR扩增图谱与其它品种差异明显,因此选育出的"仙芝1号"是不同于其他灵芝品种的赤芝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菌质不同溶剂提取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桦褐孔菌菌质醇提后分别梯度萃取获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物,将残渣沸水浸提醇沉得粗多糖;将获取的各活性组分分别用于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同时与桦褐孔菌菌核进行比较。结果:桦褐孔菌菌质和菌核各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其质量浓度的递增而增强(其中石油醚提取组分的抑制率为0);菌质和菌核粗多糖组分对这两种酶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各自的其它组分(P0.01);菌质粗多糖对这两种酶的抑制率比菌核粗多糖低(P0.05)。结论:运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获得的桦褐孔菌菌质粗多糖有较好的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分别从硬孔灵芝(Ganoderma duropora)和赤芝(G.lucidum)孢子粉中萃取分离孢子油,采用气相色谱(GC)法测定孢子油(萃取条件相同)的脂肪酸成分和角鲨烯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选择性离子检测(GC-MS/SIM)模式测定麦角甾醇类成分和总含量。结果表明:两种孢子油中脂肪酸成分组成相似,在不同分离条件(分离I和II)下获得的样品(分别标记分离I和II得到的硬孔灵芝样品为A和B,赤芝样品为C和D)均由油酸、亚油酸、硬脂酸和棕榈酸组成,4种脂肪酸在硬孔灵芝中占检出成分的95.1%~96.3%(质量分数),在赤芝中占97.0%~97.9%(质量分数),其中硬孔灵芝A和B中两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分别合计为71.2%和73.1%,略低于赤芝(C和D分别合计为76.8%和77.7%);两种孢子油中均检测出开链三萜——角鲨烯,其在硬孔灵芝孢子油A和B中含量分别为0.40mg/g和0.44mg/g,在赤芝孢子油C和D中分别为0.41mg/g和0.43mg/g;两种孢子油中也均检测出至少4种麦角甾醇类成分,组成相似,其中硬孔灵芝孢子油A和B中含量分别合计为1.9mg/g和2.9mg/g,与赤芝孢子油(C和D中分别为2.4mg/g和2.7mg/g)中相近。  相似文献   

14.
周丽洁  陈艳秋 《食用菌》2007,29(4):15-16
试验采用不同时间、不同次数对桦褐孔菌菌丝进行紫外线照射处理。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3次、照射时间20min处理的桦褐孔菌菌丝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出发菌株;并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菌丝多糖含量达5.17%。  相似文献   

15.
食(药)用菌具有降血糖、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攀升,对于其降血糖活性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综述了国内外对虫草、姬松茸、桦褐孔菌、灵芝、灰树花、黑木耳、猴头菌等一系列食(药)用菌的降血糖功效及机理作用研究,以期为食(药)用菌在抗糖尿病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抗过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IgE诱导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细胞毒性试验、IgE诱导肥大细胞组胺释放、钙摄入量实验、Western blot试验,来研究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puus)乙醇提取物EEIO的抗过敏作用.试验发现,EEIO明显抑制了大鼠皮肤伊文思蓝渗出,对IgE诱导肥大细胞的细胞内钙摄入、组胺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释放有剂量依赖抑制作用.表明,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晓帆  陈艳秋  杜萍 《食用菌》2006,28(6):9-10
采用Tris-HCl(pH6.9)、TBE、Tris-甘氨酸(pH8.3)、磷酸缓冲液(pH6.4)、Tris-HCl(pH8.0)、Tris-HCl(pH8.8)为提取剂,在同一条件下提取桦褐孔菌过氧化物酶。通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桦褐孔菌菌丝体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Tris-HCl(pH6.9)做为提取剂制备的样品液经电泳后,在图谱中条带丰富,带形清晰,提取效果最好。Tris-甘氨酸(pH8、3)提取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桦褐孔菌发酵液提取物的毒性级别,研究对H22肝癌小鼠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依据2004年实施的《急性毒性试验国家标准》进行急性毒性研究和级别鉴定,同时建立H22肝癌的荷瘤小鼠模型进行小鼠体内抗肿瘤的研究,并采用MTT法检测荷瘤小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及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发酵液提取物(IOFE)的LD50为15.02 g·kg-115 g·kg-1,属无毒级别。与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比,体重、采食量均稳定增长,抑瘤率为44.25%,可显著提高NK细胞活性67.13%(p0.01),但对T淋巴细胞增殖率效果不明显。桦褐孔菌发酵液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且毒性极低,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活性尤其是NK细胞的杀伤活性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7种不同种的灵芝中三萜及甾醇含量及子实体醇提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三萜及甾醇含量,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测定不同种的灵芝子实体醇提物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黄边灵芝(G.luteomarginatum)、赤芝(G.lucidum)、紫芝(G.sinense)、无柄灵芝(G.resinaceum)、无柄紫灵芝(G.mastoporum)、皱盖假芝(Amauroderma rude)三萜及甾醇含量依次降低,除无柄紫灵芝和皱盖假芝外,其余5种的含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要求;7种灵芝的子实体醇提物均具有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半抑制率(IC_(50))分别为102.12、143.84、92.17、121.11、92.74、163.11、40.25μg/mL;对于SMMC-7721细胞,除皱盖假芝具有较小的抑制作用外,IC_(50)为166.21μg/mL,其余6种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7个种中皱盖假芝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效果最好,但其三萜及甾醇含量却最低,因此推测皱盖假芝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可能除三萜及甾醇外还包含其它成分。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64株赤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醇提物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活性和三萜指纹图谱,采用遗传算法筛选其指纹图谱中的26个共有峰,并标定出其中15个特征峰,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对指纹图谱中26个三萜峰与醇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进行关联分析,建立了赤芝子实体三萜类化合物的抗氧化谱效关系方程。在赤芝子实体醇提物三萜指纹图谱的26个共有峰中,峰S1、S4、S9、S10和S26的峰面积与醇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峰S3、S11、S15、S18、S19、S22和S25的峰面积与醇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别测定鉴定出的15个峰对应的三萜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发现与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的三萜化合物灵芝酸C_2(S4)、灵芝酸B(S9)、灵芝酸LM_2(S10)、灵芝醛A(S26)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三萜化合物,与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的三萜化合物灵芝酮三醇(S18)、灵芝萜酮二醇(S22)无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另外,利用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一步验证灵芝酸C_2、灵芝酸B、灵芝酸LM_2、灵芝醛A和灵芝萜酮二醇在细胞水平的抗氧化活性,发现灵芝酸C_2、灵芝酸B、灵芝酸LM_2、灵芝醛A具有明显的保护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活性,而灵芝萜酮二醇对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无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赤芝子实体三萜类化合物抗氧化谱效关系方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较全面地反应赤芝子实体醇提物中不同三萜化合物与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可快速锁定有效成分以指导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工作。此外,该方法也为赤芝子实体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为有效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