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xSPECT/CT断层骨显像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8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全身骨显像、xSPECT/CT及SPECT/CT断层骨显像资料,比较xSPECT/CT断层骨显像与SPECT/CT断层骨显像两种不同图像对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核医学医师的诊断信心及图像质量。结果 xSPECT/CT断层骨显像对小儿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24%、95.56%、95.37%、96.77%、93.48%;SPECT/CT断层骨显像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13%、95.56%、88.89%、96.36%、81.13%,且xSPECT/CT断层骨显像能提高核医学医师的诊断信心及图像质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SPECT/CT能提高图像质量,同时提升核医学医师对骨转移的诊断信心和诊断质量,从而早期诊断患儿骨转移情况,进一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单电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对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乳腺癌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单纯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75例乳腺癌患者的153个病灶行局部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以临床病理、磁共振成像(MRI)、CT、骨扫描复查或PET/CT检查为确诊依据,计算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单纯全身骨显像无法确诊的153个病灶,经SPECT/CT融合断层正确诊断的恶性病灶51个(33.3%),良性病灶89个(58.2%)。诊断符合率91.5%,灵敏度92.7%,特异度90.8%,阳性预测值85.0%,阴性预测值95.7%。结论 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能够对单独SPECT骨扫描难于确诊的病灶进行准确诊断,明显地提高了乳腺癌骨转移病灶的诊断准确性,在女性乳腺癌患者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陆武  刘永  宋长祥  经丰琴   《放射学实践》2011,26(5):560-563
目的:应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半定量分析,探讨符合线路SPECT/CT对肺部孤立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74例肺孤立性病变患者的^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图像,用半定量法(计算病灶组织与周围正常软组织的摄取比值,即T/NT)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半定量分析显示恶性病变摄取^18F-FDG比值(9.57±6.13)明显高于良性病变(2.99±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T/NT≥3.5作为恶性病变的判定标准,74例肺孤立性病变中,真阳性49例,真阴性16例,假阳性7例,假阴性2例。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8%、69.57%、87.84%、87.50%和88.89%。结论: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肺孤立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CT与MRI对于胰岛素瘤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资料和方法:2006-09~2009-12临床疑诊胰岛素瘤患者共28名,均接受CT和MRI检查.以手术病理及临床定性诊断为对照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效能.结果:19名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胰岛素瘤19例,其中CT检出12例,MRI检出16例.9名临床定性诊断除外胰岛素瘤的患者CT和MRI检查均为阴性.CT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2%(12/19)、100%(9/9)、100%(12/12)及56.3%(9/16),MRI上述数值分别为84.2%(16/19)、100%(9/9)、100%(16/16)及75%(9/12).两种检查方法对胰岛素瘤定位诊断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6,P=0.4343).结论:CT和MRI对胰岛素瘤定位诊断的价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与支气管镜检查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部病变患者140例,均行CT增强扫描、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将CT增强扫描、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2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2种检查方法与病理结果的吻合度采用Kappa检验。结果:140例中病理学确诊肺癌76例,良性病变64例。CT增强扫描、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癌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K值分别为(81.43%、81.58%、81.25%、0.672),(80.0%、63.16%、100.00%、0.601)。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与支气管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敏感度、特异度与支气管镜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癌诊断的特异度高于CT增强扫描检查,但敏感度和准确度低于CT增强扫描,肺癌的初步诊断应首选CT增强扫描,临床确诊需要结合支气管镜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增强CT及增强MRI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78例经常规超声诊断为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80个病灶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39个行增强CT检查,28个行增强MRI检查,其中5个同时行增强CT及增强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增强CT及增强MRI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价值。结果80个病灶中,57个为恶性病变,23个为良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肾脏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69.6%、88.3%、80.0%;增强CT诊断肾脏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72.7%、90.0%、88.9%;增强MRI诊断肾脏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66.7%、90.5%、57.1%;3种检查诊断效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CT及增强MRI对于肾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效果相当,临床可以根据各个检查技术的特点,为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宜的检查,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法为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PECT/CT骨显像在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SAPHO)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SPECT/CT骨显像结果,所有患者均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局部断层显像及同机或异机CT扫描,获得SPECT全身骨显像和局部SPECT骨显像、CT显像、SPECT/CT融合显像图像。分析比较SPECT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对SAPHO综合征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组间准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1例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患者中,9例经穿刺组织病理或随访病情最终转归而确诊,另外2例为转移瘤。其中,SPECT诊断6例,共发现41个病灶出现放射性浓聚;SPECT/CT诊断9例,共发现44个病灶。SPECT骨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6.7%(6/9)、50.0%(1/2)和63.6%(7/11);SPECT/CT融合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9/9)、50.0%(1/2)和90.9%(10/11),SPECT/CT融合显像对SAPHO综合症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的SPECT显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P < 0.05)。结论SPECT/CT的联合应用提高了对病灶解剖定位的准确率及骨显像特异度,可用于SAPHO综合征患者的病灶精准定位、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更多隐匿病灶检出以及病灶代谢活性评价等,对SAPHO综合征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顾艳  周胜利  周莹   《放射学实践》2012,27(4):382-385
目的:探讨CT和超声(US)对甲状腺多发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6例均行CT和US检查的甲状腺多发结节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分别计算CT、US及两者联合检查对甲状腺结节定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对所得结果行χ2检验。结果:CT组、超声组、联合组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51.61%、67.74%和83.87%,特异度分别为80.69%、86.21%和92.41%、符合率分别为75.56%、82.95%和90.91%。CT组与US组间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S组与联合组比较敏感度、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和联合组间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应作为甲状腺多发结节的首选检查方法,CT在评价甲状腺恶性结节边界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及对远处转移的判断有一定优势,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对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足踝关节复杂的解剖结构给检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目前足踝关节病的初步检查方法是行X线评估,MRI检查则用于进一步明确诊断。99Tcm-MDP平面骨显像对骨代谢的病变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但由于分辨率低和缺乏解剖结构信息,因而对足踝关节的检查缺乏特异性。99Tcm-MDP SPECT/CT断层骨显像将骨显像的高灵敏度与CT提供的精细解剖结构完美结合,从而更好地显示99Tcm-MDP摄取的位置和解剖结构的改变。近年来SPECT/CT断层骨显像已逐步用于足踝关节病变的辅助诊断。笔者对SPECT/CT断层骨显像在足踝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SPECT肾小球滤过率(GFR)与CT测得肾实质厚度及增强CT值之间的关系,探讨CT对不同程度肾积水患者肾功能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经超声确诊为单侧肾积水的患者,经SPECT测得患肾的GFR占总肾GFR百分比(GFR%)与CT平扫测得患肾占双肾实质厚度百分比(CT%)、患肾增强CT值占双肾增强CT值百分比(增强CT%)。按患肾GFR分为轻中度受损、重度受损、无功能,以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比较各组CT%、增强CT%及GFR%,并分析其相关性,评价CT预测肾功能的价值。结果轻中度受损组CT%、增强CT%及GFR%均显著大于重度受损组及无功能组(F=20.24、7.78、329.21,P<0.05)。CT%、增强CT%与GFR%呈正相关(r=0.58、0.61,P<0.05)。轻中度受损组、重度受损组、无功能组ROC评价C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0.79、0.83,敏感度分别为92.91%、93.47%、65.72%,特异度分别为35.33%、59.47%、88.62%;3组ROC评价增强C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9、0.96,敏感度分别为97.51%、80.02%、97.66%,特异度分别为58.14%、89.82%、94.27%。结论SPECT肾功能显像与CT扫描对肾积水功能评价有良好的相关性,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以作为预测肾积水患者肾功能受损程度的补充指标。增强CT%预测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SPECT/CT融合显像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乳腺癌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132例乳腺癌患者的210个病灶行局部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以临床随访及病理检查获得最终诊断结果,计算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转移灶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对比不同部位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差异.结果 ①210个病灶经SPECT/CT融合断层显像正确诊断的恶性病灶82个(39.0%),良性病灶112个(53.3%),诊断准确率为92.4%(194/210),灵敏度为94.3%,特异度为91.1%,阳性预测值为88.2%,阴性预测值为95.7%.②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对不同部位的病灶的诊断准确率不一致,脊椎的诊断准确率最高,为95.9%(94/97),肋骨最低,为83.7%(36/4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P<0.05).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能够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病灶进行准确诊断,其对不同部位的病灶的诊断准确率有差异,脊椎的诊断准确率最高,肋骨最低.  相似文献   

12.
SPECT/CT对脊柱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SPECT/CT显像在脊柱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99Tc^m-MDP全身骨显像脊柱呈放射性浓聚患者进行SPECT/CT显像,获得SPECT、CT及两者的融合图像。所有病灶均以病理学诊断及6个月以上的影像学随访为最终诊断结果,计算SPECT/CT融合图像的诊断效能。结果SPECT/CT骨显像诊断骨转移肿瘤的灵敏度为96.00%(24/25),特异性为96.43%(27/28),准确性为96.23%(51/53),假阳性率为3.57%(1/28),假阴性率为4.00%(1/25),阳性预测值为96.00%(24/25),阴性预测值为96.43%(27/28)。对脊柱浓聚灶诊断非转移性骨病变的灵敏度为96.43%(27/28),特异性为96.00%(24/25),准确性为96.23%(51/53),假阳性率为4.00%(1/25),假阴性率为3.57%(1/28),阳性预测值为96.43%(27/28),阴性预测值为96.00%(24/25)。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结合了CT的解剖定位功能与^99Tc^m-MDP骨显像的高灵敏度,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对脊柱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王恩成  徐莲  孙晓光  韩源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23-1325
目的:评价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单独SPECT难于确诊良恶性的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SPECT骨扫描难于确诊的对53例肿瘤患者的84个病灶行局部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所有患者转移灶确诊以临床病理、MRI、CT、骨扫描复查或PET/CT检查为依据.结果:①SPECT显像无法确诊的84个病灶,经S...  相似文献   

14.
陈璟  吴华  胡广原  胡国清 《中华核医学杂志》2004,24(4):222-224,i002
目的:评价^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显像对原发性鼻咽癌的诊断和鼻咽癌放疗后局部残余或复发的鉴别价值。方法:2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鼻咽癌患者于治疗前、放疗后3和6个月分别行^99Tc^m-MIBI SPECT显像,与同期CT和(或)MRI结果对照,分别计算肿瘤或正常鼻咽部与头皮的放射性计数比值,作为^99Tc^m-MIBI摄取指数(MUI)。以接受器工作特性(ROC)曲线确定MUI判别阈值。以鼻咽部内镜检查、病理活组织检查及18个月的临床随访资料作为鼻咽癌残余或复发的依据。结果以MUI≥2.15为阳性标准,^99Tc^m-MIBISPECT显像诊断原发性鼻咽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95%。以MUI≥1.32为阳性标准,^99Tc^m-MIBI SPECT显像监测鼻咽癌残余或复发的灵敏度为3/4例,特异性93.8%,准确性90.0%。CT和(或)MRI监测鼻咽癌残余或复发的灵敏度为3/4例,特异性81.3%,准确性80.0%。^99Tc^m-MIBISPECT显像与CT和(或)MRI联合鉴别鼻咽癌残余或复发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2/2例、92.9%和93.8%。结论:^99Tc^m-MIBI SPECT显像对确定鼻咽癌原发灶范围有一定价值;与CT和(或)MRI联合,可提高对放疗后鼻咽癌残余或复发的早期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较常规平面骨显像在钙化防御诊断中的增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9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核医学科42例临床疑诊钙化防御患者,均行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并经皮肤活检确诊.观察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均42例)诊断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在探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NB)转移性骨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NB患儿,均行全身平面骨显像及局部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将骨病灶显示的清晰度分为5级(不可见、模糊、可见、清晰、非常清晰),良恶性诊断的确定性分为3级(不确定、可以确定、十分确定),诊断效能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对显像图像在骨病灶的清晰度显示、良恶性确定性诊断及探测恶性骨病灶的诊断效能方面进行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及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24例NB患儿,全身平面骨显像发现骨病灶72个,有5个骨病灶未能显示,SPECT和CT融合显像和单独SPECT显像均分别发现骨病灶77个。对骨病灶的清晰度显示SPECT和CT融合显像,单独SPECT显像均优于平面显像(日值均为69.000,P均〈0.05)。平面显像和SPECT显像诊断恶性骨病灶的准确性分别为45.45%(35/77)和62.34%(48/77;χ^2=4.416,P〈0.05),SPECT和CT融合诊断恶性骨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平面显像有提高,分别为82.35%(42/51)和53.19%(25/47)、88.46%(23/26)和40.00%(10/25)、84.42%(65/77)和45.45%(35/77),χ^2=12.571,14.016和25.667,P均〈0.01。与SPECT显像的特异性(14/26,53.85%)和准确性(48/77,62.34%)相比,SPECT和cT融合诊断恶性骨病灶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提高(χ^2=7.589,9.606,P均〈0.01),两者间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2,P〉0.05)。SPECT和CT融合显像骨病灶良恶性的确定性诊断优于SPECT(H=28.000,P〈0.05)和平面显像(H=21.000,P〈0.05)。结论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能探测到NB患儿更多的骨病灶,是一种较好的探测NB患儿转移性骨肿瘤的显像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相骨显像联合SPECT/CT对骨骼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较单纯三相骨显像的增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9月间临床怀疑骨肿瘤、并行三相骨显像联合SPECT/CT显像的45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11~82(44.1±21.2)岁.病灶均经外科手术治疗或穿刺活组织检查获得病理诊断.2位核医学科医师先分析三相骨显像图,判断病变良恶性;在其基础上,结合SPECT/CT融合图像分析,再次判断病变良恶性.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分别对单纯三相骨显像和SPECT/CT联合三相骨显像对患者病灶良恶性诊断效能进行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以x2检验比较2种方法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病理诊断恶性病变29例,良性病变16例.三相骨显像和SPECT/CT联合三相骨显像对骨骼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96.6%(28/29)和100%(29/29),特异性分别为37.5%(6/16)和81.2%(13/1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7%(28/38)和90.6%(29/3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和100%(13/13).三相骨显像诊断准确性为75.6%(34/45),SPECT/CT联合三相骨显像诊断准确性提高至93.3%(42/4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5,P<0.05).结论 SPECT/CT联合三相骨显像对骨骼病灶良恶性病变判断的准确性较三相骨显像明显提高,具有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足踝部X线平片表现阴性痛风患者的CT和MRI表现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其隐匿性骨质破坏及其他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于我院就诊的36例X线平片阴性痛风患者,于2周内均行CT与MRI平扫,分析骨质破坏、关节内和/(或)周围痛风石、软组织肿胀、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和骨髓水肿等征象。结果:36例CT平扫可见骨质破坏23例,MRI可见13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T平扫可见关节内和/(或)周围痛风石23例,MRI可见27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其中21例CT、MRI均见痛风石表现,6例仅MRI可见,2例仅CT可见。CT与MRI平扫分别有11例和15例可见关节腔积液表现,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2种检查均见软组织肿胀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另外,36例的MRI平扫中,4例可见滑膜增厚,30例见骨髓水肿表现。结论:CT与MRI平扫可显示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隐匿性骨质破坏及微小痛风石,CT平扫对于早期骨质破坏的显示优于MRI,但MRI可提供更多影像信息。对于足踝部X线表现阴性痛风性关节炎,CT与MRI相结合为最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MRI、CT诊断脊椎转移瘤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椎转移瘤的MRI及CT征象,以提高脊椎转移瘤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138例脊椎转移瘤患者进行MRI与CT检查,比较脊椎转移瘤在MRI和CT上的表现。结果:138例脊椎转移瘤共发现399个椎体异常,237处椎管受累,190处椎旁软组织肿块,178处病理性骨折。MRI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74%(294/399);T2加权表现为高信号62%(249/399);脂肪抑制T2加权表现为高信号86%(344/399)。CT检出273处病灶表现为不同形态的骨质破坏,溶骨型66%(179/273),成骨型24%(65/273),混合型10%(29/273)。结论:M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CT,MRI和CT联合应用可提高脊椎转移瘤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