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分期分级非常明确。中医虽无此病名,但与"眩晕""头痛""肝风"等病的范畴十分密切,而中医对此病的分期分型至今尚无统一定论,其发生与气郁—血郁—痰湿—痰阻—血瘀—瘀血的病理过程关系十分密切,其"郁"在早期,"瘀"在"郁"后。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分析认为其病机可归于早期气郁—血郁期和中、晚期血瘀—瘀血期。通过对此病进行中西医分期,可以从不同侧面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进行中西医早期干预有助于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同时通过中西医结合药物疗法对已出现的高血压病可以达到帮助性治疗的目的,并有助于二级预防以防止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对120例Ⅱ型糖病尿人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的研究显示,有血管并发症组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改变较无血管并发症组更显著,表现为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率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液流速减慢,血细胞聚集、瘀血、泥沙样流态增高。血液流变性、甲皱微循环与血管并发症三者呈平行关系。结果提示,糖尿病属—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血液高粘滞状态与糖尿病血管病病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胃脘痛的中医临床证候及四诊信息进行研究。方法收集640例755诊次胃脘痛病例,记录症状、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胃脘痛临床证候可分为六类: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脾胃气虚、痰湿内蕴、瘀血停胃,每一类证候对应贡献率不同的特异的四诊信息。结论胃脘痛有特异的证候分类及四诊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深入研究,对胃脘痛的规范化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能提高辨证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刘完素的《三消论》是现存最早的消渴专书,它对消渴病诊治的主要贡献在于详实的论述致病机理,指出起因为肾水阴虚及脾胃虚燥,显相则为心火实热,较强调三消渴病的共同病机,不拘泥于三焦辨证,以寒湿之药补肾脾之虚,兼清心阳之实热,运方灵活且常以一方通治多消,对消渴病的诊治理论产生承先启后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全球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不断增加,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负担。由于其发病率及并发症,糖尿病越来越引起重视。传统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内热,然而这是仅表现为消渴病“已病、病久”状态,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初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多以湿、热为主要病理因素,“中满内热”为其核心病机。在治疗上以清热祛湿为主要,配以健脾化湿、运脾升清、芳香化浊等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心饮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益心饮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62例,同时以炙甘草汤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22例,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分别为16例,15例,12例及17例;总有效率为71.6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7.
论西北燥证中燥邪与湿邪的病机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北燥证证候中出现湿证的原因,阐明其病机关系。方法:以中医传统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的线索为依据,综合分析西北燥证中燥、湿二邪的病机关系。结果:西北燥证中燥邪与湿邪相互转化的病机关系凡四:一为燥滞营卫,外燥内湿;二为遽燥气敛,津停生湿;三为燥极而泽,湿从燥化;四为湿阻气机,燥自内生。结论:西北燥证所兼湿证为内湿,系由外感燥邪侵袭人体,邪正交争、病机转化而生。  相似文献   

8.
65例非典型肺炎中医证候及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观察 6 5例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症状基础上 ,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将SARS命名为肺瘟疫 ;疫疠之气、湿热之邪为致病之因 ;肺气郁闭为病变关键 ;首发气分 ,易入营血 ,逆传心包 ;湿浊瘀阻、气阴亏虚为病变结果。高热期邪热炽盛突出 ,喘憋期湿浊闭肺突出 ,后期气阴亏虚突出 ,标本虚实中各有侧重。由于西医使用大量激素治疗该病 ,所以即使在该病的恢复期 ,许多患者也表现出热盛湿阻的证候 ,故治疗时应强调在固护气阴的基础上注意清热宣肺、化浊通络。  相似文献   

9.
A Survey of Treatment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with Chinese Drug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ccording to the TCM theory, diabetes is characterized in the initial stage by deficiency and consumption of qi and yin fluid and excessiv edryness-heat; in the middle stage by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 and obstruction of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while in the late stage, by various complications due to consumption and loss of qi and yin,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 and stagnation of both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消渴)的中医证候病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消渴)的中医证候病机。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现代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其认识与西医有所不同。经研究认为气阴两虚、津液耗伤是糖尿病发生的根本,肺燥、脾胃湿热、肾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气阴两虚日久,导致血瘀蕴聚败而成毒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基础。分析本病临床辨证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肺燥津亏、阴虚火旺,肺胃热盛,脾虚痰湿,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等多种证型。其证型又有主次之分,且有血瘀、痰湿、毒等兼证。结论:临床应重视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加减选用有效方药,其预防当以保精养津为其根本要义,尤其在中年时期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 DFU)的相关性,为糖尿病足溃疡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随机收集住院2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73例,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判定患者体质类型,并进行身高、体质量、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测量和观察记录伤口愈合速率、愈合时间、预后结局等情况。分析中医体质对2型糖尿病足溃疡伤口愈合的影响。结果 DFU患者以痰湿质、血瘀质和湿热质为多。其中血瘀质相对其他两种体质足溃疡程度较重,湿热质感染程度较重。湿热质的年龄最低,血瘀质相对年龄偏大。痰湿质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最大,糖尿病病程最短(P<0.05)。血瘀质伤口愈合速率和时间较慢(P<0.05)。结论痰湿质、血瘀质和湿热质是2型糖尿病足溃疡的高危体质,不同DFU患者临床特征不同,血瘀质的伤口愈合较慢,提示不同体质下DFU的预防及治疗应有侧重。  相似文献   

12.
中医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衰弱等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目前中医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制作,多是按照西医病因病理来复制,用西医的思路来探讨中医的理论,使中医处于被研究被解释的状态,这既与中医传统病因不符,又使制作出来的动物模型不具有中医糖尿病的本质和特点。因此,中医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制作,应从中医传统病因病机观念出发,制作出符合中医糖尿病自身规律和特点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检测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用以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并运用这些客观指标指导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目前已有研究显示,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将HOMA指数作为2型糖尿病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延长、中医证型的演变,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进行性衰减。明确2型糖尿病病程及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与中医病机、证型的对应关系,能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4.
根据散脑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提出散脑虽有昏迷、抽搐,但不当属温病,而应属杂病。对其治疗,提出应重视化湿祛痰法的应用,不应滥用安宫牛黄丸一类寒凉药施治。  相似文献   

15.
国医大师吕仁和擅长应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吕教授认为中焦脾胃受损及气滞、郁热、湿热和食积等是糖尿病重要的中医病机,临证注重调理中焦,惯用药对,用药思路独到.以淡豆豉、生甘草宣上畅中,解郁清热;枳壳、枳实胸腹同调,行气导滞;砂仁、鸡内金醒脾助运、化积消食;木香、黄连辛开苦降,清热燥湿.从宣郁、调气、消积、燥湿4个...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毅强  王华  尹德辉 《海南医学》2010,21(21):119-121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较好疗效。本文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以及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讨论,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伯礼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药物的配伍使用具有独到见解。主要介绍张伯礼教授临床用药心得,突出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药(两味中药固定的组合配伍)与队药(两味以上中药固定的组合配伍)的使用,同时论述相关病理病机,如对采用队药与对药治疗湿邪为病、痰瘀互结等病证的见解。张教授将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采用特定几味中药,或相须、或相使,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栓素B2 (TXB2 )和 6 酮前列腺素F1α(6 Keto PGF1α)在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 60例 (A组 )分为血瘀型组 (A1 组 )和湿热下注型组 (A2 组 )为观察组 ,并设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 (B组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组 (C组 )和健康组 (D组 )各2 0例 ,所有受检者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 ,用放免法检测TXB2 和 6 Keto PGF1α。结果 A1 、A2 、B、C组TXB2水平和T P值均高于D组 ,而 6 Keto PGF1α水平均低于D组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TXB2 和 6 Keto PGF1α与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医将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的疾病称之为疫病,病因为感受疫疠邪气所致,归属于温病范畴。根据疫病的临床症候及病因属性,目前主要分为湿热类和温热类疫病。文中归纳整理湿疫的相关文献,认为湿疫为感受湿邪为主的疫疠毒邪,由口鼻而入。因湿疫病因固定,具有明显的传变规律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初期、进展期、极期、恢复期阶段。凝练了湿疫的诊断要点,提出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方证。在治疗的不同阶段始终要围绕湿疫毒邪的祛除,同时湿疫初期,湿疫毒邪伏于膜原,虽有类似表证,但不能给予辛温发汗,必须芳香涤秽化浊、疏利气机,着眼于邪气的透达,促使湿热分消走泄,即吴又可所谓的促邪溃败之意。湿疫临床特点依然不能脱离湿热范畴,临床存在正局、变局之分,湿遏热伏,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存在极易入营、逆传心包、横逆肝肾等变局,导致病情急剧加重,需要引起临床重视。因此提出治疗上,初期注重芳香涤秽化浊、疏利气机、透邪外达,湿疫化热后,要警惕变局,重视解毒凉血活血法的应用。同时湿疫治肺、着眼于祛邪的治疗思想要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临床对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衰竭的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A/C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肾虚为本,湿热内蕴、瘀阻肾络为标,且往往由于外感湿热、肝阳、饮食不节、药毒等而诱发使病情加重,而病情加重时往往以湿浊证候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