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因素与慢性非器质性疼痛的关系及盐酸氟西汀(百优解)对慢性疼痛合并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8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筛选出具有抑郁状态者,在疼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氟西汀,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①HAMD评定17项≥18分者71例,所占比例为44.9%。②71例中进入治疗研究的患者治疗后,盐酸氟西汀组及对照组HAMD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2,4,6周盐酸氟西汀组HAMD及VAS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疼痛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对其中具有抑郁情绪的患者使用抗抑郁剂治疗能显著改善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氟西汀对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致脑卒中后抑郁与病灶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并观察氟西汀对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对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110例进行评估,分为抑郁组(48例)和非抑郁组(62例)。观察抑郁与性别、脑卒中性质、病灶部位、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抑郁患者采用口服氟西汀胶囊治疗,以HAMD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抑郁的发生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lt;0.05),氟西汀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减分率比较(治疗前后HAMD平均分分别为24.1&;#177;4.9,5.1&;#177;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生物因素有肯定的关系,氟西汀能明显改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3.
早期应用氟西汀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何萍  孔岩  许丽珍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16-6017
目的:脑卒中后抑郁能明显影响患者康复锻炼的主动性,加重功能缺损,观察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对其的预防作用以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1例初发脑卒中患者,除外意识障碍、失语、精神病史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加用氟西汀20mg/d。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分别于入院时、8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和S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治疗组HAMD和SSS评分分别为14.28&;#177;2.31,10.41&;#177;6.36,对照组为20.32&;#177;3.38,14.43&;#177;7.9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87,4.09,P&;lt;0.01)。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减少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加快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氟西汀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8例2003-07/2004-03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患者意愿分成抗抑郁组43例,对照组45例。另选择同期住院的脑卒中后无抑郁者50例作为无抑郁组。全部病例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抗抑郁组加用氟西汀20mg口服,1次/d,共4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抑郁、应用Ban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测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3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抗抑郁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lt;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lt;0.05)。②抗抑郁组治疗后Banhel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lt;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lt;0.05),与无抑郁组相似。③抗抑郁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下降(P&;lt;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lt;0.05),与无抑郁组相似。结论氟西汀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7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氟西汀(商品名百优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将76例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常规治疗和加用氟西汀治疗4周,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自评抑郁量表(SDS)进行疗效评定。氟西汀组HAMD,MMSE,SDS评分的减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1)。提示氟西汀治疗PSD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6.
氟西汀和阿米替林治疗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氟西汀合并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comorbid depression disorder and anxiety disorder,CDA)的效果和副反应。方法:在本院神经心理康复门诊中选择同时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关于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的氟西汀、阿米替林组和氟西汀合并小剂量阿米替林组(综合治疗组)。每组于治疗前、治疗后2,4和8周共4次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以及治疗期间常见副反应发生率评定。结果:实际完成治疗观察77例。与治疗前相比,综合治疗组治疗2周SDS及SAS评分即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O.05)。治疗8周的显效率为93%,明显高于氟西汀组(68%)和阿米替林组(7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793,P&;lt;O.05)。口干、便秘、头晕、嗜睡、心动加速、体质量增加等副反应发生率与氟西汀组相仿(P&;gt;O.05),但明显少于阿米替林组(X^2=17.688~36.561,P&;lt;O.001)。结论:氟西汀合并小剂量阿米替林对CDA有良好治疗作用,且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7.
氟西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氟西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1/2003—12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其中伴发抑郁患者60例,分为2组,即抑郁治疗组30例,抑郁对照组30例;未伴发抑郁患者60例,分为2组,即非抑郁治疗组30例,非抑郁对照组30例。抑郁治疗组、非抑郁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康复指导基础上加服氟西汀20mg/d,连服20d。抑郁对照组、非抑郁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及康复指导。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FA)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别评定患者入院时(治疗前),治疗后(20d)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4组患者同期对照分析。结果抑郁治疗组与抑郁对照组相比,治疗前两组间HAMD,AD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两组间HAMD,AD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非抑郁治疗组与非抑郁对照组相比,治疗前两组间NFA,AD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两组间NFA,AD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氟西汀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的同时,能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100例分层随机对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1):4286-4286
目的 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观察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刺组50例,服用氟西汀对照组50例,连续治疗8周。结果两组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均有所改善,但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43/50),而氯西汀组总有效率为56%(28/50)(P&;lt;0.05),两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表中也可显示出治疗后针刺组评分显著低于氟西汀组(P&;lt;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盐酸氟西汀、阿米替林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丽娟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156-4156
目的 探讨盐酸氟西汀、阿米替林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2版(CCMD-Ⅱ-R)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112例,在分别使用盐酸氟西汀(n=56)、阿米替林(n=56)治疗3个月期间,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观察患者的抑郁症状,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分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盐酸氟西汀在改善抑郁情绪方面与阿米替林相当;治疗3个月前后相比,盐酸氟西汀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维度得分明显高于阿米替林组,均有显著差异(P&;lt;0.01)。结论 盐酸氟西汀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阿米替林。  相似文献   

10.
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米氮平(商品名:瑞美隆)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分别对服用瑞美隆和氟西汀的9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观察,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副反应量表评估和比较这两种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经过6周治疗,瑞美隆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5%.和63%,与氟西汀组(90%,5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38~0.39,P&;gt;0.05)。而两组内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和因子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0.52~3.94,P&;lt;0.01)。治疗1周后,瑞美隆组的有效率(63%)高于氟西汀组(31%),差异有显著性(χ^2=9.41,P&;lt;0.05)。与氟西汀组相比,瑞美隆组嗜睡发生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χ^2=5.55,P&;lt;0.05)。氟西汀组失眠、兴奋或激越等副反应发生率高于瑞美隆组,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44,P&;lt;0.05)。不同起始剂量瑞美隆和氟西汀的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无显著差异(t=1.57~2.09,P&;gt;0.05),但起始量15mg/d的瑞美隆的嗜睡和眩晕或头昏副反应发生率低于30mg/d者(χ^2=5.35~9.52,P&;lt;0.05)。结论:瑞美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抑郁药物,起效较快,且有改善焦虑及睡眠作用,治疗宜从低剂量开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高,且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氟西汀对其情感障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1999-03/2002-07在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和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共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氟西汀,并给予改善脑部血液供应、营养神经细胞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心理治疗,其余治疗同治疗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61.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x^2=5.36.P&;lt;0.05)。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8.4,7.6,2.8,P&;lt;0.05);治疗后治疗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日常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较对照组增高(t=5.2,5.9、6.6,P&;lt;0.05)。结论: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作用,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盐酸氟西汀合并心理行为干预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效果,以期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2002-01/2003-0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北碚医院门诊就诊的儿童多动症患儿50例进行12周盐酸氟西汀合并心理行为干预,并通过儿童行为量表和48项儿童行为问卷观察,及脑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前后儿童行为量表中抑郁焦虑.社交退缩、躯体主诉、思维问题、注意缺陷、社交问题,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或0.05)。治疗前后48项儿童行为问卷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指数、纠正总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治疗前后脑电图的改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盐酸氟西汀胶囊合并心理行为干预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郁星菖志汤与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对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郁星菖志汤与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分别对服用郁星菖志汤和氟西汀的8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进行为期60d的观察,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评估和比较这两种药物治疗该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①治疗60d后,郁星菖志汤组总有效率为88%(35/40),氟西汀组为65%(26/40),(u=-2.114,P=0.035)。②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治疗后郁星菖志汤组(10.22&;#177;3.05)分与氟西汀组(12.30&;#177;3.19)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974,P=0.004)。③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治疗后郁星菖志汤组(14.52&;#177;2.84)分与氟西汀组(16.98&;#177;3.01)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47,P&;lt;0.001)。④郁星菖志汤组无一例出现霉副作用。结论:郁星菖志汤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并促进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氟西汀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组33例,入院后在进行急性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氟西汀胶囊20mg,1次/d口服。对照组34例,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4周后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9/33),对照组为59%(20/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17,P&;lt;0.01),治疗组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t=-2.68,P&;lt;0.01),治疗组4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i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分者为2例,抑郁发生率为6%(2/33),对照组4周后HAMD≥17分着8例,抑郁发生率为24%(8/34),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x^2=40.24,P&;lt;0.01),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应用氟西汀能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减少脑卒中后抑郁急性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李振宇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5145-5145
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氟西汀和阿米替林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表明两组间治疗前后HAMD评分及减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两组疗效接近,氟西汀组的副反应明显小于阿米替林组。  相似文献   

16.
盐酸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胜春  陈伟  彭鹏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122-3122
为探讨盐酸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方法,对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临床疗效和治疗药物副反应量表等评定疗效和副作用。结果 盐酸氟西汀组总有效率、显效率高于丙米嗪组(P&;lt;O.01)。提示盐酸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确切,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17.
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心理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者是否需合并抗抑郁剂治疗及不同抗抑郁剂对脑卒中后心理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完成观察治疗者87例。对3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周分别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NS)及修订的巴氏指数量表(MBI)进行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CNS评分比较,帕罗西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丙米嗪组与对照组及帕罗西汀组与丙米嗪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MBI评分比较,帕罗西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丙米嗪组与对照组及帕罗西汀组与丙米嗪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HAMD评分比较,帕罗西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lt;0.001),丙米嗪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帕罗西汀组与丙米嗪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HAMA评分比较,帕罗西汀组与对照组及丙米嗪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帕罗西汀组与丙米嗪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帕罗西汀与丙米嗪对焦虑、抑郁症状有效率为87%及85%,明显优于对照组缓解率47%,帕罗西汀、丙米嗪和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率分别为90%,70%,57%(帕罗西汀组与对照组比较,P&;lt;0.01,丙米嗪组与对照组比较(P&;gt;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心理障碍者需合并抗抑郁剂治疗,帕罗西汀与丙米嗪抗焦虑、抑郁疗效相同,前者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对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安神解郁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安神解郁汤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并与氟西汀比较。方法将1998-08/2004-05在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5例按自愿接受治疗而分为安神解郁汤治疗45例(治疗组),氟西汀治疗30例(对照组)。两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按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价患者抑郁程度及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愈显率(47%,50%)与总有效率(82%,8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服药后不良反应比较,恶心呕吐两组分别有1例和5例(X^2=5.103,P&;lt;0.05),肝功异常两组分别有0,4例(X^2=6.338,P&;lt;0.05)。结论安神解郁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与氟西汀疗效相似,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氟西汀为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syndrome,FAPS)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抗抑郁治疗的效果,探讨提高FAPS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FAPS患者26例,并与2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照。对其中19例FAPS患者应用盐酸氟西汀20mg/d(批号:031214)治疗8周,疗程结束时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前SCL-90、HAMD、HAMA量表评分除精神病性外,其余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lt;0.01);治疗后除惊恐及日夜变化外,其余各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lt;0.01)。结论:FAPS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抗抑郁治疗能改善抑郁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8/2004-08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患者66例,按人院的先后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对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20mg,1次/d,连用4周。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arthel指数基本一致(P&;gt;0.05)。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a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抑郁程度、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治疗后4周评估,2组66例患者均进和结果分析。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4.8l&;#177;2.05,(11.2&;#177;3.8)分;20.42&;#177;1.82,(25.3&;#177;4.2)分;15.10&;#177;4.08,(16.3&;#177;2.5)分,P&;lt;0.01),Baahel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60.1&;#177;12.1),(26.1&;#177;6.8),(51.6&;#177;11.2)分,P&;lt;0.01].结论: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