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现已成为有无冠状动脉疾病的首选影像方法,经典穿刺途径是股动脉途径,但此途径有诸多缺点,如术后需卧床、局部血肿、腹膜后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我院通过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60例,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55例作对比分析,旨在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支架植入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支架植入术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n=55)采用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组患者(n=56)采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3月对比两组造影效果、手术时间、血肿、动脉静瘘、假性动脉瘤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造影、X线暴露、血管穿刺时间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特殊指引导管、PTCA应用率及SA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挠动脉冠状动脉造影行支架植入手术用时短,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预后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采用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与支架置入术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本组行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PTCA支架植入术患者39例临床资料分析。结果39例经桡动脉成功置入了47枚支架,置入的支架成功率为100豫。结论正确地指导患者并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严密观察和护理,不仅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防止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2年6月-2013年10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165例(桡动脉组),同期经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183例(股动脉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剂量、造影成功率、术后恢复时间及总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中桡动脉组有2例穿刺失败,改为股动脉途径完成造影,其他患者均顺利完成造影。两组患者的平均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剂量、造影成功率,桡动脉组分别为(2.3±1.2)min、98.8%(163/165)、(30.32±7.23)min、(63±13)ml、98.8%(163/165),股动脉组分别为(2.1±0.9)min、100%(183/183)、(28.95±8.21)min、(61±11)ml、100%(183/18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桡动脉组术后恢复时间为(5.6±2.3)h、总并发症的发生率1.2%(2/163),股动脉组术后恢复时间为(23.8±4.2)h、总并发症的发生率10.4%(19/18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易接受,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可作为脑血管造影的常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也成为治疗冠心病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且介入治疗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创伤小、易于接受、疗效较好等[1],而桡动脉的介入治疗又在传统的股动脉穿刺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科自2004年12月至2005年7月共为8例男性患者做了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术后均无并发症,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护理1.1术前护理1.1.1手部血管的选择应选择粗、弹性好,无疤痕的桡动脉。另外对于无桡动脉搏动者,或因血液透析做过动静脉瘘者以及桡动脉细小者如个子矮小的老年妇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年龄大于等于70岁的19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穿刺途径将其分为桡动脉组(n=100)和股动脉组(n=98),比较2组患者的X射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患者不适应发生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X射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血管并发症少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安全可行,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行PTCA+支架置入术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杨 《医学信息》2009,22(10):2166-216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PTCA+支架置入术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PTCA+支架置入术的资料。结果AMI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PTCA+支架置入术手术后无严重心脏事件,无栓塞及手部缺血等并发症,穿刺口无血肿。结论通过对经桡动脉途径行PTCA+支架置入术的AMI患者的护理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率和护理工作者的水平,并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前,诊治冠心病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经冠状动脉介入可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与后者相比,前者具有创伤小、止血方便,外围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无体位限制,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1]。我科自2013年1月~6月对352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介入诊治以来,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桡动脉径路介入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收集1 580例经桡动脉径路进行血管介入诊疗的病例,对其并发症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5.6%,其中动脉痉挛2.4%;假性动脉瘤1.4%;出血或上肢肿胀0.9%;术侧手掌肿胀0.6%;桡动脉闭塞0.3%,无严重出血、动静脉瘘及皮肤破溃感染等发生。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并发症少,且均为非致命性;掌握局部血管解剖,熟悉操作技巧,严格操作规程,加强术后观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微循环学杂志》2020,(2):39-43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需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150名,将其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对照组)和远端桡动脉组(研究组),每组均75例。对照组采取经桡动脉入径行PCI,研究组采取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PCI。所有150例患者术前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双侧桡动脉、远端桡动脉内径大小,记录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远端桡动脉内径均小于桡动脉内径(P<0.05),两组间同侧同动脉管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有部分患者的远端桡动脉内径大于或等于6.5F薄壁鞘管外径。(2)研究组平均穿刺时间(7.30±1.12min)长于对照组(5.25±1.26min)(P<0.05),研究组平均压迫止血时间(6.20±0.71h)短于对照组(6.63±0.65h)(P<0.05),研究组手术并发症如手臂疼痛(1.33%vs 10.67%)、手臂肿胀(0.00%vs 9.33%)、桡动脉闭塞(0.00%vs 8.00%)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桡动脉痉挛和局部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桡动脉入径行PCI相比,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PCI同样安全有效,且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杨正雁  范力 《医学信息》2009,22(2):110-111
目的探讨X线引导下建立经皮肾穿刺造瘘行经皮肾输尿管镜(PCNL)的通道的方法、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07例单侧肾结石,左侧63例,右侧44例。在X线定位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置入F6输尿管导管引流,1天后经通道行PCNL。结果99例穿刺成功,5例穿刺后造瘘管脱出,再次穿刺成功,3例穿刺失败,改开放手术。未出现并发症。结论X线引导下建立经皮肾穿刺造瘘通道行PCNL,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中应用延续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数据参比研究对象为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54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参考护理方案的不同予以随机分组,对照组纳入行常规护理的27例患者,实验组纳入行延续护理干预的27例患者,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的ESCA评分和并发症。结果对比对照组各项数据,实验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自我概念、责任感、护理能力、健康水平、并发症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延续护理干预应用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中具有显著作用,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以及相关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78例行冠脉造影并植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78例患者中皮下血肿、出血5例,迷走神经反射2例,心律失常3例,心绞痛3例,心肌梗死1例,其余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结论 术前积极做好患者的准备工作,术中密切配合,术后认真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及患者的康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造影分析蒙古族和汉族股动脉分叉位置差异,为今后蒙古族和汉族患者行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方法540例经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其中蒙古族患者270例(部分来自蒙古国)(蒙古族组),汉族270例(汉族组)。蒙古族组男性201例,女性69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2.4岁。汉族组男性198例,女性72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3.1岁。术中常规行股动脉造影。以股骨头和耻骨联合为参照,透视下在股骨头上缘和耻骨联合中点之间做一连线,再沿股骨头下缘、股骨头中心做两条平行线,由上到下将腹股沟部分为A、B1、B2、C共4个区,对常规穿刺股动脉位置行造影评价,并对因穿刺位置引起的相关并发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蒙古族患者股动脉分叉位于A、B1、B2、C区分别为5.1%、29.4%、44.3%和21.2%;汉族患者股动脉分叉位于A、B1、B2、C区分别为1.2%、26.3%、32.7%和39.8%,两组患者股动脉分叉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因股动脉穿刺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分别为11.1%和2.2%(P<0.01)。结论蒙古族患者股动脉分叉位置较汉族患者股动脉分叉位置普遍偏高,股总动脉在股骨头中点以上区域分叉分别为73.7%和59.0%。在股骨头中点以下区穿刺股动脉蒙古族患者易出现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所以对蒙古族患者行经股动脉径路介入时应在股骨头中点以上穿刺。  相似文献   

15.
桡动脉解剖及获取技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桡动脉的获取技术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72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取桡动脉的经验,介绍获取桡动脉的技术方法和体会。结果:在使用桡动脉获取技术的患者中,3例出现手术切口及手背皮肤术后短时间内麻木,其他患者无前臂感觉及活动障碍,无前臂缺血并发症。结论:当术前评价证实手部桡动脉供血区域有足够的侧枝循环时,桡动脉是最好的搭桥血管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选择栓塞治疗损伤性肾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肾出血患者,经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行肾动脉造影证实为肾动脉损伤后,使用明胶海绵条进行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7例经肾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肾动脉假性动脉瘤,栓塞后即刻止血,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24月,平均9月,无血尿复发患者。结论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术能最大程度保留肾脏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微创的止血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7号头皮针行桡动脉采血在增加穿刺成功率,减少病人疼痛方面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162例危重且需采集血气标本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组各82例,对照组用2.5ml注射器及配套6号针头采用传统方式进针采血,试验组用7号头皮针进行桡动脉采血,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疼痛程度低,误抽静脉血机率低,血肿、瘀斑等并发症少。结论7号头皮针行桡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减少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桡动脉置管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体视显微镜测量31具尸体共62侧桡动脉远侧段的内径(ID))、外径(ED).结果(1)桡动脉平桡骨茎突上5cm处断面(SA)ED、ID和管壁厚度(WT)分别为(2.33±0.49)mm、(1.31±0.45)mm和(0.51±0.13)mm.(2)桡动脉平桡骨茎突处断面(SB)ED、ID和WT分别是(2.71±0.45)mm、(1.52±0.54)mm和(0.59±0.16)mm,三者均大于SA(P<0.05).(3)桡动脉的ID、ED及WT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P<0.05),但无侧别差异(P>0.05).结论本文结果对桡动脉穿刺置管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等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笔者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药物球囊扩张+内支架植入术"时,发现1例先天性左心耳缺如伴左上、下肺静脉共干患者,极其罕见,此前无论是尸体解剖还是活体上均未见文献报道,为了丰富相关病例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提高MSCT引导下穿刺成功率的技术方法。方法在64层螺旋CT引导下对58例患者进行经皮穿刺活检或治疗。以进针路径尽可能短,避开血管、肠管等重要结构,尽量避免重要并发症的发生为原则进行穿刺,再将所得病变组织或脓液送病理检查。穿刺完成后通过CT扫描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情况以及将穿刺所得病变组织送病检后返回的诊断结果与原先临床和CT诊断相比较,分析产生各种差异,并发症的原因,探讨提高MSCT引导下穿刺成功率的技术方法。结果本组58例均穿刺成功,术后扫描示气胸1例;2例患者术后有少量出血,观察5 min后缓解,经止血药物治疗后未再出血,其他无重要并发症,穿刺后5 h内58例患者均无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58例中病理检出57例,达98.3%;与穿刺前临床、CT诊断相比,准确率分别提高19.2%和11.5%。1例未检出为病理检查结果未返回。结论多层螺旋CT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活检可以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新技术,能更好的帮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