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青少年使用社交软件日益普遍.研究表明,社交软件既能降低青少年的社交孤独感,也会提高其社交孤独感;反过来,高孤独感的青少年更加依赖手机社交软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调节青少年使用社交软件的动机、建立对网络社交的合理认知等,是提高青少年网络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网络成瘾倾向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257名大学生进行测查. 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倾向;三者在总分及各分维度上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通过中介作用分析,发现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且在孤独感的四个分量表中,只有自我孤独和人际孤独的中介作用成立.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有客观、主观和环境的原因,通过对手机依赖行为的深入体验,提出探寻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手机的部分先进功能,搭建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新平台的新思路,并给出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大学生孤独感、手机成瘾倾向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采用UCLA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人生意义感问卷,选取408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负相关,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相关性不显著;(2)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都显著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在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低生命意义感大学生的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力更强。因此,大学生的孤独感能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能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低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加剧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作用,而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使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认知失败问卷、冗思反应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通过网络平台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认知失败、冗思、焦虑之间的关系,共收回有效问卷327份。结果发现:(1)大学生手机依赖显著正向预测认知失败;(2)冗思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冗思和焦虑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手机依赖除了直接影响认知失败,还通过冗思的独立中介以及冗思和焦虑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认知失败。  相似文献   

6.
采用无聊倾向问卷、手机依赖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以及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从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出发,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以及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无聊倾向、消极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之间皆存在显著两两正相关,无聊倾向、消极...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在高校校园里,部分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某一二本院校的抽样调查,分析成因,剖析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提出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思考与建议,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助推高校教育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  相似文献   

8.
媒介的发展,媒体的传播,电视、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及对个人生活的不断融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在让人们的沟通方式变得更加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对手机对人们交际影响做出分析并探讨如何调整生活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法以208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孤独感和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以及不同孤独感水平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孤独感、应对方式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孤独感明显高于女生;在应对方式上,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更多地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不同孤独感水平的大学生其应对方式有所不同,高孤独感的大学生一般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低孤独感的大学生一般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应当注意性别差异,可利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培训与引导来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手机依赖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其主要表现为社交网络依赖、网络游戏依赖和网络视频依赖。高职院校需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树立自律自觉意识,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和特点,研究者采用熊婕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韶关学院3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1.8%的学生有中度以上手机依赖情况。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大学生群体中仍旧有比较严重的手机依赖现象,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留守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留守初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和《中学生孤独感问卷〉,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263名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孤独感与家庭功能呈显著负相关(r=-0.355,P〈0.000);(2)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总的功能、角色、情感反应是孤独感的主要预测因素。结论:家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北京和西安1317名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人格五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青少年孤独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显著,男生高于女生,高一年级高于其他年级;孤独感的年级差异主要由人格上的差异来解释;聚类分析表明,人格五因素和家庭功能均可分为三种类型,且不同人格类型和家庭功能类型的个体在孤独感各维度的得分差异显著;在家庭功能、人格、孤独感三者的关系中,人格与孤独感的关系更为密切,人格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UCLA孤独感觉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368名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1)男生的孤独感体验明显高于女生;(2)云南省外的学生的孤独感受强于省内学生;(3)云南省内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显著的高于全国大学生;(4)孤独感与人格结构中的精神质呈显著相关。建议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手机、网络作为这个时代新兴不久的产物,其所具有的多功能性牢牢抓住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心,尤其是在校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从横向看,手机技术越来越先进,功能越来越多,几乎囊括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所有信息,纵向来看,手机是历史发展的信息产物,是时代前进和发展的证明。然而,其作为一种工具,是各种信息沟通的桥梁,却被使用者不合理地应用。本文将通过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象来说明过度依赖手机的危害性,并对此提出相关对策,希望高职大学生能正确运用通讯工具。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兰州某大学的300名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汉族、维吾尔族大学生依恋类型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在依恋方面,维吾尔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依恋;现在正在恋爱的大学生比没有恋爱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安全型依恋;(2)在孤独感得分方面,人口学变量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依恋类型和孤独感之间存在着极为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方便取样方法抽取保定、北京、唐山三地216名成年女性为被试,以A型行为量表(TABP)和孤独分类量表(DLS)为测量工具,对成年女性A型行为与孤独感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成年女性的A型行为与孤独感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成年中期女性得分显著高于成年早期女性;(2)成年女性的A型行为中的竞争性因子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尤其与其中的友谊关系和集体关系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回避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27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普遍较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孤独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202,p<0.01),与社交回避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恋爱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恋爱幸福感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恋爱幸福感三者之间大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成人依恋的回避因子和焦虑因子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因子(惩罚、严厉II;过分干涉III;偏爱被试IV;拒绝、否认V;过度保护VI)和母亲因子(惩罚、严厉II;拒绝、否认III;过分干涉、过度保护IV;偏爱被试V)存在显著正相关;成人依恋中的回避因子与恋爱幸福感中所有因子都存在高度显著的负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因子与恋爱幸福感中的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因子(过度保护VI)和成人依恋中的回避因子对恋爱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成人依恋中的回避因子对恋爱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因子(过度保护VI)对恋爱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然而成人依恋中回避因子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因此,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恋爱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