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目的:研究CT仿真结肠内窥镜(CT Virtual Colonoscopy,CTVC)的使用价值,应用方法及镜下表现。方法:使用Hispeed FX/i扫描机,扫描层厚3~5mm,螺距1~2,重叠重建率50%~67%。利用Navigator Smooth软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仿真结肠内窥镜的影像,并与纤维肠镜和/或手术所见对照分析,全部病例经病理证实。结果:通过选择不同的观察方位,角度和阈值,CTVC能清楚显示靶器官内正常解剖结构的立体影像和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侵犯范围。CTVC对结肠病变形态的显示与FC或/和标本显示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另外,CTVC能从闭塞和狭窄的远端观察病变。但CTVC不能显示组织的颜色变化,不能活检。结论:CTVC作为一种新的非侵袭性结肠检查方法,可以作为纤维结肠镜的有效补充手段,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T仿真结肠内窥镜(CTVC)的检查方法、影像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用螺旋CT对20例结肠疾病患者行容积扫描,诊断结肠癌6例,息肉8例,结肠炎5例,正常结肠1例。所有患者均同时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对于病变结肠均行手术或肠镜下活检术。结果 CT仿真结肠内窥镜与纤维结肠镜检查相符,并经病理证实。CTVC不但可清晰的显示结肠正常解剖及病变,同时对于管腔外病变的显示、肿瘤的分期、定位均有重要的价值。结论 CTVC是一种有效的结肠病变检查的辅助手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al colonoscopy,CTVC)对结直肠占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41例经结肠镜诊断为结肠占位的患者,经肛门注气后行16排螺旋CT腹盆腔连续薄层扫描,应用多排螺旋CT仿真结肠镜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三维仿真结肠镜图像重建,与结肠镜和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结肠镜诊断结肠息肉12例共21枚息肉,仿真结肠镜发现10例共15枚息肉;结肠镜诊断结肠癌29例,仿真结肠镜诊断结肠癌27例,并发现2例肝转移,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CTVC对结肠占位性病变是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显示结肠占位的部位、大小,而且还可以显示结肠壁及结肠外的转移情况,对结肠癌的临床分期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位对结肠隆起性病变CT仿真结肠镜(CTvirtualcolonoscopy,CTVC)成像的影响。方法56例患者行结肠直肠螺旋CT检查,并进行工作站后处理,分别获得结肠、直肠的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成像等二维、三维图像,并于临床病理对照。将病灶按直径≤5mm、5mm~10mm、≥10mm分为3组,分析双体位下CTVC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增生性息肉4例,腺瘤8例,多发性息肉3例,结肠、直肠癌31例。双体位下病灶检出率较仰卧位提高,双体位下大肠扩张满意度高。结论采用双体位能有效提高结肠隆起性病变的CTVC成像效果。结合其他后处理方法,能明显提高CTVC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位对结肠隆起性病变CT仿真结肠镜(CTvirtualcolonoscopy,CTVC)成像的影响。方法:取长约20cm的猪结肠16段,每段制作直径2mm~10mm的息肉模型各6个。结肠适度充气并注入1mm~2mm高的水后,行螺旋CT扫描。每一肠段均扫描2次,使模拟病灶分别位于近地壁和远地壁上。分析两种位置下CTVC病灶的显示效果和检出率。结果:远地壁上模拟息肉显示效果优于近地壁上(Uc=5.998,P<0.01);远地壁上模拟息肉检出率高于近地壁上(分别为100%和75%)(χ2=27.43,P<0.01)。结论:多体位扫描提高了结肠隆起性病变的CTVC显示效果和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仿真肠镜在结肠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IEMENS SOMATOM耐层螺旋CT对81例患者行一次屏气全结肠容积扫描,并利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获取CT仿真肠镜(CT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成像(SSD)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并结合原始横断面等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结肠镜或术后病理对照。结果CTVC检出16例结肠镜检查为正常中的15例、误诊为结肠息肉1例,CTVC检出结直肠癌37例,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3.75%;术前T分期敏感度和阳性诊断准确度分别为100%和89.2%;N分期敏感度和阳性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0%和70%。CTVC检出28例56枚结直肠息肉中51枚,敏感度为91.07%,特异度为93.75%。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镜对结直肠占位病变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仿真肠镜在结肠肿瘤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比结肠镜检查结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结肠占位的患者应用SIEME 64层螺旋CT对200例例患者行一次屏气全结肠容积扫描,并利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获取CT仿真肠镜(CT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成像(SSD)和透明显示(Ray sum)图像,并结合原始横断面等图像进行分析,再行结肠镜检查对照。结果与结肠镜相比,CTVC诊断阳性率较结肠镜高,CTVC检出26例结肠镜检查为正常的患者,12例误诊为结肠息肉,检出结直肠癌200例,敏感度为100%,特异度94%。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镜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结直肠占位病变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尤其是结肠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可作为纤维结肠镜有价值的补充检查手段,能弥补结肠镜检查中的不足,给临床诊断带来巨大前景。  相似文献   

8.
双排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民 《华夏医学》2008,21(1):160-161
目的:初步研究探讨双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已知结肠癌患者进行结肠充气行全结肠容积扫描,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结肠的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法(SSD)和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以及多平面重建技术(MPR)、Raysum技术运用并经结肠镜和手术病理证实的CT三维图像,将这些图像作对照分析。结果:多平面重建(MPR)在检出病灶的同时可显示病灶的密度、形态、范围、肠壁受损程度以及肠外情况做出准确判断,而CT仿真内窥镜(CTVE)对病灶检出率及对病灶大体形态显示略有优势。结论:通过容积扫描发现病灶后,再通过表面遮盖法(SSD)、CT仿真内窥镜(CTVE)对全结肠进行浏览以及MPR图像对病灶进行多视角、多方位观察,将能提高结肠三维成像技术对结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研究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3DCT)包括表面遮盖显示(SSD)、仿真结肠镜(CTVC)和全景内镜显示(PE)在结肠癌及息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方法]使用16排CT进行全结肠扫描,扫描条件:扫描层厚1.25mm,螺距1.375:1,转速0.8s,120Kv,俯卧位240mA。仰卧位50mA。扫描总时间10—14s。对3种三维成像方法分别进行图像质量、病变检出时间、病变检出率、Borrmann分型等的评价。[结果]16排CT的SSD、CTVC、PE的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CTVC、PE和SSD的病变检出时间递减,SSD和PE用时最短,为3—5min,明显快于CTVC;SSD、CTVC和PE的病变栓出率递增,1.0—5、0mm息肉的栓出率分别为37、5%、80%、80%;5、0—10.0mm息内分别为61.5%、100%、100%;10.0mm以上息内均为100%:SSD、PE和CTVC对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准确率100%,高于结肠镜检86.96%。[结论]16排CT三维成像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和病变检出能力,在结肠小息肉的诊治中发挥巨大潜能。  相似文献   

10.
CT仿真内窥镜在膀胱肿瘤中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 CT仿真内窥镜在诊断膀胱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技术。方法 :用多层螺旋 CT对 30例拟诊断膀胱肿瘤患者行容积扫描 ,利用 Navigator软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 ,形成仿真膀胱内窥镜的影像 ,应用 FlyThrough软件多角度观察膀胱 ,全部病例均行纤维膀胱镜检查对比。结果 :CT仿真内窥镜作为一种无创伤性诊断手段 ,对诊断膀胱肿瘤有极大价值 ,其使用效果与操作技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管荣平  岳建国  贺锋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3):1175-1176
目的:研究 CT仿真内窥镜在诊断膀胱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技术.方法:用多层螺旋CT对30例拟诊断膀胱肿瘤患者行容积扫描,利用 Navigator软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形成仿真膀胱内窥镜的影像,应用Fly Through软件多角度观察膀胱,全部病例均行纤维膀胱镜检查对比.结果:CT仿真内窥镜作为一种无创伤性诊断手段,对诊断膀胱肿瘤有极大价值,其使用效果与操作技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贾成彦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137-138
螺旋CT仿真结肠内镜(CT VIFtLlal c0101205eopy,CTVC)是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的结果。在螺旋CT容积扫描的基础上,利用工作站的计算机软件重建出肠腔的内表面,进行体积漫游。达到类似纤维结肠镜(fibercolon:scopy,FC)检所见,为CT在肠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成为可能。现将我院2007年4月~2009年7月经FC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大肠息肉患者的CTVC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仿真内窥镜临床应用32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CT仿真内窥镜(CTVE)的检查方法、镜下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患者及正常人行螺旋CT容积扫描后,利用Navigator软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仿真内窥镜的影像,应用Fly through软件沿管腔中轴方向推进观察。全部患者均经纤维内窥镜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结果 喉、气管支气管、胃、结肠及膀胱CTVE获得类似纤维内窥镜显示的管腔器官腔壁或腔内病变形态的效果。尚能从  相似文献   

14.
CT检查能直接显示肠腔本身及其病变的横断面像 ,因此 ,特别适用于肠道的占位性病变的诊断、肿瘤的分期、手术切除可能性的预测等。运用专门软件 ,进行三维重建可获得肠道三维图像 ,产生纤维内镜的观察效果。用于结肠者称结肠仿真内窥镜。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新方法 ,它安全、快捷、病人无痛苦。因此 ,在诊断结肠直肠占位性病变上是结肠纤维内镜的补充手段。尽管该技术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但在减少侵入性、影像诊断、医学教育方面有很大发展潜能。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此技术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的价值和局限性作一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螺旋CT横断面和仿真内窥镜图像显示膀胱结节的能力和膀胱螺旋CT仿真内窥镜的最佳扫描参数。方法:于狗膀胱的不同位置造成6个5mm直径结节,膀胱充气后应用4组不同的扫描参数对其进行扫描,盲法评价图像质量、比较CT横断面和仿真内窥镜图像显示膀胱结节的异同。并统计处理其结果。结果:横断面和螺旋CT仿真内窥镜(CTVE)均显示出6个结节;层厚5mm,进床速度9mm/s,重叠率50%,标准重建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同时具有较低的X线剂量。结论:螺旋CT横轴位和CTVE图像相结合将成为显示膀胱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膀胱内窥镜技术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50例患者膀胱行容积扫描,利用Navigator软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形成仿真膀胱内窥镜的影像,应用Fly Throgh软件多角度观察膀胱,全部病例均行纤维膀胱镜检查。结果:MSCTVE技术显示效果满意,与纤维膀胱镜对照及手术病理证实符合率100%,较好的显示了肿瘤特征。但对浅表隆起凹陷均不如纤维内窥镜敏感。结论:MSCTVE显示肿瘤病变准确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结肠病变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的20例结肠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6排MSCT对20例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和MPR、CTVC、SSD、Raysum等图像后处理.结果 20例中12例结肠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残胃癌累及横结肠,CT横断面、MPR、SSD、CTVC、Raysum图像均清晰显示.结肠息肉4例(共12枚),CT横断面显示7枚较大息肉,MPR、SSD、Raysum图像各显示10枚,CTVC清晰显示1 2枚.3例结肠炎症由CT横断面图像,结合MPR、CTVC而诊断.结论 在MSCT结肠成像检查时合理应用后处理技术,有助于结肠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姚飞荣 《苏州医学》2009,32(1):44-45,1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及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例结肠内占位患者清洁肠道及灌注空气后行64层面螺旋CT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仿真内窥镜(VE)、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透明重建。14例患者中9例行纤维结肠镜检查,7例行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结果1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腺癌8例,腺瘤息肉5例,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结论cT仿真结肠镜可确定结肠息肉和肿瘤,对肿物表面细节显示满意,并可观察正常或异常黏膜纹,结合MPR、SSD技术使结肠占位性病变定位准确、直观。CT仿真结肠镜是一项实用的非创伤性肠道占位检查新技术,可以作为纤维结肠镜和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艮好补充。  相似文献   

19.
16排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6排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对大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我院81例患者(包括结直肠癌54例,腺瘤5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炎性肠病6例,其他15例)进行容积扫描,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表面阴影成像、透亮显示(raysum)图像及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结果CT结肠成像可显示全结肠,观察结肠病变的数量、位置、表面形态、管腔狭窄、肠管周围及远处脏器的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项有价值的影像技术,有助于结肠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是结肠镜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CT仿真内镜(CTVE)技术比较不同的对比剂(充气或充水)充盈方法对猪空肠同等直径、不同高度的隆起性病变的显示能力。方法取离体猪小肠标本20段,于内壁模拟同等直径、高度分别为5、10、15 mm形态各异的两组肿瘤性病变,将20段小肠随机分为充气组和充水组,每组各10段,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扫描,利用工作站进行CTVE成像,比较应用不同充盈方法对猪空肠占位性病变的检出情况。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VE技术诊断两组间病变:在模拟占位的显示上,高度5 mm的病灶,两组间对病灶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气组优于充水组;高度10 mm的病灶,两组间对病灶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气组优于充水组;高度15 mm的病灶,两组间对病灶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同等直径的高度5 mm和10 mm的模拟占位,气体充盈优于水充盈者,更适合于黏膜面的显示,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